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I浮雲
-
2 # 若愛曦福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打罵、體罰都解決不了問題的本質,只能進一步增加孩子對父母的恐懼感。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管多麼嚴重都不要一味的想著去打罵或是體罰,面對問題的時候,父母如果能夠多一份冷靜,多一點理智和耐心,就算再嚴重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有因就必定會有果,在面對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要逞一時之快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破壞了在孩子心裡的形象,體罰或是打罵在某種程度上都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傷害,時間久了,也間接的疏遠了父母與孩子的那種親子關係,慢慢的孩子不會再和父母訴說心聲,出現問題也不會再和父母溝通。如果真的愛孩子,就不要體罰和打罵孩子,用一顆寬容的心來寬恕孩子,而不是體罰和打罵!
-
3 # 飛燁媽媽
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一句話“棍棒下出孝子”,其實這句話的本意應該理解為對孩子不能過於寬鬆,要嚴厲一些才會讓孩子明瞭事理,過度放縱只會教養出驕縱的孩子。但是,打孩子還是不對的,這種極端的措施應該避免,應該以教育為主。其實父母打孩子時更多是情緒的宣洩,他們打完都後悔,但是當時就是控制不住,我覺得對孩子該嚴格的時候一定要嚴格,打也要有打的方法,比如過去教書先生有“戒尺”,打一下兩下的,讓孩子長長記性也是可以的,以後孩子再犯錯誤,把戒尺拿出來他就害怕了,根本不用打。
-
4 # 侯明哲數字商業
棍棒之下出逆子,用心溝通,何須打罵!
品牌內容官 2016-12-17 08:37在孩子的成長中,不少家長看到的是不足,我們要欣賞他的優點,至於孩子的錯誤和不足,多引導,掌握些溝通術,讓孩子自己反省,而不是責罵,否者孩子很容易叛逆,最終無法管理,毀了他一生。
筆者有個男孩,就是透過下列方法,培養了時間分配、自主學習和運動等諸多習慣,也許和多年的銷售管理說服力有關,現在他成績全班第一、閱讀量第一、象棋第一、運動會2個冠軍的奇蹟,8年了從未打過孩子,發過幾次火(不是人格侮辱),現在基本不用管孩子,廢話不多,我們從場景、方法、話術三個部分展開,尤其是最後話術一定要看。
一、生活場景
下面的場景你一定很熟悉
案例1---寫字姿勢
家長:寫字頭頭抬高點,想戴眼鏡嗎?說了多少遍了!
案例2----時間分配
家長:小明,你作業沒做完就看電視!看我怎麼收拾你
案例3---吃飯習慣
家長:不好好吃飯,你要像小輝那麼矮嗎?限你10分鐘吃完,吃不完看完怎麼收拾你!
如上涵蓋了寫字姿勢、時間分配、吃飯等三個問題,這是最典型的中國式親子教育,主要是責罵或恐嚇體罰的方式,結果呢,但時間長了家長失去了威信,不起任何作用。其實管理孩子和員工是一樣的,和銷售是一樣的,就是說服力,通用的流程如下:
二、教育方法:
請遵循如下流程
1、讓孩子來幫忙-----注意力轉移到你
2、說出你的不滿(不要人身攻擊)-----說出你的不滿
3、講個故事-----故事更有說服力
4、不良後果-----和好處相比,人們更擔心失去什麼
5、給些方法------沒有方法,就沒有執行
6、給他希望------信心,讓孩子激勵自己。
7、自定目標------目標制定和分解
8、採取行動------現在就開始
三、話術解答:
我們嘗試下案例1,看看怎麼教育孩子。
1、讓孩子來幫忙
小明,幫爸爸找下眼鏡,爸爸看不見,幫我找找。(可以誇張些,你到處亂摸)
2、說出你的不滿
小明,剛才你給爸爸找眼鏡有什麼感觸?你不希望將來這樣吧?失去了眼鏡就失去了光明!爸爸看見你最近寫字姿勢很不好,也說你了幾次,寫字的姿勢是眼距30公分以上等等。
3、講個故事(故事比大道理更打動人,故事要豐滿、真實、生動)
想不想聽故事啊,知道爸爸的眼鏡是怎麼帶上的嗎?小時候爸爸的作業確實比你少,但是爸爸主要因為寫字姿勢不對、光線不好造成的,上了初中就戴了眼鏡,爸爸很後悔當時沒有聽爺爺的話,你爺爺應該對我更狠點(說不定哪天你發飆了,孩子會感謝你理解你,因為你埋了伏筆)。
4、不良後果
你知道爸爸戴眼鏡後有多痛苦嗎?很多劇烈運動尤其是對抗性運動不能參加,比如你喜歡的足球、籃球,一旦近視你將無法參加,你經常看球賽,有沒有運動員戴眼鏡的?一旦近視,你會失去很多童年快樂,從而自閉內向。
5、給些方法(給他方法,讓執行的細節更完美)
6、給他希望(執行的信心很重要)
小明,你在爸爸媽媽眼裡一直是個聽話的孩子,姿勢這點小事難不倒你吧?
7、自定目標(自定就是承諾,執行會更有壓力)
做事光有信心沒用,你覺得多長時間能完成目標呢?15天還是30天,你自己定?如果孩子說10天完成,你就說10天的難度確實很大,我給你21天(研究表明21天可以培養一個好習慣),3周時間,如果提前完成,我給你獎勵,獎勵什麼暫時保密。目標是連續21天姿勢完全正確算你挑戰成功。
8、採取行動
好,既然目標定了,能否現在開始,先嚐試下,找找感覺,明天考核正式開始了,加油!
更多熱文,關注【品牌內容官】。
-
5 # 孔德淇
雖然家長體罰孩子可能事出有因,但不管何種原因,都不能成為家長體罰孩子的理由,即便沒有國家和教育主管部門的三令五申,也不能用這種粗暴野蠻的方式教育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時代早已過去,現代教育要求家長緊跟時代步伐,關愛孩子、文明守法。
的確,有些孩子從小因為家庭教育失當、社會環境影響等,身上有很多壞習氣,如果家長再不進行教育,可能只會使問題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出於監護責任,能夠及時進行教育引導,不但必須而且必要。
但讓我們不安的是,個別家長雖然責任心很強,但教育理念落後、教育方式方法單一陳舊、處理問題的能力不強,不斷出現體罰孩子的情況,既傷害了孩子,也給自己增添了不少苦惱。體罰的行為已然觸犯了法律,不但會受到社會的批評指責,還會受到相應的懲處,肯定也會自責內疚難受。
-
6 # 波殼東東
我認為孩子即使再調皮也不應該出現這樣的體罰。
這樣做不僅對孩子造成身體上傷害,更多的還是心理上的傷害,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就沒有尊嚴和羞恥感可言,相反的,他們的在這方面的意識遠勝於成人,一旦做出這種構成心理傷害的行為,他們就會在以後豎起自己心理的防設,進而對自己缺乏安全感,並且變得很難相信人。
所以我建議孩子可以體罰,但是隻限於在家裡的牆角罰站這類,並且時間限制不能太長,只要達到孩子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即可。
但如果家長能夠儘可能做到不在體罰的情況下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那再好不過。
比如:在孩子做錯事後,家長可以跟他講道理,說如果你做這件事的後果是什麼,或者別人都是這麼做的,表達你對這件事的正確看法,如果實在聽不下去,那就讓他面壁思過一段時間,直到反省成功。
-
7 # 心理諮詢師溫鳳務
適當?如何的適當?是體罰者認為的適當?還是受罰者認為的適當?是情緒中驅使的適當還是情緒後的適當?
體罰就是體罰,不贊成。
為了達成受教的目標,除了體罰不是還有其他很好很多的方法嗎?比如:蘇格拉底式提問引導帶出教育、體驗式教育…………
回覆列表
我不贊成體罰孩子。
我打過孩子,不過在一歲多之前,現在不會了。剛出生那陣,因為種種原因自己的身體不好,情緒也不穩定,然後呢,孩子小經常哭鬧,難免就會更煩躁,所以有時候會打罵孩子。每次打完自己還是挺後悔挺自責的。孩子那麼小,哪裡知道什麼呀,哭鬧是他表達自己需求的最重要方式吧。有時候感覺自己有點發洩的嫌疑 後來自己慢慢調整,看了很多育兒書,聽了些講座,覺得有些觀念很好,自己就下定決心改正。而且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有時候感覺看得到自己以前的影子,挺著急的。所以更是不會再責罵孩子啦。
1.儘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因為衝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你這樣做我很不滿意!”“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你的表現很讓我傷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於平靜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孩子犯了錯,無須過多批評,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後果。對於年幼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指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時,孩子還需要自己來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這樣不但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可能導致什麼結果,也能夠讓孩子在承擔後果的過程當中產生悔改的想法,有利於避免孩子再犯同類錯誤。
3.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的過錯不大,家長可以對孩子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而是透過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限制他娛樂的時間等間接懲罰的手段與方式,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
當然,父母最好還要對孩子以後的行為提出明確的要求,孩子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動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動畫片的時間。
4.打孩子時不要情緒化
如果出現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況,比如,在多次勸告無效的情況下,孩子依然不停鬧騰而影響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圍人和周圍的環境時,父母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冷靜面對孩子的問題。因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打孩子,不僅不能指出孩子的錯誤,還會讓孩子感到難堪,從而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這時候的孩子,因為著眼點在父母激烈的情緒上,往往不會認為自己有錯了,只會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5.讓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時候,父母要把打孩子當成一種教育的儀式,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他為什麼會捱打,這次要打幾下,下次再犯錯誤要如何處理等。
打的時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來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後,一定要哄哄孩子,讓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媽媽也很傷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他錯了,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打他只是為了讓他記住,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6.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
2歲前的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打孩子對於孩子來說,沒有警示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自尊感也越來越強。6歲後的孩子就已經是懂道理的年齡了。這時,父母更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避免打罵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