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六石映像

    首先在《西遊記》原著中,沙僧的形象是沒戴耳環的。具體外貌描述如下:

    一頭紅焰發蓬鬆,兩隻圓睛亮似燈。

    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

    身披一領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

    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

    這裡只說到沙僧的頭髮是紅色的,眼睛很圓很亮,藍色的臉,說起話來聲音很大。

    題主所謂的沙僧戴耳環,只是影視劇工作者改編的結果,目的就是為了增加人物形象的美感。

    沙僧,又叫沙和尚、沙悟淨,出自四大名著之《西遊記》。在書中也稱黃婆,土母、刀圭,五行屬土,俗稱沙和尚、沙僧。原為天宮玉皇大帝的捲簾大將,因為失手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盞,觸犯天條,被貶出天界,在人間流沙河興風作浪,危害一方,專吃過路人。後經觀音點化,賜法號悟淨,一心歸佛,同八戒、悟空一同保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又稱唐三藏或唐僧,俗名陳禕)西天拜佛求取真經。

    沙悟淨是《西遊記》裡不能缺少的重要人物。降妖寶杖是沙僧使用武器,由魯班以吳剛砍下的桂樹枝所制,外型兩端細中間粗,曾被妖怪形容像擀麵棍。 但在各類文藝作品中,武器形象則多為月牙鏟。據原著描述,該杖同九齒釘耙一樣重。《西遊記》中的沙僧雖然名為“捲簾大將”,但那隻不過是皇家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所以連卷簾人也要封以將軍之名。他雖然曾自我誇耀說:“南天門裡我為尊,靈霄殿前吾稱上”,“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予在上”,但實際身份卻相當低微,以至於雖然參加過蟠桃大會,卻沒有一般神仙吃蟠桃的份,只能在一旁為玉皇大帝執玻璃盞。在五莊觀他一見到人參果便即認得,悟空問起原因,他回答說:“小弟雖不曾吃,但舊時做捲簾大將,扶侍鸞輿赴蟠桃宴,嘗見海外諸仙將此果與王母上壽。見便曾見,卻未曾吃。”可見,他的職責僅僅是“扶侍鸞輿”而已,是玉帝手下的侍臣,實際上就是奴僕。

    分析沙僧形象的論文以張靜二(1983)《論沙僧》(輯入劉世德編《國古典小說研究》)比較全面。張靜二認為,在史實上沙僧“似有蛛絲馬跡可尋;在文學作品裡,則由絢爛的深沙神,變成了沉默的苦行僧。”謂沙僧:“相貌相當清晰,地位相當重要,而個性相當分明。”沙僧在取經途中表現了合作、順從與隨和的態度,經常擔起調和與凝聚的任務。 從另個角度看,後來的“和事佬”角色,與初出場時兇相畢露,曾經兩次吃唐僧的背景很不相稱。顯然,在故事發展中,使沙僧的兇猛品性被改變了。

    沙和尚一度曾在項下掛了九個骷髏頭。這九個骷髏頭,據說是路過這裡的九個取經人的頭顱,也是在這河上唯一沉不下去的東西,所以,沙和尚把它們留了下來。後來,這九個骷髏頭和木吒拿來的葫蘆一起,化作一隻法船,幫助唐僧等人順利地渡過了八百里流沙河。為什麼是九個取經人的骷髏頭?我想,或許作者是想告訴我們,一個“九”和一個“經”,加在一起,不正是個“久經”的意思嗎?我們常說一個詞彙:久經考驗。沙和尚的人性不就是需要久經考驗,才能最終修煉到不受外界影響嗎?

    還有一種說法是唐僧是十世靈童轉世,取了十世經,前九次都是獨自一人去,走到流沙河就被沙和尚吃了,沙和尚脖子上帶的九個取經人頭顱便是唐僧的,因那頭顱在鵝毛浮不起的流沙河裡沉不下去,沙僧覺得奇怪,便將它串起來玩耍,最後唐僧靠自己的九個頭顱度過了流沙河。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沒有人能渡自己,只有自渡。有不少人認為小說作者未能賦予沙和尚更鮮明的形象。

    趙天池(1983)《西遊記探微》引張易克的話說:“沙僧確實經常擔起調和與凝聚的任務。沙僧的調和通常是表現在止爭與順從兩方面。”止爭是止息悟空與八戒、唐僧之爭,“以和為尚”;凝聚則體現在比其它三人專一,除了七十六回因誤會悟空已死,“豬八戒與沙僧解了包袱,將行李搭分兒,在那裡分”外,沙和尚從不說散夥一類的話。四十回連悟空也想散夥,反而沙僧勸大家不要散夥,意志十分堅強。他從不埋怨路途遙遠,是一個任勞任怨的苦行僧。三十回黃袍怪疑心渾家百花羞送信去寶象國請兵來救,要殺她,就拿她與被擒的沙僧對質。沙僧急中生智,說是國王畫影圖形,唐僧因較早時被捉在洞中見過公主,向國王說起經歷,這才救了公主一命。這情節既顯示沙僧的急智,也體現他為他人著想,不欲恩將仇報之精神。

    沙僧原先是天宮中的捲簾大將。這個職位在天庭是非常尷尬的,究其職責也只是為玉皇大帝進出門的時候掀門簾一類的工作。這個工作一方面說明了天宮中人浮於事,一方面也說明了沙僧一直在天宮中不得志。至少從他一路跟隨唐僧取經和佔流沙河為王的實際來看,他在天宮中應該可以得到一個更好的位子。這也是他為什麼在打碎了玉帝的琉璃盞及被貶下界的原因。琉璃盞在天宮想不過是一件普通器物,但捲簾大將卻因失手打破一個酒杯就遭天譴,未免有些說不過去。打碎一個酒杯和打碎夜明珠(白龍馬)、調戲嫦娥(豬八戒)竟然一個罪名,這不得不說是玉皇大帝早已經想廢掉這個“捲簾大將”。因此,原本躊躇滿志的捲簾大將沒有受到天庭重用下界為妖就能說得通了。當他一心向善,又深得觀音和唐僧的賞識(畢竟一路上唐僧只收了三個徒弟),因此沙悟淨才知恩圖報,為修正果一路上對唐僧忠心耿耿。沙僧還十分精明,表現在他對時局形勢的判斷準確,沙僧在小說中第一次亮相大戰流沙河,在流沙河岸上,八戒同沙僧大戰二十回合,不分勝負,旁觀的孫悟空看到這種鬥殺場面,恨得“咬牙切齒,擦掌磨拳,掄起鐵棒,往那怪著頭一下,那怪急轉身,慌忙躲走,徑鑽流沙河裡”。沙僧對自己實力有自知之明,同實力相差無幾的八戒他敢大打出手,見到實力遠高於自己的悟空,卻立即躲避,能打就打,打不贏就溜,任憑悟空、八戒在岸上百般辱罵,他就是不上當,弄得實力超強的悟空乾著急卻束手無策。

    因此,如果說在《西遊記》中豬八戒是一個富有喜劇色彩的角色,沙僧則是一個略帶憂傷的悲情人物了。這樣一個人物成為《西遊記》這樣一部奇幻文學的主角,他的筆墨分量自然要比另外幾位主角輕了不少。

  • 2 # 等你回來o56111336

    一頭紅焰發蓬鬆,兩隻圓睛亮似燈。

    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

    身披一領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

    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

    這裡只說到沙僧的頭髮是紅色的,眼睛很圓很亮,藍色的臉,說起話來聲音很大。

    題主所謂的沙僧戴耳環,只是影視劇工作者改編的結果,目的就是為了增加人物形象的美感

  • 3 # 願我能向前走

    如今,你若問任何一個人,沙和尚脖項上掛的是什麼,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佛念珠呀!”其實,在吳承恩的小說中,沙僧脖頸上起初戴的並不是什麼念珠,而是用九顆人頭骷髏穿起來的項鍊。吳承恩為什麼要給沙僧設計這樣一個可怕的道具呢?近日,中山大學古代戲曲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康保成的一篇論文最終揭開了謎底。

      康保成認為,沙和尚項下掛著的骷髏,是他生吃活人的見證,這在小說中交代得清清楚楚。第八回,沙和尚被觀音菩薩降伏,情願皈依正果,主動講道:“我在此間吃人無數,向來有幾次取經人來,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頭,拋落流沙,竟沉水底。這個水,鵝毛也不能浮。惟有九個取經人的骷髏,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為異物,將索兒穿在一處,閒時拿來玩耍。”

      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說法,沙僧的原型深沙脖子上那串骷髏是三藏法師的前身,據說唐僧曾兩度被深沙神吃掉。在元人《西遊記》雜劇中,深沙已變成沙和尚,他脖項上掛著九個骷髏頭,據說唐僧“九世為僧”,被沙和尚“吃他九遭”。如此說來,將骷髏頭掛在項上原本並不是菩薩的發明,而是沙僧炫耀戰功的資本。

      這種用人頭骨來炫耀戰功的方式其實源於古代原始部落。據人類學家的研究,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普遍存在獵首、食人並以人的頭骨做裝飾的習俗。在非洲原始部族中,戰俘往往被吃掉,而頭骨則成為被炫耀的戰利品。

      吳承恩的骷髏項鍊描寫,並非閒來之筆,其實有著很深的佛教淵源。在《西遊記》第二十二回,沙僧皈依之後,遵照菩薩的指令,取下脖子上掛的九個骷髏,用繩子一穿,又把觀音菩薩的紅葫蘆拴在當中,放在河裡,骷髏和紅葫蘆立刻變成一隻小船,將唐僧等人載過。到了岸上,木叉行者收起了紅葫蘆,那些骷髏立刻化成九股陰風,一會兒就不見了。流沙河是鵝毛都浮不起來的弱水,為何那些骷髏和觀音的菩薩的葫蘆一起,就能成為渡水的寶筏?

      康保成說,沙和尚項上的骷髏,不是普通的骷髏,它本是得道高僧唐僧的頭骨。據說佩戴人骨、骷髏一方面象徵世事無常,另一方面象徵戰勝惡魔和死亡。藏密中骷髏裝飾來自印度。《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元雜劇《西遊記》都說沙和尚項上的骷髏是唐僧的前身。這唐僧可不是一般的和尚,而是佛祖如來弟子金蟬子轉世、十世修行的羅漢,吃他一塊肉便可長生不老。既然唐僧渾身上下都是寶,將他前身的頭骨擺成九宮形狀,再加上菩薩的寶葫蘆居中,得以順利渡過弱水便不難理解。

      沙和尚原本一直戴骷髏項鍊,只是到了元代,骷髏項鍊才逐漸變成了一串念珠。

      康保成認為,公元七世紀,印度佛教中的密宗還不正宗。後來密宗的勢力不僅很快在印度本土發展起來,而且迅速傳到中國,到唐玄宗開元年間,“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先後翻譯密宗經典,並在各地建曼荼羅壇場,密宗才在中國傳播開來。《西遊中》中沙僧形象的前身——密宗護法神深沙神信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的。

      據佛典記載,深沙與俘丘本是兩個惡鬼的名字,到唐朝時合而為一,成為佛教密宗的護法神了。公元839年,日本和尚常曉將中土的深沙神王像帶到了日本。他帶去的深沙神像就身掛骷髏裝飾品。

      其實,從中唐到宋,內地的深沙神信仰十分興盛,這從一些禪宗語錄中也看得出來。到了元代初,隨著統治者對密宗的信奉,一種戴骷髏頭表演的十六天魔舞也在宮廷中演出,但很快受到禁止。據《元史·順帝紀》記載,到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六天魔舞仍在宮廷中演出,但四天王與骷髏頭裝飾都沒有了,表演者變成了十六名妙齡宮女。可以推測,至元時之所以禁演十六天魔,很可能是由於骷髏頭裝飾的緣故。

      元蒙統治者尚對骷髏裝飾心懷不悅,到了明代,漢人更不可能讓一個已經皈依正果的僧人始終掛著令人恐怖的死人頭骨裝飾品了。所以,在許多人看來,沙和尚項上應當換成一串唸經咒時計數用的念珠。於是沙僧真的成為慈悲的和尚,變得和藹可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