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凜溯

    其實我並不覺得《尋夢環遊記》有什麼值得哭的地方,也沒有非常感人,但是整部片子還是非常不錯的,講的親情和愛,我不知道那個伊什麼靜為什麼要爆哭,她要不然就是矯情,要不然就是想炒作。

    不喜勿噴,個人觀點

  • 2 # 文娛時光機

    伊能靜一直是這樣,大家應該都不覺得奇怪吧,她很喜歡髮長文,以前覺得她矯情,但是比起很多隻注意自己流量的明星來說,伊能靜熱愛公益,熱心社會事件,有她的發聲確實很有幫助。

    伊能靜剛出道時候就以才女著稱,從1990年到2015年一共出了15本書,快和她電影作品數量差不多了。

    而且她年輕時候長相很甜美,又因為家庭原因小小年紀出來養家餬口,路人緣是很好的,還會自己作詞,前夫很有名的《春泥》就是她寫的,一個堅強獨立的女生形象。

    後來因為和庾澄慶在一起,庾澄慶算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婚後也沒有放棄事業,生了兒子大眾一直覺得她過的很幸福,直到牽手門出來讓伊能靜的形象一落千丈。

    那時候有看臺灣一個節目,她說其實庾澄慶的媽媽一直沒接受她,名門望族對於兒媳婦出身是很在乎的,伊能靜明顯不合格,哪怕是生了兒子,她在家也只有一個小櫃子可以放衣物,其實過的很委屈。

    好在那時候大眾接受度還比較高。就算是出軌也沒被封殺,之後就轉戰大陸活動了,不過在2008到2010還是沉寂了兩年沒有影視作品。

    網友討厭的也是她一把年紀還是總是傷春秋悲,小女生心事不斷吧。主要吐槽是一把年紀了,還覺得自己是小公主。

    不過伊能靜是少有的,喜歡做慈善又不炫耀的人,伊能靜為植物人募款,給學校捐圖書館,汶川地震捐錢,資助貧困家庭絕症孩子做手術,發起“靜新圖書基金”,還特別關注兒童施暴等社會現象,比起一些明星動不動曬捐款數字,伊能靜關注的都很接地氣,並且持續關注。

    結婚以後,又有了第二個孩子,現在都是以米粒媽自稱,不管是別人怎麼嘲諷她在假幸福,起碼她真的是一個善良的人。想做小公主有什麼不好?

    所以她就是這樣多愁善感的人,看一個電影爆哭太正常了,《尋夢環遊記》本身就是一個感人的電影,我更好奇的是,她怎麼記下來經典語錄的?還記了這麼多!!!

  • 3 # 歲月沉香

    我是看了伊能靜的微博決定去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軟肋和長處,我喜歡她,也會包容她的一切,她是個對家庭對親人負責任的女人,她沒想過做傳奇,在我看來,她本身就是傳奇!

  • 4 # 窗下吃茶

    實話實說。我昨天和另一個妹子去看的這部電影,在影院後半個小時也是抹著眼淚看完的。

    親情,愛和夢想的主題很深入人心。看到年邁的祖奶奶因為聽到當年爸爸離家前唱給自己的那首《Please remember me》而意識逐漸清醒,並且跟著音樂一起輕哼了起來,隨後從抽屜裡找出了殘缺的父親的相片。在那處,尤其覺得感動不已。

    愛能戰勝一切。相信伊能靜之所以落淚,也是深受感動所致。我並不以為她是炒作,一直覺得她的內心很強大,但是又體貼細膩,是我心中當今不可多得的才女一枚。

  • 5 # 娛樂新寵

    48歲的伊能靜是雙魚座的,多愁善感的代表,從小都很有文學修養,當了明星也時不時髮長文,雖然一把年紀還整天把自己當少女,看她家裡收藏的各種來自世界各地的餐具,家裡隨處可見的少女風,和東北爺們秦昊完全不搭

    這次看電影《尋夢環遊記》居然發文看哭了,怕別人說她矯情還忍住眼淚,結果一起觀影的幾乎哭倒一大片,後悔沒有放聲大哭。電影裡關於愛的和家人的話題,跟伊能靜的人生經歷很像。一直任性叛逆,不循規蹈矩,儘管被吐槽到了當奶奶的年紀,還是努力自然懷孕,面對外界的攻擊伊能靜更是大方迴應:我的生命只浪費給自己,以後也不會用息事寧人的態度去教孩子

    娛樂圈明星們生完孩子,基本也都心思圍著孩子,像章子怡婚前大夥替她不值,婚後章子怡一路反轉,對非親生的女兒各種好,時不時發醒醒的動態都能穩上熱搜。那為什麼就對伊能靜這樣,分析一下有3個原因,一是太專心生孩子養娃,日子太閒遭人妒忌;二是,和老公差距那麼大,大夥不看好,感覺她太作;三是,親米粒還沒長開,一點都不好看。想想甜馨小時候也是還沒長開,可後來不也挺漂亮嗎?人家父母顏值也高,親米粒長大也不會差哪兒

    伊能靜看電影看哭了,又被網友懟了,不過她真夠有耐心的,竟然髮長文,發表自己觀點,她很追求自由,感動了就哭,眼淚是自由的,而且一個人看電影並不代表她孤獨,很多時候都會覺得話不投機半句多,偶爾一個人感覺特別自在,當下和最喜歡的自己在一起格外舒服

    而且有網友給伊能靜留言,大學期間因為喜歡的偶像不同,就被舍友孤立了,有些女孩瘋狂追星,而且希望身邊的朋友都一樣。如果你喜歡的明星恰恰是她討厭的,或者緋聞惡評較多的,那麼你絕對會被孤立,而且你可能還在納悶自己一向很和善,也沒有做錯,為何被孤立。原因就是這樣簡單,你喜歡了不該喜歡的人

    沒想到伊能靜的觀點這樣真實直接,什麼是正能量,首先應該看清事實,而不是按教科書一樣少數服從多數,不合群該反思自己。每個人內心修養不同,大學期間閒的女生扎堆,壞心眼很容易就產生了,別人故意要孤立你,你再百般討好已是無用。都說宿舍姐妹是塑膠姐妹情,你唱我和,沒事就愛排練,沒有觀眾也要演出。伊能靜告訴她,讓她們孤立吧,不要浪費時間糾結人際關係,你的人生不需要任何不愛你的人參與

    上大學的時候見過那些被孤立的夥伴,四年時間有三年都不說話,因為其中一個太優秀,另一個聯合所有男生孤立她,回到宿舍聯合寢室孤立她,十多平米的房間竟然每天上演著宮鬥戲,當時覺得她挺狠的,現在看來很蠢。時間都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小小年紀心理這樣陰暗,以後在社會、家庭關係裡,要吃很多虧,每個人都在努力變優秀,而她的世界只有負能量。對於伊能靜,有些地方還是挺喜歡她,人生經歷也有很多心酸,所以到這個年齡索性活得更瀟灑,如果因為別人的不滿,就換一種別人接受的方式,那就只能證明自己是在作。只有過得更精彩和幸福,才能讓那些看不起你的人都閉嘴

  • 6 # 阿斯頓帕克教育集團

    《尋夢環遊記》應該是近期最口碑炸裂的電影了:爛番茄新鮮度94%,豆瓣評分9.23.IMDb打分90。

    而走進影院去看它的時候,是做好了要暢快哭一場的準備的。

    電影的中文名是《尋夢環遊記》。

    乍一看,講的是熱愛音樂的墨西哥小男孩兒米格衝破家庭的阻礙追求音樂夢想的冒險故事。

    可我還是更喜歡電影原名《COCO》,因為這個故事的魂,其實是全片鏡頭不多的,那個老得說不出話的米格的太奶奶。

    而真正的追夢的,其實是被陷害致死的落魄音樂家埃克托尋找女兒,害怕自己被遺忘的故事。

    怎樣才算是一個人真正走向死亡?

    夢想和家人誰更不可辜負?

    如果和孩子的分離是註定,作為父母,我們最害怕什麼?

    這部電影裡,都寫出了答案。

    那麼!我們該怎麼給孩子講《尋夢環遊記》(Coco)?

    1

    關於生死

    亡靈節是墨西哥重要的民族節日。

    開始於每年的10月31日,它用狂歡的方式完成生者與死者的團聚。

    《尋夢環遊記》的故事設定就是圍繞墨西哥亡靈節展開:

    每個人在人類世界死亡以後,都會去亡靈世界。在亡靈世界,這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另一段生命嘉年華的開始。

    而在亡靈節這天,只有照片在活人世界被供奉的亡靈才能回到人間和家人相聚。在這裡,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失去家人的惦念。

    之前看到這樣一種說法: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從人際關係網裡消逝,你悄然離去;

    而第三次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個宇宙都將不再和你有關。

    其實,生命與死亡,是人類文學藝術探討的終極命題。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從小,大人們便對死亡避而不談,對亡靈更有著莫名的恐懼,哪怕這些亡靈生前是家人。

    而在電影中,墨西哥人的生死觀念引人讚歎。慶祝“亡靈節”時,他們張燈結綵,喜氣洋洋,而不是像東方人那樣,對死亡諱莫如深。

    同樣,與我們想象中恐怖的陰間不同,片中的死亡之域熱鬧非凡。亡靈們過著與塵世相像的生活,享受現代設施,有貧富差距,會思念另一個世界的家人。他們會載歌載舞,也會酗酒和生病。

    墨西哥人有一句諺語:“死者在棺,生者狂歡”。

    他們對生死的態度是無所畏懼,是豁達坦然,他們的亡靈節蘊藏著狂歡節一般的絢爛生機。

    孩子們都對死亡沒有什麼概念,但是在電影中也能看出這個“亡靈城”是個充滿歡樂的地方。

    死亡,不再是一件多麼悲傷的事情。

    因為死去的人活得也很好,跟所有死去的家人在一起,吃吃喝喝,唱唱跳跳,開各種派對,而且每年亡靈節還能和活著的家人團聚一次。

    亡靈們盛裝打扮,透過萬壽菊橋,紛紛返回人間,探望自己心愛的人:

    死亡的背後不再是我們所想的幽暗與冰冷,不再是一道無法逾越的牆壁,死亡並不是與家人永別。

    死去的人類化身骷髏,帶著溫情和可愛,如同活著時一樣活在另一個世界。

    那個世界真的存在嗎?也許荒唐。

    但此刻,你思念的那個人是不是也活在這樣充滿快樂的另一個世界呢?

    如果真的是這樣,家裡還有人記得他,他在那個世界就還存在,還能快樂地生活,還能感受到我們對彼此的愛。

    所以很多人會選擇相信,它讓我們不再懼怕生離死別。

    “死亡”是一個太過沉重的話題,就如同盛裝著親人的棺木,對於飽經滄桑的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無憂無慮的孩子。

    而電影提供了“生”的另一種定義,即,肉身的腐朽不能宣告一個人的逝去,被遺忘才是。

    我們被人牽掛,靈魂得以長存。同樣,當我們銘記著逝去的親友,他們就不會真正消失。人與人的聯結,豐富了生命的意義。

    如果你還不知道怎麼開口和孩子談死亡,不如用這樣的方式開篇:請記住我,即使我要遠去,即使說了再見。

    2

    關於夢想

    從追求夢想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真的很喪。

    當年為了追求音樂夢想而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離家的埃克托,遭到了自己音樂搭檔陷害。

    埃克托在亡靈世界遇到了奪走他名譽而成為歌神的德拉Cruze,他想盡辦法找出了自己的死因,而後揭穿了德拉Cruze的真面目,最終為自己贏回了夢想和名譽。可是,死後的埃克托在亡靈世界只做一件事:想要回到人間再看一看女兒coco,他不再唱歌,只是害怕女兒徹底忘記他。

    原來,能回到你身邊,為你再唱一次《remember me》,才是他最大的夢想。

    再看看小男孩米格,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太爺爺即將永遠的離開時,他做決定時毫不猶豫,即便要放棄音樂,他只盼望:我要和家人在一起,我要家人都平安。

    一邊是家庭的期待,一邊是自己的夢想。也許這是每個家庭都曾遇到的問題。

    如果家庭的期待和孩子的夢想並不一致,孩子有自己的堅持,這兩個選項該如何選擇?又怎樣找到平衡?

    故事中的小男孩米格,為了參加“亡靈節”的才藝大賽,逃跑、躲避家人。

    被家人多次發現後,家族權威——奶奶的做法是砸爛了才藝大賽必須的樂器——吉他,來破碎米格的音樂夢想。

    米格用離家出走的方式迴應。

    在這一刻,家庭教育的衝突達到頂峰。每個陪孩子看“動畫片”的父母,想必也在這個衝突發生時,想起了自己家庭的夢想與現實。

    鼓勵孩子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很容易,但如果孩子勇敢追求的夢想,家長、老師並不認可、並不看好,怎麼辦?

    是家長採用強迫的壓制手段,摧毀孩子的夢想?是孩子採用“沉默的反抗”或者極端的“離家出走”?

    從小到大,太多太多人告訴我們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為了保護孩子,他們往往需要在事業和家庭中做出抉擇,要為孩子學習、生活、興趣等各種事情發愁。

    但是,父母這麼做真的只是“為了孩子好嗎?”本質上是逃避。父母擔心被社會淘汰,自己又缺乏成長空間,於是將成長的壓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

    身為父母,當然可以有自己的需求。事實上,父母和孩子都在互相滿足對方的需求。孩子因父母的照顧而逐漸成長,父母因孩子的到來而體驗到更豐富的生命。

    對於那些焦慮、恐慌、控制慾、無意義感,雖然無法立刻解決,但可以承認它們的存在,不再把它們通通裝在“為孩子好”的框裡。

    同時讓自己努力成為希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而不是強迫孩子去努力。

    3

    關於家庭和責任

    故事除了米格的音樂夢想,還有一條線是關於家庭和責任。故事的一開頭,以米格的口氣,用剪紙的藝術,講述了為什麼家族世代禁止族人接觸音樂。

    因為他的曾曾祖父埃克托當年為了追求音樂,拋棄了家庭,曾曾祖母一人靠做鞋為生,拉扯孩子長大,撐起整個家族。

    當曾曾祖母把家族鞋業做大時,也立下了一個規矩,族人世代不再接觸音樂。

    父親為了夢想,逃避家庭責任,單親母親,以一己之力,撐起整個家族。這個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並不陌生。

    夫妻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夫妻對伴侶的態度,對伴侶事業的支援度,也潛移默化給了孩子,所以在故事中,米格所在的裡韋拉家族,沒有人再提及曾曾祖父。

    曾曾祖母把對曾曾祖父的“恨”傳遞給了子孫,家族的牌位沒有曾曾祖父埃克托的照片。

    沒有被家人供奉牌位的人,無法在亡靈節當天透過花瓣橋,回到自己生前的家中,看望自己在世的親人。

    如果說,第一層面講述的是孩子的夢想和父母期望的衝突,那麼《尋夢環遊記》同樣講述了成人在追求自己的職業發展時,與家庭責任的衝突。

    曾曾祖父埃克托為了音樂夢想,不願意被家庭束縛,放棄了自己的家庭,一去永不回。

    一直沒有被家庭原諒、甚至不再被家人記起。是否值得?

    隨著我們城市化進城的加快,每個成年人都在為夢想打拼,有些需要背井離鄉,和家人分離,有些人即使和家人在一起,也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家庭。

    倏忽間,會發現,孩子已成人,自己當年對家庭的疏忽,也在家庭對自己的漠視中體現出來。

    對於我們來說,什麼最重要?是職業拼搏?還是家庭責任?

    4

    關於愛和親情

    如果你以為這部動畫電影,是想透過孩子的夢想,講述成人的追夢,那麼你也小覷了這個以生產經典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等)著稱的皮克斯動畫工作室。

    孩子的夢想和父母的期待;職業的追求和家庭的責任。該選擇“成功的夢想”,還是迴歸“家庭的溫暖”?

    這個兩難的選擇,影片製作方,並沒有直接給出解決方案。

    影片中,亡靈可以拿花瓣祝福自己的至親,把他從亡靈世界送回現實世界,但祝福人,可以附加任何條件。

    在影片中,曾曾祖母三次拿花瓣祝福米格。

    第一次曾曾祖母祝福完畢後,加了一個條件:以後不許碰音樂。

    米格回到現實世界,拿起了吉他,違背了約定,被送回了亡靈世界。倔強的米格決定去尋找自己的曾曾祖父幫助。

    第二次,歷經艱難險阻,曾曾祖母拿花瓣祝福米格,把他送回現實世界,沒有了不許碰音樂的條件。

    只是說讓米格回到現實世界,一家人在一起。結果被大反派破壞。

    第三次,曾曾祖母拿花瓣祝福米格,只讓他儘快回到現實世界,然後強調“沒有任何條件”,因為“我們愛你”。

    從有條件的“不許碰音樂”到“迴歸家庭”到“沒有任何條件”,因為“我們愛你”。

    生命中什麼最重要?有人說,是家庭,是與家人難以割捨的親情。

    為什麼是家庭和親情?

    因為家庭,是“無條件愛你”的港灣。

    提及愛和親情,不得不提影片的主題曲《請記住我》(Remember Me)。

    Remember Me (Dúo)Miguel;Natalia Lafourcade - Coco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這首歌是曾曾祖父寫給自己女兒的一首歌,劇中曾曾祖父的女兒是米格的太奶奶,太奶奶一出場,就已老態龍鍾,已經幾乎記不清任何事情,偶爾會念叨一句“爸爸”。

    當太奶奶老得眼睛都睜不開,什麼都快記不起來的時候,在米格彈奏的《請記住我》的歌聲中,記起了一件事——

    當她還是小女孩時,她的爸爸愛她,陪她唱歌,讓她記得他。

    片中出場並不多的太奶奶,也曾是和爸爸一起唱《請記住我》,是那個一抬起頭,就會讓我們想到世間一切美好的小女孩。

    我們隨著太奶奶Coco,明白了:在愛的記憶消失前,請記住我。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記住你。

    中國有句古話說:子欲養而親不待。親人在世時,我們要盡善盡孝,不留遺憾。

    而如果親人離世,記住,未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緬懷。

    那麼回到前面提出的“家庭難題”:該選擇“成功的夢想”,還是迴歸“家庭的溫暖”?

    說到底,夢想與家庭,絕非兩個只能活一個。

    家庭不是夢想的死敵,是被束縛又甘心被束縛的本能。

    夢想也不是對家庭逃避,是假裝看不見但又默默指引去處的燭燈。

    為了同一個夢想,齊心協力,也是家之所以成為家的原因。

    這部影片還有很多出乎意料的情節和內涵,每個人的感悟可能都不一樣。

    但一切的一切,都別忘了告訴孩子,人間有愛。

  • 7 # 小魚塗鴉板

    許多人說伊能靜矯情,但是說實在的很佩服她敢做自己。

    作為公眾人物,她完全可以把自己演成優雅、淡然、處事不驚的“這個年紀”的女人“該有”的模樣。

    但是她沒有。她還有一顆易感的心。她還傷春悲秋。她沒有如一口枯井讓生命從此乾涸,而是還盡力去愛,去活色生香,去跟不理解她的人爭辯,這一切都真讓人羨慕啊。因為我不確定自己到了她這個年紀是不是還有力氣、還有心情“矯情”。

  • 8 # 胡小滿

    伊能靜這個人,確實受到的爭議比較大。因為一開始就以才女著稱,性格敏感,很多人覺得她比較矯情,比如本人以前。後來跟黃維德的“牽手門”讓她形象大跌。

    後來跟秦昊在一起,又是出歌,又是拍MV,各種秀恩愛,確實是不討喜的人設。但稍微多瞭解一下她,拋開成見,她確實是一個素質挺高的女性。有才華,有內涵,獨立,尤其是針對一些女性問題的發聲,一些公益問題,都很有自己的見解。算的上是一個新女性,無論思想還是外在都挺不錯的,不然二婚不會找到秦昊那種文藝男。

    只能說她比較做自己,一些言行不適於現代社會的評價體系。但那又怎樣,自己高興,有個鮮肉老公,兒女雙全,管別人幹嘛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出自哪裡?是誰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