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農燕趙
-
2 # 梁務峰
並不是過剩,加入世貿組織,從國外添補了一些糧油,使糧油價格上不去,農業現代化中國還落後入西方國家,從使農業人口很多,農民所以很難能掙到錢。只能靠多種經營和外出打工來添補一些來改善一下生活。
-
3 # 冰凌花開
不同意!我個人認為農民的農產品並沒有生產過剩,只是有時沒有很好的掌控市場的需求,價格方面沒有掌控好而已,至於說是難掙到錢,如果引導農戶能夠規模化種植,科學化種植,那就能掙到錢如果一直按部就班的維護那一畝三分地肯定掙不到錢!
-
4 # 一分為二觀事物
農民為了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為了把飯碗掌握在自己國家手裡,千方百計提高糧食產量,因為糧食是國家的戰略物資,俗話說手中有糧,心裡不慌。糧食對於國家安定頗為重要,所以糧食價格一直保持穩定。說農民幾十年都在生產過剩的農產品,所以很難掙到錢,我說也是事實。俗話說物以稀為貴,農民種田只滿足自己需要,而不生產餘糧給國家,國家糧食產生危機,糧價肯定會一漲再漲,種糧人就有利可圖,我說有這種說法的人是別存用心,也是很危險的。
-
5 # 最喜歡山鷹
說農民生產過剩的農產品,這話不正確,也不能這麼說,只能說農民生產的產品價值不高,物以稀為貴嘛,農業大國,生產的農產品自然就多,貨比三家,誰的好,便宜,消費者自然有選擇呀,這也是自然現象囉。
-
6 # 史海雲遊
過剩?是生產的大米過剩,還是小麥過剩?
難道我們的糧食已經極大的滿足了我們的所有需求了,不需要進口了?
難道每年的進口幾千萬噸的糧食是假的?
怎麼會有這樣的問題?
現在的人不分五穀也就算了,畢竟種地的少了。
可是認為生產的糧食已經大大過剩了,這就過分了。
很有可能是吃飽了才能提出這種問題。
農民不賺錢不是說農產品不賺錢,農產品賺錢,農民種地不賺錢,因為單幹,擁有的土地少,只有大農業才賺錢。小農小生產不賺錢。
-
7 # 農人老張vlog
話不能這樣講,其實得從以下三方面談起:1國際2本國3自身;一國際自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全球大作戰當然誰的便宜資量又好誰就受歡迎;其二本國我們國家是農業大國但目前還是落後其它國家的,比如國外上千頃地也最多十多人打理,僅這一點我們國家就落後幹它們,當然還有我們華人學習的多個方面;其三就本身農民本身缺乏商業資訊,忙目跟風所導致。
-
8 # 徐敏華6999
農民生產過剩的農產品,導致不掙錢,可我想問的是,假如農民生產品沒有過剩,而是都是自給自足,其它行業人員如何生存?柴米油鹽是人們生活的基礎。離開農民產生糧食,誰人能活。在假如市場糧價高到工人上班一月的錢就夠買糧的,到哪時候,恐怕國將不國了。本著這兩種假設,農民生產的農產品應該越多越好,因為國家是大家國,工農商學兵不分彼此,共同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祖國,致與農民貧與富有國家制定相關政策來調控。因為整夠國家是一盤大棋,一紙動百紙搖。糧價穩,民則安。我還要強調的是,思想上依賴進口糧食的人,犯了致命錯誤,假如中國完全依靠進口糧食過日子,恐怕就不是目前這個價格了,美國不費一槍一彈,我將亡矣。
-
9 # 剛炮
這個說法不對,因為農村很少有企業,鄉鎮也不太多,都是因地制宜,再說,大多數農民進城打工掙錢了,所以我不贊成這個說法。
-
10 # 農村森哥
說農民生產過剩的農產品?這話不正確,也不能這麼說,因為農民生產的糧食根本沒有過剩,如果僅靠中國農民生產的糧食是遠遠不夠十四億吃的,那麼為什麼糧食還那麼便宜尼?當然是國家進口糧食畢竟多,也是貿易需要,甚至進口糧食比國內的還便宜,只能說農民生產的產品沒有性比價,畢竟中國農民還是以傳統模式經營土地,在貨比三家的情況下,所以就淘汰了,農業大國,誰的好,便宜,消費者自然有選擇呀,最後肯定不能說農民生產的都是過剩產品,就例如最近疫情,國外都不願意出口糧食了,那農民糧食你是有錢都買不到的。
-
11 # 新農人小婉
主要是同品類和中低品質的農產品生產過剩,比如蘋果的種植過多,所以每年出口量也是很大的。
所以所說的過剩只是對於國內市場來說,如果對於國際市場來講的話,我們的優質農產品出口還是不如外國的。
欠缺的是農業新科技,提高效率,增創產量,提高質量,種植成本下來,不怕賣不掉。
-
12 # 中國E族臨經農科
首選說農民幾十年都在生產過剩的農產品,這話有失偏駁。
常話說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如果農民在農業生產中,打破常規,全部去搞高階高效經濟作物,普天之下,盡眼高效經濟,不在生產利潤或低收益的糧食作物,那麼不出三年,舉國上下,則人心惶惶,其主要原因,沒有民以食為天的糧食基礎,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試問其國情是否能穩?
-
13 # 安德魯的奶爸
對於中國這種小農模式能有過剩產能?更不要說我們是人口最多的國家,能說出這種話人不是根本不瞭解事實就信口開河就是別有用心的壞人,不改變種植模式的的前提下只能透過精耕細作提高畝產和擴大種植面積增加總產,農民錢難掙是因為不能集約化機械化大規模生產導致的成本高和農民被困在地裡無法深加工產品,感覺說出這個想法的人有想哄抬價格炒作農產品的意思
-
14 # 君子豈可欺之以方
中國雖然大,但農耕土地卻不多,甚至比不上印度,更無法比肩美國。華人口之多 曠古絕今,14億人。
說句不中聽的,中國土地養不活這麼多人,況且華人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鋪張浪費現象,大家也有目共睹。
巨大的糧食缺口,國家只有大量進口糧食,才能滿足人民的日常需求,這是實實在在國情。
答案不言而喻,也提倡大家愛惜糧食
-
15 # 靜致寧遠仁德慕投
這要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二二十一世初說起,上年代當地政府各種稅費徵收,導致農民付不起上交,糧食價上不去。農民打工賣苦力,回家蓋房養家。
-
16 # 土地169
這問題說的真不對。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我們農民早已適應社會需求,在儘量爭取利益最大化。只是受地理位置,產業結構,區域格局的限制,很難爭取高產質,高利潤的產品。
-
17 # 昕瑞生態
大家都聽說過“二八定律”,20%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在中國有近八億的農民,農民在中國的人口占比達到57%,根據“二八定律”,佔總人口57%的農民是很難擁有大量財富,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只要是農民廣泛生產的農產品,必定會出現價格低甚至出現滯銷現象。真的是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過剩嗎?不完全是!聽我嘮嘮其中的原委!
“二八定律”,農民的勤勞不一定會有豐厚的回報根據“二八定律”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相反,80%的人只擁有20%的財富甚至更少的財富。農民就是那“80%的人”只能擁有“20%的財富”,等哪天農民只佔總人口的20%時,農民就能擁有更多的財富。知道為什麼八九十年代,那個農民家家戶戶養豬的時代,豬肉價格卻非常低嗎?有人會以“糧食安全”來說事,保證豬肉價格穩定才能社會穩定,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主要是農民在養豬,農民是那80%的人,只能有20%的財富,所以那時農民養豬不賺錢,農村有句俗話“養豬不賺錢,回頭看看田”。那時農民養豬不賺錢,主要是為了用豬糞種植糧食。從2000開始,養豬漸漸規模化,農民養豬漸漸成為歷史。也就是從那時,豬肉價格出現了週期性變化,也就是所說的“豬週期”。為什麼會出現豬週期?主要是有少量農民還在養豬,養豬數量幾頭到幾十頭。市場是殘酷的,養豬大戶壓價,配合政策打壓農民養豬。終於在2018年,經過一二十年的“洗禮”,把“農民養豬”成為了歷史,也把中小型養豬戶清場了。
現在的養豬大戶年出欄幾千萬頭生豬,成為了上市公司,2019年和2020年生豬養殖的上市公司利潤非常可觀。可以這麼說,現在只有20%的人(公司)掌控著80%的生豬供應量,所以2021年雖然生豬存欄量已經恢復,但豬肉價格卻依然堅挺。以後不管生豬供應量會不會出現供過於求,豬肉價格不可能回到10元/斤。農民和小型養豬戶已經退出,即使豬肉供應過剩,豬肉價格也不會回到十元時代。但如果全民養豬,豬肉價格一定會回到十元時代。農民(全民)養豬時代已成為歷史,豬企養豬時代來臨,生豬養殖規模化,寡頭壟斷化,預計以後豬肉價格不會低於15元/斤。
農民廣泛種植養殖的農產品價格低,迫使農民跟風農民廣泛種植的糧食、農作物,除去人工成本、農資成本和其他成本,幾乎不賺錢。如果遇上年景不好,農資成本都收不回來。農民廣泛種植的糧食和其他的農作物,真的是產能過剩嗎?中國每年需要大量的進口糧食。2019年糧食進口數量:穀物1785.1萬噸,食用植物油953.3萬噸,大豆8851.1萬噸。特別是大豆的進口量年年攀升,預計2021年大豆的進口量達到9900萬噸。從糧油的進口量來看,農民廣泛種植的糧食供不應求,但價格卻是“穀賤傷農”。
2019年糧油進口量
正因為農民廣泛種植的糧食不賺錢,很多農民拋荒土地。有的農民不種植糧食,改種其他經濟作物。現在多地出現農產品滯銷,主要是農民種植的農產品不值錢,卻有些農產品暴利,誘導農民跟風種植養殖。幾年前,砂糖橘成為水果之王,早期種植砂糖橘的農民(並不是真正的農民,是資本)笑得合不上嘴。現在砂糖橘卻成了“砂人橘”,早期以暴利誘導農民跟風種植。如果每個農產品都有合理的利潤空間,哪個農民會背井離鄉進城務工,哪個農民會跟風種植養殖?在八九十年,農民種地能養活一家人,現在農民種地自己一個人都難養活。以前的農產品都有合理的利潤空間,農民種地能養活一家人。現在農民種地更像是押寶,押對了賺大錢,押錯了賠光了。
現在農民難賺錢,主要是人口基數大,成為了大資本的“韭菜”,並不是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過剩!8851��
-
18 # 來地球打醬油的DYR
我不反對這個觀點。我們不妨往深處思考一下,至少搞清楚三個問題。
一、農民幾十年生產的農產品為什麼過剩?在中國已存在了幾千年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農業生產缺少市場觀念,僅憑過去的經驗決定土地種植品種,市場要什麼?政府鼓勵什麼?生產技術難度大與小等等問題,一概不予考慮,脫離銷售市場,盲目生產。賣都賣不出去,更不要談掙錢啦。究其原因,一是農民分散,生產資訊不對稱,生產規模偏小,市場經濟下自主種植自主銷售,難免產銷脫節,產品滯銷;二是政府部門對分散的農戶也沒有市場化的產業種植指導與服務,更多精力與農業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加強產業資訊溝通,要服務到家家戶戶也不現實。小農戶未來發展可以加入地方農民合作社,分享政策、資訊、技術、渠道等優勢資源,避免單打獨鬥、盲目損失。
二、產品過剩不是很難掙錢的唯一原因。農產品流通是從產品到商品、再從商品到貨幣的過
程,價值鏈的每個環節都是順利實現變現的影響因素。花無百日紅,市場環境瞬息萬變,所謂的過剩不是絕對的,產前需要市場銷售調研,產中需要品質技術支撐,產後需要銷售通路順暢。現實中,也有農產品沒有過剩但也不掙錢的案例,其中原因又是什麼呢?
三、小農戶的出路在哪?大量的家庭小農戶客觀存在於廣大農村,因種種原因導致他們只能分散、小規模、粗放的耕作自家田,老經驗、靠天收。現在及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小農戶將面臨生存選擇,要麼把土地流轉出去,自己去掙非農收入;要麼加入合作社,尋求集體支援;
雖說小農經濟處境尷尬,但也不是不要小農經濟,而是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如何把小規模的小農經濟改造為大規模現代農業,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
19 # 山灣黃泥
農產品過剩或者飽和這是常態,市場上從未出現過某種緊缺的農產品,人為炒作的個別農產品除外。
隨著科技進步生產力的提高,農產品過剩的情況將會更加常見,且國際上經過高額補貼低價農產品進口衝擊國內市場,農民為獲得利潤只能無休止增加單位面積的產量,如此下去中國農民的日子將會更加難過了!
-
20 # 常素文
純粹是無稽之談。
個別的蔬菜水果跟風種植導致賣不出去,絕不代表幾十年土地都是過剩產品。起碼中國的糧食從來沒有過剩。六七十年代因為糧食不夠才有糧票之說。就是現在國家每年還需要進口一部分糧食。
種糧不賺錢,只是國家從大局出發,從社會穩定出發,只能讓糧食維持在低價位上。
回覆列表
我不同意,你的意思是農民不應當種糧食。中國本來就是人口大國而且耕地少,農民種植糧食是為了保證全國能吃飽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