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宇宙觀察

    儘管地球是一個非常適合生活的星球,但科學家們知道,地球不會總是像今天這樣宜居

    畢竟就算不考慮太陽系宜居帶的後退,以及太陽的紅巨星時代。來自外太空的小行星,也能輕而易舉摧毀整個地球生物圈。

    基於以上原因,已故物理學家霍金,生前曾多次號召人類大力發展宇航技術,爭取早日讓人類變成多行星物種,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覆巢之下無完卵的悲劇發生,人類文明也才能在宇宙中長久存在下去。

    然而想要前往宇宙中的“第二地球”並不容易,因為目前的航天器速度,還在光速的萬分之一左右徘徊,而且人類目前也沒有能力建造超大型運輸飛船,或者具備自給自足能力的太空城。

    所以說在技術爆炸發生之前,已經發現的那些第二地球,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鏡花水月,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人類能做的也只是改造火星,或者太陽系其它星球。

    然而改造火星絕非易事

    幾十億年前都磁場驟減,讓火星失去了液態水和絕大部分大氣,今天的火星是一個,低壓且溫差極大的荒漠行星。

    目前地球上最狂熱“火星人”馬斯克,到達火星後第一步也是建立全封閉生活區,用複雜的技術在嚴酷的火星上立足發展,而融化火星兩極冰蓋,“重塑”火星磁場,這種超級改造工程,人類可能要到數個世紀以後,才能具備相應的工程技術力量。

    除了太陽系內的火星,4.22光年外的比鄰星b,也是一顆很有“希望”的行星

    天文學界很早就意識到,宇宙中大部分恆星都擁有屬於自己的行星,而如果行星位於恆星宜居帶內,天文學界就將其稱為“宜居行星”

    目前距離地球最近的系外宜居行星,是4.22光年外的比鄰星b,它的母恆星比鄰星,和另外兩顆恆星,一起組成了大名鼎鼎的“半人馬座三星”,也就是“三體世界”的原型,但現實中的比鄰星b,原沒有三體人生活的那麼不堪。

    質量下限為地球1.27倍的比鄰星b,表面溫度雖然低至-39℃,但由於比鄰星b軌道半長軸只有0.05個天文單位,所以它極有可能已經被比鄰星潮汐鎖定,而潮汐鎖定的後果,就是在極冷和極熱之間,生成一個溫度適宜的“晨昏線”。

    除了晨昏線宜居圈外,如果比鄰星b的大氣層足夠濃厚,那麼面向恆星那一面的大氣層,吸收的熱量就會被傳導到背向恆星的一面,這樣一來比鄰星b的宜居範圍就會更加廣闊。

    有關比鄰星b,還有一個“傳奇”

    2016年4月12日,物理學家霍金與億萬富翁米爾納,宣佈了“突破攝星”計劃,該計劃旨在研發名為“星片”的光帆探測器,並用地球上的強鐳射加速光帆,最終使其達到光速的20%,然後用20年的時間飛抵比鄰星收集資料,再用4年將資料穿回地球世界。

    這些速度高達60000km/s的光帆探測器們,將在短時間內超過並甩開旅行者一號和二號,成為人類文明第一批飛出奧爾特雲的人造物體,如果人類文明在未來20年內沒有發生技術爆炸,那麼這批探測器還會成為第一批到達其他恆星系的人造物體。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突破攝星”計劃發起人之一的霍金,雖然在2018年就去世了,但這場最終投入預計可達百億美元,任務週期長達四分之一世紀,且完全沒有任何經濟回報的計劃,並沒有因為霍金的去世而消失或者停滯。

    此時此刻,突破攝星計劃仍在穩步推進之中,在不遠的將來,它將承載著霍金的遺志,並代表地球人類飛向比鄰星,飛向星辰大海的更深處
  • 2 # 平常人246089341

    沒有任何一個星球可以去,恆星不必說,太陽系的其餘星球,根本沒有生命生存的條件,沒水,沒氧,沒適合的溫度,都是死亡之地。

  • 3 # 深度科幻

    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必須從技術和需要兩個方面來考慮問題,也就是說:

    一、要考慮憑藉人類的技術水平,能到哪裡去?以當代人類的科技水平估計,如果在不計代價的情況下,人類在100年內就有可能登入太陽系內的所有巖質行星,也有能力建造一艘航速達到萬分之一光速的大型星際飛船。但以人類的能力恐怕在1000年之內也沒有能力改造一顆大型的行星,也沒那個必要。

    二、要考慮人類為什麼要搬出地球?這是主要原因,在未來如果人類僅僅是科研或者星際探索的需要,那麼搬離地球一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如果是遇到了大的不可抗拒的災難,那麼人類就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向遙遠星際空間探索,因為太陽系所有的行星都不合適。

    所以綜上所述,決定人類搬到那一顆星球完全取決於人類的實際需要,並沒有準確的答案。

    如果地球沒有發生特殊的災難,人類的星際移民首先會重點開發月球!

    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如果人類在未來沒有遭遇緊急的、特殊的災難,星際移民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需要一步一步來,那麼此時月球的價值就凸顯了出來。

    月球距離地球最近,而且大小適中,沒有空氣、細菌,而且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很適合作為人類星際探索的前進基地。在人類沒有能力在外太空建設大型的航天中心,沒有能力建設太空電梯的情況下,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大型的航天裝配、發射中心會大幅的降低航天成本。

    說道月球就有必要談一下火星,雖然很多人提到星際探索就會想到火星,其實在真實的星際探索中火星的價值並不高。雖然火星理論上更接近地球的環境,經過改造之後有可能適於人類生存,但從現實來說改造一顆行星對人類來說無疑代價太大了,而且需要漫長的時間。在人類沒有能力走出太陽系之前人類沒有能力改造火星;在走出太陽系之後又沒必要改造火星。火星在人類外星移民中的地位遠比不上月球和木星。前者適合作為人類的前進基地,而後者適合作為人類的能源補充中心,因為木星富含天文數字的氫氣,很適合作為核聚變反應的燃料。在劉慈欣的《三體》中,三大艦隊也是基於這個原因將基地設在了木星的軌道上。

    如果人類因為特殊的災難搬出地球,那麼重點會考慮系外類地行星!

    截止到今天為止,人類在外太空已經找到了上百顆超級地球,有的甚至在100光年之內。如果人類遇到了突發的,不可抗拒的地質、天文災害,或者環境的改變,理論上首先是要考慮移民到這些星球,或者建造大量具有迴圈系統的星際飛船,而不是考慮太陽系內任何行星。

    因為移民太陽系內的行星都存在一個巨大的悖論,即人類首先必須窮盡自己的資源去改造這些行星,這不僅需要在移民之前就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需要太長的時間。更重要的是,人類即使移民到這些行星之上,也需要不停進行持續改造,結果只能使人類的資源陷入消耗的死迴圈,得不償失。以火星為例,就像《火星救援》中的主人翁,即使是經過精心計算,努力的種土豆,也會因為各種原因不斷地流失自己的資源,持續下去總有撐不下去的那一天。

    所以綜上所述,即使是人類因為各種災難必須進行星際移民,也會考慮太陽系之外和地球相似度較高的成熟星球。或者像很多科幻小說家設想的那樣,完全變成一個在星際飛船中的文明。具體如何選擇,取決於人類的技術。如果人類的宇航速度能夠達到光速的1%——10%,再加上相關的人體冬眠技術,移民系外行星理論上就成為了可能;如果人類的宇航速度能夠接近光速,很明顯已經沒有移民任何一個行星的需要了。

  • 4 # 科學地帶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人類如果離開地球,只能面臨一個結局,就是死亡。就目前的科技而言,人類想要離開地球,在外太空定居還太早了。

    人們總是幻想著,希望有一天能夠離開地球去遨遊太空,有這種想法的人,大多數不知道讓太空的兇險。

    不可否認的是,地球這幾年來資源短缺,環境破壞嚴重。可是相比外太空的環境來說,地球簡直就是一個樂園,一塊淨土。最起碼我們能夠呼吸新鮮的空氣,可是到了其他星球,我們將會失去這些東西。

    如果人類真的要離開地球,那麼唯一的選擇或是火星。不管從現有的科技還是從成本上來講,火星是比較合適的。火星距離地球並不會太遠,而我們想要生存,就必須改造火星。

    但是改造火星並不簡單,並不是短短百年就能夠完成的,或許需要耗費上千年上萬年。火星地表寒冷,首先就需要讓火星的溫度回暖,幫火星製造一個大氣層。但其實不管我們如何改造,火星永遠都比不上地球,與星球的力量相比,人類的力量簡直不堪一擊。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是火星會比較合適。但是我們還是得保護地球,保護家園,希望這樣的想法永遠都不會實現吧。

  • 5 # 科學船塢

    持續的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環境汙染、自然環境變化這些都是人類必須要部分離開地球的原因,一個地球顯然不足以支撐人類文明的快速進步,所以科學家早就開始尋找地外宜居星球了,雖然人類只能在地球上看著,但未雨綢繆總是好事,畢竟科學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如果人類要部分的離開地球、或者全部的離開地球,最有可能先搬進哪顆星球呢?

    由於短期內很大可能不會研究出具備星際航行能力的飛船,所以最先搬進的星球很大可能是太陽系內部的星球。在太陽系內部,總共有4顆有岩石質行星,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較大的衛星,比如木衛二、三、四;土衛二、六,這些衛星的個頭都不亞於地球的衛星——月亮。

    既然太陽系中有那麼多有固態表面的星球,就不信其中沒有一顆能夠稍微改造一下還不適宜人類居住的?

    人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火星,火星的個頭只有地球的1/7,質量只有地球的1/9,火星上只有稀薄的大氣層、2/5的地球重力、極其微量的氧氣、沒有表面流動的液態水,可以說從哪一點來看,火星都不適宜人類居住。

    改造火星容易嗎?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暢談改造行星的理想概念,實際上到現在為止科學家還沒有真正開始研究行星工程,對於改造一顆行星的生態環境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是不敢去想象的,而且還要有充足的時間,不是幾百年就可以完成的任務。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在改造行星環境領域中走在最前列的依然是設想、概念化的理論和科幻小說。但不可否認,火星依然具有宜居的極大可能性,最新的研究發現,如果可以將火星極地的冰蓋全部融化,那麼得到的液態水可以覆蓋火星表面1.5米深,剩下的就是改造大氣,給火星加持磁場了,但是這些難度非常大,一些設想僅僅只是設想。

    金星的表面顯然不適宜改造,不過有科學家認為可以在金星大氣中建造太空城市,在金星表面50-60公里高空,其溫度、氣壓都非常接近於地球的低層大氣,科學家設想可以建造氣艇雲城,漂浮在金星的高層大氣中。

    諸如木、土二星的衛星們,數量眾多,直徑在3000-4000千米以上的也有幾顆,未來人類或許可以在上面建立基地,或是封閉城市。

    而如今這些都只是停留在設想中,但可以確定一點的是,人類若是離開地球,最有可能先搬到的星球肯定是太陽系內部的某一顆星球,比如火星。

  • 6 # 太空科學站

    38萬公里外的月球註定會是人類第一個搬遷的星球,其表面豐富的金屬資源以及海量的隕石坑足以為將來的月球城打下基礎,理想情況下只需要把隕石坑蓋上就能作為一個居住區甚至月球城。

    上個世紀美國登月只需要一週不到的時間就能降落月球,半個世紀後的現在雖然還在沿用化學動力火箭,但在自動化和智慧化方面已經有了長足進步,這將使得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無人星際列車成為可能,每週若干班的地月往返飛船將源源不斷把人和物資送到月球。

    前往火星需要大半年的時間,前往月球只需要不到一週,而且月球和地球間的通訊延遲只有一秒多,未來常駐月球的工作人員和地球的家人也可以便捷聯絡。

    儘管月球和火星相比非常小,但考慮到未來幾十的進步,月球上完全可以容納幾十億人類生活,低重力環境甚至還有利於農作物茁壯成長,水資源將成為制約月球發展的最大難題,但好在它並不是無法解決的。

    可控核聚變的最高層面是上氦3和氦3產生聚變反應完全不產生汙染,而月球上的氦3核聚變產生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數百萬上千萬年。

  • 7 # 時間史

    月球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國外一家航天公司,就在試圖把月球打造成人類第一個地外旅遊景點。在上一年7月份,藍色起源就列出計劃要在月球上建造月球基地。要在未來大約五年左右完成,然後月球基地將作為地外旅遊景點開放。(不過在月球上喝著啤酒凝望地球是什麼感覺,小編也很想嘗試一下)他們的計劃是,先把3D印表機等一系列的裝置機器搬到月球,因為月球上有大部分的金屬,可以在月球上現取材料來建造基地。此外月球上的大隕石坑也可以作為落腳點。之後便是移民火星,火星和地球類似,上面也有大氣,其大氣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

    火星上存在液態水,其溫度和氣壓不高也不低,在人類可以承受的範圍,不像金星和水星一樣,上面的溫度可以把你融化了,上面的氣壓可以把你壓扁了。美國一家科技公司的大頭馬斯克就揚言要在本世紀內送100萬人移民火星,並且該計劃已經在實行中。大約十年左右,就會出現第一批登上火星的人類,相信我們都能親眼目睹這一時刻。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目光轉向太空。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蜂擁而入的資本對足球國家隊而言到底是利是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