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卿卿Queen

    龍,作為華夏民族的圖騰,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是永遠不可能被忽略的一個形象,是溝通天地人神的瑞獸,是影響自然的神獸,是預示吉凶的靈獸。在遠古,它蘊含著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和與天地溝通的渴望;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它又作為帝王的象徵,是統治人們觀念的符號;現代社會中,它又被作為祥和、喜慶、希望的代名詞。直到今天,龍的形象還廣泛運用於建築、藝術、文學、宗教、繪畫、雕塑、服飾、剪紙、瓷器等各種領域,寄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願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華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龍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龍的形象來源龍,是一種完全來自先民想象的動物。象徵著宇宙和自然地力量,在造型上綜合了鹿角、牛嘴、羊須、蛇身、鷹爪的特徵,有龍有九似之說。但是就整體來說,龍的原型應該是揚子鱷,其形象具有揚子鱷的全部基本特徵,1、披滿鱗甲的身軀;2、長顎大口和位於頭頂的翹鼻;3、鋒芒畢現的錐型尖牙;4大而圓的突起眼睛;5粗壯的長尾;6、強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橫條紋的腹部。同時,為了彌補揚子鱷禿頭尖尾有損神靈形象的缺陷,古人發揮了充分的想象力,給它添加了角、須、尾鰭以及把背部縱向排列的突起角質棘刺也變換成鋸齒狀背鰭,並拉長軀體以渲染氣勢,傳說在遠古時代,揚子鱷在中國分佈十分廣泛,後來黃河流域由於人為破壞,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氣候變冷,適宜於暖溼環境的揚子鱷難以生存便逐漸絕跡了(現僅存於中國安徽省南部)。因為揚子鱷在現實生活中不復存在,人們記憶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們創造的龍形象

    一代一代

    流傳下來,結果龍與揚子鱷成了兩種不同的概念。但是許多關於龍的記載和傳說、民俗都與揚子鱷的生活習性相關,時至今日,揚子鱷在中國南方民間的俗稱仍是“土龍”、“豬婆龍”。很多與龍有關詩詞,成語,俗語,完全可以與揚子鱷的生活習性相對應。揚子鱷生活在河湖沼澤地帶,《左傳》中“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就是指龍與蛇是同樣生活於類似環境之中,習性相近的兩種動物。揚子鱷在水邊打造迷宮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2—3米,平時也多棲息水中,故人們想像出“龍王居住在水底龍宮”的神奇景象。而在看到每當發洪水時揚子鱷因洞穴被沖毀四處逃避,便認為“龍王在興風作浪”,豈不知揚子鱷也是洪水的受害者。揚子鱷以魚、蛙、蚌等為食,蚌殼內多有珍珠。當有人看到揚子鱷爭食蚌類時,嘴裡吐出珍珠,便有了“二龍戲珠”之說。揚子鱷是六月交配,七月產蛋,雄鱷是透過叫聲尋找雌鱷的(鱷是唯一會叫的爬行動物),而每年六月正是黃河流域多雨夏季的開始,於是人們把揚子鱷響亮的叫聲與風雨的來臨聯絡在一起,認為“龍可以呼風喚雨”。《說文解字》中描述“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世界上僅有揚子鱷與密西西比鱷兩種生活在溫帶需要冬眠的鱷。因氣候原因每到初冬時它們便進入冬眠期,當春天(農曆二月)大地解凍時,蟄伏了一冬天的它們開始外出活動,同時也到了黃河流域開始下雨的季節,先民們把二者也聯絡在一起,於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諸如此類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至於龍的名字,漢字是象形文字,

    甲骨文中

    的龍字便是大口、曲體的動物形象。龍字的讀音則是雷聲的模擬音。古人視龍為雷雨之神,《山海經》中就有“雷澤有神,龍身而人頭。”的記載,每當風雨欲來時的電閃雷鳴啟發了古人,認定雷電與龍有密切的關係,因此,“隆隆”的雷聲成了龍字的讀音。

  • 2 # 長安借東風

    中華共同圖騰的龍是起源於豬的形象。紅山文化出土的"玉豬"後演化為"玉豬龍"。豬在上古時代是非常重要的。蓋一個大屋頂,底下有頭豬便是一個家。由豬到龍的演化經由了數千年,到秦漢時代,初見完整意義的龍形。龍是中華民族全體民族的共同圖騰,是精神寄託之所在。

  • 3 # 懂佳1

    龍不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但他卻是道學最高境界的產物。追根溯源龍也才是中華民族的信仰。從三皇五帝起一切的神話故事到孔子儒學四書五經真諦,再到老子(道德經)莊子逍遙遊,魏伯陽(周易參同契)等等,在論述中千般比喻,萬般神話均屬點化華夏子孫成龍的過程,從而實現與天地同壽的目的。

    龍的形象本身就是傳達給後人修身養性所需要必備條件和過程。真龍即是人,不過已經具有了超能力,被稱為神。所以我們是龍的傳人。

  • 4 # 微笑得喵喵

    龍的傳人這句話說的是我們華人是龍的後裔,但是在神話小說裡龍王卻不是最厲害的他是掌管四海的神他卻又能騰雲駕霧,現代的外形刻畫是有意的將龍的形象更加的張揚對頭部的刻畫描繪更是帶有有一種高貴威懾無法進犯的意義存在,從現代形象分析原型應該是水中的生物,有四肢偶爾上岸,體型巨大,最早人類看到是恐懼,到後來是敬畏,由於地球的生態系統及重力變化,體型龐大的生物無法生存只有滅絕,只保留體型小的生物,以上是個人腦洞勿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滿足日常生活後,短短人生幾十年,多餘的錢你是選擇享受,還是選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