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的不
-
2 # new電動車快快來
正常,這些年擴招很厲害,搞科研的單位(研究院所、高校)的崗位有限,只能是少數人被招進來搞科研。為什麼大學招聘教師越來越挑(基本條件要985本科畢業、985研究生畢業、國外名牌大學留學經歷),就是崗位非常稀缺,相比80年代人才緊張時,招聘條件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其實也不用覺得可惜,高學歷人才也可以下沉到民營企業、中學等,讓這些單位的水平提高。許多民營企業快速發展,高學歷人才的加入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雖然不一定歸為科研,其實當他們設計製造新款產品時,本質上也是研究。
-
3 # 哲學淺釋
現今教育大多數是功利主義教育,所以,培養出來的學生自然就成了功利主義者,而功利主義者都是急功近利的,因而絕大多數人不會去搞既單調又時長且要擔風險的科技領域來求職的。其次我們的媒體著重宣傳明星,娛樂圈某人離婚,或者出軌了都要大肆宣傳。所以人才外流就成了自然的必然。
-
4 # koby2772
覺得有幾個點,值得探討:
1,知識,不等於智慧。生活中,需要的是,技能和智慧。智慧,解決“知”的問題。技能,解決“造”的問題。
2,歷史發展的階段。
我在日本生活了很久。記得,30-40年前,西方批評日本,沒有原始創新,諾獎少,等等。
但是,今天看來,不是了。
記得首爾奧運會時,西方批評南韓,太多山寨品,於奧運精神不符。。。
今天看來,也不一樣了。
中國,在進步,而且,短短七十多年,到了今天的水平。值得自豪。現在,大家都在努力,估計不久,創新,基礎研究,高新技術,都會跟上來。
3,中國應試教育的,客觀環境是,希望入學的人,和能夠入學的名額之間,差距太大。客觀上,導致競爭激烈,考題刁專,高中拼命。。。
4,社會對“人才”的認知能力有限,結果,只憑“證書”。
5,科研的資源分配,也有改進的空間。
應該大家自費起步,等專案有眉目,再給錢。象風投基金,一期一期給?
-
5 # 金麒麟402
用坐十年冷板凳的毅力攻克核心技術,是科研人員真實寫照,現在社會太現實一切向錢看,遍地是房奴。科研人員誰還有心安心科研?各級政府誰還關注關心科研人員?有錢就是英雄。國家要關心科研人員應當對科研人員進行獎勵,獎勵的依據在哪?1,在中國申請二十件以上發明專利並擁有有效發明專利權一件以上,獎勵一百萬人民幣,獎勵一套一百五十平以上公寓樓。2,在中國申請四十件以上發明專利並擁有有效發明專利權2件以上,獎勵二百萬人民幣,獎勵一套三百五十平以上公寓樓。3,在中國一個家庭,每住家庭成員都申請有中國發明專利,一個家庭申請的發明專利總合達五十件,家庭衝並擁有有效發明專利權三件以上,獎勵三百五十萬人民幣,獎勵一套五百五十平以上公寓樓。政府重視科技,如果這樣獎勵,你們認為中國會少科研人員嗎?
-
6 # 東三省黑吉遼
國家培養高尖人才,搞科研的只佔少數。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時代需要德才兼備人才。時代呼喚“兩彈精神”。
-
7 # 春潮夏天秋熟冬暖
這個問題回答很簡單,毛主席時代人傻嗎?錢學森,鄧稼先~~~傻嗎?為共和國建立犧牲的英雄傻嗎?。馬上贏,在大學老師教育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學習原企業技術或盜竊發財,國家是應該考慮怎麼教育人思想,方法的時候了,懲治腐敗分子,治理官吏,降溫虛擬經濟需進一步加強,說多了就刪!
不論是 自然科學基礎因理論研究還是應用研究的人才要先相對富有,戲子,虛擬經濟平臺要限制,國家必須強化正面教育,有家國情懷的人受到應有尊重,投機取巧者加大懲治,讓正氣,科學引領社會~~~
-
8 # 閒著聊聊天呀
近幾年高校畢業生每年都超八百萬,很多學生就業都困難,哪有那麼多科研專案供人研究。搞科研的佔少數,只能說明培養的人才過剩了,就像產能過剩一樣,供大於求。
為了科技強國強軍,中國科研投入經費僅次於美國,全球第二。為了融資促科研發展,在股市除了創業板外,又開通了科創辦,集全民之合力,聚焦科技,特別是卡脖子領域更是不計成本投入,包括經費和人才,真正的科研人才大有用武之地。
為了發論文、評職稱,科研的熱點、前沿領域都有研究人員跟蹤研究,這個就不要操心了。再說,科研也不是人多力量大,也不全是勤勞汗水,很大程度上靠靈感與智慧,成功有一定偶然性。
放心吧,每個領域都有頂尖人才在奮起拼搏,但不是韓信帶兵,多多益善。
-
9 # qzuser217733978
大凡國家培養的高階人才,都是人才隊伍中的佼佼者。高智商毋庸置疑,但其情商和愛國情懷因人而異,就有天壤之別了。比如國家選送出國留學的潘建偉先生,學成歸國後,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而同樣是國家選送出國留學的餘茂春,在美國完成學業後,卻選擇了賣國求榮,墮落為可恥的漢奸。所以我們強調,選擇人才,一定要堅持德才兼備的標準,尤其是經濟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高階人才,特別重要。按德才兼備的標準選撥人才,但落實起來卻非常困難。未完待續。
-
10 # 霹靂啪啦
從經驗論角度看科研道路
近年的諾貝爾領獎臺站上去的基本都是老人,這表明國際認可的科研成果越來越難了,上世紀早期以致更早,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或提名時的年齡都很輕,如門捷列夫提出化學元素 週期表在35歲,居里夫人發現鐳、釙元素時只有31歲,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也只有35歲。再看這幾年的獲獎人,年齡 60歲就算年輕了。自然科學如此,更不說社會科學藝術科學或文學了。為什麼?有兩個邏輯:一、如果把科學成果看作一個函式,它的值是由其表象的變數決定的。當變數的求值越來越精準時,科學家做出的努力已不能在原有模式的量的擴張上發力而只能在通向變數的道路上發力。這裡涉及實驗方法的更新、計算方式的改變等,更重要的還有觀念改變。但如此另闢蹊徑往往意味著對經驗的顛覆,也意味著可能失敗。對科學家的考驗也在這裡。
二、若將科研看作平衡一顆大樹的根冠,隨著樹冠的茂盛,根莖必同步延伸。當科學家想摘新冠成果時,他不得不等待樹根的成長。但泥土下的根莖生長是非常耗時的 ,這又是一個對科學家的考驗。
說了這麼多就為了表明,科學探究要出成果是非常難的,它要求科學家、藝術家、經濟學家、文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傢俱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1,獲得研究的經濟基礎
2,知識基礎
3 ,年齡基礎
4,興趣性格基礎
5,社會基礎(政治職業婚姻家庭)
縱使你具備上述所有條件,並且準備為之付出終生努力,你成功的機率也不會超過50%,這有多難吶!
事實上中國現今的科研絕大部分都是應用研究,放在上面兩項比喻裡,這些科研的目的都是在量的成分上以及對原質的分合上做文章。包括5g、量子計算、人工智慧,我們都還沒有獲得原理上的突破。為何西方國家聲稱要在這些方面堵截我們?是因為他們在原理上也沒有獲得突破。誰先突破誰就能率先掌握與此相關的全系列技術。故中國率先掌握的5g、量子通訊演算法等技術仍是侷限技術,它們與西方科學界在系統理論中的競賽已先踏出了一隻實踐的腳,理論尚待跟進,國家級的科研在這裡。其次企業的、民間的技術開發也離不了基礎科學的突破,否則一切所謂科研都是即有科學的應用 ,應用技術開發與科學原理的開發不是一回事,前者不需要太高的科學知識。譬如一個學光纖通訊的博士,他的知識結構圍繞著特定光學材料、傳輸材料及其物理化學效能展開,但這些僅是光學傳輸原理所涉的一部分,遠未及光學基礎理論所涉面廣。故應用科學代替不了理論科學。
現在回到頂尖人才從事科研的人為什麼這麼少?這個問題上來,也就基本有了答案。還有,既然所有從事技術開發、應用甚至教學研究的都屬於科研,那麼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很多,只是我們看待它的視角不同罷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一定是對高尖人才和科研有什麼誤解。高尖人才應該做什麼呢?
比如管理學博士就一定要去搞科研嗎?不能去從事直接管理嗎?
經濟或貿易類的博士,不能去從事市場商業貿易嗎?
就算是技術專業的高尖人才,也可以在一線解決技術活生產中遇到的問題,直接提高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創造價值,不是更好嗎?
再說,科研是把錢變紙,用科研經費把成果變成科研報告。而在一線的人才則是把紙變錢。把科研成果變成生產力。
jd,ali等電商,攏集了很多一流數學家,計算分析物流中的成本和利潤,才有了現在的全自動倉庫,才有了洋山港這樣的全自動碼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