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安女娃飛雪
-
2 # 手機使用者5431755431
自律,何為自律,就是所謂的潔身自好,然而身邊衝刺著各種的誘惑,要做到第一點管住錢,有錢能使鬼推磨,沒錢就是傻大個,第二管住嘴,酒肉穿腸過,喝多也吐,也會放縱自己!第三簡單了找點愛好,下個象棋看看書都可以!快樂太讓人快樂,所以獨修就是秉閉快樂!
-
3 # 烤火傳
首先,就是有一個激勵的目標。女朋友一直說我有點胖,借這段時間她回姨媽家,我每天鍛鍊一個小時,已經堅持一週了,為的就是當初吹過的牛逼,給她說一個月過後讓她刮目相看;其次,得是和自己的本性跟契合。你喜歡看書,那就每天看書吧,你喜歡籃球,肯定得多鍛鍊啊。我就是喜歡看書所以每天看一小時書、半小時新聞。再其次,你得發現自己的好,而且想做到更好。自律自愛,有督促,有內動力,合理規劃。我就是衣服每兩天一洗,早上七點起床,購物袋收集起來當垃圾袋用,把所有東西分門別類。最後,承擔一些重複性的家庭事務,工作內容。比如每天洗碗,倒垃圾,到公司後把所有空調調好,把周圍混亂的地方整理一下,做一些部門內很無聊的事。這樣對自律感覺挺有幫助的。
-
4 # 戰拖成長學院
這道題問得極好,每句話都是回答的點。
首先要說,北漂是一件辛苦的事,請絕對不要低估。很多辛苦是心理上的,而偏偏這些心理因素我們又沒那麼能說得出來,所以很容易低估。無數人帶著夢想而來,把青春捐給了這座城市,又帶著失望離去,跟初來時的豪情萬丈,形成了鮮明對比。我自己對北漂之苦也是感同身受。特別是冬天的時候,嚴寒和霧霾是把雙重鎖,把人關在家中。沒有親人朋友的陪伴,北漂們很容易孤獨,乃至抑鬱。這些隱形的陷阱,不知道你出發之前,有沒有想到呢?
然後說自律。這是自我管理中的話題。自我管理是非常有技術含量的事情,一定要找對點,對準了打,切忌平均用力。如果沒有瞄準突破口,事倍功半還是比較好的結果——更常見的是連事倍功半都達不到,完全是徒勞無功。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先把你能想到的所有辦法列出來,然後找專業人士評估,這樣最快。較慢一些的是列出來以後自己查閱資料,驗證假設。更慢的是自己逐一試驗,在踩坑中學習。你要付出最多的試錯成本。好處是,痛了以後記得比較深。
我們就按這個辦法來分析自律的問題。在回答最後,再談一下獨自租房的影響,和避免“墮落”的問題。如何保證自律而不陷入拖延呢?有三樣東西指望得上,一樣東西指望不上。
1.性格。
指望得上。也就是說,如果你是某些特定性格的,就會更自律,更不拖延。
那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這種性格?還是先做題。
以下各題目,請按照你“是”怎樣,而非“應該”怎樣來回答。
預設計分規則:
完全不符合=0,不太符合=1,不能確定=2,有些符合=3,完全符合=4。
如果反向計分,則是:
完全不符合=4,不太符合=3,不能確定=2,有些符合=1,完全符合=0。
1.我的個人物品十分整潔。2.我非常擅長管理任務進度,以保證按時完成。3.我不是一個很有條理的人。(反向計分)4.我盡職盡責,努力執行所有分配給我的任務。5.我有一系列清晰的目標,並圍繞它們展開按部就班的工作。6.在沉下心思來工作之前,我要浪費很多時間。(反向計分)7.我努力工作,以達成我的目標。8.我要麼不做,只要答應下來就會善始善終。9.有時候我做不到像我所應該的那樣靠譜。(反向計分)10.我是一個高效率的人,搞定工作小菜一碟。11.我好像很不擅長安排事情的條理。(反向計分)12.在每件事情上,我都力求卓越。滿分是48,最低是0分,中位數是24。你的總分是多少呢?相對於24是偏高還是偏低?偏得遠不遠?
請記好這個數字,先別急,一會兒我們講它的意義。再來一組,仍然按照你“是”怎樣,而非“應該”怎樣來回答。
預設計分規則:
完全不符合=0,不太符合=1,不能確定=2,有些符合=3,完全符合=4。
如果反向計分,則是:
完全不符合=4,不太符合=3,不能確定=2,有些符合=1,完全符合=0。
1. 我不是那種容易擔憂的人。(反向計分)2.我經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3.面對巨大的壓力,我有時會覺得要崩潰了。4.我很少感到孤獨或沮喪。(反向計分)5.我經常感到緊張不安。6.有時我覺得自己完全沒有價值。7.我很少會感到害怕或焦慮。(反向計分)8.我經常因為別人對待我的方式而感到憤怒。9.一旦有什麼地方出錯,我就容易灰心,想要放棄。10.我很少感到悲傷或沮喪。(反向計分)11.我經常覺得無助,希望別人能幫我把問題解決掉。12.我有時候會羞愧到想找個地縫鑽進去。這次總分又是多少?同樣,滿分是48,最低是0分,中位數是24。你是偏高還是偏低?偏了多少?
以上兩組題目,就是大五人格量表簡版(NEO-FFI)中,關於“盡責性”(第一組)和“神經質”(第二組)的問卷。編寫者是美國心理學家Paul Costa 和 Robert McCrae。我在翻譯時參考了心理學自媒體 KnowYourself 的版本,特此致謝。
如何解讀:
在你所能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性格測試”中,大五人格是適合普通人使用,而又最可靠的一種。當今的絕大多數心理學論文,或者由研究者本人寫作的書籍,在涉及人格差異時,要麼是用該垂直領域的專用量表,要麼就是用大五人格這個通用工具,很少有使用其他工具的。
大五人格用5個指標來刻畫一個人的性格: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和盡責性。如果我們儘量用通俗的語言來描述,那就是:
神經質:低分者情緒更穩定。高分者比較敏感,情緒易變。
外向性:不用解釋。跟你理解的那個意思差不多。
開放性:低分者比較保守,傳統。高分者興趣廣泛,有好奇心,易接受新事物。
宜人性:低分者比較嚴厲,對他人更警惕。高分者更寬容、友好、容易相處。
盡責性:低分者更加隨性、靈活。高分者更自律、嚴謹、有條理。
跟自律最有關係是哪個?你可能看出來了,就是“盡責性”。盡責性越高,你越容易自律。那拖延呢?這個不那麼明顯,好在學者已經做了相關研究,發現:“神經質”得分高,或“盡責性”得分低的,都比較容易拖延。
也就是說,有些人就是更容易拖延,也有些人的性格本來就自律。而且,兩者確實是相反的,從統計結果看,那些性格容易拖延的人,在自律方面得分更低。
如果你的盡責性得分特別高(比如32分以上),同時神經質得分特別低(比如18分以下),恭喜你,你基本不需要往下看了。你可能壓根不會點進來,也不會理解為什麼居然會有拖延這種事——“直接去做不就行了嗎?”
那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呢?是不是隻要能改變自己的性格,就可以變得更自律,從而減少拖延呢?邏輯上倒是沒毛病,但是,你改一個我看看啊。性格就像地球板塊,一生都在緩慢變化,只是這速度,恐怕沒法讓你滿意,而且也不一定按你希望的方向來。
還好,有別的。
2 意志力。
指望不上。起碼我是認為指望不上的。跟意志力相仿的說法還有很多,像是自控力、自制力、毅力甚至忍耐力等等。從研究來看,一般有幾種觀點:
意志力是有限的資源,在一件事情上耗費大量意志力以後,別的事上就不夠用了。所以到了晚上,疲憊的一天臨近結束,我們可能連上床睡覺都拖延。明明很累了還不想睡,是怎麼回事?因為玩手機比睡覺更有吸引力。要停下一件有吸引力的事,去做別的,是需要意志力的。聽起來是個壞訊息。
意志力雖然有限,但長遠來看可以鍛鍊增強。就像肌肉一樣。充分使用會痠痛,但補充營養和休息後,又可以加倍再生。這個訊息好一點了。
有一種新看法認為,意志力並不像以前想得那樣有限。那些覺得自己意志力有限的人,實際表現會更有限。不信這個的反而表現更好。有人認為意志力其實是情緒,而不是資源。聽起來,這是更好的訊息。
不過總體而言,我仍然不看好你透過意志力保持自律。在我看來,意志力是對大腦天然工作傾向的刻意悖逆,潛力總歸有限,而且可能有風險。就像是對電腦進行超頻,以獲取更好的效能,不小心會把CPU燒掉一樣。大腦或許沒那麼容易燒掉,不過,天然工作傾向是進化的結果。假設意志力那麼有用,適者生存會讓強意志力人群的後代更多,有性生殖又讓進化速度大大加快,所以當今的人類可能全是那些強意志力祖先們的後代。這樣大家的意志力也普遍是接近極限,未來進化的餘地不多了。
那怎麼辦呢?
3.動力。
指望得上。平常說的“動力”,在心理學中一般叫做“動機”。一定有些事情是你不怎麼拖延的,因為你有動力去做。可能是樂在其中(內在動機),比如你就是愛好看電影;也可能是發自內心覺得這件事有效果有意義(內化的外在動機),比如你用了個打車軟體實實在在省了錢還方便;還有可能是出於獎勵、懲罰、爭強好勝,或者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控制性的外在動機)。前兩大類都是你心甘情願去做的,統稱為“自我決定動機”。
你會發現,心甘情願做的事,耗費意志力少。正是這個改變了人們的傳統觀點。以前心理學家認為,“自我調節”是耗費能量的,而且非常耗費。想想那些咬牙切齒、透過意志力實現的方式吧,不難理解。正是因為“自我決定動機”的發現,大家明白過來,原來自我調節也可以不那麼苦大仇深,精疲力盡。怪不得有些人看起來意志力那麼強,原來一直在用“套路”,沒怎麼用意志力。依賴意志力,反而成了“低水平勤奮”。
怎樣用“套路”?核心是發掘出樂趣或意義。無論是哪種,都能大大節省你的意志力。那怎樣找?在我看來,要想用上套路,有兩點很重要。一是做好時間預期,二是創造性解決。
做好時間預期:發掘樂趣和意義,就像挖井取水。長遠來看節省意志力,短期可能反而耗費意志力,你需要刻意地思考總結。光這一條就足以攔住很多人了。更重要的是時間。樂趣和意義,都需要你對事情的熟悉,而熟悉是需要時間的。“高效”的悖論由此產生。當追求高效變成了匆忙行事,沒有給思考留出時間,就必然無法找出樂趣和意義,於是這件事永遠都是不樂意做的事,永遠都要逼自己。動機沒內化,就像消化不良,一定會出問題。果然,研究發現,缺少“自我決定”的人,即使一時更有表面的績效,但因為抗挫折性差,也容易喪失動力,半途而廢,在複雜任務上長遠成功的機率小,而且主觀幸福感低,更容易出現抑鬱等心理問題,染上毒癮的機率也更高。——所以,你還敢繼續逼自己嗎?你追求“高效”的姿勢對嗎?
創造性解決:有些事情是不容易找到樂趣和意義的。難度過高的事情讓你備受折磨,難度過低的事情讓你備感無聊。聰明人都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的呢?這就需要動用人類的種族天賦了——團隊。人是社會性動物。在團隊分工當中,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師父帶徒弟,低難度的事交給助理做……公司的理想狀態,就是透過人才結構和分工制度,替員工預防了勝任方面的問題。但那當然是理想情況。如果你卡在了這兒,一是可以思考,你的分工是否合適,崗位能否調動,哪些人可以求助,可以是幫你解決難題的高手,也可以是替你分擔瑣事的新人。如果這些辦法都不行,就看這種局面是否會一直持續下去。持續的話,可以考慮辭職了。如果只是階段性的,仍然有一些辦法。其實難題反而好說,隨著你的學習會變容易。難度低的事才是挑戰。有些人在大量重複枯燥的工作中,發展出了自得其樂的辦法。用Excel處理資料的人,換著法兒應用不同的函式;用標準操作流程做事的人,給自己測量時間,重新整理自己的記錄……這些都是用創造力代替意志力和蠻力。
從另一個角度看,我覺得意志力和蠻力是人工智慧的優勢,它們不會拖延。人類就別指望跟它們搶地盤了,做一個安靜美麗的靈長動物,做人工智慧做不了的事吧,免得有天突然失業了。
其實動機這部分,“套路”特別多,而且充滿了戰術美感。近年來這個領域的研究,讓人耳目一新,推翻了很多雞湯說法(比如“吸引力法則”就已經被證明是毒雞湯),有點顛覆三觀。這裡篇幅不夠展開了,大家有興趣可以讀一本書,叫《成功,動機與目標》。中文書裡用“成功”做名字的,大多不靠譜,這本書是個例外,就因為它是有實驗證據的。以後我回答更針對的問題時,也還會給大家一一介紹。
從動機入手,聽起來很新鮮,但也是需要些耐心的。還有沒有更快的呢?
4.容器
指望得上。什麼是容器呢?一切你置身其中的環境。通常是地點,但要深究起來,也可以包括時間、狀態、情緒、組織、制度、文化……調節自己的行為,最快的辦法可能就是容器了。
回想你讀大學的時候,有沒有試過在寢室裡上自習呢?效果又怎樣呢?會不會一會兒想聊天,兩會兒想睡覺,三會兒想吃東西呢?就算沒有這些,電腦上能幹的好玩事太多了,打遊戲、看劇、刷論壇……對了還有手機。在寢室裡,你幹任何事都不會有障礙。可能也是這種自由自在的感覺,讓很多人沒有選擇去教室學習。然而,自由自在就意味著選項變多,選項一多,你原本想做的事,做它的機率就被大大擠壓了。
反之,你在自習室的時候呢?
其他人都在學習,哪怕只是看上去在學習,也會形成目標感染的效果。你看別人學習的時候,腦中的映象神經元會自動複製對方的感受,好像你也已經進入學習狀態了。有時候你單靠自己進入狀態很慢,還記得嗎?
另外,他人在場的時候,人會下意識地注重自己的表現,規範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周圍的潛在評價。就算你帶了電腦去自習室,電腦裡也有遊戲,可直接就在教室裡打,很多人也會覺得不好意思吧?
再有,容器本身就有功能暗示。人的很多決定都是下意識做出的,是習慣的結果。那習慣的起點是什麼呢?是環境中你司空見慣的暗示訊號。你看到app圖示上的小紅點就點開,看到零食就放到嘴裡,看到健身器械就想練兩下,甚至看到共享單車,有人也會下意識拿出鑰匙來。這都是暗示的作用。功能單一的容器,會有專一的暗示。你一早進了健身房,就算這片一個人都沒有,也會自發練起來。為什麼?“因為跑步機在那裡!”所以,登山家被問到登山的理由時,說的那句“因為山在那裡”,可能還真是實話。登山已是本能。山就在那裡,而他們的反射弧在身體裡。
最後,“認知失調”也可能讓你喜歡上原本無感的事情。假如你跟好友約好,教室裡見面一起自習。到教室以後對方放你鴿子了,你會直接撤嗎?可能不會。畢竟,來都來了。更常見就是“既來之,則安之”。可這總需要一個理由吧?大腦很快替你想好了理由——你是一個愛學習的人啊!學習使你快樂啊!“扶朕起來,朕還能學”!認知失調理論認為,當行為和態度不一致時,態度往往就會改變,來適應行為。人的大腦其實是很容易改變想法的,所以你有很多花招可以跟它玩。別人看到你天天上自習,還以為你有十萬只藍瓶的意志力,哪知道你跟自己玩得可開心了。
總結一下,哪些是最理想的容器?
同伴的力量。有人,而且他們也在做著你希望做的事。他們能感染你。如果你不做,他們會無聲地鄙視你。當然,對於學習來說,最好是相對安靜的場所,以免同伴成為干擾因素。
專用場所。裝置器材對你產生強大的暗示。
可以有一定的距離。你費了一些力氣去健身房,哪怕休息區裡有wifi,也不太會窩在那裡玩手機。畢竟,來都來了!你費了力氣來這兒,不是為了玩手機的,否則就會認知失調。很多人建議健身房選近的,有道理。因為太遠了可能不容易去,而且健身之前拿衣服換鞋的工作就已經是“預付成本”了。但一定範圍內的距離也是可以的。
但請注意,你絕對不需要找到最理想的容器以後再行動。那樣是拖延的藉口。由於家是一個太爛的容器,以至於稍微換一個容器就比它強。舉個例子,離你家最近的麥當勞,週末帶一本書過去看一天。你會發現效率奇高。那是因為在家時你根本沒法開始看書啊。完美的容器不存在,因為做任何事的機率幾乎都不會達到100%。什麼是好的容器?就是你身處其中時,無需意志力,自動做出希望的行為。什麼是壞的容器?就是你再怎麼使用意志力,還是很容易管不住自己。如果你以“最好”的容器為名,而牴觸“更好”的容器時,可能反思一下這件事是不是有些方面讓你牴觸或恐慌,也許那才是真相。
最後,落腳回來說租房和“墮落”。大部分北漂租房,都是合租,共享一個多居室的房子。如果你是透過一些租房軟體找的房,合租者是陌生人,那實際上租的只是一間臥室。因為寸土寸金的地方,臥室面積有限,所以大家的雜物往往堆積在客廳。客廳原有的社交功能消失了。於是,你的生活就只有公司上班+回來睡覺。夏天熱死,冬天冷死,週末懶得出門。春秋也許會出門,但5月前和10月後都還經常有霧霾。有時候一座城市的平均幸福感,就這樣被硬體因素鎖死了。
好在,個人可以超越平均值,可以成為少數的例外。在並不靜好的歲月裡,你仍決心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是我們都佩服你的地方,這是我們的共同點。我的第一個建議就是:離開你那件小破臥室。哪怕是精裝修,也是小破臥室。因為那不是自律和自我提升的容器。如果家裡有專門的書房,倒還好些,但北漂有此條件的不多。臥室裡的書桌不算。床上的枕頭、書架上無精打采的舊雜誌、凌亂的電源線和手機充電線、穿完以後還沒洗的襪子……這些都不是能給你力量的東西。北漂們沒有書房,如果獨居,又沒有家人的陪伴,其實是心理營養匱乏的狀態,說是心理高危也不為過。在公司和家之外,你需要“第三個地點”。一個真正能讓你跟自己相處、思考、獲得精神休憩和自我提升的地方,一個能碰到活人的地方。最近的圖書館,附近的大學自習室,咖啡館……哪怕是樓下的快餐店。你需要一個讓自我提升得以發生的的容器,需要“第三個地點”,需要你個人的聖地。
我本人也是北漂的一員,而且絕對不是有意志力的那種。我的大五人格,神經質得分中等,盡責性低,而且是跟ADHD(多動症)有關,特別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這種跟生理甚至遺傳有關的性格,更是難以改變。如果不是因為運氣好,找到了適合自己做又喜歡做的事情,單靠我這點自律能力早就呆不下去了。
特別提醒,容器不只是地點。地點只是你能最快改變的一種。真正強大的容器,是讓你有歸屬感的群體,是志同道合的夥伴。人類幾十萬年曆程中,最大的危險就是失去同伴,最大的懲罰就是被同伴放逐。如何避免“墮落”?知名記者安替老師有個觀點:你身處的群體,是你不至於墮落的底線。你的隊友在這裡,你的老師在這裡,連你的敵人都在這裡。這就是“同伴動力”的作用。正確的圈子裡,有你需要的資訊。要避免墮落,首先得明確什麼才是真正的墮落。一個人用力,方向偏了都不知道,不是好事。正確的圈子裡,有對你的鼓勵和帶動,哪怕是嫉妒和攀比,起碼不會讓你毫無動力。所以要避免墮落,自律是最容易想到、卻不一定能做到的辦法,而同伴則是你不一定能想到,但一旦選擇對了,會非常有效,可能成為長期財富的東西。
以上,希望可以給你啟發。
部分參考文獻: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92).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 PI-R)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 Florida: PAR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Inc.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8–78.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5.1.68 -
5 # 一李
哈佛大學研究:一個人成為廢柴的九大根源之一就是拖延(九項分別是猶豫不決、拖延、三分鐘熱度、害怕拒絕、自我設限、逃避現實、總找藉口、恐懼、拒絕學習)
大家點點我的關注啊!
計劃很豐滿,執行很骨感,很多時候拖延的直接表現就是逃避問題和懶惰。而拖延能成為症,就是持續嚴重到病理狀態了。把橫在面前的困難放大,望而卻步,抱著能拖一天是一天的心態找各種藉口逃避:“無聊的工作”、“苛刻的老闆”、“我太忙”、“隔一天再做也沒關係”…
隨之而來,我們會陷入“工作越來越無趣”,“人生越來越無聊”的泥潭中。愈加懶惰,愈加消極,會掉入懊悔過去和幻想未來的陷阱中。時間累積會產生更加強烈的負罪感和自我否定讓人越來越焦慮。著名思想家羅曼·羅蘭說:“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讓你以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氣;但實際上它所給你的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
老陳有一個自己的理解,人之所以會有惰性,是因為人不願意正視人生中的苦難,本來生活中遇到問題就是一種痛苦,而解決它們的過程又會產生新的痛苦,這應該算是大多數拖延症的根源所在。而自律是解決人生痛苦問題最主要的工具。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自律更是對自我價值的認可。
一般拖延症都是浪費時間做無意義的事,更嚴重的拖延就是寄希望於問題自行消失,相當於自暴自棄。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很有價值,就會認為我們的時間很有價值,那麼對如此有價值的時間肯定會加以善用,那麼就不會拖延。
與君共勉!
-
6 # 佛玉緣人
所謂的自律,實質是控制自私利己害人的意識與言行,使這種意識轉化為修養與素質及正能量的不斷積累,沒有自律意識何謂.人性的昇華及共贏的融合產生的富貴。
-
7 # 偷魚大佬喵
這點確實是一個非常頭痛的問題。剛開始自己住的時候就發現了,有一種懶惰開始慢慢的侵蝕了自己就是拖延症。為了避免這一症狀繼續蔓延。自己決定,開始做件自己喜歡的事情讓自己不至於這麼懶惰下去,選擇養了一隻狗狗,但還是怕狗狗掉毛之後造成家裡無法忍受,我選擇的是一隻不掉毛的泰迪犬。因為狗狗小的時候,我沒有選擇圈籠,而是選擇散養。這就意味著他小的時候會每天不定地點不定時的排洩。這種情況下,就不會讓自己懶惰下去不收拾屋子。人們常說習慣21天就可以養成的,本人感覺確實是如此。並且家裡邊所有的東西都不可以亂放,因為狗狗會搗亂,你亂放了之後它會叼走,你再想找就很困難了。所以這樣已經養了狗狗兩年,家裡面還是很有規矩的。並且自己單獨住也是很空虛的,有個小傢伙陪你一起度過美好的時光,是一種很愜意的生活。
回覆列表
首先強調一下自律這件事跟是否跟一個人居住完全關係不大,而在於一個人想要做事情,想要有所成的決心有多大。
每個人都有自控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意志力。表示為自己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慾望的能力。一般我們頭腦中會有兩個想法,一個是“控制自己”,一個是“衝動的自己”,一個是理性,一個是感性。意志力、自控力的挑戰就是兩個自我的對抗。
簡單概括就是“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
自律確實也有一些技巧。
每日保持15分鐘冥想
選擇一天結束時,回想你做的決定,分析哪些有利於你實現目標,哪些會消磨你的意志,每天15分鐘大腦冥想,冥想不是讓你什麼都不想,而是讓你不要太分心。不要忘了最初的目標。
訓練身體能量
自控自律都需要大量的能量,長時間的自控會削弱免疫系統的功能,所以需要訓練自己的身體能量,訓練大腦意志力。學會放慢呼吸,疲憊和壓力大時應及時補充睡眠或進行戶外運動。這也是為什麼能堅持每日晨跑的人生活節奏都很棒,因為他們給自己的身體積蓄了足夠的能量。
適當自律,切莫過度
自控自律是一種能量,所以如果過度的話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凡是都要有個度。當自控行為逐漸變成習慣就好了。
尋找共同自律的群體
最後這個就是針對題主的問題了,獨自一人居住,很多時候缺少一個督促的物件,那就尋找共同的群體。如今網際網路的社會,這個就很簡單了。可以是QQ群,微信群,甚至是同住一個小區的人。建議群體不用太多,但是要每個人都嚴格按照規定來做,可以設定一定的機制,比如按時打卡,缺席者有一定的懲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