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建設者築跡
-
2 # 畜銫莮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萬家寶,字小石,小名添甲,漢族,祖籍湖北潛江,出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國傑出的現代話劇劇作家。其父曾任總統黎元洪的秘書,後賦閒在家,抑鬱不得志。曹禺幼年喪母,在壓抑的氛圍中長大,個性苦悶而內向。1922年,入讀南開中學,並參加了南開新劇團[1]。
曹禺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成就最高的劇作家。曹禺自小隨繼母輾轉各個戲院聽曲觀戲,故而從小心中便播下了戲劇的種子。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1996年12月13日,因長期疾病,曹禺在北京醫院辭世,享年86歲。
曹禺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之一,與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齊名。他是中國現代戲劇的泰斗,戲劇教育家,歷任中國文聯常委委員、執行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名譽院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等職務。他所創造的每一個角色,都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1934年曹禺的話劇處女作《雷雨》問世,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它被公認為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誌,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雷雨》此劇以1925年前後的中國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劇中以兩個家庭、八個人物、三十年的恩怨為主線,偽善的資本家大家長周樸園,受新思想影響的單純的少年周衝,被冷漠的家庭逼瘋了和被愛情傷得體無完膚的女人蘩漪,對過去所作所為充滿了罪惡感、企圖逃離的周萍,還有意外歸來的魯媽,單純著愛與被愛的四鳳,受壓迫的工人魯大海,貪得無厭的管家等,不論是家庭秘密還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發,在敘述家庭矛盾糾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頑固的同時,反映了更為深層的社會及時代問題。
該劇情節扣人心絃、語言精煉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國話劇現實主義的基石”,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里程碑。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大都市生活為背景的四幕話劇。《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爛面,控訴“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社會。
劇本透過對半殖民地都是群醜的出色描繪暴露社會的黑暗糜爛。有工於心計的銀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顧八奶奶、洋奴張喬治等。這些都市群醜聚在陳白露的寓所裡尋歡作樂,而又爾虞我詐,充分暴露了被金錢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半殖民地中國大都市光怪陸離的社會生活圖景,一方面是剝削者、“有餘者”貪得無厭,醉生夢死;另一方面是被損害者、“不足者”備受侮辱。“有餘者”和“不足者”形成強烈對比,表達了控訴“損不足以奉有餘”的黑暗社會的主題。
《原野》的故事是在一連串血海深仇的背景下展開的:仇虎的父親仇榮,被當過軍閥連長的惡霸地主焦閻王活埋,仇家的土地被搶佔,仇家的房屋被燒燬,仇虎的妹妹被送進妓院而慘死,仇虎的未婚妻金子也被焦家的兒子焦大星強佔,做了“填房”,仇虎自己也被投進了監獄。透過一個復仇的命運悲劇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對“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對神秘宇宙的哲學思考。為了戲劇化地傳達這種認識,《原野》借鑑了西方表現主義的藝術手段,參考尤金·奧尼爾的戲劇《瓊斯皇帝》,並結合本民族的欣賞習慣,成功地對戲劇文字的敘述方式進行了新的探索。另有重慶川劇院近年來重點打造的精品劇目之一《金子》,改編自曹禺先生著名劇作《原野》,在遵循原著精神的基礎上作了必要的調整,以金子的情仇愛恨為主線,將原先的“復仇戲”改編成一部“內心戲”,突出了金子身處漩渦中複雜的內心衝突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北京人》以一個典型的沒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經濟衰落為全域性矛盾衝突的線索與戲劇衝突發生的具體背景,以曾家三代人為主人公,展開家庭中善良與醜惡,新生與腐朽,光明與黑暗的衝突。透過這些衝突,深入封建家庭這一軀體深處,著力反映出封建主義精神統治對人的吞噬,人們在這種精神統治下對人生的追求,以及這種精神統治必然破產的結果。作者談到寫作動機時說道:“當時我有一種願望,人應當像人一樣活著,不能像當時許多人一樣活著,必須在黑暗中找出一條路子來。
回覆列表
一、曹禺的話劇《日出》採用了與"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社會形態相適應的"人像展覽式"結構;借鑑了契訶夫戲劇《三姐妹》式的結構法,用一個統領全劇的觀念,將各種場景和人物事件連綴起來;用"片斷的方法"和"‘色點’點成光彩明亮的後期印象派圖畫"的技法,寫出"社會的真實感"。從而顯露了作家獨特的創作個性與藝術風格,將"有餘"與"不足"兩個世界的景象都展現在觀眾面前,突出體現了《日出》結構藝術的精湛。
二、曹愚是現代文學史上重要的劇作家之一。他的《日出》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中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影響下的中國社會生活。揭露了那個“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社會制度的不合理,預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制度的危機。作者懷著強烈的愛憎感情,以犀利的筆鋒深深地插入了黑暗社會都市生活的內臟,寫出了腐爛階層的崩潰,宣告了魔鬼們的末日,表現了無辜者的犧牲,為被侮辱者被損害者鳴不平。作品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三、《日出》以抗戰前的天津社會為背景,以交際花陳白露為中心人物,以陳白露住的某大旅館(惠中飯店)華麗的休息室和三等妓院(寶和下處翠喜的房間)為活動地點,寫了黎明、黃昏、午夜、日出四幕,描寫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受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恐慌影響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裡,日出之前,代表腐朽勢力的上層社會在黑暗中“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種種活動,和下層社會的悲慘生活。
四、該劇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強烈的愛憎和迫切期待東方紅日的心情。
內容主寫了學生出身的交際花陳白露住在大旅館,靠銀行家潘月亭的供養生活。童年和學生時代的好友方達生聞知她墮落了,從家鄉跑來“感化”她,讓她跟自己結婚並隨自己回去。但對社會和生活都已失望的陳白露拒絕了他。此時同樓的孤女“小東西”為了逃避蹂躪闖到她的房間,她雖全力救助,但終於還是被黑幫頭子金八手下的人賣到妓院裡,不堪凌辱而死。潘月亭也被金八擠垮,銀行倒閉。陳白露懾於黑暗之濃重,看不見出路,黯然自殺。方達生則表示要與黑暗勢力抗爭,迎著日出而去。
五、曹禺在寫完《雷雨》之後,感到它有些“太象戲”了,同時思想上也受到了左翼文壇更多的影響,於是創作了思想意識更加明確、手法也較為自然的《日出》。
六、主題結構
1、劇本透過對半殖民地都市群醜的出色描繪暴露社會的黑暗糜爛。有工於心計的銀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顧八奶奶、洋奴張喬治等。這些都市群醜聚在陳白露的寓所裡尋歡作樂,而又爾虞我詐,充分暴露了被金錢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2、描繪“不足”者的備受欺凌。“小東西”被賣進妓院;小職員黃省三走投無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後自盡被救發了瘋。劇本描寫了他們的悲慘命運,也描寫了他們善良、忠厚和倔強的品性。
劇本正是透過對都市群醜和下層被侮辱被3、剝奪者的描寫,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半殖民地中國大都市光怪陸離的社會生活圖景,一方面是剝削者、“有餘者”貪得無厭,醉生夢死;另一方面是被損害者、“不足者”備受侮辱。“有餘者”和“不足者”形成強烈對比,表達了控訴“損不足以奉有餘”的黑暗社會的主題。
4、藝術結構:《日出》採用了“輻射式結構”以代替《雷雨》的“封閉式結構”。《日出》也有中心人物即陳白露,但整個戲的情節並不集中在陳白露等一二人物身上,而是分散在許多人物的日常生活和事變之中。但陳白露的悲劇命運仍不失為貫串全劇的一條情節線索。陳白露的情節有其本身的內容,陳白露在旅館的生活,她和方達生的關係,她過去和詩人的愛情,她的自盡等。而作為一條“線索”,又串起了“人生的零碎。”有了陳白露和潘月亭的關係,就“輻射”出金八、潘月亭、李石清、黃省三“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情節。有了陳白露和“鬼”們打交道,就“輻射”出顧八奶奶、胡四、張喬治的生活橫斷面。有了陳白露救小東西,就“輻射”出寫寶和下處的第三幕。原則是“花開幾朵,各表一枝”,而由於陳白露這條線索的貫串,又使之具有戲劇結構的完整性。劇作家安排方達生來找陳白露後來離開旅館作為全劇的引子,除了揭開陳白露竹均時代生活帷幕的一角外,又使整體感有所加強。
5、《日出》結構的又一特色是“略前詳後”:陳白露在戲的一出場,已是交際花身份住在豪華的酒店裡。“她穿著極薄的晚禮服……一種嘲諷的笑總掛在嘴角。神色不時地露出倦怠和厭惡。”總之,讀者初次見到陳白露在內,她已處在墮落日久,逐步走向最後毀滅的階段。整齣戲都在寫她不甘心墮落但又無力自拔。但是墮落以前的陳白露呢?《日出》交代得異常簡略。我們只知道她原來叫竹均,“出身,書香門第……教育,愛華女校的高材生,父親死了,家裡更窮了,做過電影明星,當過紅舞女……一個人闖出來,自從離開了家鄉,不用親戚朋友一點幫忙”除了這段跳躍式的身世概括以外,陳白露在第四幕裡還告訴方達生她以前有過一次因平淡而失敗的婚姻。丈夫是個詩人,後來似乎追求革命去了。但這種《傷逝》式的婚姻悲劇還是不能解釋陳白露最初的墮落。她當初是怎麼“離開了家鄉”“一個人闖出來”,怎樣從竹均變成白露的過程細節。
6、劇本主要是透過陳白露寄居的豪華大旅館,和小東西陷身的下等妓院為活動場景,將四方雜處的各色人等引進舞臺,以展示各自性格,揭示社會風貌。選擇這樣的地點來展示“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社會畫面,也說明了作家藝術構思的巧妙。劇本中的人物、
作品影響:該劇未經上演便引起文藝界普遍的重視,劇本發表不到一個月,《大公報》文藝副刊就特闢專欄連續發表文章,對這部作品的成就和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