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隔壁老鬼

    趙武靈王(前340年-前295年),趙氏,名雍,中國戰國中後期趙國的君主。死後諡號武靈。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武靈王本人在前296年的沙丘之亂中被幽禁餓死,死後諡號為武靈王(“武”為褒義,而“靈”為貶義,東漢蔡邕在《獨斷》中解釋:“克定禍亂曰武,亂而不損曰靈”)。趙君稱王,自武靈王諡號始。

    趙武靈王是一位偉大的國王。

    第一、五國“會葬

    由於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十五歲的少年趙武靈王來說,父親的葬禮實在是兇險,搞不好趙國就會被五國聯軍滅掉。在趙肅侯的託孤重臣肥義的幫助下,趙武靈王決定採取針鋒相對的強硬應對措施、抱著魚死網破的態度,擺開決戰的架勢來迎接這些居心叵測的弔唁使者。這就是歷史上的”五國“會葬”。

    第二、胡服騎射

    面對天下大亂,各國無暇干涉趙國內政的天賜良機,趙武靈王向全國發布實行胡服騎射的法令。同時,大舉進攻中山國。

    在全國範圍內實行胡服騎射之前,趙武靈王已經在趙國的北部搞過試點。全面遊牧化的趙國騎兵,取胡人機動性強的優勢,棄其紀律性差的缺點,在與北方胡人的軍事鬥爭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胡服騎射的起因在於趙國和中山國的宿怨,趙武靈王和中山國打仗,由於在鄗城(邢臺柏鄉)幾乎戰敗,所以為了雪恥而開始胡服騎射,用趙武靈王自己的話說就:“我們趙國,東有齊王國和中山王國,北有燕王國和東胡部落,西有樓煩部落和秦王國及韓王國的邊界。我們的邊防部隊,仍使用傳統武器,缺乏現代化裝備,一旦敵人發動攻擊,如何防禦得住?所以提出胡服騎射的理念。

    第三、開疆擴土,力敵秦國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對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向軍政府更邁近了一步,趙國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趙武靈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再次進攻中山。趙軍捷報頻傳,一直攻到了中山國都城靈壽(今河北平山)附近的寧葭(今河北獲鹿北),徹底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陘。

    趙武靈王趁秦國此時內戰正酣,西渡黃河,攻取了秦國與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區(今陝西北部與內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區),對秦國造成嚴重的壓迫之勢。林胡在與趙軍的作戰中損失慘重,林胡王被迫向趙武靈王獻出大量的良種馬,才得以求和。在得到良種林胡馬的補充後,趙武靈王又招募了大量的林胡勇士,把他們編入到自己的騎兵軍中,做到與秦國相抗衡。

    第四、修建長城

    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繼續攻擊中山國,奪取了中山與代郡和燕國交接的土地,把中山完全裹在趙國境內,對中山進行了嚴密的封鎖。林胡與樓煩想與中山夾擊趙國的代郡,遭到了趙武靈王的痛擊。趙武靈王奪取了林胡和樓煩的大片土地,建立了雁門郡(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寧武以北至內蒙古間地區)和雲中郡(今內蒙古大青山以南、黃河以南,長城以北之間),迫使林胡和樓煩大幅度地向北遷移。趙武靈王派人修建了兩道長城,以阻止林胡和樓煩的南下。第一道在今內蒙古烏加河、狼山一帶,第二道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包頭、呼和浩特至河北張北一線。

    趙雍憑藉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使得積貧積弱的趙國一改往日的頹廢,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趙雍甚至力壓強秦,以武力冊立秦昭襄王,同時修建長城,北擊匈奴,收服樓煩,消滅中山,並在信宮大會天下諸侯。趙武靈王的威名震懾天下。

  • 2 # JAF72105962

    改革而已 棄文從胡 發展騎兵 鐵器 武服從簡 吸收胡人血脈 無稱霸之說 這是貼金 只是改革軍事系統 官僚體制無大變 終至內鬥而亡

  • 3 # 我不聽

    此時的趙武靈王為改變這種狀況,決定進行軍事上的改革,學習少數民族作戰方式,倡導著胡服,騎射箭。即衣服由原來傳統的寬袖長袍變為窄袖短衣,作戰方式由步行射箭改為騎馬射箭,大大提高了作戰的機動性。改革之後的趙國,國力空前強盛,廉頗,趙奢,李牧等名將輩出。吞併中山國,北擊蠻夷,真正戰勝了北方遊牧民族,成為除秦國外,最強的國家。

    至今,趙武靈王依然是我們邯鄲人的驕傲。

  • 4 # 陰山敕勒川有故事

    眾所周知,春秋時的晉國一分為三而成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其中,趙國的國境主要在當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隅。其西有強秦,南有魏國,北方則是虎視眈眈後來讓中原王朝聞之色變的心腹大患匈奴。這種尷尬的處境,使得趙武靈王即位後如履薄冰、時時處在風口浪尖上,在其執政的前十八個漫漫歲月裡,趙國常常敗於秦、魏,除損兵折將、國力大衰外,還不得不忍辱割地。林胡、樓煩也乘此機會,連年向趙發動軍事掠奪,趙幾乎沒有還擊之力。嚴峻形勢的倒逼之下,趙靈王不得不摸著石頭過河積極求變。漢代的揚雄就說,“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在漫長的實踐中,武靈王最終找到了的實現強國夢的利器,這就是改革。

    趙武靈王所進行的改革,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成功範例,由此梁啟超稱其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武靈王之改革,就是我們常說的“胡服騎射”,他為什麼選擇此作為改革的切入點呢?這大約與他的"好鄰居"匈奴有關。匈奴是遊牧民族,遊獵成性,既不耕種又不畜牧,一靠獵二靠搶。時常就過境來“打穀草”。 趙武靈王在與匈奴的交手中,打不過。一找原因,發現是作戰時穿的衣服不對。胡人打仗騎在馬上射箭,一身短打扮。著短裝,束皮帶,穿皮靴。來去倏忽,機動性高。於是,武靈王切中了改革之要害,從服胡服和騎胡馬入手,推進改革。 當然,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絕不單單是一次服飾改革或軍事改革,這也是一次國家移風易俗的改革,更是一次對全民傳統觀念徹頭徹尾更新的深刻變革,其所面臨的阻力和改革的難度前所未有。除了百姓接受有困難外,朝廷內的牴觸情緒也很大。以公子成、趙文、趙造、周紹等人為代表的貴族官僚,抱著“循法無過,修禮無邪”的傳統觀念,拒絕胡服騎射。他們或公開反對,或稱疾不朝。群臣也都不願意穿戴胡服,怨言四起。面對重重阻力,趙武靈王沒有急於求成,沒有采用簡單粗暴、強權壓服的辦法,而是不厭其煩推心置腹地逐個說服宗室貴族集團。

    為了確保改革成功,趙武靈王還謹慎地劃定改革路線圖,第一步是建立試點先行先試,第二步才在積累經驗後向全國推廣。可見,我們現在推行改革採取試點的方式早在2300多年前就已被先人實踐。趙武靈王精心選擇的改革試點就在現今的呼和浩特。從這個角度講,說“呼和浩特是胡服騎射的發祥地”似乎也不為過。《戰國策?趙策?王破原陽章》雲:“(趙武靈)王破原陽,以為騎邑”。關於“原陽”,史書記載不多,故城遺址也幾近荒蕪。《水經注》記載:“芒幹水出陰山,南經武皋縣,又南徑原陽故城西,是也”。 這裡的“武皋縣”西漢屬定襄郡,治所在今內蒙古卓資縣西北旗下營鎮南鬥金山村遺址。“芒幹水”就是現在的大黑河,原陽故城位於大黑河的東側。清代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四)說,“原陽城在府西北境。故趙邑也。<戰國策>:趙武靈王破原陽以為騎邑,即此。漢為原陽縣,屬雲中郡。後漢末廢。”結合考古,可以斷定原陽城在今呼和浩特東南大黑河南岸的賽罕區金河鎮八拜村東,該村現仍留有拴馬樁等遺蹟。《山西通志》也予以佐證,“原陽城在歸化城廳東”。 原陽城的北側就是山巒起伏的大青山,南部則水草豐沛的茫茫草原,這裡既是良好的天然牧場,又是訓練騎兵的理想地區。《漢書?地理志》稱定襄、雲中,“其民鄙樸,少禮文,好射獵”。也就是說,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素有騎射的習尚,在此試點容易取得成功。因此,趙武靈王不遺餘力地一舉拿下原陽,將此地作為實行胡服騎射的試點,建立起趙國的騎兵訓練基地。《戰國策》注云:“武靈王破原陽以為騎邑者,蓋始教一邑,然後行於境內。”這種在原陽取得經驗後,推行全國的辦法,保證了改革的最後勝利。 而隨著“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的成功推行,趙國的軍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強,多年來被動挨打的局面為之一變:趙國於東北攻滅了“心腹之患”中山國,西北打敗了林胡、樓煩。趙國一躍而成為北方的軍事強國,其軍事力量甚至影響到武靈王死後的若干年,以致趙國屢敗秦軍威懾匈奴。為了穩定邊疆,解除後顧之憂,在推行胡服騎射的同時,趙武靈王也在歷史上首次鑄就長城,試圖以此擋住北方兇猛的遊牧民族。現今,這條趙國北部長城只儲存下區域性遺蹟,以大青山呼和浩特段較為清楚。這段趙長城大部分用土夯築,在土壤不多的山谷口多用石塊壘砌,呼和浩特回民區烏素圖召後面儲存的趙長城殘高3米左右。趙武靈王還實行進步的民族和睦政策,使邊地免除了胡騎的侵擾,保護了邊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鞏固了北方邊疆,加強了區域性統一,為後來秦漢統一北方邊疆奠定了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不法分子知道身份證號碼和姓名手機號,住址會不會做什麼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