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重慶寸草心理醫生

    兒童教育心理:教育謊言

    重慶寸草心理專家提醒教育謊言劃分為6類:吃飯謊言、“我立刻就走”謊言、“如果你現在不規矩”謊言、金錢謊言、“你真了不起”謊言和童話謊言。中國家長使用這幾類謊言的頻率差不多,而美國家長特別喜歡童話謊言。

      一對中國夫婦寫道:“教育孩子時可以使用善意的謊言。這能促進孩子良性發展並防止孩子偏離正確軌道。”

      研究人員猜測,家長使用謊言的原因是他們承受了壓力。美國家長的陳述表明,他們往往因為無計可施才去撒謊。

      “父母最擅長三種謊言”

      你的父母對你撒過謊嗎?還記得父母對你撒的第一個謊是什麼嗎?你印象最深的謊言又是什麼?

      是否曾有過被父母“騙”的經歷,諸如“你不是我親生的,是我在外面撿回來的”、“再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只能掃大街”、“再不睡覺就有熊家婆來抓你……”

     父母最擅長三種謊言。一種是替孩子消毒,一種是替孩子判斷,一種是替孩子生活。每一種都號稱善意,每一種都打著“保護”的旗號,最後往往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專家:這三種謊言不能對孩子說

     以下三種謊言,無論是在孩子的情感上,還是認知上,都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

      1、情感型的謊言不能說

      孩子哭得厲害,家長不應該心煩意亂隨口就說:“你再哭,再哭,媽媽不要你了。”孩子會真的以為媽媽不想要他了。這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使孩子的情緒更加糟糕。

      2、嚇唬型的謊言不能說

      晚上9點了,可是寶寶還不睡覺。家長說:“趕快睡,再不睡,大鬼小鬼就來找你了。”此時,給孩子讀幾個故事可能比謊言來得更有效。

      3、不科學的謊言不能說

      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不斷認知世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會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家長答不上來的時候,就告訴孩子不知道,查好了資料再告訴孩子,千萬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告訴孩子一些不科學的知識。

  • 2 # 惠媽繪生活

    我覺得是從小培養

    有那句話:“三歲看到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小孩子,從認知這個世界開始,他所看到的聽到的,都耳濡目染,會對他價值觀的初步形成起著很大的作用。

    記得去年年後,我們三口去瀋陽大帥府參觀,在那裡,我看到小志願者解說員的風姿,不禁讓我佩服喜愛之情油然而生。一個小男孩,大約三四年級的樣子,身姿端正的站在那裡,流利的解說關於大帥府的一些概況背景故事等,結束後會恭敬的鞠上一躬,對於遊客是有問必答,舉手投足之間都能看出真的太有教養了!我想這並不是僅僅靠背誦知識點就能做到,天生自帶的那種氣質應該是一點點從小培養到大的,這點讓我現在記憶尤深!

    所以說,對於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小開始培養

  • 3 # 寒石冷月

    這是一個並不難回答的問題,孩子必須要從小培養規則意識和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下面我結合家庭教育實踐工作來分析一下。

    2-6歲是幼兒秩序感構建的敏感期,很多幼兒家長並不知道。

    可能很多家長從沒有想過,為什麼要送孩子去幼兒園?只是知道大人要忙於工作顧不上照顧孩子,也知道孩子在幼兒園裡可以學習到一些知識。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家長都不太清楚,原來幼兒園生活可以讓孩子在秩序敏感期裡,學會遵守紀律,養成遵守規則的意識。秩序感對大人來說,理解起來很簡單,就是要依據規則或紀律要求去做事,但是對幼兒來講,很難理解,因為理解能力還相對較弱。

    錯過秩序敏感期的構建,很容易讓孩子進入小學後不知道遵守課堂紀律。

    我平時做家庭教育諮詢工作,一二年級孩子家長諮詢最多的問題,就是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不遵守課堂紀律,常被老師批評。多次批評不見效果後,老師就向家長投訴,要求家長在家裡好好教育孩子。但是對於家長來講,大都缺乏家庭教育知識,根本不知道從哪著手,最終還是沒有解決問題。孩子在學校不遵守課堂紀律,在家裡呢?有家庭規則嗎?很多家庭里根本就沒有,也就是說孩子壓根就沒有得到過真正規則意識的培養。

    缺乏遵守規則與紀律意識的孩子,很容易與老師或家長產生矛盾,使管教變得困難。

    有不少孩子有厭學情緒,在家裡不願意寫課外作業,甚至不願意接受老師或父母的批評,最直接的一個原因就是孩子在缺乏遵守規則與紀律意識的情況下,不服從管理,不接受管理,甚至在管理中產生反抗心理。如果家長不重視對孩子從小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孩子自我意識就會不斷增強,慢慢養成自由散漫的壞習慣。很多孩子在小學四年級開始,就難以管教,到了青春期後幾乎就呈現管教失控局面,需要家長有危機感。

    一個孩子壞習慣養成只需分分鐘,而好習慣養成卻需長年累月,對老師和家長都是耐心與毅力的考驗。

    從一些不願意受約束,不願意遵守紀律和規則的人行為上來看,大都有自由散漫的特點,完全無視他人是否會受到影響。如一個孩子在課堂上不聽講,反而故意和同學說話,甚至製造出點動靜來,常使老師不得不停下課來維持課堂秩序。在家裡也一樣,當孩子該去寫作業時,家長反覆催促孩子都在那磨蹭,家長很惱火有時甚至動用責罰手段,孩子才可能會不情願地去寫作業。因此,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必須要及早對孩子進行好習慣培養,才能讓孩子建立起生活節奏感,否則,錯過了秩序敏感期再培養,就非常難。

    結束語:從理論上來講,每個人都有自我教育在發揮作用,或許有一小部分人可能會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懂事了,能夠有意識去養成好習慣。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習慣於無拘無束。那些學業成績很糟糕,品行很差的孩子,大都是無法透過自我教育來自我矯正不良習慣者。所以說,家長必須要從小培養孩子秩序感,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和紀律,避免孩子走彎路。

  • 4 # 素秋慈

    如果這樣問,我問你一個問題:一個人小時候不學走路,是不是長大自己就會走路了?為何在社會上見到各種人,我們會評價“這人素質高,那人沒教養?”

    如果人的天性裡就有規則意識和各種習慣,理應長大了大家都表現得很好,可事實為何卻是有些人讓人敬重,有些人招人嫌棄?天性有之,不同的教育造就不同的行為。

    古人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說的就是父母和老師在一個人成長中的巨大作用。

    如果生了孩子,卻不告知他一些必備的生活常識,不去培養他應有的一些良好習慣,這好比把孩子當豢養的動物,只給吃飽穿暖,卻不管他的成長和發展。

    這樣的父母實際上並不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父母,只能說是孩子的“飼養者”。孩子只能靠模仿父母的樣子,學到一些為人處事的皮毛,將來因循父母的老路往下走。

    聽起來有點難聽,但筆者的確見過許多這樣的父母,他們很努力地為孩子創造著良好的生活條件,其用心也真,然而,過多的物質,堆砌出來的都是自我中心的空虛的靈魂。我見過那些被父母遺留在老家的孩子,由於缺乏高質量的親子溝通,他們的父母在外“辛勞無比”,他們在家卻是“奢侈無度”,缺乏陪伴和溝通的父母,用物質來補償孩子,而缺乏心靈能量的孩子,用任性和自私、冷漠來回報父母。

    這些恐怕是父母們沒有想到過的事情,當你把孩子當一個小動物來“餵養”,親子關係就已經成為一種“飼養員”和“豢養動物”之間的關係了,可動物沒有太多思想,不會做出太出格的事情,而人卻有隨著年齡增長的思維能力,若沒有規矩,必成不了方圓。

    回到問題來,一個孩子是不可能自己長大的,更不可能自己就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長大了就懂了”這句話,要建立在曾經給他灌輸過相關的意識,而不是什麼都不做,就指望孩子自己懂。

    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是神仙,或者是聖人轉世,自帶人間知識,不必任何人教養,然而,這樣的可能,是否可能呢?

    當父母多簡單啊,生個孩子,就能成為父母。而要成為合格的父母,要付出的心力卻不是一般的巨大,從身到心,從物質到精神,沒有一樣可以或缺。

    所以,自從選擇為人父母,就要盡到教養孩子的責任,這不光是為了將孩子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人,更是為了在自己老去時,不要總為一個心智不成熟的大人操心。有因必有果,想得善果,就得不斷種下善因。

    祝好!

  • 5 #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規則和習慣一旦養成,要改變起來非常難。所以家長一定要趁著孩子小的時候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生活學習的習慣。太多的人認為孩子長大會自然知道這些規則,但是現實卻不是這樣。

    我們的行為有慣性,這種慣性可以經過行為不斷加強。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是錯誤的行為方式,也會透過每天錯誤的行為不斷加強。這個被加強過的壞習慣持續越長時間,改變起來就越難。

    當然,這也不是說不可改變,而是說改變起來相當的難。不但需要外力的大力作用,也需要孩子本身恰好有強烈的意願改變,兩者缺一不可。

    我們的行為習慣每天都在不斷地被加強,這也就是為什麼人是很難改變的,期望孩子長大了就自動改變是機率很小的。

    家長要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小培養孩子最基本的素質。這個素質不是知識的多少,而是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行為規範,正確的思維方式,正確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等等。

    很多家長小的時候給孩子灌入很多的知識,但是卻忽視了孩子這些底層素質的培養,結果當孩子大一些的時候,各種問題就出來。在我看來,讓孩子有規則意識,有好的生活習慣,平時有好奇心,能夠具備樂觀積極的態度,那麼未來的學習都不會差。

  • 6 # 寶媽的日記本

    你好,作為一名育兒領域的原創作者,在這裡發表一下我的觀點。為了讓孩子能更好地適應小學以及更加長遠的學習和社會生活,必須從幼兒期對他們進行規則的培養,建立規則意識,逐步明白規則既方便別人,又方便自己。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呢,家長可以這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從生活小事入手,讓孩子感受規則

    家長平時要隨時隨地對孩子進行規則教育。像最基本的常識,熱水瓶熱,不能動;看到車來,要靠邊站。再比如,孩子不能進廚房玩,裡面很危險;吃飯不能看電視,會影響消化;午休時不能打鬧,會打擾到別人等等。這些事情雖然都是生活中小事,但都有一定的規則。如果違反了規則有可能傷到自己或影響他人。

    和孩子一起閱讀,從書本中瞭解規則

    閱讀是孩子接觸生活的第二個視窗,好多資訊都可以從書中獲得。特別是圖文並茂的繪本能更直接明瞭的把畫面展示給孩子。和孩子一起閱讀觀看案例,做一個合格的講解員,幫助孩子分析案例的利與弊。並在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孩子瞭解一些基本的規則。孩子潛意識裡就會記住這些規則,並在生活中有所運用。

    父母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遵守規則

    記得一句話這樣說:如果你想讓孩子成我什麼樣的人,父母首先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在生活中父母要處處做孩子的表率,引導孩子時時刻刻遵守規則。如交通規則,家長在與孩子出行時要自覺遵守;講公德秩序時,以自身行為影響孩子。時間長了,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就會有規則意識,也就是所謂的潛移默化的薰陶。

    有人說:“規則意識”要從“小”抓起。從小抓起,從小事抓起。事無鉅細,小到安排擺放的物品。作為家長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並要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並不是過多的規範和壓抑孩子的天性,而是讓他們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更好的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更健康快樂的成長!

  • 7 # 佑媽育兒經

    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和規則意識,多早都不嫌早!現在教育競爭很激勵,孩子要學的很多很多。學到的所有知識,未來都能用上嗎?坦率講還真不一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學習過程中累積的能力,養成的好習慣,將來肯定是有用的,無論是學習新知識,還是在工作中。

    有很多育兒理念,都倡導要守護孩子的天性,給予孩子自由、平等的尊重,和孩子做朋友,這似乎成了鑑定新時代父母的標準。

    與之對應的“管教”、“約束”這樣的詞彙,彷彿成了父母不民主的魔咒。

    但實際上,不給孩子進行適當的約束和指引,孩子很容易就會走偏,甚至是鑄成大錯。

    別讓自由、平等變成了孩子懶散、不思進取、為所欲為的藉口。真正優秀的父母,他們對孩子很關心,但同時也有嚴格要求,絕不是縱容、任由其自由懶散、毫無規則。

    嚴格不是打罵,不是一味斥責,而是對孩子的行為和習慣有所要求和指引。

    我兒子習慣很好,不論學習還是生活習慣,這一些想來想去,答案只有一個:今天的質變,不過是之前所有量變的集合。雖然,過程中我也用了很多方法、技巧,但說到終極秘訣,也就是苦盡甘來而已。

    不培養就是知道了也不一定能遵守。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是古人都明白的道理。前幾年動物園老虎傷人案件,都是規章意識不好和自控能力不強的表現,身為成年人,她不知道野生動物園的老虎會傷人嗎?肯定知道,但是規則意識太差導致自己有心理,所以才會有開門下車,導致被老虎咬傷的事件。也有說是因為吵架下車,那就更不應該了,一個成年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有老虎出沒的地方下車。

    這樣的悲劇事件還有很多,所以習慣養成一定要從小培養。養成一個習慣需要持久的自我剋制。人都有惰性,有時候沒有從小養成習慣,就是知道某種習慣有害,也還是遵守不了。再簡單不過的例子,知道晚睡不好,但是很多人還在夜;知道抽菸不好,但是還是沒法忌菸;知道每天早起晨練有益於身體,還是沒法做到.....,長大自然是知道了習慣養和規則意識,但是能不能遵守是另一回事。

    最後,提醒大家最重要的一點,孩子的學習生活習慣,和家長自己的生活習慣、工作習慣有很強的關聯性。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你會發現,TA 跟你們會越來越像,如果家裡總有一個丟三落四的馬大哈,就別指望孩子能認真仔細;如果我們自己生活無計劃,想到一出是一出,就別指望孩子能有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畢竟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可打破一個習慣一天都不用,父母一個“示範”就行了啊。

    所以,抓孩子的學習習慣之前,還是先抓好自己的習慣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問一個男孩買了一束花,而女孩卻只買了兩瓶水.這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