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咖啡豆子
-
2 # 靜聽風聲9
在我們這一代人長大的過程中,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似乎長期作為家庭教育的一項先進經驗為廣為傳頌,“嚴父慈母”也似乎是中國式家庭成功教育的標配,這讓我們從小就下意識地在父母中親近一方,而疏遠另一方。
在那個無人關注孩子感受的年代,“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這樣的問題似乎是正常的,而孩子情感的分裂、內心的陰影無人關心。如果這個時候,你不能意識到問題並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孩子長大以後兩代人甚至三代人之間感情都可能受到嚴重困擾。
某個幼兒園原來曾經有這樣一個家庭,爸爸非常嚴厲,說一不二,基本不商量,母親很柔和,習慣遷就孩子。這個孩子問題很多。
在父親面前極其乖順,父親任何要求立即執行,即使有些過於嚴苛的要求。
在母親面前,這個孩子極其固執,母親說什麼基本不聽,為所欲為。
所以,他是否聽話,完全取決於父親是不是在場。如果父親在場,他就是乖寶寶,父親不在場,他就各種鬧騰。
他在父親那裡過度乖順,所造成的壓力,很多時候都釋放到母親身上,我不認為這種模式有什麼地方好。
之所以很多人推崇這種一個黑臉一個紅臉,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認真地思考過教育,也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溫和而堅定”。
很多人都聽過“溫和而堅定”這種說法,但是大多數人,沒有想過怎麼去做。
要想溫和而堅定,有三個步驟:
一:跟孩子建立關係,讓孩子對你有親近感。
像是題主這樣一歲多點的孩子,多陪他,愛撫他,藏在媽媽身後跟他玩躲貓貓的遊戲,都可以。
再大一點,三五歲,你可以關心他畫裡畫了什麼東西,週末去哪裡玩過了,你也可以加入他的遊戲,跟他賽跑之類的。
到了六七歲,你可以關心她喜歡的形象,奧特曼或者女王艾莎,白雪公主之類的。
讓孩子感到你是安全的,關心他,以此建立和孩子的關係。
二、你的內心非常地有原則,有底線,知道孩子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
其實,很多父母沒弄清楚什麼是“自由”,在孩子一兩歲或者三四歲的時候,想吃飯就吃飯,想不吃就不吃,想出去玩就出去玩,想不出去就不出去。
到了六七歲,又突然要把孩子管得很嚴,不聽話就打,這樣孩子當然很不舒服。
真正的“自由”是一個逐漸放開的過程,小孩一兩歲的時候,腦子還不是很清楚,你讓他決定是什麼意思?他根本不知道做了決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也承擔不起結果。
所以,“自由”和責任是一體的。他能負多大的責任,就能有多大的自由。
比如,一歲半小孩想吃冰棒,吃完了可能拉肚子,他不一定能把拉肚子和吃冰棒聯絡起來。而且,他那麼小,拉肚子會造成多大的傷害不明確。
所以,大人就不必給他吃冰棒的自由。因為他無法為自己的身體負責。
可是,如果是一個七歲的孩子想吃冰棒,我覺得就可以給他這種自由了。吃冰棒之前告訴他,如果拉肚子了,請他自己艾灸肚子。如果他可以負責,就給他自由。
所以,自由是一個逐漸放開的過程。剛開始,孩子只能承擔一丁點責任,就給他一丁點自由,慢慢的,孩子能承擔的責任多了,自由也越來越多。
兩歲孩子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穿鞋,五歲孩子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零花錢,九歲孩子決定週末全家去哪裡郊遊,並且準備所需的點心和水等雜物。
現在,我們回到“溫和而堅定”,父母內心需要很堅定,孩子可以決定什麼,不可以決定什麼。
原則和底線內心要清楚。
如果是必須聽從父母的事情,比如夜裡九點上床睡覺,父母內心就要很堅定了。
九點鐘的時候,去跟孩子說要睡覺了。如果孩子有些事還沒做完,可以同意延長十分鐘。
但是九點十分,父母必須把孩子帶到床上,關燈睡覺。不管孩子哭鬧還是使勁亂動,都必須讓他在床上。可以在他哭鬧時摟著他愛撫他,但不能讓他去做別的事情。
父母內心要很安靜,不要害怕孩子哭鬧或掙扎,也不要因為孩子困難發火。堅信自己的原則,輕鬆些,靜靜地摟著孩子,也可以在孩子的額頭吻一下,但是切記,話不要多,少講道理。
三、溫和而堅定,“堅定”是一定要長期執行的,要形成習慣。
明白了孩子在哪個階段有多少自由,能承擔多少責任。
這時候,父母內心有原則有底線,就要一直堅持這種原則和底線。
孩子可能因為不願穿厚衣服在地上打滾,也可能因為沒冰棒吃哭兩三個小時,只要你下了決定,就不管他怎麼做,把你的決定堅持下去。
並且,孩子一直哭鬧時,你需要愛撫他“寶貝,你還小,媽媽不讓你吃冰棒是因為愛你”。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的內心始終有原則,孩子也會長成內心有原則,且自制力強的大人。因為他知道,耍賴哭鬧都沒用,該做的始終要做。
你一年一年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也能感覺到自己內心慢慢長大,你始終陪在孩子左右,孩子也知道遇到任何困難,父母始終是港灣。
所以,請溫和而堅定地對你的孩子吧。
-
3 # SS135409617
我們家沒有這種嚴格的劃分,也不知道這麼嚴格的劃分有什麼好處?我們夫妻對育兒的共識是一個人再教育孩子時,另一個是不能順便發出言論的,如果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就使個眼色,另一方就會適可而止。但是當家長和孩子處於對峙局面時,另一方就會站出來安慰孩子,引導孩子了。這個小孩和大人牛起來真的是會弄得大家都不退讓。有一個人來調和一下會好很多。為什麼要固定角色呢,我覺得這樣容易弄得孩子有傾向性吧,當黑臉的那方好委屈的。
-
4 # 思雨yp
先表明我的觀點:父母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是很不合適,且沒有必要的。
我們幼兒園原來曾經有這樣一個家庭,爸爸非常嚴厲,說一不二,基本不商量,母親很柔和,習慣遷就孩子。 大概就是你說的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然而這個孩子問題很多。 在父親面前極其乖順,父親任何要求立即執行,即使有些過於嚴苛的要求。 在母親面前,這個孩子極其固執,母親說什麼基本不聽,為所欲為。 所以,他是否聽話,完全取決於父親是不是在場。如果父親在場,他就是乖寶寶,父親不在場,他就各種鬧騰。他在父親那裡過度乖順,所造成的壓力,很多時候都釋放到母親身上,我不認為這種模式有什麼地方好。
之所以很多人推崇這種一個黑臉一個紅臉,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認真地思考過教育,也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溫和而堅定”。
很多人都聽過“溫和而堅定”這種說法,但是大多數人,沒有想過怎麼去做。
要想溫和而堅定,有三個步驟:
一:跟孩子建立關係,讓孩子對你有親近感。 像是題主這樣一歲多點的孩子,多陪他,愛撫他,藏在媽媽身後跟他玩躲貓貓的遊戲,都可以。再大一點,三五歲,你可以關心他畫裡畫了什麼東西,週末去哪裡玩過了,你也可以加入他的遊戲,跟他賽跑之類的。 到了六七歲,你可以關心她喜歡的形象,奧特曼或者女王艾莎,白雪公主之類的。 讓孩子感到你是安全的,關心他,以此建立和孩子的關係。
二、你的內心非常地有原則,有底線,知道孩子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其實,很多父母沒弄清楚什麼是“自由”,在孩子一兩歲或者三四歲的時候,想吃飯就吃飯,想不吃就不吃,想出去玩就出去玩,想不出去就不出去。
到了六七歲,又突然要把孩子管得很嚴,不聽話就打,這樣孩子當然很不舒服。真正的“自由”是一個逐漸放開的過程,小孩一兩歲的時候,腦子還不是很清楚,你讓他決定是什麼意思?他根本不知道做了決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也承擔不起結果。
所以,“自由”和責任是一體的。他能負多大的責任,就能有多大的自由。比如,一歲半小孩想吃冰棒,吃完了可能拉肚子,他不一定能把拉肚子和吃冰棒聯絡起來。而且,他那麼小,拉肚子會造成多大的傷害不明確。所以,大人就不必給他吃冰棒的自由。因為他無法為自己的身體負責。可是,如果是一個七歲的孩子想吃冰棒,我覺得就可以給他這種自由了。吃冰棒之前告訴他,如果拉肚子了,請他自己艾灸肚子。如果他可以負責,就給他自由。
所以,自由是一個逐漸放開的過程。剛開始,孩子只能承擔一丁點責任,就給他一丁點自由,慢慢的,孩子能承擔的責任多了,自由也越來越多。兩歲孩子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穿鞋,五歲孩子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零花錢,九歲孩子決定週末全家去哪裡郊遊,並且準備所需的點心和水等雜物。
現在,我們回到“溫和而堅定”,父母內心需要很堅定,孩子可以決定什麼,不可以決定什麼。原則和底線內心要清楚。如果是必須聽從父母的事情,比如夜裡九點上床睡覺,父母內心就要很堅定了。
九點鐘的時候,去跟孩子說要睡覺了。如果孩子有些事還沒做完,可以同意延長十分鐘。但是九點十分,父母必須把孩子帶到床上,關燈睡覺。不管孩子哭鬧還是使勁亂動,都必須讓他在床上。可以在他哭鬧時摟著他愛撫他,但不能讓他去做別的事情。
父母內心要很安靜,不要害怕孩子哭鬧或掙扎,也不要因為孩子困難發火。堅信自己的原則,輕鬆些,靜靜地摟著孩子,也可以在孩子的額頭吻一下,但是切記,話不要多,少講道理。
三、溫和而堅定,“堅定”是一定要長期執行的,要形成習慣。明白了孩子在哪個階段有多少自由,能承擔多少責任。
這時候,父母內心有原則有底線,就要一直堅持這種原則和底線。孩子可能因為不願穿厚衣服在地上打滾,也可能因為沒冰棒吃哭兩三個小時,只要你下了決定,就不管他怎麼做,把你的決定堅持下去。並且,孩子一直哭鬧時,你需要愛撫他“寶貝,你還小,媽媽不讓你吃冰棒是因為愛你”。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的內心始終有原則,孩子也會長成內心有原則,且自制力強的大人。因為他知道,耍賴哭鬧都沒用,該做的始終要做。
你一年一年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也能感覺到自己內心慢慢長大,你始終陪在孩子左右,孩子也知道遇到任何困難,父母始終是港灣。所以,請溫和而堅定地對你的孩子吧。
-
5 # 莉娟12
在育兒過程中,父母都需要有一致性原則。就是大的方向父母必須是保持一致的。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比如出去玩了,他想買一個他自己特別喜歡的玩具,爸爸媽媽的意見不同時,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需求來做適當的調整,不是隻有允許或者不允許這兩個答案。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這可以給孩子在心裡上有一個平衡感,讓他了解,在家裡是有一個人時候站在他這邊的,父母的態度不同,不是針對他,而是針對事件本身,是父母的認知不同,對他的愛卻是不變的。每件事的發生都有他的背後原因,所以,規則和界限背後也是可以人性化的。
-
6 # 蜜桃姐姐
教養孩子時,有些父母習慣在家扮黑臉,採取嚴厲管教;有些父母則是扮白臉,以討好方式來勸哄孩子。但當爸爸媽媽兩人的教養方式不一致時,對孩子的成長或價值觀究竟會帶來何種影響?
教養不一致,孩子看人做事經常見到父母管教孩子時,出現嚴厲的“黑臉”角色,以及好說話的“白臉”角色。
舉例來說,若爸爸屬於扮黑臉的角色,經常嚴格要求孩子,包括功課或行為,孩子會對父親有所恐懼;而扮白臉的媽媽對教養態度較寬鬆,要求較低,長期下來造成孩子會看人做事,例如:對於爸爸的要求會做到,對媽媽的要求則選擇性配合或不願配合。
不過,也有一種情形是爸爸整天在外工作,直到深夜才回家,對於孩子較為討好,經常給予孩子獎勵,如此身為黑臉的媽媽管教孩子時,容易出現管不動或對孩子沒輒的情況,而且夫妻在教養上容易產生衝突,例如:媽媽規定孩子吃完飯才能看卡通,假設爸爸剛好回來,不瞭解媽媽的規定,可能就讓孩子邊吃飯邊看卡通,造成管教不同調。
黑白臉教養,易產生負作用教養孩子時,若父母長期且固定一方扮白臉、另一方扮黑臉,可能對孩子產生什麼不良作用?
孩子行為不一致
當父母其中一方是扮白臉,不斷滿足孩子需求,任小孩予取予求,從另一角度來看,即是沒有原則。也許孩子會跟自己較親密,但久而久之,孩子行為表現的配合度會變得較低。尤其黑白臉的教養方式在家庭中相當明顯時,彷佛這個家有兩套標準,孩子會依兩套標準來各取所需,衡量表現。例如:黑臉的爸爸要求孩子寫作業,孩子會做,而白臉的媽媽則管教不來。另外,當孩子在學校犯錯,由於擔心爸爸會責怪,因而刻意隱瞞問題。
黑白臉的教養方式可能造成孩子行為模式隨著不同人要求,給予不一樣的響應方式,亦即行為不一致,在爸爸面前表現一套,對媽媽表現又是另一套。因此,建議父母應就事論事,要有一致的教養目標,例如:要求孩子寫作業,爸爸與媽媽的處理方式應該相同,而不是讓孩子可寫、可不寫。
影響孩子價值觀
由於兩套不同的教養標準,會讓孩子出現投機心理,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來配合,如此亦影響孩子的態度與價值觀。孩子慢慢將這觀念內化,將來他到幼兒園或進入小學,若發現學校老師與家裡的教養模式差不多,會複製家裡的行為,在學校也出現選擇性配合。
例如:班上有三個老師,他只聽A老師的話,B老師和C老師則不予理會,孩子的行為因而不易規範。日後到職場,孩子在主管面前可能非常配合,主管講什麼就去做,待一離開則完全不當一回事,產生言行舉止前後不一。
與黑臉一方的關係疏離緊繃父母長久下來固定扮黑臉或白臉,例如:爸爸長期扮黑臉進行管教,久而久之孩子與父親的關係較有距離。除了孩子不希望在爸爸面前犯錯,以免受到責備,也會期待自己在爸爸面前有良好表現。
因此,當爸爸回到家時,孩子會進到房間玩玩具、睡覺,或只願意窩在媽媽的懷裡和媽媽玩,與爸爸之間出現距離。
難以信任彼此
每當家裡“黑臉”的一方出現,開始要求、責怪或處罰,令孩子感到不舒服。對孩子來說,會盡量“避不見面”,避免在“黑臉”面前做出不被允許的事,同時也掩飾不想被知道的缺點。然而,孩子越是躲避,“黑臉”一方會更刻意挑剔孩子,當兩人對彼此都有所提防,不僅難以建立親子關係,無形之間設立一道鴻溝阻隔兩人,難以產生信任。
善用好方法,夫妻教養同調若黑白臉教養造成親子關係緊繃或養成孩子的投機心理,父母如何調整並改變,讓雙方的教養可以同調?
覺察教養方式不一致
首先,父母必須覺察到管教孩子時,雙方的教養方式與目標不一致。因此,父母應對於要求孩子的標準有所共識,否則會讓夫妻在管教時出現兩套標準,變成扮白臉的一方扯黑臉一方的後腿,而孩子對於黑臉的要求則可以不用買單。
例如:扮黑臉的一方好不容易與孩子建立規矩,但因為白臉的出現與討好方式,使規矩被破壞,必須重新建立,對黑臉而言,不僅產生無力感和壓力,也會覺得被挑戰。而且,長久下來孩子察覺白臉比較放任他,發現有漏洞可鑽,對於黑臉一方的大多數要求會較為反抗,不僅造成夫妻間極大矛盾,親子之間也容易產生衝突,甚至孩子會出現“白臉都不會這樣管我”等類似言語或態度。
協調教養目標
夫妻對於教養目標應進行協調、修正,甚至讓步,例如:媽媽要求孩子玩具玩完要收好,爸爸卻認為玩具不需要天天收,一週收一次即可,如此容易變成媽媽在家時,孩子會收玩具;媽媽不在時,則不需要收……還是要回歸夫妻雙方的標準一致。
如果雙方不認同彼此的做法,應討論出都能接受的折衷方式,像是不用每次玩完玩具都要收,只要睡前收好即可。畢竟對媽媽而言,孩子不收玩具,打掃家裡時得幫忙收;或孩子找不到玩具,還得幫忙找,造成困擾。另外,如果爸爸經常加班而不太有時間檢查孩子的功課,夫妻雙方不妨溝通好統一由媽媽檢查,以免讓孩子產生爸爸爸較“放水”、媽媽好嚴格的比較心態。
對事不對人
當孩子發現父母的教養不一致時,可能會私下找對自己有利的一方幫忙,因此,建議夫妻先做好溝通,再對孩子進行管教,並將規矩標準攤開來談,讓孩子沒有機會再各別找人幫忙。”除了讓孩子瞭解父母是針對他的行為處理,同時讓孩子明白當一方在處理時,另一方是屬於協助、支援的角色。
扮灰臉
與其扮黑臉或白臉,不妨試著扮“灰臉”。所謂的“灰臉”,管教孩子就事論事。若一直由爸爸扮黑臉,長久下來不難發現即使孩子沒做錯事,但對於父親仍刻意保持距離,對親子關係可能產生傷害。若長期由媽媽扮白臉,雖然孩子願意主動親近媽媽,任何問題也願意與媽媽討論,但在行為常規的要求上,媽媽可能管不動孩子。因此,父母應就事論事、用同樣標準要求孩子。
再者,當孩子的表現良好、沒有犯錯,他與父母的關係是親密;若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看到爸爸或媽媽都會覺得戰戰兢兢,並不是擔心被責備,而是在意父母的反應。
打造言行相符的人格特質當孩子在發展的早期,像是小小孩階段、甚至進入幼兒園,長期下來若他發現家庭教養有黑白臉的狀況,恐在孩子的心理塑造不同標準的價值觀,且不同的標準會因為不同的人產生不一樣的反應,進而造成言行不一致的人格特質。
如果父母沒有持續留意,將來孩子上學後,可能把這個價值觀運用在同儕之間,對自己有利的同學會刻意討好,或待人處事上出現不同的標準。孩子長大出社會,這樣的人格特質在職場上恐引起負面影響,並非好事。因此,儘量避免黑白臉的兩套教養標準,從孩子還小的時候,為他建立良好規範,養成言行一致的人格特質。
-
7 # 優雅明鏡Bw
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非常和不利於孩子的教育,會讓孩子鑽空子。
我教育孩子的時候,爺爺奶奶總是出來干涉袒護,他們見不得孫子哭。我很鬱悶給老公說,老公居然說:就要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這樣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老人帶孩子對孩子的心理是有好處的。
孩子的天性就是誰陪我玩,誰給我買好吃的,誰就是好人,我就喜歡誰。我教育孩子,孩子就躲在爺爺奶奶身後。犯了錯,也躲到爺爺奶奶身後。從來什麼規矩都沒有,因為有擋箭牌。
長期這樣,孩子怎麼會守規矩呢?
回覆列表
我不認可這種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的教育方式。
我們很有必要去學習如何成為好父母,而不是人云亦云自己沒有去搞清楚到底這種教育方式好不好就瞎眼去跟著做。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是一個錯誤的教育方式,能把孩子養大沒錯,但很多在這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或多或少有心理創傷或者對父母心懷怨恨。現在的時代,育兒的任務已經不僅僅是“如何把孩子養大成人”,而是“如何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相當於在同一件事情上,父母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方向。題主想象一下,如果題主被兩個人從反方向不斷拉扯的話,題主會不會感到很痛苦?同理,在同一事情上出現不同標準,不同態度,不同方向,孩子會感到茫然和困惑,他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又或者說,好像怎麼做都不對,總有爸爸或者媽媽是不滿意的。作為孩子根本就摸不清父母的態度和方向。
良好的家庭環境,應該是父母對育兒方式有明確的共識,一致的方向。這樣才能保證整個家庭在朝著同一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