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鄭見吾
-
2 # 然而Y
我個人認為,在這個資訊化網路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更多的是選擇手機,電腦,如果一群人在一起,大家都玩手機,你讀書,就顯得你很文藝了。其次,村上春樹的書具有哲理,不像林徽因,納蘭性德,你讀林徽因,別人覺得你知性,你讀三毛,別人覺得灑脫,你讀納蘭性德,別人覺得你詩意,別人怎樣看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讀的是什麼。
村上春樹的寫作風格大多是對物質哲理性的研究與描寫。在人們看來,這就很文藝。相比現在的言情小說,恐怖小說,村上春樹的書的確是很文藝,算得上文壇的一股清流。
-
3 # 中年人之家
村上春樹的作品,內容為東京大都市(城市)題材,語言風格比較小資情調。他的這種調調,國內文學界比較缺乏。所以,國內許多文藝青年比較喜歡他,奉之為標杆。其實,也就是那麼一回事。過於拔高,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
讀完《天黑以後》,我只記得一個“三兄弟推石上山”的故事~
-
2017年12月20日,週三。
泡一杯太平猴魁,我利用午休時間,坐在窗前,曬著冬日的暖陽,一頁一頁地看完了村上春樹的小說《天黑以後》。
全書196頁文字,並不冗長。村上君用全知視覺(懸浮於空中的“視點”),講述了發生在冬日東京深夜11時到清晨6時的故事。長號吹奏手、女大學生、中國妓女、夜班猥瑣男、夜店經理等各色人物依次登場,每個人懷揣著私密與孤獨,一一展現……
出版社吹噓說《天黑以後》是村上春樹邁向新小說的標誌性傑作。我卻不敢恭維,也不以為然——因為我讀過之後,我只記得書中一個三兄弟推石上山的故事。
讀一本書,每個人有各自的內心感覺,誰也沒法強迫誰叫好。你說是不是?
-
當然,那個三兄弟推石上山的故事,還是由我來摘錄、重講一遍吧!
“很久以前,年輕的兄弟三人出海打魚,遇上風暴在海上漂流了好多天,終於漂流到了一個無人居住的海島岸邊。那是個美麗的海島,生長著椰子樹之類,累累果實壓彎了枝頭,島中聳立著一座高山。”
“當天晚上,上帝出現在三兄弟夢裡,告訴他們,在前面的海岸邊,你們會看到三個圓形的大石頭,你們每人推著一塊石頭,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石頭停下來的地方就是你們各自的安居之地。你們去的地方越高,看到的世界就越遠。要去的地方,完全由你們自己決定。”
“按照上帝說的,兄弟三人在海岸邊找到了三塊大石頭,然後按照上帝教的推動那些石頭。石頭非常沉重,推動起來很費力,還得沿著坡道往上推,苦不堪言。最小的弟弟最先叫起苦來。‘哥哥,我就待在這兒了。這個離海近,還能捉到魚吃,活下去不成問題。至於世界麼,看不到那麼遠也沒有啥大不了。’”
“兩個哥哥繼續往前走,到了半山腰老二又叫起苦來。‘哥哥,我就待在這兒了。這兒結了這麼多的水果,活下去不成問題。至於世界嘛,看不到那麼遠也沒有啥大不了。’”
“老大仍然沿著坡道往上爬。路越來越窄,越來越險,但是他毫不氣餒。花了好幾月的時間,幾乎不吃不喝,終於把石頭推到了山頂上。他停下來眺望世界。此刻他比任何人看得都遠。那兒就是他的安居之所,連草也不生長,甚至鳥兒都不飛來。水呢,就只能靠舔舔冰和霜;食物呢,也只能靠啃啃青苔。但是他沒有後悔,因為他能眺望整個世界……”
“就這樣,在夏威夷那座海島的山頂上,至今仍然有一塊巨大的圓石孤零零地立著。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
“三兄弟推石上山”,是一個寓言故事。作者認為,這個故事含有兩點教訓:一個是人與人是各不相同的,哪怕是親兄弟。第二個是,想真正獲得什麼知識,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
這是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推石上山是一種隱喻。它告訴我們:人生就是各不相同,但是你追求的東西,都必須付出代價才能得到。往往站的最高的人,他也是最苦悶孤獨辛苦的人。但是,有很多的人,不辭勞苦,就是想看看推石上到最高山頂的感覺是怎樣的。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個個可以對號入座——你和我,誰不是寓言故事中的三兄弟之中的某一個呢?至於你是老三、老二還是老大,你自己心裡清楚。
四十五歲才明白:人生有一種糾結,就是總想爬上最高的山頂享受山頂的風光,卻又不想付出辛苦推石那麼高的代價……
噓,今天我告訴你一個秘密:我家兄弟三個,我排行老三。
——————
以文會友,同悟人生。
回覆列表
村上的個人趣味和文學作品擁有構成現代文青的幾多要素:音樂、文學、愛情、旅行和運動,酒吧、憂鬱、傷感等等,連他的名字讀來都如此詩情畫意。如果本人長得帥點,那簡直就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