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雨花魂

    據傳,早在1000多年前的南詔國時期,南詔國國王就用蒼山漢白玉大理石雕成佛像,送到了成都青城山。當時,南詔國與唐朝的來往十分密切,一批又一批的王室子弟,將大理石作為禮品帶到了長安、成都。大理石的鑑賞之風開始在唐朝宮庭流行起來,一直流傳到現在。

    到後來,用大理石做成的大理石畫又漸漸成為收藏界的新寵,並延續至今。

    大理石因出產於中國雲南大理蒼山(古稱點蒼山)而得名,為白色、黑色、灰色、青綠色等漢白玉類巖。切石後部分剖面呈現如同傳統國畫一樣的天然圖畫。自大理古國(937—1253)的前身南詔國開始,古人就將有圖紋的大理石製成畫屏或鑲嵌在紅木傢俬上作為高檔奢侈品。

    據《大理石文化》(楊可大著)文獻記載,點蒼山大理石最早挖掘於漢代武帝時期。在公元880年,南詔國清平宮楊奇鯤出使唐朝,創作了最早在大理流傳的大理石詩歌《巖嵌碧玉》:“天孫昔謫下天綠,霧鬢風鬟依草木。一朝騎鳳上丹霄,翠翹花鈿留空谷。”明代大才子楊慎(字用修,號升庵,1488—1559)吟詠大理石詩:“蒼山嵯峨十九峰,暮靄朝嵐如白虹。南中詩人有奇句,天將玉帶封山公。賦形此物亦何似,昔聞今見將無同。何年巧匠斬山骨,縮入君家石屏中……我言非誇君不見,去年曾獻明光宮。”(注:明光宮為漢武帝太初四年所建宮殿)。清代三朝閣老、九省疆臣、曾任雲貴總督的阮元(字伯元,號雲臺,1764—1849)作《石畫記》(手稿現存故鄉舟齋),自號蒼山畫仙,將書房命名為“石畫軒”。他對大理石的評價是:“始嘆造化石,壓卻絹與紙”“惟此點蒼石,畫工不得比”。更有晚清大收藏家毛瀚豐(曾任知縣,字蜀雲,1843—1906)讚美大理石畫:“不渲染而麗,不雕琢而工,此詩畫詣魄,不化而淪於石中……天地寓於石也。”

    宋代大才子蘇軾品評摩詰(即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而有文字記載的大理石作為貢品是從唐朝附屬國南詔國開始(738—902),距今1278年。可見文人詩畫與大理石畫幾乎是同一時代誕生的。阮元集詩人文質、藏家風範於一身,讚賞石藝“功夫在石外”——“奇石是無聲詩,不朽畫,名石雖有造化之巧,但無品題,猶未鑿破混沌”,亦即天人合唱才臻完美。

    從藝術品定義來看,藝術品一般指造型藝術的作品。可歸納為兩個成分:一是形式成分,二是表現或聯想成分。按形制分,有人造藝術品(如繪畫、雕塑等)和天然藝術品(如天然大理石畫、奇石、根雕等)。現代藝術品概念更廣泛,美國經濟學家德哈認為:“藝術品有非營利性和開放性,有人為意圖和習俗,藝術品就是吸引人的注意力……藝術品的價值不是單一的藝術品價格及存世數量,而是更廣泛的藝術品所吸引人的注意力……”那麼,是人工畫作,還是天然大理石畫更吸引眼球呢?是新近發現的奇石,還是有1200多年曆史的貢石畫屏更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呢?想必人們自有定論。大理石畫既是天然藝術品,也是“天人合一”藝術品。難怪徐霞客會在他的遊記裡為點蒼山大理石寫下千古絕唱:“山水則雲皆能活,水如有聲”“人物則口眼能言,呼之欲出”“造物之愈出愈奇,從此丹青一家皆為俗筆,而畫苑可廢矣……”

    大理石詩畫的真正藝術內涵,一是對撼動人心的畫面石的尊稱,與詩情畫意的自然景物相融;二是傳承和拓展文人畫的文化意涵和藝術風格,用經典的詩聯詞牌解讀精品石畫意境,題款在畫面或石屏上,成就完美的詩畫。畫是藝術,詩也是藝術,二者相輔相成:首先,結構上都是“起、承、轉、收”;其次,畫表現的是靜態,詩表達的是動態。“畫難畫之畫,以詩奏成;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吳龍翰),而石畫卻是詩與畫天然、有機的結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朝從何時開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