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武器介紹
-
2 # 說歷史的女人
看歷史只是為了弄懂真相,而非否定歷史,更非否定那些深入人心的情感。所以,盼各位理性看歷史,真情愛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是第一個著名的故事,也是後來許多精彩橋段的基礎。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想到他們祭告天地,焚香而拜,結為異姓兄弟的故事。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詞至今還流傳在中華大地,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後來中國社會流行的結拜異姓兄弟的風俗,在磕頭換帖“義結金蘭”的誓詞中,總少不了桃園結義中的這兩句話。可見,劉、關、張生死與共的深情,已深深地根植入華人的心中。
那麼歷史上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否真有其事呢?
劉、關、張三人的真正關係
雖然人們把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視為義結金蘭的榜樣,但是歷史的真相卻是三人並沒有結義。三人結義其實是《三國演義》作者根據民間傳說以及小說情節內容所需而編造出來的。有兩方面史料證明了這個問題。
第一方面:《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中從未提及此事。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劉備在鄉里聚合徒眾時,關羽、張飛就已投其門下。劉備後為平原相,與關、張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人多的地方),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關羽還說了一句話:“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
從以上兩句話中可以看出劉、關、張三人關係密切,休慼與共,患難相攜。關羽、張飛二人對劉備忠心耿耿,在人多的地方終日侍立在劉備左右,保駕護航,不避艱險。但此句只說三人“恩若兄弟”,未見得是結拜兄弟的關係。關羽那句話進一步確定,三人未結拜,因為他稱劉備為“劉將軍”。
《三國志·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年輕時和關羽一起事奉劉備,“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其中,只提到張飛把關羽當兄長一樣看待,未提劉備。而把比自己年長的人當做哥哥來看待,稱呼某人為“哥哥”並不見得就是拜把子兄弟。
《三國志·劉曄傳》中記載: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人殺害後,魏文帝曹丕問群臣劉備會不會出兵伐吳,為關羽報仇,侍中劉曄回答說:“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殺害,如果劉備不能為他報仇,對關羽的恩義就不算全始全終了。”劉曄形容他們的私人關係為“恩猶父子”,連“兄弟”二字都未用。
以上史料說明兩個問題:
其一,劉關張三人關係親密,就像兄弟、父子一樣;
其二,沒有史料證明三人曾經結拜兄弟。
第二方面:年齡排序有誤,如果結義,應是關劉張,而不是劉關張。
在《三國演義》的第一回中寫到,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當時劉備“年已二十八歲矣”。隨後,他在同一天先後認識了張飛、關羽兩位豪傑,彼此都有相見恨晚之意,於是次日,三人便舉行了膾炙人口的“桃園結義”。《三國演義》中說劉備當時“年已二十八歲”似是有誤。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劉備卒於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時年六十三”。由於古人計算年齡都算虛歲,照此逆推,劉備應生於161年。那麼,中平元年他應該不到二十五歲。
再看關羽。史料記載關羽生年不詳,死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元代學者胡琦經過考證,認為關羽大概生於159年,比劉備大兩歲。
清康熙年間,有人在關羽的故鄉解州(山西運城市)掘井時,掘到了關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鐫刻有關羽的家世。當時有個叫朱旦的官員據此寫了一篇《關侯祖墓碑記》,文中稱關羽生於漢延熹三年(160年)。按照這種說法,關羽也比劉備大一歲。
張飛的年齡相對比較好界定。據《關公年譜》記載,張飛小劉備四歲。
綜合上面的資訊,可以得出結論,劉關張三人中,關羽最長,劉備次之,張飛最小,假如真有桃園結義,應該是“關劉張”,而非“劉關張”。
由於“桃園結義”不但無太多的歷史依據,且有漏洞,因此不可全信。民間之所以有桃園結義的傳說,可能是對史書中“恩若兄弟”的想象與附會。至於民間傳說和《三國演義》要稱劉備為大哥,是因為劉備是君,關張是臣,從行政級別上看,劉始終大於關、張。
《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橋段是作者根據民間傳說,配合小說情節內容所需而編造出來的。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故事在民間就已經流傳很久了。
雖然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歷史事實是不存在的,但是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情義卻是值得華人紀念和傳承的。因為這種情義,令我們的人生和歷史充滿了華光溢彩。看歷史只是為了弄懂真相,而非否定歷史,更非否定那些深入人心的情感。
-
3 # 釘棺材
歷史上劉、關、張三人關係確是非同一般!《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亡命奔涿郡,劉備正在鄉里聚合徒眾,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羽經常於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後來徐州失守,關羽被擒,曹操派人勸降,關羽也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從關羽 "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們當年有過某種誓願。但史書只說他們"若兄弟",並沒有說他們已結拜為兄弟。
可能就是根據三人"恩若兄弟"這一點加以想象發揮,民間便有了桃園結義的傳說,而元人則根據民間傳說把故事寫進了《三國志平話》和雜劇。一般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在這之前,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刊行的《全相平話五種》之一的《三國志 平話》,雖然只有8萬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國演義》的主要輪廓。其中就有"桃園結義" 一節,先是關羽殺了貪財好賄、酷害黎民的本縣縣令,逃往涿郡。張飛見他狀貌非俗,談吐 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飲。恰好劉備賣履後也進了酒店,幾杯酒共飲之後,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張飛莊後桃園,各序年甲。"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 弟",這與《三國演義》的描寫已大同小異。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統計,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元人雜劇已有四十多種,幾乎是三國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戲劇舞臺,對《三國演 義》的成書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專門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一齣戲,情節與《平話 》又有不同,寫關羽殺了趁亂圖謀立為王的州尹,逃到涿郡范陽,一日到張飛的肉店買肉下酒,屠刀卻被張飛事先用千斤巨石壓住。關羽搬動巨石,讓張飛欽佩不已。張飛往客店相訪,先拜關羽為兄,後又遇見劉備,見他容貌堂堂,有富貴之相,又是帝王后裔,於是與關 羽共拜備為兄。三人共到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漢室。
桃園結義的故事,也有現實生活的影子,三國時代有殺白馬為盟的習俗,建安七年(202),曹操攻破南皮,殺了袁譚、袁熙的部將焦觸、張南背袁向曹,他們起事時,就是殺白馬盟誓,這事見於《三國志•袁紹傳》。不過這只是盟誓並不是結拜兄弟。後來很多農民起義的頭領在起事結拜兄弟時就用這種形式,比如元代劉福順等人的紅巾起義,《元史•順帝本紀》描寫他們結義的情況就是"殺白馬烏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
《三國演義》寫桃園結義,可能根據民間傳說,又吸收農民起義的事蹟,可能還與作者自身經歷有關。《演義》作者羅貫中,據魯迅考定約生活在1330-1400年間。他的生平事蹟多 不可考,有說他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有說他是東原(今山東東平)人,有說他是錢塘(今 浙江杭州)人,只知道他生逢亂世,閱歷豐富。值得注意的還有兩點:一是明王圻《稗史匯 編》說他是"有志圖王者"。一是清徐渭仁、徐所繪《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說他曾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張士誠有關係。他現存有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小說除《三國 演義》外,還寫有《小秦王詞話》、《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並參加編寫了《水滸傳》這些小說戲曲作品,都以亂世英雄事蹟為題材,這與他的經歷抱負當有關係。《三國演義》的大量描寫,首先是對桃園結義的描寫,也應與他的這種經歷有關。
從《三國演義》全書的藝術構思來說,寫桃園三結義,既引出全書的三位主要英雄,又揭示全書將要從多方面加以表現的忠義主題!這可能也是作者在《演義》開篇就寫桃園結義的一個緣由。
-
4 # 搖遠的呼喚
劉、關、張、三結義據書中記載實有其事、當朝世道分爭民不聊生、劉備是有志之人看不慣官府腐敗便與關羽張飛結義準備成立一支武裝推翻朝庭.為了有一條心就結拜兄弟、據說分名列是一個老翁做的公證說以爬樹分排列、張飛力量大未聽說完就爬上樹頂、關羽見狀爬到中間就不爬了、而劉備沒有往上爬只是抱著樹頭二話不說聽老翁論一二、三吧!……張飛說我最高應該我為大哥吧?、老翁道:樹頭生先還是樹尾生先?張飛無話可說只得服了劉備:
,
-
5 # 中原灣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出自《三國演義》,故事的真實性無可考證,作者羅貫中先生,利用文學修養和人之常情,濃筆重彩把這個情描寫的微妙微俏。
在春和景明的一天,抱有光復漢室共同願望的三位好兄弟,劉備、張飛和關雲昌一同來到張家莊後的一片技頭盛開挑花的挑花園中,焚香叩拜,舉杯同曰:’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結為異性患難兄弟,為劉備成就霸業初步奠定了基礎。在古代這種激情的故事確實感人之深,影響著人們要重情義、勿失信,雖說是草莽英雄,但在當時社會中,也可稱得上是一種正能量。
社會在發展,文明在進化。這種拉幫結派搞小圈子的所謂‘俠義`行為,在當今法制社會是完全行不通的。
-
6 # 看遍山川
民間草莽英雄,市井小民,甚至達官士子,港劇裡的古惑仔,結拜異姓兄弟,磕頭換貼,義結金蘭,總免不了說那句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一些會黨如三合會,在莊重的儀式上,還象徵性地插上桃枝。
凡此種種,都拜《三國演義》裡“桃園結義”所賜,劉,關,張是這類儀式的鼻祖。“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在宋元時期的說三國類評話中已經出現,關漢卿雜劇《單刀會》,《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三國志平話》裡都有桃園結義的描寫。
在民間,老百姓更是深信不疑,河北涿州西南“桃莊”,據當地縣誌講是張飛故里,是劉關張三結義的地方。
為什麼選擇在桃園裡,一來肯定和張飛的故里叫桃莊有關,二來和古人認為桃樹,桃木有避邪的作用,影視裡的道士不是用桃木劍鎮妖的麼。
但事實上據史料,《三國志~關羽傳》,《張飛傳》等都沒有“桃園三結義”的記載,其三人並沒有結拜兄弟,但實際上他們的感情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被人公認“恩若兄弟”,“譬如一體”。連對立集團魏臣劉曄也稱他們“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小說作者根據史實記載,再結合民間傳說,而且他本人生活在元末明初,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年代,估計看到過類似結義的場面,把劉關張三人的結義場面典型化寫進了小說裡。而這個故事的流行和人們的認可體現了人們對劉備集團的偏愛,更是人們對“義”的尊敬和褒揚,同時也是小說的成功之處。
-
7 # 潯陽鹹魚
桃園三結義這一故事,經過明代小說《三國演義》的傳播,已經家喻戶曉。但這一故事還要上溯一段到宋元時期,現存較早的三國故事有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和《三分事略》等。
宋末元初的郝經在《重建廟記》就寫到關羽與劉張“約為兄弟”的說法。此時還沒有詳細的過程。到了元代,這個故事開始豐富,如上文提到的兩本書中就記敘了其中就有劉關張相遇後痛飲一番,後於桃園宰殺牛宰馬祭祀天地並結義的情節:
《三國志平話》寫劉關張三人相遇後,劉備和關羽“隨飛到宅中,後有一桃園,園內有一小亭。飛遂邀二公亭上置酒,三人歡飲。飲間,三人各序年甲,德公最長、關公為次,飛最小,以此大者為兄,小者為弟。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
——《三分事略》的記敘與《平話》基本相同,只不過是個別文字的差異。
同時,在元明之際的雜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第四折中也有這一橋段,故事梗概大約是講劉關張三人情投意合,結為兄弟。但結拜的細節卻由皇甫嵩口中道出:……聖人再令小官,將空頭宣詔、珍寶財物,招安英雄好漢。小官前至涿郡也,多聞此處有三個英雄壯士:一個姓劉名備字玄德,一個姓關名羽字雲長,一個姓張名飛字翼德。此三人結為昆仲,聽知的今日在此桃園,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一在三在,一亡三亡。此乃人中傑士也。小官不避驅馳,直至桃園中,招安此三人,走一遭去,有何不可。
在之後,各種版本《三國演義》基本也沿襲了桃園三結義這一故事框架,無非是字句的差異。
明代成化年間成書的《花關索傳》甚至還有三人結義,互相殺死對方妻室斷絕牽掛的橋段。而據現有的資料可見,桃園三結義這一故事,最早應當發端於宋代。
但從歷史上講,劉關張三人並未有過結義。只提到劉備在涿郡鄉里徵兵時投歸了劉備,成為了劉備的部曲。
《關羽傳》: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之所以劉關張三人在後世的小說中成為了兄弟,很大程度是由於三人在史書中的親密記載,故而為民間百姓所津津樂道,:
《關羽傳》: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張飛傳》:少與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
8 # 卡塔庫力
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中,提到劉備、關羽和張飛在張飛莊後花開繁茂的桃園中焚香拜天,結為異姓三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後來關羽、張飛一直忠心耿耿追隨劉備,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桃園三結義也成了後世人們效仿的物件,紛紛效仿劉關張三人焚香結義,同甘共苦,肝膽相照。
《三國演義》描述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由於天災不斷,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再加上官員腐敗,導致各地叛軍四起,全國上下戰事不斷,起義烽火在許多地方已經點燃,朝廷征伐官員又趁機敲詐百姓,舉國上下雞飛狗跳,民不聊生。
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無奈家道中落,空有報效國家的滿腔熱血卻無處傾灑,關羽張飛也是有一顆報國之心,三人相遇一見傾心,決定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揩手準備共同大幹一番,創就一番事業。在這個背景下,三人便在桃園中結拜為兄弟。三人中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 在此後的幾十年裡, 三人同甘共苦,風雨同舟,最終建立起了蜀漢政權。
但這只是羅貫中先生在小說中描述的情節,小說描寫有時候為了滿足創作的需求,會有一些虛假的情節被創作出來,因此《三國演義》不能作為史書類著作, 只能作為小說。歷史上是沒有桃園三結義的。
我翻閱古籍,發現《三國演義》中關於“劉備年齡最長,關羽次之,張飛最小”的說法並不正確。
《三國志》中沒有記載劉備生年,僅說劉備於公元223年去世, 時年六十三,去掉虛歲,推測劉備當生於公元161年。因此劉備生卒年代應該是公元161年到公元223年。
據後人考證,關羽生於160年 這樣看來關羽應該比劉備年長一歲,那麼就與《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年長,關羽次之”不符。
我們再來看看張飛的生卒年數。《辭海》中記載,“張飛小劉備四歲”,那麼張飛生卒年代就是公元165年到公元221年。
所以,就算有桃園三結義這一故事,也跟書上所說不符,關羽應該是大哥,而非劉備。
同時,有關三國時期的史書均沒有記載劉關張三人結拜於桃園的事, 桃園三結義只流傳於民間說法,野史中雖有提及但不足為信,還是以可信度較大的《三國志》和《資治通鑑》為準。
雖然桃園三結義是不存在的,但在歷史上劉關張三人關係確實非同一般。《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關羽、張飛在劉備聚合徒眾時投其門下,劉備與關張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只事之。”
“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飛兄事之”都又映出三人關係十分親密,但他們並未義結金蘭 ,所以桃園三結義是不存在的,沒有史實依據。
-
9 # 大何大何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在正史上並沒有記載,陳壽的《三國志》裡面只是說,劉、關、張他們三人經常同睡一張床,關係情同手足,整天待在一起,有困難就一同克服,從不畏縮。就簡簡單單的描述了一下他們的關係而已。
《三國志》素來有“信史”之稱,記載的歷史事件大抵可以相信。不僅是《三國志》裡面沒見有記載,其他有關於三國的正史也沒見有記載。既然《三國志》或其他正史裡面沒有記載這回事,那就應該是不存在的,純屬羅貫中虛構出來的。
歷史上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不存在,可現實中有沒有桃園三結義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或許某些人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來了一出桃園三結義也不無可能的。
-
10 # 風露中宵2
桃園結義故事見於《三國演義》首章,是作者羅貫中基於當時民間傳說的三國故事收錄改編而成。關於三國的權威史料應該是陳壽的《三國志》,因其成書在晉代,距三國時期最近,故成為後人三國曆史研究的首選。在《三國志》一書中,只談及劉備與關張“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並未談及結義之事。想或後人感其兄弟情深,口頭創作流傳,也未可知。畢竟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此類情節比比皆是,很合讀者胃口,羅氏亦不能免俗?
-
11 # 湘水微波
桃園三結義是羅貫中老先生在成書之前就廣為流傳的故事。羅老先生根據民間流傳進行了改編,寫入了《三國演義》開卷第一回,以桃園三結義作為全篇之開始,次第掀開一部轟轟烈烈的史詩畫卷。
但正史中並無桃園三結義之說。《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在劉備鄉里聚眾對抗黃巾軍時,關羽、張飛就已投其門下。劉備與二人關係極為密切,常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在人多集會的場合)侍立終日。”從這裡可看出關羽張飛對劉備長極為尊重,如同上下級,但不像兄弟。《張飛傳》也記載:“少與關羽共事先主(劉備),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這從中看出張飛視關羽為兄長,並未說是結拜兄弟。因關係密切,年少的尊稱年長的為哥哥,古來皆是,並不需透過結拜才能那樣稱呼。
《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提倡仁道和忠義,民間傳說中的桃園三結義恰恰符合這種精神,所以將傳說和評書歸結到小說中就十分自然了。
-
12 # 唐風宋月
假的。
結拜這種黑社會操作,在兩漢時期是沒有的,兩漢時期流行遊俠和養士,當時的許多豪門大族都在養士,養的就是遊俠。有句話叫做士為知己者死,說的就是遊俠要給懂他的豪貴賣命。劉備跟張飛關羽都是遊俠,他們最初投奔公孫瓚,後來投奔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人,最後跟孫權合夥打下一片地盤,再往後奪了劉璋的蜀地。
那麼劉關張是啥關係呢?按照當時的風俗,應該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至於稱兄道弟,那是慣有稱呼,不是說三人就結拜了。曹操袁紹,劉備公孫瓚都在稱兄道弟,不是說他們就是結拜兄弟。
劉備和關張的關係,相當於漢初劉邦和樊噲夏侯嬰,明初朱元璋和湯和徐達,他們都跟著老大混,但不是結拜兄弟。
那麼結拜是咋來的呢?這還得追溯到元朝。元朝是個流氓社會,宋朝滅亡之後,十萬人跳海,南宋遺民又被列為下等民族,社會道德迅速滑坡,流氓地痞無賴成為社會主流,而且混的非常吃香,大家看當時的雜劇元曲就能明白,真是道義放兩旁,利益擺中間。
所以人與人之間沒有信任,互相猜忌,但是又不能不在一起做事,於是結拜出現了。結拜的基本理念是,大家都相信會有一種神秘力量維持秩序,如果有人違約就會遭報應,其實是用神秘力量把不相干的人糾結在了一起,至於心裡信不信,鬼知道。
羅貫中就是參照當時黑社會的做法給劉關張結了拜。後世的黑社會結拜也因此延續下來,拜劉關張為祖先,其實劉關張根本沒有結過拜。
-
13 # 抖條新文
《桃園三結義》是真是假?歷史劇本是這樣闡述的。畢竟是歷史無以考究。當時作者羅貫中是這樣描述的,相信也該是有所依據或者構思,但借力於中國的文化書籍和影視推廣以被廣大華人甚至世界認可,深入人心,影響啟迪後人的心性,古典名著嘛!雖然全域性不是都看完,但只要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基本都看完了桃園三結義這個篇章,畢竟是劇首章節吧,名著嘛,個人就覺得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流傳千古
-
14 # 大白白野
桃園三結義是羅貫中歷史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描寫的,正史陳壽寫的三國志等書籍沒有明確記載三結義這件事情,但根據一些材料表明關羽比劉備歲數大,如按照年嶺由大到小排序是關劉張。但不管怎麼說,劉關張三人關係非常好,而且肝膽相照,患難與共,生死相隨,還建立了轟轟烈烈事業,為後人交友樹立了榜樣。
-
15 # 蘇州千禧隆紅木
首先感謝你的邀請,真實的歷史上是沒有桃源三結義這個事件的,那三國演義第一篇為什麼就是桃源三結義呢,其實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雖然杜撰,也不是瞎寫,作者也參考了很多文獻的,為了三國演義這部更加精彩,為了更能吸引讀者,所以作者在原有的故事情節上面添了些文筆,原有的加上杜撰的故事情節更能塑造人物形象,讓故事情節更加生動,其實當時作者能參考到文獻是非常有限的,其次就是民間流傳,不管是文獻,還是民間流傳,文獻是死的,民間流傳卻是活的,有的故事情節會變的,作者也不完全瞭解真實的三國,他就把文獻和民間流傳綜合起來,加上自己的思想寫的一部當代人都喜歡的小說,它不是史記,也不是現在的新聞聯播,所以杜撰出來也無可厚非
回覆列表
歷史上並沒有真實的“桃園三結義”這個典故。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羅貫中把它放在《三國演義》開篇的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中。書中的故事大家都相對比較瞭解,再次也不再累述。來看看“桃園三結義”的其他故事。
有專家考證,“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大概在宋元之際就開始流傳了。在赫經《重建廟記》中,已經出現了“初,王(關羽)及車騎將軍飛與昭烈為友,約為兄弟”的說法。《關羽戲集》中也引用了元末詩人的詩句“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與王”。
元雜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中又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謀自立,請關羽為帥。關羽殺之,逃往涿州范陽。張飛則在當地開了一家肉店。張飛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壓住一把刀,並揚言如有人能搬開巨石,就分文不取,送肉給他。一日,關羽路過張飛的肉店,搬動張飛用以壓刀的千斤巨石而不受肉。張飛回店後得知訊息,專門去到關羽入住的客店相訪,並拜關羽為兄長。二人後來又遇到劉備,二人見劉備長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劉備大醉而臥,只見有赤練蛇鑽入劉備七竅之中,關羽覺得“此人之福,將來必貴”,於是又共拜劉備為兄長。三人在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並立誓“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
這個故事雖然饒有趣味,但又未免荒誕。在元代《三國志平話》中,“桃園三結義”構思得相對來說好點,畢竟有現實生活的影子的。 三國時代有殺白馬為盟的習俗。建安七年(202),曹操攻破南皮,殺了袁譚。袁熙的部將焦觸、張南背袁向曹,他們起事時,就是殺白馬盟誓。不過這只是盟誓,並不是結拜兄弟。後來,很多農民起義的頭領在起事結拜兄弟時就用這種形式。比如,元代劉福順等人的紅巾起義,《元史·順帝本紀》描寫他們結義的情況就是“殺白馬烏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
不過,這樣的寫法對人物的塑造是比較粗糙的,而且立意也低。
羅貫中不愧為文學巨匠,這些史料、故事到了他的手上立刻就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羅貫中刪除了一些荒誕的成分,改成了三人在國難當頭,欲投軍破賊、保國安民、共舉大事這個目標一致的大前提下結為兄弟,尤其在三人焚香再拜說誓言時道出:“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這樣一來,立意也就高了,朋友關係拔高了一大步,把一個單純的結拜變成了一種共赴國難的相互扶持,使人倍感崇高而親切。一部大書把“桃園三結義”放在開頭,這就為以後他們三人為實現“共舉大事“這麼一個奮鬥目標,而能”同甘苦、共休慼、患難相攜“的深厚情誼埋下了伏筆。因此,在以後的歲月中關羽、張飛為輔佐劉備恢復漢室而出生入死、赴湯蹈火、在所不惜也就更加令人信服了。 那麼,在歷史上,劉備、關羽和張飛到底是個什麼關係呢?
事實上,劉關張三人沒有桃園三結義。理由是:(1)正史沒有記述,《三國志》、《資治通鑑》從未提及此事;(2)三人年齡大小,順序排列應是關劉張,而不是劉關張。
《三國志·先主傳》中無劉備生年,僅說他死於章武三年(223),時年六十三。先人計算年齡都算虛歲,照此逆推,劉備當生於漢桓帝延熹四年(161)。因此,劉備的生卒年代應是161~223年。
據錢靜方著《小說叢考》:康熙年間關羽家鄉出土的關侯祖墓碑記知,關羽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160)六月。所以,柯汝霖《關公年譜》認為,關羽實長劉備一歲。關羽的生卒年代應是160~219年。
張飛的生卒年代,《辭海》介紹:?~221年,根據《關公年譜》“張飛小劉備四歲”之說,應是165~221年。 《三國志劉曄傳》也說:“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歷史上,劉、關、張三人關係確是非同一般。《三國志·關羽傳》說,關羽亡命奔涿郡,劉備正在鄉里聚合徒眾,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羽經常於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後來徐州失守,關羽被擒,曹操派人勸降,關羽也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關羽和張飛都以勇略著稱當世。魏國謀臣程顯讚譽關張“萬人之敵”,周瑜稱讚關張為“熊虎之將”。所以,劉備特別寵信關張,視他倆為心腹之臣。以致於後世論史者,如明末清初王夫之就認為:“劉備待關張之信,勝於對諸葛亮之誠。”
以上幾段史料足以說明兩個問題:一則劉關張三人關係親密的“恩若兄弟”;二則是“恩若兄弟”而非結拜兄弟,史料也無結義之說。所以說,歷史上並沒有真實的“桃園三結義”這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