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一1810861

    很多人去體檢,發現體檢單上幽門螺桿菌兩個加號,詢問醫生,結棍被告知,已經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陽性,然後都會到處查,陽性要不要緊,該怎麼辦,今天就給大家分析下這個。

    幽門螺桿菌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在胃液中生存的細菌,而且具有很強的傳染性,透過口腔到達胃黏膜後定居感染,會引發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多種疾病,你的慢性胃炎之所以一直反覆,久治不愈和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有直接關係;而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P)的患者癌變的機率比普通患者高7到12倍左右。

    這些都是真實的資料,不是說嚇大家,只是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能引起重視,愛護好自己的身體。

    幽門螺旋桿菌是怎麼感染的呢?

    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可能與飲食習慣、居住衛生條件有關。然而大部分人感染後沒有明顯的症狀,也可能不會發病。大多數情況下,首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都發生在嬰幼兒及兒童時期(多在10歲以前),成人之後的感染相對少見(但也存在)。而主要的傳染源可能來自於家庭成員,如父母、兄弟姐妹等。傳播途徑一般為口-口、糞-口途徑,親密接觸、進食被汙染食物和飲水都有可能傳染。

    那麼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該怎麼辦呢?

  • 2 # 月光森林AAA

    曾經胃漲,反酸,燒灼,隱痛,後來體檢查出幽門螺桿菌陽性,馬上就醫,三聯藥一個療程治癒,現在胃再也沒有以前的症狀了。要相信現代醫學的威力。

  • 3 # 中華醫學科普

    胃癌很少直接從正常胃黏膜上皮發生,而大多發生於原有病理變化的基礎上,即癌前變化。

    一、胃癌的癌前變化:

    胃癌的癌前變化分為癌前病變和癌前狀態兩類。

    癌前病變指一類易發生癌變的胃黏膜病理組織學變化,即異型增生或上皮內瘤變。

    癌前狀態指一些發生胃癌危險性明顯增加的臨床情況,包括:

    1、萎縮性胃炎(伴或不伴有腸化生和惡性貧血):中、重度萎縮性胃炎的胃癌年發生危險性約為0.5%;

    2、慢性胃潰瘍:潰瘍邊緣黏膜反覆損傷、修復,增加細胞惡變機會;

    3、殘胃:指胃良性疾病手術後,癌變一般在術後15~20年以上才發生,與低胃酸、膽汁返流等因素有關;

    4、胃息肉:增生性(或炎症性)息肉惡變率很低,僅1%;腺瘤性息肉惡變率40%~70%,直徑>2cm息肉惡變率更高;

    5、胃黏膜巨大皺襞症:惡變率約為10%。

    二、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

    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增加胃癌發病危險性4~6倍。幽門螺桿菌感染在炎症、萎縮和腸化生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1994年who屬下國際癌腫研究機構將幽門螺桿菌列為引起胃癌的第1類肯定致癌原。目前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人類腸型胃癌發病的先決條件。

    三、幽門螺桿菌的檢測:

    幽門螺桿菌的檢測方法可分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兩大類,前者需要做內鏡檢查和胃黏膜活檢,包括快速尿素酶試驗、組織學檢查、培養等。非侵入性試驗主要有13C-或14C-尿素呼氣試驗、糞便幽門螺桿菌抗原檢測和血清學試驗等。

  • 4 # 夏權威

    胃癌,要經歷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上皮腸化生---胃癌。

    這前三個階段任何一個階段及時治療和養護胃粘膜都會遠離胃癌,所以不要大意了,

    目前治療胃病有個誤區:過度治療,多數患者會選擇常年吃藥,而不是聽醫囑,為此胃黏膜在長期用藥作用下,胃的損傷更大,過度治療引起反流和胃出血是臨床經常出現的。

    在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後,首先先判斷一下是否需要根治

    在沒有任何症狀的時候不需要治療,沒有正裝表明胃黏膜完好,幽門螺桿菌也不會有太大的折騰,但要多注意分餐,不要傳染給其他人。

    如果明顯的不舒服,有胃疼、消化不良、噯氣反酸、口臭等症狀,就要小心了,去醫院做個胃鏡檢查很有必要,判斷一下胃的損傷程度再選藥物。

    這裡就必須注意在選藥物的同時一定要配上衛樂舒益生菌,透過這個微生態療法來修復胃黏膜,這個很重要,如果胃黏膜依然在損傷中,清除失敗就很正常。

    四聯藥物並不是所有胃病都能服用,而且用藥的時間和藥物種類非常重要,這能最大限度的減少對身體的傷害,並一次清除。據目前一線城市對克拉黴素耐藥的比例極高,建議換一個抗生素,對兒童和孕婦不要用藥,要麼忍過去,要麼就吃衛樂舒也能達到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肥胖,如何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