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海仁愛
-
2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清朝的宗室親王爵位可分為三大類,前期的兩字親王和之後的和碩親王,以及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具體待遇不同。
如清朝剛剛入關之後的一段時期內,對西征和南伐的立有戰功的皇族宗室的直系子弟加封親王,但這類親王絕非和碩親王。比如朝廷封碩塞的承澤親王(莊親王),封敬謹親王的尼堪,端重親王的博洛等。
這種親王爵位十分尷尬,原因第一是因為清朝立國之初對爵位還沒有完全系統明確化有關,第二是和朝中的“貴寵”有所區分,個人認為,就像現在中國委員和常委的區別。雖為親王爵位但低於貴胄和碩親王,不在議政王範圍之內,但又高於郡王之列,有點類似“名譽親王”,既得親王之名,又低於和碩(一方)王權。
從多爾袞給碩塞授封的詔書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端倪:“諭曰:“博洛、尼堪、碩塞皆不當在貴寵之列。茲以太祖孫故,加錫王爵。其班次、俸祿不得與和碩親王等”。與睿,肅,禮,鄭,豫,英,穎等當時的和碩親王在俸祿和地位上不可同語,即使後來塞碩被追封為和碩莊親王並世襲罔替,也不能像其他人功封鐵帽子王一樣配享太廟,入盛京賢王祠(前身就是雍正專門為胤祥修的怡親王祠)。
第二類就是普通的和碩親王,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皇子長到十五歲,由宗人府具奏請恩封爵位。如果皇子的出身高貴,比如是嫡子,或是皇貴妃及寵妃的兒子,就可能被封為親王爵位,亦或者在之後不斷累計功績,最後加封為和碩親王,清朝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都是以親王之位登基為帝。
皇子到一定年齡被封爵位後,就要離開禁城分府居住。按清朝朝廷慣例,親王爵位的皇子除了賞賜王府之外,還要由內帑支付一筆高達二十三萬兩白銀的“分家費”,並賜予大量田土莊園,佃戶奴僕。而且在分府之日的六年內由宮中給予王府的器物和用度,作為皇子獨立生活的過渡,還要在所封旗籍之內分撥十二個佐領作為旗份。
另一種情況是,和碩親王為朝廷立下赫赫功績,或和當朝帝王關係親近,深受寵信,那親王之子(王世子)就可以被恩准承襲親王爵位不必遞降為郡王,比如康熙五子恆親王胤祺,雍正恩賜其子弘晊承襲親王爵位,雍正之子和親王弘晝,乾隆準其子永璧承襲親王之位而不降爵,甚至在乾隆朝一直保持愛弟子孫的王爵,等等類似這種例還不少。
最後就是鐵帽子親王爵位,除了清初因戰功功封的八大鐵帽子王外,還有清中晚期恩封的四位鐵帽子王,其中禮,睿,肅豫,鄭,莊,怡,恭,醇,慶,這十家為和碩親王。他們各自代表八旗地位和宗室支屬,以及清初太祖太宗各派系傳承關係,被前世帝王賜為或追封為世襲罔替,後世子孫不得輕易改動,比如雍正帝恩封十三弟和碩怡親王胤祥之子弘曉為世襲罔替王的詔書上所說:“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世襲罔替)”。這種屬於“祖訓”的旨意在以孝治天下的後世帝王眼中是萬萬不可改動的,所以世襲罔替親王成為清朝皇帝之下最高的爵位階層,只可廢殺其人,不可斷嗣王爵,在朝廷站班排位,宗室中的地位,以及田土奴僕都是不可輕易撼動的,稍微誇張的說,鐵帽子親王是與皇帝“共天下”的爵位(恩封的差點兒)。
最後就是俸祿待遇,親王的俸祿上是每年一萬兩(工資),祿米一萬斛;,但是除了純無差可當的冷門王爺外,大部分親王都不指望這個錢活著,尤其是鐵帽子王,他們每年的得到的“孝敬”和田土莊園的賦稅,以及包衣奴僕的供奉是俸祿數倍之多。
官員拜見親王要行一跪三叩禮,滿稱奴漢稱臣(見太子行兩跪六叩首禮),可著五爪正龍補服。親王府門為五間,可開啟中央的三間,銀安殿面闊七間(極少,誰也不敢頂格修建),可用單簷歇山頂,簷角上的垂脊獸為七個(皇帝九個)屋頂上可覆綠色琉璃瓦,屋脊可安吻獸,正殿中設座,高八尺,廣十有一尺,修九尺,基高尺有五寸,朱裸彩繪五色雲龍,座後屏三開,上繪金雲龍,均五爪。大門上的門釘用九行、七列共六十三個,和璽彩繪可用龍草和璽,這種在吃喝用度上的等級待遇太多了,無法一一列舉。
親王出行或者在朝會大典上的滷薄(儀仗)也不像電視上演的那麼隨意。親王的儀仗及其奢華威嚴,有吾仗四,立瓜四,臥瓜四,骨朵四。紅羅繡五龍曲柄蓋一。紅羅繡四季花傘二,紅羅銷金瑞草傘二,紅羅繡四季花扇二,青羅繡孔雀扇二。旗槍十,大纛二,條纛二。豹尾槍四,儀刀四。馬六。遇大典禮,則陳於府第,出使用以導從。常日在京,用曲柄蓋一。紅羅傘扇各二。吾仗、立瓜、臥瓜、骨朵全。馬四。前引十人,後從六人。因事入景運門,帶從官三人。原定有紅羅繡花曲柄傘一,豹尾槍二,大刀二。茲改為五龍曲柄蓋一,豹尾槍四,儀刀四。餘同。崇德初年,定親王銷金紅傘二,纛二,旗十,立瓜、骨朵各二。
所以在清朝能不能被封為和碩親王,除了投胎技術之外,還有個人的努力拼搏以及政治投機。清朝功封恩封考封追封一共七十多位親王,他們的命運和待遇都不盡相同,但已經都是位極人臣的最高爵位了,另外蒙古爵位的親王低於滿洲宗室親王,就是另一種待遇了。
-
3 # 致遠君說
在清朝規定的爵位中,親王是第一等的爵位,即“和碩親王”,享有朝廷最優等俸祿以及最高待遇。
親王的種類比較複雜:分滿族和非滿族,分鐵帽子王和非鐵帽子王等等,清朝前期和後期的還有所區別。
一、親王清朝得到親王爵位的途徑極少。
1.宗室
一種是憑著功勞獲得親王爵位的,被稱為“功封”。這種方式獲得的親王爵位,可以世襲罔替,如我們平常說的十二家鐵帽子王,父親是親王,兒子也是親王,爵位不減;
一種是憑著血緣關係,獲得的親王爵位,就是“恩封”。這些人大多是皇帝的兄弟、兒子。這種方式獲得的爵位,會代代遞減。父親是親王,兒子就成了郡王。
2.蒙古親王
因為清朝滿族皇室跟蒙古族有非常緊密,所以,清朝也會分封外藩蒙古的上層貴族為親王爵位。不過,在蒙古族中,親王爵位並不是第一等的。因為在親王上面,還有蒙古汗的爵位。
跟宗室親王相比,外藩蒙古親王的待遇,明顯會下降很多,順治十四年時規定,內蒙古親王中,科爾沁圖什業圖、桌裡克、翰爾達三親王,每年待遇俸銀二千五百兩,綢緞40匹;其餘親王,每年俸祿銀子二千兩,綢緞25匹。外蒙古親王俸祿是每年二千兩,綢緞二十五匹。
二、親王待遇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國家全管
1、俸祿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戶部·俸餉》載:“順治七年議準親王歲給俸銀萬兩祿米萬二千斛”,也就是說親王最基礎的待遇就是每年能得到1萬兩俸銀,1萬2000斛祿米。
這個數字大概是什麼概念呢?清朝一個普通家庭的日常開銷,每年大概在一百兩左右,口糧以每個月50斤大米統計,每年口糧大概在600斤左右。
2、賞賜
除了這些朝廷規定的俸祿待遇,朝廷每年也會給這些親王土地、珠寶等各種各樣的賞賜。
3.輿服
據《清史稿·輿服志》載,親王在穿著上主要能享受到以下待遇,以顯示其與眾不同:
“明轎一,木質,灑金,不施幰。蓋、轅、杆皆髤朱飾金。”;“暖轎一,銀頂,金黃蓋幨,紅幃,緞、氈各惟其時”;“朝冠,冬用薰貂、青狐惟其時。上綴朱緯。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十,銜紅寶石。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石青片金緣二層,裡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字首舍林,飾東珠五。字尾金花,飾東珠四。”“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惟其時。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紅紗綢裡。石青片金緣。上綴朱緯。頂用紅寶石”;“端罩,青狐為之,月白緞裡”;“補服用石青色,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朝服、蟒袍藍及石青隨所用,若曾賜金黃色者,亦得用之。餘與皇子同”;“朝珠不得用東珠,餘隨所用,絛皆金黃色”;“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四,中銜貓睛石一,左右佩絛如帶色。吉服帶亦色用金黃,版飾惟宜,佩絛如帶色”;“雨冠、雨衣、雨裳,均用紅色,氈、羽紗、油綢,各惟其時。”
4.印冊、儀仗
“金寶,龜紐,平臺,方三寸六分,厚一寸。”
“吾仗四,立瓜四,臥瓜四,骨朵四。紅羅繡五龍曲柄蓋一。紅羅繡四季花傘二,紅羅銷金瑞草傘二,紅羅繡四季花扇二,青羅繡孔雀扇二。旗槍十,大纛二,條纛二。豹尾槍四,儀刀四。馬六。遇大典禮,則陳於府第,出使用以導從。常日在京,用曲柄蓋一。紅羅傘扇各二。吾仗、立瓜、臥瓜、骨朵全。馬四。前引十人,後從六人。因事入景運門,帶從官三人。原定有紅羅繡花曲柄傘一,豹尾槍二,大刀二。茲改為五龍曲柄蓋一,豹尾槍四,儀刀四。餘同。崇德初年,定親王銷金紅傘二,纛二,旗十,立瓜、骨朵各二,吾仗四。”。
5.府邸
在清朝,只有親王和郡王能夠居住在北京城內的王府中,如果被廢除王爵,或丟掉了王爵,則就要搬出王府。
同時在王府的建造上,清朝也有著嚴格的規定,據《大清會典》規定:“親王府製為正門5間,正殿7間,前夕護以石欄,殿內設屏風和寶座。兩側翼樓各9間,神殿7間,後樓7間,凡正門殿秦均覆蓋綠琉璃瓦。正殿脊安吻獸、壓脊7種。門釘9縱7橫63枚。其餘樓房旁廡均用筒瓦。”
6.朝班
在祭天時,親王是站在第二排,僅次於皇子,《清史稿.禮志》載:“各六行,行各六重,皇子列第一重,次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各按行序”;《清史稿.禮志》載:“內外札薩克會盟,三年一舉……坐次視內親王、貝勒、貝子、公降一等,宴賚有差。”
三、犯錯後受到懲罰清朝的王爺有很多需要參與朝廷的工作,還面臨嚴苛的對待,寫錯字、站錯位置這些事情都會被處罰,歷史上,清朝很多王爺都被圈禁、革爵。
-
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清朝統治者雖然是外族,但是學習能力還不錯的,在統治藝術上,滿清皇帝不但沿襲了明朝大部分的舊制度,爵位上也接受了明朝的教訓,當初朱元璋裂土封王的時候規定王位可以世襲罔替,數百年過去歷代皇帝又不停的分封,結果到了明朝末年,大明財政居然發不起這些藩王的工資,這也是搞笑了
所以滿清的爵位除了少部分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其他的爵位,包括親王,都是一代削一級至於親王的待遇嘛,除了那些尊榮,清朝的皇帝還給與親王很高的俸祿,據《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戶部.俸餉》載:“順治七年議準親王歲給俸銀萬兩祿米萬二千斛”,也就是說親王最基礎的待遇就是每年能得到1萬兩俸銀,1萬2000斛祿米。這已經超過了後宮很多嬪妃的工資了
-
5 # 星夜史話
根據清乾隆《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所示,親王歲銀一萬兩,歲米五千石。
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親王和郡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但是後代的襲爵待遇不一樣。滿清皇室爵位是這樣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清初諸王都是因軍功受封,功勞大的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後代襲爵沒有變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
-
6 # 悠遠歷史的長河
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和碩親王、世子(親王嫡子)、多羅郡王、長子(郡王嫡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四級,輔國公之前八等稱入八分公,與之後的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等爵位不同。
-
7 # 腦洞外星人
過去的王朝時代,能被冠以親王封號,都是那些地位顯赫的人。當然,不同朝代也有不同。有的親王加封為地方藩王,掌握實權。有的得到財富、土地,卻沒有實權。清朝的做法,跟其他朝代有很大不同。親王們可以掌握實權,鎮守地方,卻沒有直接的封地。
除了那些蒙古親王可能會回到本地,其餘基本都住在北京。而且,清朝的親王不只是封號,還是爵位。它的全稱是和碩親王。這是滿語漢譯後的稱呼。最早起源於皇太極稱帝時期。皇太極在關外稱帝后,將宗室定為九等。“和碩親王”位於第一。
皇太極的做法,極大改變了努爾哈赤時期的慣例。努爾哈赤時期,最高的爵位是貝勒。貝勒極為極高,僅次於大汗。可以左右大汗的決定。這種做法,極大程度提高了皇帝的地位。
在當時,被加封為親王爵位的,都是立下功勞的宗室。皇太極時期,建立基業基本還是要依靠愛新覺羅氏的力量。加封他們為親王。可以鼓勵他們奮勇向前,敢於在沙場上衝鋒陷陣。對於軍隊戰鬥力,有極大的提升。
而且,這種爵位還是世襲罔替的。對於宗室內部來說,吸引力極大。把爵位劃分為不同等級,也可以方便皇帝定下嚴格的規矩,讓他們聽從號令。因為分封爵位的權力掌握在皇帝手中。如果辦事不力,就不會得到爵位。透過這種辦法,清朝提到了宗室的凝聚力。
清朝親王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透過這種立下功勳被加封的。他們的範圍,也都是侷限在宗室內部。有一些,甚至得到了世襲罔替的權力。皇太極定下的這套宗室封爵的制度,其實仍有漏洞。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修改,直到乾隆時,才趨向完整。
也是在那段時期,出現了“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他們的爵位可以世代傳襲。而且,擁有極高的俸祿。親王每年俸祿一萬兩白銀,五千石白米。
這是明面上的收入。暗地裡又有不可知的賄賂。晚清時的慶親王奕劻僅在銀行的存款,就有712.5萬英鎊。其餘財產又不知有多少。
在親王去世後,還會得到諡號。這是過去一種極高的待遇。一般大臣都得不到。諡號會根據親王一生的評價,各有不同。
當然,這種做法不是沒有弊端。如果這種分封爵位的權力落在其他人手中,就極為考驗宗室的忠誠度了。這種忠誠度,往往經不起考驗。宗室內部為了爭奪地位,常常不擇手段。
順治時期,皇帝跟多爾袞爭權。多爾袞大權獨攬時,王公大臣對皇帝的遭遇,大多默然不語。宗室內部中的尼勘、博洛,甚至投靠多爾袞,換取親王的地位。
同樣的,因為親王極高的地位和特權,讓他們完全無法得到約束。除非是他們願意顧及自己的名聲。否則,即便親王為非作歹,也不會受到太多懲罰。最多是皇帝的斥責。
比如前面提到的慶親王,他收受賄賂的事情,已經是朝野公開的秘密。可是,因為慈禧認為“看來看去,還是他貼心”,所以長期穩坐軍機大臣的位置。
除了那些因為功勞加封的親王,還有皇帝的兄弟、兒子、女兒,也都是和碩親王等級的爵位。而且,因為跟皇帝的關係特殊。所以地位也可能會更高一些。
晚清恭親王訢,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咸豐皇帝的兄弟。在咸豐朝嶄露頭角,到同治、光緒時期掌握大權。這些人同樣享有同等的權力。
這些親王在過去不僅不用納稅,朝廷還要拿出很大一筆錢來養他們。逐漸成為一種巨大的拖累,卻難以擺脫。因為皇帝還需要得到他們的支援。
-
8 # 末初說歷史
過去的王朝時代,能被冠以親王封號,都是那些地位顯赫的人。當然,不同朝代也有不同。有的親王加封為地方藩王,掌握實權。有的得到財富、土地,卻沒有實權。
清朝的做法,跟其他朝代有很大不同。親王們可以掌握實權,鎮守地方,卻沒有直接的封地。
除了那些蒙古親王可能會回到本地,其餘基本都住在北京。而且,清朝的親王不只是封號,還是爵位。它的全稱是和碩親王。這是滿語漢譯後的稱呼。
最早起源於皇太極稱帝時期。皇太極在關外稱帝后,將宗室定為九等。“和碩親王”位於第一。
皇太極的做法,極大改變了努爾哈赤時期的慣例。努爾哈赤時期,最高的爵位是貝勒。貝勒極為極高,僅次於大汗。可以左右大汗的決定。這種做法,極大程度提高了皇帝的地位。
在當時,被加封為親王爵位的,都是立下功勞的宗室。皇太極時期,建立基業基本還是要依靠愛新覺羅氏的力量。加封他們為親王。可以鼓勵他們奮勇向前,敢於在沙場上衝鋒陷陣。對於軍隊戰鬥力,有極大的提升。
而且,這種爵位還是世襲罔替的。對於宗室內部來說,吸引力極大。把爵位劃分為不同等級,也可以方便皇帝定下嚴格的規矩,讓他們聽從號令。
因為分封爵位的權力掌握在皇帝手中。如果辦事不力,就不會得到爵位。透過這種辦法,清朝提到了宗室的凝聚力。
清朝親王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透過這種立下功勳被加封的。他們的範圍,也都是侷限在宗室內部。有一些,甚至得到了世襲罔替的權力。
皇太極定下的這套宗室封爵的制度,其實仍有漏洞。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修改,直到乾隆時,才趨向完整。
也是在那段時期,出現了“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他們的爵位可以世代傳襲。而且,擁有極高的俸祿。親王每年俸祿一萬兩白銀,五千石白米。
這是明面上的收入。暗地裡又有不可知的賄賂。晚清時的慶親王奕劻僅在銀行的存款,就有712.5萬英鎊。其餘財產又不知有多少。
在親王去世後,還會得到諡號。這是過去一種極高的待遇。一般大臣都得不到。諡號會根據親王一生的評價,各有不同。
當然,這種做法不是沒有弊端。如果這種分封爵位的權力落在其他人手中,就極為考驗宗室的忠誠度了。這種忠誠度,往往經不起考驗。宗室內部為了爭奪地位,常常不擇手段。
順治時期,皇帝跟多爾袞爭權。多爾袞大權獨攬時,王公大臣對皇帝的遭遇,大多默然不語。宗室內部中的尼勘、博洛,甚至投靠多爾袞,換取親王的地位。
同樣的,因為親王極高的地位和特權,讓他們完全無法得到約束。除非是他們願意顧及自己的名聲。否則,即便親王為非作歹,也不會受到太多懲罰。最多是皇帝的斥責。
比如前面提到的慶親王,他收受賄賂的事情,已經是朝野公開的秘密。可是,慈禧認為“看來看去,還是他貼心”,慶親王長期穩坐軍機大臣的位置。即便有人彈劾,也安然無事。
除了那些因為功勞加封的親王,還有皇帝的兄弟、兒子、女兒,也都是和碩親王等級的爵位。這些人享有同等的權利。而且,因為跟皇帝的關係特殊。所以地位也可能會更高一些。
晚清恭親王訢,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咸豐皇帝的兄弟。在咸豐朝嶄露頭角,到同治、光緒時期掌握大權。
-
9 # 丫丫說史
清朝的親王,聽起來感覺很霸氣,但是其實他們沒有多少實權,更多的是象徵著一種榮耀,地位與財富。
清朝的親王,是一種皇權集中制的產物,清朝怕各地藩王割據,皇權無法集中,於是便把皇子集中在京城內,不給兵權,不給封地,這些親王按照等級在京城建設府邸,享受國家的俸祿。
那麼這些親王的待遇是什麼樣的呢?
清朝親王的俸祿很高清朝的親王雖然無兵權,無封地,但是他們的待遇一點也不低!朝廷除了每年從國庫拿出1萬兩的俸銀給他們, 此外還會分發祿米1萬斛,這在現在相當於535萬人民幣。而當時的朝中一品文官的俸祿也就俸銀180兩,祿米180斛,加上養廉銀1.6萬兩,折算成人民幣也就是290萬元,與國家一品文官相比,清朝親王的俸祿相當於兩個一品大臣的。一年500多萬人民幣,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親王的世襲親王不僅俸祿高,地位高,重要的是能世襲。清朝規定,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親王和郡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但是後代的襲爵待遇不一樣。
清初諸王都是因軍功受封,功勞大的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後代襲爵沒有變化都是原始的王爵。
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
這就是清朝親王的待遇,如果可以,我也想能穿越到清朝做一個親王。
-
10 # 澳古說歷史
清朝“親王”指的就是宗室爵位中的第一等爵位“和碩親王”。
清朝位列“和碩親王”的宗室其實並不多,大概只有37位。這其中包括10位可以世襲罔替的親王,即禮親王代善一脈、鄭親王濟爾哈朗一脈、睿親王多爾袞一脈、豫親王多鐸一脈、肅親王豪格一脈、莊親王博國鐸一脈、怡親王允祥一脈、恭親王奕訢一脈、醇親王奕譞一脈和慶親王永璘一脈。
剩下的27位親王都是需要世代遞降的,當然也有曾為親王,後來坐上皇帝的。這之中包括敬謹親王尼堪、成親王嶽託、安親王嶽樂、端重親王博洛、英親王阿濟格、襄親王博穆博果爾、裕親王福全、恭親王常寧、純親王隆禧、理親王允礽、誠親王允祉、雍親王胤禛、恆親王允祺、淳親王允佑、廉親王允禩、履親王允祹、果親王允禮、諴親王允秘、寶親王弘曆、和親王弘晝、榮親王永琪、質親王永瑢、哲親王永宗、儀親王永璇、成親王永瑆、嘉親王永琰、慶親王永璘、定親王綿德、智親王綿寧、敦親王綿愷、瑞親王綿忻、惠親王綿愉、敦親王奕諄。
當然我們今天不是說清朝的親王爵都有哪些,而是來說說清朝親王級別會享受到什麼待遇?
首先據《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戶部.俸餉》載:“順治七年議準親王歲給俸銀萬兩祿米萬二千斛”,也就是說親王最基礎的待遇就是每年能得到1萬兩俸銀,1萬2000斛祿米。
之後在輿服上,據《清史稿.輿服志》載,親王主要能享受到以下幾個待遇:
一、“明轎一,木質,灑金,不施幰。蓋、轅、杆皆髤朱飾金。”。可以配一頂敞轎,敞轎為木質,可用金片裝飾,但不能安放帷幔,此外敞轎的傘蓋、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駕車的把手可以塗上紅漆,用金片裝飾。
二、“暖轎一,銀頂,金黃蓋幨,紅幃,緞、氈各惟其時。”。可以配一頂帶有帷幕遮蔽的轎子,轎子可以用銀頂,用金黃色的車帷子,用紅色的幔幕。
三、“朝冠,冬用薰貂、青狐惟其時。上綴朱緯。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十,銜紅寶石。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石青片金緣二層,裡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字首舍林,飾東珠五。字尾金花,飾東珠四。”。親王上朝所用的帽子,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用薰貂製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則用青狐皮製作。冠體上綴“朱緯”,冠頂金龍二層,用十顆東珠裝飾,接銜紅寶石。
夏朝冠冠形為圓錐形,下簷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或藤竹絲製作,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石青色織金邊飾,以紅紗或紅織金為裡。冠體上綴“朱緯”,字首“舍林”,用五顆東珠裝飾,字尾“金花”,用四顆東珠裝飾。
四、“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惟其時。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紅紗綢裡。石青片金緣。上綴朱緯。頂用紅寶石。”。吉服冠就是平常戴的帽子。親王冬吉服冠根據時間分別用海龍、薰貂、紫貂製作而成,夏吉服冠也根據時間用玉草或藤竹絲製作而成。紅紗綢裱裡,石青色織金邊飾緣邊。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嵌紅寶石一顆。
五、“端罩,青狐為之,月白緞裡。”。端罩就是滿族在冬季替代袞服、補褂套穿在朝袍、吉服袍等袍服外的一種圓領、對襟、平袖、長及膝、左右垂帶的翻毛外褂。親王穿的端罩可用青狐皮製作而成。
六、“補服用石青色,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親王的補服可用石親色,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
七、“朝服、蟒袍藍及石青隨所用,若曾賜金黃色者,亦得用之。餘與皇子同。”。親王的朝服、蟒袍,藍色或石青色隨便用,其餘的與皇子一樣。而皇子的朝服有兩種,一種是在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所穿,披領和裳部具表紫貂,馬蹄袖端薰貂,繡紋兩肩及前胸後背正龍各一條,襞積行龍六條,間以五色雲紋。
另一種則是其餘時間所穿,披領和袖均石青色,織金緞鑲邊,冬天再鑲一層海龍皮邊;繡紋兩肩、前胸後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四,裳行龍八,披領行龍二,馬蹄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平水。
蟒袍原皇子是金黃色,但親王只能是藍色或石青色,領袖石青色織金緞鑲邊,繡九條蟒,前後左右開裾。
八、“朝珠不得用東珠,餘隨所用,絛皆金黃色。”。親王的朝珠除了不能用東珠外,其他的隨便用,而貫朝珠的線條可用金黃色。
九、“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四,中銜貓睛石一,左右佩絛如帶色。吉服帶亦色用金黃,版飾惟宜,佩絛如帶色。”。“朝帶”就是穿朝服時所用的腰帶,顏色用金黃色,上嵌金銜玉方版4塊,每版飾東珠4顆,中間飾貓晴石一顆,左右的佩絛也用金黃色。穿吉服用的腰帶也為金黃色,其餘與朝帶相差無二。
十、“雨冠、雨衣、雨裳,均用紅色,氈、羽紗、油綢,各惟其時。”。親王用的雨冠、雨衣、雨裳均為紅色,同時根據不同的季節,可用氈、羽紗、油綢製作。
十一、“金寶,龜紐,平臺,方三寸六分,厚一寸。”。親王用的金印,印鈕為龜形,長方三寸六分,寬一寸。
十三、“吾仗四,立瓜四,臥瓜四,骨朵四。紅羅繡五龍曲柄蓋一。紅羅繡四季花傘二,紅羅銷金瑞草傘二,紅羅繡四季花扇二,青羅繡孔雀扇二。旗槍十,大纛二,條纛二。豹尾槍四,儀刀四。馬六。遇大典禮,則陳於府第,出使用以導從。常日在京,用曲柄蓋一。紅羅傘扇各二。吾仗、立瓜、臥瓜、骨朵全。馬四。前引十人,後從六人。因事入景運門,帶從官三人。原定有紅羅繡花曲柄傘一,豹尾槍二,大刀二。茲改為五龍曲柄蓋一,豹尾槍四,儀刀四。餘同。崇德初年,定親王銷金紅傘二,纛二,旗十,立瓜、骨朵各二,吾仗四。”。
自皇太極之後,一般情況親王出行可用2根立瓜(《元史·輿服志二》載:“立瓜,制形如瓜,塗以黃金,立置,朱漆棒首。”),4根臥瓜(《元史·輿服志二》載:“臥瓜,制形如瓜,塗以黃金,臥置,朱漆棒首。”),2根骨朵(是一長棒,頂端綴一蒜形或蒺藜形的頭,以鐵或堅木製成),1把紅羅繡五龍曲柄蓋,2把紅羅繡四季花傘,2把紅羅銷金瑞草傘,,6把紅羅繡四季花扇,2把青羅繡孔雀扇,10根旗與槍,2根大旗,4根豹尾槍,4把刀,6匹馬開道。
當然若是親王長年在京的,出行則只能用1把曲柄蓋,4把紅羅傘扇,4根立瓜,4根臥瓜,2根骨朵,4匹馬,前面10人,後面6人開道。此外,若是被皇帝召見,亦或有事晉見要入景運門的,就只能帶3個僕人,1把五龍曲柄蓋,4根豹尾槍,4把刀。
以上就是清朝給予親王的輿服待遇。同時在府邸上,清朝也給予了親王相應的特殊待遇。
首先在清朝,只有親王和郡王能夠居住在北京城內的王府中,如果被廢除王爵,或丟掉了王爵,則就要搬出王府。
同時在王府的建造上,清朝也有著嚴格的規定,據《大清會典》規定:“親王府製為正門5間,正殿7間,前夕護以石欄,殿內設屏風和寶座。兩側翼樓各9間,神殿7間,後樓7間,凡正門殿秦均覆蓋綠琉璃瓦。正殿脊安吻獸、壓脊7種。門釘9縱7橫63枚。其餘樓房旁廡均用筒瓦。”。
此外,清朝的親王還能享受到其他的一些特別待遇。如在祭天時,親王是站在第二排,僅次於皇子,《清史稿.禮志》載:“各六行,行各六重,皇子列第一重,次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各按行序”;在內外札薩克會盟時,親王的坐位要高於貝勒以下爵位的位置,《清史稿.禮志》載:“內外札薩克會盟,三年一舉....坐次視內親王、貝勒、貝子、公降一等,宴賚有差。”。
-
11 # 小祁說歷史
清朝的親王指的就是和碩親王,是清朝宗室爵位的第一等爵位,只有皇子、皇兄弟可以獲封此爵位!而如此尊貴的親王也享受著朝廷最優厚的待遇以及最高等級的俸祿!那麼這些待遇又有多優厚呢?小祁在這裡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親王畫像)尊崇的地位!
親王的儀仗與禮儀僅次於皇帝一等,公侯大臣要對親王行君臣之禮,伏而拜謁,無敢鈞禮。
親王入朝時,公侯大臣均要伏而跪之,對親王行百官跪迎之禮!(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畫像)
皇太子見長輩親王時,需要行四拜禮,親王坐受,且無須回禮!
豐厚的“年薪”親王的一年能有多少工資可能才是大家最為關心的。按照《大清會典則例》所載,親王歲銀一萬兩,歲米五千石!
要知道當時的一品大官也就歲俸180兩,祿米180石。對比一下,親王的俸祿有多高就可以想象了。光這麼說可能並不直接,如果換算成人民幣可能就更直觀了。(和碩怡親王胤祥影視形象)
清朝中後期時銀子已經大量貶值,但是換算過來也差不多能換現在的200塊錢左右,那麼光歲銀就是200萬人民幣,光到手的錢就已經算是很高了!而一石大約等於118.4斤,因此歲米換算下來就有59萬斤大米,我們以最便宜的大米兩塊錢一斤,也差不多是118萬人民幣!加起來則是有3百多萬人民幣!當然,在清朝前期的時候,換算過來肯定會還要高於這個數字!
雖然說親王有著如此高的“年薪”,但仍然是不夠花的,因為整座王府都要靠他一個人來養活!親王們不光要吃喝,還要遊樂,還要收藏,還要攀比,因此花銷也是極為大的,光是靠“這點”俸祿是遠遠不夠的! -
12 # 曉齊690
可以說清朝也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王朝了,而清朝皇帝和親王的這些生活,也經常被編成小說或者是電視劇搬上熒屏供大家欣賞。而在這些清宮劇當中,清朝的親王個個風流倜儻,簡直就是人人羨慕的物件,放到現在妥妥的就是“高富帥”。而在現實的歷史當中,清朝的親王生活真的這麼好嗎?清朝親王級別到底會享受什麼樣的待遇呢? 而清朝的親王是清朝中央集權的產物,為了維護帝制,加強集權,於是清朝便取消了藩王制度,而這些被削去封地,沒有管轄地方權力的藩王便成為了親王,他們在京城建設府邸,享受國家的俸祿。和其他朝代的藩王相比,清朝親王的權力雖然削弱了,但是待遇還是相當高的。 如果用他們的待遇和當時的一品文官相比,我們就可以看出區別了。親王每年有一萬兩的俸銀,還有祿米1萬斛,如果放到現在那也是500萬的年薪了。在那時的一品文官俸祿只有180兩銀子,再加上1.6萬兩的養廉銀,換成現在就是290萬一年的年薪。所以和國家一品文官比起來,清朝親王的俸祿還是很高的。 但是親王的俸祿雖然很高,他們的生活卻沒有辦法談得上奢靡,因為皇室的制度是非常嚴格的,一切都要嚴格按照等級來,親王在衣食住行方面要比別人更加謹慎,因為親王一旦犯錯就要罰他們的俸銀。甚至有一位親王因為屢次犯錯,被罰下了18年的俸銀,也算得上是歷史上最慘的一位親王了。
-
13 # 獨秀文苑
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折算成人民幣大約為535萬,當時一品文官的俸祿也就俸銀180兩,祿米180斛,加上養廉銀1.6萬兩,折算成人民幣也就是290萬元,與國家一品文官相比,清朝親王的俸祿還是挺高的。
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親王和郡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但是後代的襲爵待遇不一樣。
清初諸王都是因軍功受封,功勞大的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後代襲爵沒有變化都是原始的王爵。
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
-
14 # 睡夢心經
清朝的親王,首先講數量是不多的,局有關資料統計清朝親王大約37人,其中世襲罔替的親王10人,其餘27人為世代遞降的。
在清朝,親王的待遇怎麼樣麼?
首先說說收入:1、固定收入,按照清朝的規定,親王級別的王爺,每年固定收入1萬兩白銀,郡王級別的每年5000兩。這在當時已經很高了,要知道清朝的一品大員,當時每年的俸祿才只有100兩!清朝的王爺的俸祿比一品大員高了50到100倍。要說大概合計現在多少錢,清朝的一兩銀子大概可以買100斤糧食或者400個雞蛋,普通老百姓一個月收入3兩銀子,估算下來,一兩銀子大概是現在人民幣元400元到500元左右,所以親王一年收入400到500萬人民幣。
2、額外收入,包括大小官員的賄賂、皇帝的賞賜、自己的莊園、商鋪、,需要注意的是,親王的買賣是不交稅的。
其次,重點講一下待遇
1、住房:古代住房是有規矩的,在宮殿的要求上,親王可以擁有正殿為七間,後殿五間,正門5間,在佈局上,正門與正殿後殿都是處一條中軸線上,通常我們將皇帝稱為九五至尊,九五數是隻有皇家才可以用,親王要比皇帝低一檔,因此他們的府邸就用七五數。除了中路這些主要建築外,東西兩側翼樓各9間,神殿7間,後樓7間,還有東西側是五進七進的四合院落。後面有專門的寢宮,花園這些標配,花園雖然不如皇家園林那麼大,但也小不到哪去。放在現在,那就是行政中心的超級豪宅,而且宅院裡還有獨立大花園,池塘,假山等美景,活脫脫一個娛樂休閒度假聖地。如果拿現在的面積算,睿親王的王府根據記載,寬應該有96米,大概長123米,總共算下來應該有11808平方米,而恭親王的府邸面積達到了59400平方米。鄭親王府也有43968平方米。而愉郡王府則有44500平方米。
2、出行:從人數講,八抬大轎、從數量上講,2頂轎子,一頂敞轎,敞轎為木質,此外敞轎的傘蓋、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駕車的把手可以塗上紅漆,用金片裝飾。一頂暖轎,轎子可以用銀頂,用金黃色的車帷子,用紅色的幔幕。在儀仗上,出行則只能用1把曲柄蓋,4把紅羅傘扇,4根立瓜,4根臥瓜,2根骨朵,4匹馬,前面10人,後面6人開道。
3、穿衣戴帽:清代親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龍袍,親王的朝服的顏色只能用土黃或者暗黃,不能是明黃,而龍必須是盤龍或者降龍,不能是升龍或者正龍。親王朝服的下襬也繡有“海水江涯”。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親王的服制朝冠和皇帝一樣,有帝王所使用的冠冕,只是皇帝的冠冕是十二旒,而親王和皇太子的冠冕是九旒。
4、吃:這個最複雜,當然親王有錢,擁有自己的一大堆廚子,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5、娶妻:親王可以有嫡福晉1為,側福晉四人。
6、傭人:這個也不一定,但是固定的是皇帝派來的警衛是36人,還有太監若干。
回覆列表
清朝對宗室爵位進行了詳細劃分,一共十二個等級,自上而下分別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其中,只有親王和郡王,有資格被稱為“王爺”。
親王和郡王,一字之差,雖然都是王爺,但他們的待遇和地位相差很多。
先看待遇。
清朝立國之初,就充分吸取明朝的經驗教訓,沒有將皇子們分封為藩王。所有的親王和郡王,都在京城居住,沒有經過皇帝許可,一律不得擅自離開京城,相當於將他們“圈養”起來。既然是“圈養”,就得由朝廷提供俸祿。
親王和郡王的俸祿標準分別是多少呢?
一位親王每年能拿到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一位郡王每年能拿到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這就是說,親王俸祿是郡王俸祿的2倍。
此外,親王和郡王的長子,也有一份俸祿。親王的長子,每年能拿到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郡王的長子,每年能拿到俸銀3千兩,祿米3千斛。前者依然是後者的2倍。
顯而易見,郡王的俸祿,甚至還沒有親王長子的俸祿多。
再看地位。
親王是最高等級的王爺,在朝廷裡的地位僅次於皇帝,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郡王的級別次於親王,在朝廷裡的地位又低了一等。
親王能夠得到許多郡王很難得到的東西,比如世襲罔替,即所謂的“鐵帽子王”。
明朝時期,所有王爺的傳承都世襲罔替,一代一代傳下去,以至於後來王爺爵位氾濫成災。清朝時期,朝廷對王爺爵位的傳承進行嚴格限定,是世襲遞降。如果父親是親王,爵位傳襲給長子時就降一個等級,為郡王;如果父親是郡王,爵位傳襲給長子時也降一個等級,為貝勒。以此類推。不過,一般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
朝廷在世襲遞降之外,還規定了世襲罔替的情形。享受世襲罔替待遇的王爺,父親是親王,爵位傳襲給長子時依然是親王。父親是郡王,爵位傳襲給長子時還是郡王。可是,世襲罔替作為一種特別的待遇,只賜予對國家立下戰功或作出巨大貢獻的人。有清一代,王爺何止成百上千,可享受世襲罔替待遇的只有12人。他們才是真正的鐵帽子王。
在這12大鐵帽子王中,親王有10位,郡王只有2位。由此可見,郡王獲得世襲罔替待遇之難。
親王在朝廷裡的影響力,也遠非郡王所能夠相提並論。
清朝晚期,朝廷裡先後出現了幾個頗有影響力的王爺,他們分別是恭親王奕訢、老醇親王奕譞、第二代醇親王載灃和慶親王奕劻。他們要麼在朝廷裡擔任領班軍機大臣、領班總理衙門大臣,要麼掌握著海軍衙門等核心部門,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響到晚清歷史程序。
這時候,郡王們都在哪裡呢?他們很少在朝廷裡擔任要職。就算列入12個鐵帽子王之列的克勤郡王和順承郡王,也在朝廷裡沒有什麼話語權。不過,這也好,正可以避免捲入權力漩渦,波瀾不驚地躲在王府裡過著他們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