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凡達VLOG

    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河流短小、湍急,山地丘陵比例大,落差高,因此水流速快,這種情況使得日本的大部分耕地都很適合水稻種植。

    舉一個明治時期的案例:

    明治7年,全國總產值換算石高為6756萬3261石,農業總石高為4124萬6154石,佔61.05%。

    ·稻米產量2591萬4013石(佔農業62.8%)。

    ·大麥產量812萬4891石、小麥產量173萬3440石,共折算石高455萬0132石(佔農業11%)。

    ·大豆產量181萬9138石,折算石高134萬3717石(佔農業3.3%)。

    ·粟產量98萬4594石、稗產量93萬5262石、蕎麥產量45萬8814石、小豆產量33萬7252石,折算石高157萬9321石(佔農業3.8%)。

    ·甘薯、蘿蔔等根莖類,折算石高211萬5608石(佔農業5.1%)。

    ·果實類折算石高39萬9430石(佔農業1%)。

    ·菸草等經濟作物及其它作物折算石高共計534萬3935石(佔農業13%)。

    可見稻米的種植在明治時期仍然具有壓倒性優勢,依次排名是:

    稻米62.8%、經濟作物13%、麥11%、根莖5.1%、雜谷3.8%、大豆3.3%、果實1%。

    然後呢,在日本影視裡的常客——戰國時代,還尚未興起菸草等經濟作物(再說這也不能當飯吃啊!),也沒有佔根莖類接近一半的紅薯,可以想見稻米的比例就更高了。

    這樣的話,最有可能的食物順序就是米、麥、雜谷、蘿蔔……咦,為什麼沒有大豆呢?因為本就不多的大豆你還得省給戰馬吃……

    魚類不在農業之列,排除北海道之後,魚類的換算石高僅有58萬2136石,僅僅是農業的1.4%(為什麼這麼少?)——要知道日本的航海業一直是非常落後的,以前的日本人也不太吃鳥獸肉。

    在日本江戶時代中期大量開墾旱田的情況下,日本的旱田也僅有水田的8成左右。

    稻米在日本的農作物裡屬於產量較高的,單位提供的卡路里也較大,價格也是比較高的。在戰國時期稻米的價格普遍是麥的近兩倍,以一石為準(同體積下米要比麥更重),15世紀時米折價930文,麥折價458文,明治7年也差不多,米一石平均5.51日元,麥一石則只有2.54日元(那時候的日元購買力可真夠強的)。所以只要是水田,種植稻米無疑是最優解。

    那麼為什麼日本人不種菜呢?這也是因為日本多山,河流的流域面積小,能使用的土地並不多。在極有限的耕地裡要種植出養活大量人口的作物,就必然要優先種植穀物等便於儲存的作物,容易腐爛的菜當然就不在此列了。話說回來,日本對“便於儲存”這個概念真的是有十足的偏執,凡是食物都習慣性的醃漬曬乾。日本多山的地形導致交通很不發達,馬車基本沒有,走路基本靠腿,所以大多數食品都要方便攜帶。

    不過日本的農民並不能總是吃到白米,用一個例子解釋:

    你是一個平均的日本僱農,有1.5反田地,今年產了2石米,假如稅率是四公六民,一下子給你收走0.8石,剩下的1.2石就不夠你吃了(每人每年平均要吃1.46石)。這個時候你可以把米按品相分為兩類,比如今年米的均價是1貫,1石品相較好的米賣出1.2貫,用其中800文交稅,剩下400文買0.5石品相不太好的米(或者更便宜的雜谷),今年這口糧就算夠了。再稍稍一打工,零花錢就大大地有了。這種情況就導致品質較好的白米最終會流到上層武士那邊,而農民總是依靠品相不好的玄米和雜谷充飢。

    最後,講個與一般認識相反的事:日本絕大多數時候都很核平(劃掉,和平),即便作戰也是武士之間的較量,極少殺害平民,並且也不會毀堤淹田,因為日本的農業產值之高,打仗本來就是掠奪耕地和勞力(負面案例,織田信長喜歡在別人家作物成熟的時候派軍隊去搶,好的大名可不要學哦~)。這最終就導致了日本的平民人口總能在很貧窮的狀態下不斷增長。

  • 2 # 無為老人888

    只從這一點,可見日本的影視作品的真實度要比中國的高,因為那時的人們的生活真實就這樣。如果把那時人們吃米飯時一定得象現在人一樣先有幾個菜,那就大錯特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豆杉幾年快能結紅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