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債一身輕”的迷信,該破除了
第一次聽到“無債一身輕”這個詞,是從我爺爺口中。他們這輩人,艱苦樸素、克勤克儉。
在他們眼中,負債猶如洪水猛獸,欠錢也總是與貧窮、疾病、遊手好閒、墮落有著直接的關聯。
然後,這種思想傳到了我的父輩,然後再傳到了我們這一輩。雖然時過境遷,但對於債務的無知和恐懼依然大量存在。
“無債一身輕”的觀點,固然有其正確性。試想,如果我們借錢去搞“黃賭毒”,這種債務絕對會讓我們不堪重負。
但“無債一身輕”這觀點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錯誤:它不區分“良性負債”和“惡性負債”,而是把所有債務都預設為“惡性負債”。
什麼是“良性負債”?
說白了,就是“能夠吃進利差的負債”,舉個例子:
如果工商銀行能提供一筆年利率為5%的貸款,而建設銀行的年存款利率是20%,你會不會去把工商銀行的貸款貸出來,然後存到建設銀行中,去吃這年化15%的利差?
你會說,哪有這等好事。
我們權且假設這等好事是真的,那你會不會去吃這15%的利差?
當然會。你不僅會,而且還希望工商銀行能給你的低息貸款多多益善,同時希望建設銀行的高息存款永不消失。
甚至,你可能會把你能籌集的錢借個遍,只要這些錢的借款利息不高於建行的存款利息就行。
但是,等一下。
你不是信奉“無債一身輕”嗎,怎麼現在卻希望自己借錢去吃這個利差了?而且還希望借到的錢越多越好。
你說,因為這個機會真的太好了嘛,建設銀行竟然給出那麼高的存款利息!
所言極是。
“建行的高息存款”所代表的,正是“低風險高收益”的理念。建行是國有四大行之一,其存款幾乎沒有信用風險;而在沒有風險的情況下,20%的收益率,顯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其實我們內心,未必認同“無債一身輕”,也並不真正“討厭”債務本身,我們討厭負債的真正原因,是沒能找到像“建行20%高息存款”這樣的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專案罷了。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再回頭看“良性負債”的概念。
所有“良性負債”,都需要和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機會”匹配在一起,它意味著:
1. 負債利率低於(或大幅低於)投資收益率;
2. 投資標的風險很低,或者至少風險可控。
同時具備這樣的條件,我們就可以透過負債來吃進利差,而這負債也就成為了“良性負債”。我想它肯定不屬於“無債一身輕”的範疇。
《富爸爸》系列的作者羅伯特·清崎精闢地解釋了“良性負債”和“惡性負債”:良性負債是能給你口袋裝進更多錢,而惡性負債是要從你口袋陶走更多錢。
所以,借錢去吃喝嫖賭,分期買LV或者IPhone7,甚或貸款買私家車,這些負債不僅無法給你口袋裡裝錢,還要從你口袋裡掏錢。
以貸款買私家車為例,不僅要支付貸款利息,而且這車還得向你要汽油、保險、罰單、修理、維護的開支。典型的“惡性負債”。
當然,“惡性負債”並不意味著“可惡”的負債,有時它是生活所需。但我們必須認識到所有“惡性負債”的共同點:它不會給你的財務狀態有任何改善,只會給你更大的財務壓力。
而“良性負債”,由於其“給口袋裡裝錢”的屬性,卻能幫助我們改善財務狀況,減輕財務壓力,甚至幫助我們實現財務自由。
良性負債的終極意義,在於加速你的財富積累,舉個例子:
如果有一個投資機會出現在你面前,它需要200萬的本金,但能保證你賺200萬。
如果僅僅用自己的錢去投資,那存夠200萬需要多久?而如果利用負債籌集200萬,又需要多久?是不是後者快得多?
過去幾年間,一線城市200萬的房子漲到了400萬,置業者也賺得盤滿缽滿。如果必須存夠200萬再買房,而不是利用房貸,黃花菜早都涼了。
房產是否屬於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品種,並非本文討論的內容。只是想說明,良性負債具有強力的槓桿效應,能加速財富的積累。極端一點講,如果一直存在“低風險高收益”的套利機會,並且利用良性負債去投資,很快就富可傾城。
你可能會說,好,好,明白你的意思了,“良性負債”不就是利用負債去投資嘛!
正是這個思路。
但是真的使用這個思路時,有幾個陷阱需要小心避開,否則後果非常嚴重。
第一個陷阱,是現金流壓力。
負債,就需要支付利息;而投資,卻未必能短期見效。這就對你的現金流提出了更高要求。
還是以“利用工行低息貸款去吃建行高息存款”為例:
假設工行的貸款利息需要每月一付,而建行的存款利息則要等三年後才一次性支付,那這中間就產生了現金流壓力。
如果你沒有安排好資金來支覆蓋你的利息支出,就可能被工行追屁股要債,甚至強行變賣你的資產來清償,這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局。
所以,在利用負債進行投資的時候,不僅要關注投資收益率和負債利率之間的利差,還需要管理好現金流。
這需要我們選擇現金收益來得快的投資專案,或者,自己另外安排現金流來覆蓋負債利息。
第二個陷阱,是負債期限的壓力。
負債是幾乎總是有期限的。比如一年期的銀行貸款,一年到期時要歸還本金,但你的投資回收期則可能慢得多。這也會產生一種緊張關係。於是,我們要將負債期限和投資期限作合適的匹配。
匹配不當的典型例子,是用短期負債買股票。
如果借了一年期的負債去買股票,買入之後,股票不幸下跌並且持續低迷了兩年。
想象一下,股票套牢、負債到期,且沒有其他資金可以週轉還債時的煎熬吧。
這正是犯了負債期限與投資期限匹配不當的錯誤。股票表面上流動性很好,一般能夠快速變現,但卻無法保證其在變現時的股價高於買入的股價。
所以,如果從“容易變現”且“變現時價值不受損失”的雙重標準來判斷投資品種的流動性,股票其實是一種流動性不佳的長投資期限的品種。
要避開“負債期限和投資期限不匹配”的陷阱,我們其實可以從“延長負債期限”著手:
比如,其中一種方法是,確保你的債務可以續期,而且你能籌集到借新還舊時所需要的週轉資金。
那些利用負債進行投資的高手,無一不是管理負債期限的高手。
比如巴菲特使用的負債,就是透過開保險公司來獲取“浮存金”,也即已經收了保費但尚未用於賠付的資金,只要透過保險精算,確保保費收入能充分覆蓋賠付支出,中間的富餘部分就是一筆長期使用的負債。
又比如,管理負債期限,高手中的高手,是政府和大型金融機構等主體,它們還能發行“永續債”,這些債務連到期的期限都沒有,只要支付利息就行。
對於我們普通人,可以借鑑的思路是建立自己的“負債資金池”。池子裡的資金負債期限有長有短,但在一個負債快要到期的時候,你總能透過另一種負債來完成接力。另外,在保持週轉的同時,不斷擴大自己的負債資金池,以及降低資金成本。
除“延長負債期限”之外,應對負債期限壓力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選擇投資期限長短適度的投資專案了。
實際上,正確的思路,應該是先有射擊的目標,再找子彈。也即先找到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機會,再來找錢。而不是“等有了錢再去投資”。
要正確理解風險對投資機會的影響,就必須理解另外一個重要概念,即“收益風險比”。
抱歉又丟擲一個硬邦邦的術語。
好在“風險收益比”不難理解,用一個小例子即可說明。
如果有人問你,用10萬塊錢人民幣買個東西,你覺得貴不貴?
你的直接反應不會是“貴”或者“不貴”,而是想問:用10萬塊錢買什麼東西呢?
如果10萬元只買了一塊普通的板磚,你當然覺得簡直貴得離譜;但如果10萬元能買一套北上深的別墅,你會覺得便宜得不可想象。
這正是“風險收益比”的意思。一個投資機會,不能只看風險,或者只看收益,而要看“你承擔的風險,能換來多大的收益”。它本質上是個衡量投資機會的“價效比”的指標。
如果承擔了一定的風險,但換來了很高的收益,那收益風險比就很不錯;如果沒有承擔什麼風險,但收益卻也很低,那收益風險比也不怎麼樣。
在這裡,有必要吐槽一下很多基金公司的業績宣傳,它們總是試圖用一堆漲幅的數字來告訴你,我們的基金獲得了多麼亮眼的業績,卻從不強調這個基金投資的標的,事實上讓投資者承擔了多大的風險。
換句話說,他們只強調收益,卻有意淡化了風險。所有“只講收益不提風險”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所以,明確了“收益風險比”的概念,當我們利用良性負債去投資時,就要找“收益風險比”很高的投資品種。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打破“收益越高,風險越高”之類的古老迷信。
它的一個問題是太過抽象,多“高”算高呢?真正準確的衡量,恐怕還是要透過“收益風險比”來確定。
同時,這個古老迷信,又容易讓人以為:同一個投資標的對所有人的風險都是一樣的。
這當然不是事實。
試問,開車風險高,還是開飛機風險高?
無法一概而論。不會開車的小孩開車上路,無異玩火自焚;訓練有素的飛行員駕駛飛機,依舊穩如泰山。
歸根到底,還是巴菲特說的好:風險,來自於你自己不知道在幹什麼。
利用良性負債進行投資,是有風險的。但是,提高自己使用和管理負債的能力,以及增進對投資標的理解,是降低風險的有效途徑。
最後,我們來回顧一下,讀完本文之後有哪些值得帶走的東西。
我們利用良性負債的方式,本質上是使用資金利息較低的負債,換取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回報。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槓桿,就能撬動地球。“良性負債”,正是改善我們財務狀況,進而走向財富自由的槓桿。
負債不是洪水猛獸,無債也未必一身輕。如果我們去了解負債,掌握它,利用它,它會將我們帶到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邁開第一步,走上這條路吧!
點評
“無債一身輕”的觀點,固然有其正確性。但“無債一身輕”這觀點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錯誤:它不區分“良性負債”和“惡性負債”,而是把所有債務都預設為“惡性負債”。現代人投資應先找到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機會,再來找錢。而不是“等有了錢再去投資”。
“無債一身輕”的迷信,該破除了
第一次聽到“無債一身輕”這個詞,是從我爺爺口中。他們這輩人,艱苦樸素、克勤克儉。
在他們眼中,負債猶如洪水猛獸,欠錢也總是與貧窮、疾病、遊手好閒、墮落有著直接的關聯。
然後,這種思想傳到了我的父輩,然後再傳到了我們這一輩。雖然時過境遷,但對於債務的無知和恐懼依然大量存在。
“無債一身輕”的觀點,固然有其正確性。試想,如果我們借錢去搞“黃賭毒”,這種債務絕對會讓我們不堪重負。
但“無債一身輕”這觀點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錯誤:它不區分“良性負債”和“惡性負債”,而是把所有債務都預設為“惡性負債”。
什麼是“良性負債”?
說白了,就是“能夠吃進利差的負債”,舉個例子:
如果工商銀行能提供一筆年利率為5%的貸款,而建設銀行的年存款利率是20%,你會不會去把工商銀行的貸款貸出來,然後存到建設銀行中,去吃這年化15%的利差?
你會說,哪有這等好事。
我們權且假設這等好事是真的,那你會不會去吃這15%的利差?
當然會。你不僅會,而且還希望工商銀行能給你的低息貸款多多益善,同時希望建設銀行的高息存款永不消失。
甚至,你可能會把你能籌集的錢借個遍,只要這些錢的借款利息不高於建行的存款利息就行。
但是,等一下。
你不是信奉“無債一身輕”嗎,怎麼現在卻希望自己借錢去吃這個利差了?而且還希望借到的錢越多越好。
你說,因為這個機會真的太好了嘛,建設銀行竟然給出那麼高的存款利息!
所言極是。
“建行的高息存款”所代表的,正是“低風險高收益”的理念。建行是國有四大行之一,其存款幾乎沒有信用風險;而在沒有風險的情況下,20%的收益率,顯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其實我們內心,未必認同“無債一身輕”,也並不真正“討厭”債務本身,我們討厭負債的真正原因,是沒能找到像“建行20%高息存款”這樣的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專案罷了。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再回頭看“良性負債”的概念。
所有“良性負債”,都需要和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機會”匹配在一起,它意味著:
1. 負債利率低於(或大幅低於)投資收益率;
2. 投資標的風險很低,或者至少風險可控。
同時具備這樣的條件,我們就可以透過負債來吃進利差,而這負債也就成為了“良性負債”。我想它肯定不屬於“無債一身輕”的範疇。
《富爸爸》系列的作者羅伯特·清崎精闢地解釋了“良性負債”和“惡性負債”:良性負債是能給你口袋裝進更多錢,而惡性負債是要從你口袋陶走更多錢。
所以,借錢去吃喝嫖賭,分期買LV或者IPhone7,甚或貸款買私家車,這些負債不僅無法給你口袋裡裝錢,還要從你口袋裡掏錢。
以貸款買私家車為例,不僅要支付貸款利息,而且這車還得向你要汽油、保險、罰單、修理、維護的開支。典型的“惡性負債”。
當然,“惡性負債”並不意味著“可惡”的負債,有時它是生活所需。但我們必須認識到所有“惡性負債”的共同點:它不會給你的財務狀態有任何改善,只會給你更大的財務壓力。
而“良性負債”,由於其“給口袋裡裝錢”的屬性,卻能幫助我們改善財務狀況,減輕財務壓力,甚至幫助我們實現財務自由。
良性負債的終極意義,在於加速你的財富積累,舉個例子:
如果有一個投資機會出現在你面前,它需要200萬的本金,但能保證你賺200萬。
如果僅僅用自己的錢去投資,那存夠200萬需要多久?而如果利用負債籌集200萬,又需要多久?是不是後者快得多?
過去幾年間,一線城市200萬的房子漲到了400萬,置業者也賺得盤滿缽滿。如果必須存夠200萬再買房,而不是利用房貸,黃花菜早都涼了。
房產是否屬於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品種,並非本文討論的內容。只是想說明,良性負債具有強力的槓桿效應,能加速財富的積累。極端一點講,如果一直存在“低風險高收益”的套利機會,並且利用良性負債去投資,很快就富可傾城。
你可能會說,好,好,明白你的意思了,“良性負債”不就是利用負債去投資嘛!
正是這個思路。
但是真的使用這個思路時,有幾個陷阱需要小心避開,否則後果非常嚴重。
第一個陷阱,是現金流壓力。
負債,就需要支付利息;而投資,卻未必能短期見效。這就對你的現金流提出了更高要求。
還是以“利用工行低息貸款去吃建行高息存款”為例:
假設工行的貸款利息需要每月一付,而建行的存款利息則要等三年後才一次性支付,那這中間就產生了現金流壓力。
如果你沒有安排好資金來支覆蓋你的利息支出,就可能被工行追屁股要債,甚至強行變賣你的資產來清償,這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局。
所以,在利用負債進行投資的時候,不僅要關注投資收益率和負債利率之間的利差,還需要管理好現金流。
這需要我們選擇現金收益來得快的投資專案,或者,自己另外安排現金流來覆蓋負債利息。
第二個陷阱,是負債期限的壓力。
負債是幾乎總是有期限的。比如一年期的銀行貸款,一年到期時要歸還本金,但你的投資回收期則可能慢得多。這也會產生一種緊張關係。於是,我們要將負債期限和投資期限作合適的匹配。
匹配不當的典型例子,是用短期負債買股票。
如果借了一年期的負債去買股票,買入之後,股票不幸下跌並且持續低迷了兩年。
想象一下,股票套牢、負債到期,且沒有其他資金可以週轉還債時的煎熬吧。
這正是犯了負債期限與投資期限匹配不當的錯誤。股票表面上流動性很好,一般能夠快速變現,但卻無法保證其在變現時的股價高於買入的股價。
所以,如果從“容易變現”且“變現時價值不受損失”的雙重標準來判斷投資品種的流動性,股票其實是一種流動性不佳的長投資期限的品種。
要避開“負債期限和投資期限不匹配”的陷阱,我們其實可以從“延長負債期限”著手:
比如,其中一種方法是,確保你的債務可以續期,而且你能籌集到借新還舊時所需要的週轉資金。
那些利用負債進行投資的高手,無一不是管理負債期限的高手。
比如巴菲特使用的負債,就是透過開保險公司來獲取“浮存金”,也即已經收了保費但尚未用於賠付的資金,只要透過保險精算,確保保費收入能充分覆蓋賠付支出,中間的富餘部分就是一筆長期使用的負債。
又比如,管理負債期限,高手中的高手,是政府和大型金融機構等主體,它們還能發行“永續債”,這些債務連到期的期限都沒有,只要支付利息就行。
對於我們普通人,可以借鑑的思路是建立自己的“負債資金池”。池子裡的資金負債期限有長有短,但在一個負債快要到期的時候,你總能透過另一種負債來完成接力。另外,在保持週轉的同時,不斷擴大自己的負債資金池,以及降低資金成本。
除“延長負債期限”之外,應對負債期限壓力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選擇投資期限長短適度的投資專案了。
實際上,正確的思路,應該是先有射擊的目標,再找子彈。也即先找到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機會,再來找錢。而不是“等有了錢再去投資”。
要正確理解風險對投資機會的影響,就必須理解另外一個重要概念,即“收益風險比”。
抱歉又丟擲一個硬邦邦的術語。
好在“風險收益比”不難理解,用一個小例子即可說明。
如果有人問你,用10萬塊錢人民幣買個東西,你覺得貴不貴?
你的直接反應不會是“貴”或者“不貴”,而是想問:用10萬塊錢買什麼東西呢?
如果10萬元只買了一塊普通的板磚,你當然覺得簡直貴得離譜;但如果10萬元能買一套北上深的別墅,你會覺得便宜得不可想象。
這正是“風險收益比”的意思。一個投資機會,不能只看風險,或者只看收益,而要看“你承擔的風險,能換來多大的收益”。它本質上是個衡量投資機會的“價效比”的指標。
如果承擔了一定的風險,但換來了很高的收益,那收益風險比就很不錯;如果沒有承擔什麼風險,但收益卻也很低,那收益風險比也不怎麼樣。
在這裡,有必要吐槽一下很多基金公司的業績宣傳,它們總是試圖用一堆漲幅的數字來告訴你,我們的基金獲得了多麼亮眼的業績,卻從不強調這個基金投資的標的,事實上讓投資者承擔了多大的風險。
換句話說,他們只強調收益,卻有意淡化了風險。所有“只講收益不提風險”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所以,明確了“收益風險比”的概念,當我們利用良性負債去投資時,就要找“收益風險比”很高的投資品種。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打破“收益越高,風險越高”之類的古老迷信。
它的一個問題是太過抽象,多“高”算高呢?真正準確的衡量,恐怕還是要透過“收益風險比”來確定。
同時,這個古老迷信,又容易讓人以為:同一個投資標的對所有人的風險都是一樣的。
這當然不是事實。
試問,開車風險高,還是開飛機風險高?
無法一概而論。不會開車的小孩開車上路,無異玩火自焚;訓練有素的飛行員駕駛飛機,依舊穩如泰山。
歸根到底,還是巴菲特說的好:風險,來自於你自己不知道在幹什麼。
利用良性負債進行投資,是有風險的。但是,提高自己使用和管理負債的能力,以及增進對投資標的理解,是降低風險的有效途徑。
最後,我們來回顧一下,讀完本文之後有哪些值得帶走的東西。
我們利用良性負債的方式,本質上是使用資金利息較低的負債,換取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回報。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槓桿,就能撬動地球。“良性負債”,正是改善我們財務狀況,進而走向財富自由的槓桿。
負債不是洪水猛獸,無債也未必一身輕。如果我們去了解負債,掌握它,利用它,它會將我們帶到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邁開第一步,走上這條路吧!
點評
“無債一身輕”的觀點,固然有其正確性。但“無債一身輕”這觀點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錯誤:它不區分“良性負債”和“惡性負債”,而是把所有債務都預設為“惡性負債”。現代人投資應先找到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機會,再來找錢。而不是“等有了錢再去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