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優醬TNT
-
2 # 愛生活的丸子老師
在文言文中,特殊句式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學生們普遍不太容易辨別。
“定語後置”的意思是,本來該放在中心語(一般為名詞或人稱代詞)前面的定語放在了後面,比如典型的“馬之千里者”,正確的語序應該為“千里馬者”,“之”可以作為一個標誌。
而“賓語前置”一般為應該放在後面的賓語,卻放在了前面。比如“沛公安在?”“何陋之有?”等~
在判斷的時候,可以先逐字翻譯,然後調整語序,再和原文進行對照,只要能把意思翻譯通,句式一般可以判斷正確。
不過,在日常的文言文學習中,一定要認真積累。這樣,才可以在考場上觸類旁通。
在古代漢語中,一些賓語經常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這種現象語法上稱之為“賓語前置”.賓語前置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句子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詞表示.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過秦論》)“自哀”應理解為“哀自(哀嘆自己)”.②聞道百,以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應理解為“莫若己”.
二、疑問句中如果賓語是疑問代詞,賓語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來何操?(《鴻門宴》)“何操”應理解為“操何(拿什麼)”.②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何以”應理解為“以何”.
三、用“之”、“是”作標誌的賓語前置.例如:①夫晉,何罪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何罪之有”應理解為“有何罪”.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全句應理解為“不解句讀,不解惑” .
四、陳述句中為了強調賓語,通常介詞(以、與等)賓語前置.例如:①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勾踐滅吳》)“一以當十”應理解為“以一當十”.②臆!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五、陳述句中中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賓語有時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亞父南向坐.(《鴻門宴》“南向”應理解為“面向南”.②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秋水》)“東面而視”應理解為“視東面”.
六、“相” 偏指動作行為的一方時通常要前置,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①雜然相許.(《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許”的賓語.②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 “相”代“婆婆”,作“扶將”的賓語.
七、“見” 偏指動作行為的一方時通常要前置,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①府吏見丁寧.(《孔雀東南飛》)“見”代“劉蘭芝”作“丁寧” 的賓語.②慈父見背.(《陳情表》)“見”代“李密”作“背”的賓語.
八、“自”字解釋為“自己”時,通常要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例如:①舉賢以佐.②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九、古典詩詞中,有時為了平仄或壓韻的需要,往往把賓語提到謂語動詞的前面.例如:①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永遇樂》)“英雄無覓”應理解為“無覓英雄”.②中原北望氣如山.(《書憤》)“中原北望”應理解為“北望中原”.
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主語後置)
(一)、賓語前置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誌) 《師說》
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餘情其信芳(美好).《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逍遙遊》〈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