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是常有的事情,相信很多的家長也經常糾結於孩子應該怎樣教育才對。打孩子簡單粗暴,但是怕是會適得其反,不打孩子又真的聽不進去話,著實讓人頭疼。關於打孩子這個問題,我要強調的是,可以打,但是要控制住限度。
曾經我覺得任何事情一定有除了打以外的教育方式能解決,比如講道理、共情、獎勵、懲罰等等,都可以解決問題,沒有必要一定動手。然而我現在的觀點是:該打還是得打的!
之所以讓我改變觀點的原因是:我家大寶兩歲,絕大多數時間是個又萌又嗲又暖又乖的小公主,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誰養過誰知道,總會時不時故意做一些壞事來試探大人的底線。
我寶喜歡故意做的壞事包括但不限於:扇爸爸耳光或者扯爸爸頭髮,故意拿你明確禁止她拿的東西,以及……故意用手摁我懷著二寶的大肚子。
我和她爸一直是跟她講道理的,她爸有時還會兇她一下,我連兇都沒兇過,一直都是講道理、講道理、變著角度講道理。然而沒啥用,以上那些壞事她照做不誤。其他的壞事偶爾做做倒也沒什麼嚴重後果,但摁我孕肚這個事情就不一樣了。
我嘗試了各種角度講道理:正面講,反面講,引導式,溫柔狀,兇狠狀,但是卻沒一個管用。
不僅不管用,她摁我肚子還越來越頻繁,越說她越要摁。到我懷孕八個月的時候,我決定這個問題必須得解決了。
於是,在她又一次摁我肚子之後,我跟她說,寶寶,你再這樣媽媽要打你手手了。意料之中地,她又摁了一下。我迅速抓起她摁我的那隻手,打了三下。她先是有點懵,我問她,疼不疼?她點頭,我說,你摁媽媽肚肚,媽媽也疼,所以你以後不許摁了,摁了就要被打手手,知道了嗎?
打了第一次後,她摁我肚子的頻率奇蹟般下降了!並且在又被打了幾次手之後終於不再摁啦,改成輕輕摸了。此後,她又改掉了不少壞習慣,包括打爸爸和亂動我工作電腦。以前我有時在家用電腦辦公,她就一定要衝過來亂摁我鍵盤,現在我在家用電腦,她就安安靜靜在旁邊看著。還會自己說:媽媽電腦,寶寶可以看看,寶寶動了媽媽打手手。所以,對於打孩子,我現在的觀點是——可以打,但有原則。
只有所有別的手段都無效時,才可以打。先透過警告的方式告知規則和後果,警告無效才打。打的位置和力度不能對身體有傷害,但又要達到一定疼痛。有了規則就要嚴格執行。不在她哭鬧的時候打。避免越打越哭、越哭越打的情況。
孩子如果總是過於調皮玩鬧,也可以試著讓孩子進行一些興趣愛好的培養,陶冶一下情操。相關資料表明,有一項有趣的活動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更加專注地進行愛好培養。這些過剩的精力用在喜愛的事情上會事半功倍。孩子在美術寶1對1學習後,有老師的帶動明顯調動了積極性,有事沒事就去屋裡畫畫,還要和我講述今天畫了些什麼,當然我也毫不吝嗇對孩子的誇獎。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在憤怒的狀態下打孩子。打孩子的時候,你只是個規則執行者:孩子犯錯,你執行懲罰,再次告知和強調規則或是引導其改正,這件事就告一段落了。超出規則以外的、因憤怒而打孩子就是家庭暴力了。
以上。打孩子不是為了發洩情緒,而是作為一種懲罰方式,目的是解決其他方式解決不了的問題。孩子不是不能打,是要打得對,打得能解決問題。
我們身為家長,不能一味的依賴用打孩子的方式讓他們聽話。其實教育是一門很難有統一標準的學問,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去探索改進。
孩子不聽話是常有的事情,相信很多的家長也經常糾結於孩子應該怎樣教育才對。打孩子簡單粗暴,但是怕是會適得其反,不打孩子又真的聽不進去話,著實讓人頭疼。關於打孩子這個問題,我要強調的是,可以打,但是要控制住限度。
曾經我覺得任何事情一定有除了打以外的教育方式能解決,比如講道理、共情、獎勵、懲罰等等,都可以解決問題,沒有必要一定動手。然而我現在的觀點是:該打還是得打的!
之所以讓我改變觀點的原因是:我家大寶兩歲,絕大多數時間是個又萌又嗲又暖又乖的小公主,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誰養過誰知道,總會時不時故意做一些壞事來試探大人的底線。
我寶喜歡故意做的壞事包括但不限於:扇爸爸耳光或者扯爸爸頭髮,故意拿你明確禁止她拿的東西,以及……故意用手摁我懷著二寶的大肚子。
我和她爸一直是跟她講道理的,她爸有時還會兇她一下,我連兇都沒兇過,一直都是講道理、講道理、變著角度講道理。然而沒啥用,以上那些壞事她照做不誤。其他的壞事偶爾做做倒也沒什麼嚴重後果,但摁我孕肚這個事情就不一樣了。
我嘗試了各種角度講道理:正面講,反面講,引導式,溫柔狀,兇狠狀,但是卻沒一個管用。
不僅不管用,她摁我肚子還越來越頻繁,越說她越要摁。到我懷孕八個月的時候,我決定這個問題必須得解決了。
於是,在她又一次摁我肚子之後,我跟她說,寶寶,你再這樣媽媽要打你手手了。意料之中地,她又摁了一下。我迅速抓起她摁我的那隻手,打了三下。她先是有點懵,我問她,疼不疼?她點頭,我說,你摁媽媽肚肚,媽媽也疼,所以你以後不許摁了,摁了就要被打手手,知道了嗎?
打了第一次後,她摁我肚子的頻率奇蹟般下降了!並且在又被打了幾次手之後終於不再摁啦,改成輕輕摸了。此後,她又改掉了不少壞習慣,包括打爸爸和亂動我工作電腦。以前我有時在家用電腦辦公,她就一定要衝過來亂摁我鍵盤,現在我在家用電腦,她就安安靜靜在旁邊看著。還會自己說:媽媽電腦,寶寶可以看看,寶寶動了媽媽打手手。所以,對於打孩子,我現在的觀點是——可以打,但有原則。
只有所有別的手段都無效時,才可以打。先透過警告的方式告知規則和後果,警告無效才打。打的位置和力度不能對身體有傷害,但又要達到一定疼痛。有了規則就要嚴格執行。不在她哭鬧的時候打。避免越打越哭、越哭越打的情況。
孩子如果總是過於調皮玩鬧,也可以試著讓孩子進行一些興趣愛好的培養,陶冶一下情操。相關資料表明,有一項有趣的活動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更加專注地進行愛好培養。這些過剩的精力用在喜愛的事情上會事半功倍。孩子在美術寶1對1學習後,有老師的帶動明顯調動了積極性,有事沒事就去屋裡畫畫,還要和我講述今天畫了些什麼,當然我也毫不吝嗇對孩子的誇獎。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在憤怒的狀態下打孩子。打孩子的時候,你只是個規則執行者:孩子犯錯,你執行懲罰,再次告知和強調規則或是引導其改正,這件事就告一段落了。超出規則以外的、因憤怒而打孩子就是家庭暴力了。
以上。打孩子不是為了發洩情緒,而是作為一種懲罰方式,目的是解決其他方式解決不了的問題。孩子不是不能打,是要打得對,打得能解決問題。
我們身為家長,不能一味的依賴用打孩子的方式讓他們聽話。其實教育是一門很難有統一標準的學問,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去探索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