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兩口大白

    清朝滿族做統治者,大臣中滿臣很多,皇帝屬於上三旗,其他為它六旗,均屬於家臣,或者說是家裡的奴才,比如和珅,在人少時,就自稱奴才。人多時,才稱臣。

  • 2 # 四九城的黃昏

    先和大家聊聊滿人之間的稱呼

    1.普通人家之間的稱呼:

    祖父—瑪法 祖母—阿牟 父親—阿瑪 母親—額莫 兒子—阿哥 女兒—格格 媳婦—偉倫 丈夫—愛根

    2.皇室之間的稱呼:

    皇室是皇帝的家族,他們之間的稱呼與歷朝歷代大致相同,比如稱皇帝母親為皇太后,稱皇帝之妻為皇后或後,但是也有很多不一樣的稱呼,如:

    皇帝父親—皇阿瑪 皇子—阿哥 皇帝女兒—固倫公主 嬪妃女兒—和碩公主 郡王女兒—縣主

    上面給大家列舉了一下滿人間的稱呼,因為這些稱呼現在幾乎用不上,說的人也很少,所以不再贅述。

    “漢臣稱臣,滿臣稱奴才”是真的嗎?

    這個問題就和滿、漢之間文化差異有關了。在清朝入關之前,“奴才“”本來是滿族下屬對上級的自我稱呼,屬於民族專用詞彙,是個貶稱。

    據說,清軍入關之後,有些漢人為了表示與清朝是一家人,而自稱奴才。但是隨後,為了不將滿臣和漢臣混在一塊,定下規定,漢臣必須稱臣而不許稱奴才。

    清朝年間,只有滿族的大臣和入了滿籍的漢人大臣才能面對皇帝自稱奴才,漢臣是不能稱奴才的,即使你官再大也不能自稱奴才。雖然奴才兩字為貶義,但是在清朝就是一個自家人的稱呼。

    奴才兩字雖然明面上看起來比臣要低賤的多,但在滿人看來,奴才卻比臣高貴的多,因為奴才只能滿人自稱,也就是和皇上是一家人,漢人官再大也是外來人,漢臣的地位就是不如滿人。

    在朝廷對皇帝自稱奴才不僅僅是為了體現自己是皇家人,更重要的是打擊漢臣的地位。這也是和珅自稱奴才,而紀曉嵐始終都是稱臣的原因。

  • 3 # 新知傳習閣

    滿族人家之間常規的稱呼:祖父—瑪法 祖母—阿牟 父親—阿瑪 母親—額莫 兒子—阿哥 女兒—格格 媳婦—偉倫 丈夫—愛根。

    但伴隨漢化的進展,到了乾隆年間就不再這麼規範了。

    到了清朝後期,西方文化的進入,這些民間等級的滿人們也喜歡西方稱謂。

    奴才是滿清內部下級見上級的稱謂。

    而漢人不能這麼說,因為在滿清人眼中漢人連奴才都不如。

    奴才也是高等的人,而漢人只是低等級的人。

    清朝後期張勳第一次入宮,在慈禧面前自稱奴才,就引起慈禧的不滿,雖然當場沒有發作,但在當時也成了笑話。

  • 4 # 奮鬥ing18881993

    剛開始清朝入關的時候,的確是漢官特別是明朝的那些降官們自稱自己是臣,滿族官員由於是皇帝的家奴,所以自稱奴才。但是也有部分漢官自稱自己是奴才,那這部分人是什麼人呢?也是皇帝的家奴,是漢軍旗人。

    所以,正確的說法是清初,漢官稱臣,旗官(包括滿洲旗、蒙古旗、漢軍旗)都稱奴才。即臣子稱臣,家奴稱奴才。

    乾隆朝的時候,有個漢官和旗官(滿洲旗的)聯銜上奏,這個漢官也和旗官一樣自稱奴才,皇帝非常高興,準備讓所有的漢官嗣後都稱奴才。結果漢官們不願意了,引起一場不大不小的議論。乾隆帝為了平息事件,最後讓滿官們平常上奏摺議事的時候稱臣,上謝恩折、請安等時候稱奴才。

    至於皇子,他們都是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臣“。

  • 5 # 風wefly

    滿清入關時是奴隸社會,大量僱傭制的漢人一夜間變成了奴隸,並且子子孫孫世代為奴。最開始還訂有逃奴法,對待漢人奴隸極其殘酷,直到康熙年才完全取消。

  • 6 # 六月臘腸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而且先於文字存在。滿族的歷史文化至清王 朝時達到鼎盛,他們不但創制了自己的民族文字——滿文,發展了自 己的民族文化,而且全面走向了封建化。滿人之間的稱謂也是比較完整的。這一方面體現了滿族尊老愛幼、講究禮儀的傳統,另外一方面 也體現了滿族長幼有序、注重等級的封建意識。

    滿人之間的稱謂:

    1、普通人家的稱呼

    例如,稱父親為阿瑪,母親為額莫,兒子叫阿哥,女兒叫格格。僕人稱男主人為老爺,稱小主人叫小爺。兒子叫母親除額娘外,俗稱奶奶。而媽媽則是僕婦之稱。

    值得注意的是,滿族稱爺不是祖父的意思,而是對男性的尊稱。 滿族稱奶奶,不是祖母的意思,而是對女性的尊稱,因此,“旗人男稱爺,女稱奶,乃極尊貴之名稱。”滿洲貴族稱男僕人為阿哈,稱女僕婦為媽媽或嬤嬤。

    2、官員間的稱謂:

    同知、州縣等官見了上司自稱卑職,知府對上司自稱卑府,道臺對上司自稱職道,藩臬對上司自稱司裡。上司對下屬不能呼名字,稱之曰“老兄”,自稱兄弟,但下公事時,在札示渝貼上,則稱之曰“該府該縣”,但口頭上則呼之曰“某大哥”。其他 如大臣對皇帝的稱呼,大臣間的相互稱呼,對太監的稱呼,對宮女的稱呼等,還有許多分別,不再詳述。

    3、皇室間的稱謂

    皇室是皇帝的家族,是宗室的一部分。清朝是滿洲貴族的政權,皇室成員稱呼有些與歷代相同,例如帝王之妻稱皇后或後,帝王母親稱皇太后等。但由於使用滿語和其他原因,有些稱呼用詞與歷代有些不同!

    稱奴才一說法:

    “奴才”一詞,雖含鄙意,卻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著一個特殊的位置。

    清朝規定,給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滿臣,便要自稱“奴才”;如果是漢臣,則要自稱“臣”。漢臣如果自稱為“奴才”就算是“冒稱”。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滿臣天保和漢臣馬人龍,共同上了一道關於科場舞弊案的奏摺,因為天保的名字在前,便一起稱為“奴才天保、馬人龍”。乾隆皇帝看到奏摺後,大為惱火,斥責馬人龍是冒稱“奴才”。

    於是,乾隆帝做出規定:“凡內外滿漢諸臣會奏公事,均一體稱‘臣’”。這個規定,目的就是不讓漢臣稱“奴才”,為此,寧肯讓滿臣遷就漢臣也稱“臣”。

  • 7 # 傻58101466

    滿足真的只有漢人官員在皇帝面前稱臣,滿人大臣都自稱奴才,因為奴才在皇帝的面前顯得更加的親近一些。如康熙時期的重臣張廷玉在奏摺中對自己的稱謂中都有臣一字。但是像和珅這樣的寵臣雖然書面也稱臣,但是實際上叫自己時還是自稱奴才。漢臣如自稱奴才是逾越禮制的,這種低階錯誤一般能到皇上面前的官是不會犯的。紀連海有講過清史,上過百家講壇,裡面很多內容也包含這些資訊,大家可以去網上找找資源,還是蠻有意思的。

  • 8 # 橘玄雅

    對於“漢臣稱臣,滿臣稱奴才”這個事兒,其實挺複雜的。分時間段,不同時間段,規定是不同的。簡單說一下:

    入關之前

    由於入關前資料比較混亂,所以關外時期滿漢臣子自稱是什麼情況不好討論。不過,一般認為這段時期的稱呼是比較隨意的,特別是對於漢臣而言。漢臣的話,入關前的檔案裡見到的,稱“臣”之類的都是常見的,甚至還有稱“我”的。旗人大臣也一樣,有自稱“臣(amban)”的,也有自稱“奴才(aha)”的。

    順康時期

    入關之後,各種典制逐步建立,在臣子自稱的問題上,雖然沒有明文的規定,但是也逐漸形成慣例。

    這時候的慣例,是漢人的武官基本都要自稱奴才,文官則多數稱臣。旗人分旗分。世宗雍正帝在當王爺的時候,曾經給年羹堯寫過一封信。年羹堯是鑲白旗漢軍人,是世宗雍正的屬人。其信裡有這樣一句話——“況在朝廷稱君臣,在本門稱主僕,故自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至公等莫不皆稱主子、奴才,此通行常例也。”可見這個時期,旗人還是本主和共主分的比較清,所以稱呼也針對見皇帝和見本主有所不同。

    雍正時期

    雍正元年八月十六日,世宗雍正帝下了一道上諭說:“凡奏章稱臣、稱奴才,俱是臣下之詞,不宜兩樣書寫。嗣後著一槩書寫臣字。”

    發這個上諭的緣由是什麼,現在搞不清楚。無論如何,雍正下了這道上諭,就把順康時期逐步形成的習慣變更了。漢臣自不必說,基本都劃一稱臣了。滿臣呢,實際上在雍正朝的摺子裡,還是能見到滿臣稱奴才的例子,以請安折以及內務府官員的折件為多。

    乾隆之後

    雍正帝駕崩之後,乾隆帝繼位,逐步恢復臣子自稱的區別。

    對於滿臣,乾隆二十三年上諭:“滿洲大臣奏事,稱臣、稱奴才字樣不一。著傳諭,嗣後頒行、公事摺奏,稱臣。請安、謝恩、尋常摺奏,仍稱奴才,以存滿洲舊體。”

    對於漢臣,乾隆三十八年上諭:“(漢臣以及滿臣公折)武員即官至提督亦稱奴才,此乃向來定例。”

    於是臣與奴才正式形成定例。簡單說:滿文臣公事稱臣私事稱奴才,漢文臣公私奏事一概稱臣。武臣無論滿漢無論公私,一概自稱奴才。這個制度一直履行到晚清。不過事實上也偶然能見到極個別的個例。

  • 9 # 腦洞歷史觀

    這個事情要從兩方面看,一是皇權的絕對壟斷。在秦漢時期,皇帝並非至尊,在皇帝之下,還有丞相能夠跟皇帝分權,丞相是跟皇帝共治天下的。

    那時候的皇帝還沒有那麼了不起,到了後面,皇帝的權威越來越重,大臣的地位越來越低,但在明朝時,大臣還是有一點地位的,雖然明朝時,宰相制度廢除了,等於文官的帶頭大哥沒了。但畢竟還有一個內閣,內閣的權力很大,還可以變相起到宰相的作用,比如皇帝的命令,內閣要是覺得不妥,可以否決,可以不配合,可以罷工。可以說,大臣還是有點尊嚴的,還有一點跟皇帝共治天下的意思。

    到了清朝,皇權達到空前的集中,這時候的大臣就可以說完全是皇帝的打工仔,別管漢臣還是滿臣,別管稱臣還是稱奴才,其實都是奴才。

    那這兩者又有一些區別。

    比如稱臣的多是漢臣,稱奴才的多是滿臣。這是跟清朝的體制有關係,清朝是遼東發家的,帶著一些奴隸制的殘餘,比如八旗兵制就是奴隸制,清兵分成八旗,旗有旗主,人生下來,就是這個旗的,沒有換旗的自由,這其實就是一種奴隸制,那奴隸對主子當然就要自稱奴才啦。

    而漢大臣不屬於八旗,自然不能稱奴才。

    像和坤跟紀曉嵐兩人,和坤是旗人,就得自稱奴才,那紀曉嵐就得自稱臣。

    看起來,稱臣好像高階一點,但其實很多人願意叫自己奴才,為什麼呢?因為叫奴才等於是一家人,跟皇帝是主子與僕人的關係,顯得親近。所以,一些漢大臣也想自稱奴才。

    曾經有一個湘軍的人去軍機處辦差,他就自稱奴才,結果被人嘲笑,你也想自稱奴才,你也配!

    而皇帝也對這個看得很重,通常是分得很清的。

    比如乾隆三十八年,有一個漢大臣跟滿大臣上表,因為一起上奏摺,就一起寫了奴才,結果乾隆在裡面看到這個漢大臣的名字,大為不高興,說這個漢臣怎麼冒稱奴才。

    後面,乾隆又出了一個規定,就是凡內外滿漢諸臣會奏公事,均一體稱臣。

    就是如果辦公差,那就都稱臣,這樣免得滿漢齊名上摺子時,漢人也想混水摸魚,自稱一聲奴才。說私事,滿漢不可能在一起,滿大臣就得自稱奴才,漢臣自稱臣了。

    還有雍正皇帝,他是比較喜歡大家都稱臣的。

    比如下面這個是用滿文寫的,當然是一個滿大臣上的摺子,是一個請安折,這也屬私事。那應該用奴才比較合適,這裡被塗到的部分就是奴才的意思。

    但雍正把奴才兩個字塗了,改成大臣,然後還特別註明:如此得體。

    這就是清朝奴才跟大臣的區別。現在當然沒有自稱奴才的了,但是不是真的就沒有奴才式的人物呢?這個就不知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應該喜歡看clannad,但是能推薦給女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