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德國在更早時間進入全面總動員,多動員出100軍隊及其裝備(能力上德國是可以做到的,德國總動員的時間還是比較晚的。)這樣得過載斯大林格勒戰役時就不會感覺兵力不足了。
13
回覆列表
  • 1 # 真音速大貓貓

    如果德國從1941年開始全面總動員,確實會有更多計程車兵開著更多的三號、四號坦克進入蘇聯。但是戰場的局勢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為什麼?我們來分析一下。

    戰爭打的不光是武器、軍隊人數,還有三個重要因素:後勤能力、生產能力和經濟。

    首先,戰場上投入的軍隊規模越大、越深入敵後,後勤壓力就會越大。巴巴羅薩計劃開始時,有320萬(一說400多萬)德軍投入戰場。到11月攻到莫斯科城下,德軍已經前進了超過1000公里的直線距離,三個集團軍群橫向也有近1000公里寬的戰線。這使得德軍的後勤全面崩潰,才造成了41年冬季潰敗。如果你再給它加上100萬人,只怕是吃飯和彈藥、油料都要提前耗盡。誠然,也許德軍有這100萬人能提早拿下莫斯科,但是蘇聯不會因此亡國。在冬季攻勢中會加倍擊潰不堪負荷的德軍,多投入100萬,也許會多損失20萬,得不償失。

    再說生產,生產分為生產製造和研發。德軍之所以在1943年還能有實力繼續拼蘇聯,得益於它強大的生產和研發能力。僅僅在T34危機的第二年就研發出新一代能稱霸戰場的武器,必須有強大的國家能力作支撐。如果在41年總動員,在42年能否把豹式和虎式拿出來、能不能及時量產,就說不準了。也就是說,提前做總動員對未來的國家生產力有害無益。

    最後說經濟。戰爭拼的就是經濟,經濟被戰爭拖垮的話,軍事上可迴旋的餘地就更小了。日本就是個反面教材。在中國戰場上拖垮了經濟,又受到美國經濟制裁,只好鋌而走險、孤注一擲襲擊美國。經濟弱化還會造成國家凝聚力下降,政府失去國民支援,進一步降低生產能力。現代化戰爭依靠的就是生產能力,失敗也就迫在眉睫了。

    所以,德國提前進行總動員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會讓戰爭提前結束—當然是以德國失敗告終。

  • 2 # 春醒

    國家動員程度基於對總體局勢的判斷,不容易改變。這個總局勢就是希特勒認為1942年德軍有能力在2-3個方向同時取得勝利。就德國領導層來說,在1942年認為德國將戰敗是不可想象的,至多是取勝還需要多長時間,是一年還是二年的問題。但是在戰術層面,可以討論主攻方向力量配置。比如,南方集團軍群不分兵,集中力量進攻斯大林格勒,可以拿下。

    整個戰爭的結局不取決於某次具體戰役,而是取決於國家整體力量的對比。蘇聯有廣闊的國土、充足的人力、美英的強大支援,蘇美英的整體實力五倍於德國。即便拿下斯大林格勒,蘇軍仍有多次機會取得勝利轉折,德國除非在非常巧合的情況下才能擊敗蘇聯,而德國戰敗是實力對比的正常結局和自然過程。德國統帥的指揮藝術再高超,指望他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這些錯誤就是蘇聯的轉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堅果和心臟健康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