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狼屠城3

    要探討這麼多的疑問,就得從姜維的出身和經歷來入手,這才可以從歷史詭異的塵封中尋覓出端倪。首先,姜維的出身特別奇特,他是羌族人,少年隨父出征,與入侵的西域部族進行作戰,由於戰爭激烈,其父戰死,曹魏政權出於表彰其英勇戰功,冊封他為偏將,與天水太守馬尊一齊鎮守西涼。後來,諸葛亮北伐中原,用離間手段讓姜維被馬尊認為反叛而拒絕其入城,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投降了西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特別描述諸葛亮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將一生學問交給他,這樣的演義掩蓋了真相,現實再次骨感,實際上,對於投降過來的姜維,落入的僅僅是一個被嚴密控制的圈子,否則,既然非常欣賞其才華,為什麼沒有安排他接班,又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北伐的戰略規劃呢?

    這在諸葛亮死後,姜維與後主劉禪的關係中得到驗證,那就是後主身邊的宦官黃皓想要設計殺他,不得不採取屯田來避禍。從這個理由來分析,姜維投降鍾會就不得不仔細分析一番了,難道他僅僅是 要救贖一個聽信宦官的後主領導的象徵性蜀漢政權嗎?即使這個結論是成立的,那麼,與鍾會合謀造反,這樣的主張能被他接受嗎?即使他尋機除掉了鍾會,那人家手下的部將能接受嗎?

    因此,姜維的救贖是另有其人,可是,為了安撫手下原來的蜀漢部將就不得不提出那個主張。而姜維和鍾會真正想完成的救贖則是岌岌可危的曹魏政權,這才是讓兩個想法不約而同的人走上了這條危險之路的共同主張,這是因為,一,鍾會的老爸鍾繇與曹操的關係很鐵,所以,鍾會很不甘心讓司馬氏取代曹魏政權,二,姜維不能向司馬氏政權投降,按照中國古代的標準,連續投降三個政治勢力有點讓人蔑視,比如以前的呂布。所以,姜維投降鍾會而不投降鄧艾也是這個原因。

    可是,姜維忘記了魏延是怎麼被殺的,這就是諸葛亮生前就對於這些可能反叛的人員埋下了臥底,這些人默不作聲地潛伏,同樣,在鄧艾進入西川之後,司馬詔也派來同樣的臥底,當鍾會和姜維的造反即成事實的時候,首先是姜維身邊的臥底被啟用,向魏軍將領告密二人的政變計劃,然後,眾人衝入了準備坑殺他們的府中,誅殺了兩個即將發動政變的曹魏勢力的殘餘力量,此後,鄧艾身邊的臥底又被啟用,結果,父子二人死於亂軍之中,自從,曹魏勢力再無任何勢力。

    實際上,三國時代就是一個門閥鬥爭的歷史時期,在此消彼漲的混戰中,透過實力的打拼來生存下來,由於老的魏,蜀,吳政權是由門閥的府兵來形成實力,所以,在混戰中必然有削弱和消亡,而諸如鍾會和姜維這樣的老勢力在司馬氏的新勢力較量中被碾壓,這也是一個歷史的發展必然,畢竟一個家族的興旺不會延續幾代,會被因為混戰新興的新門閥取代,這就是三國最後歸於西晉統一的原因。

  • 2 # 廚子管飽1

    我認為姜維始終忠實於諸葛亮一個人。這是對諸葛亮,至於之恩的一種報答。明知諸葛亮,七次北伐就是徒勞無功的。也知道追隨諸葛亮報答諸葛亮的行為,也是一種以卵擊石自取滅亡的行為。但它就是要用這種行為體現出對諸葛亮的忠誠。他並不忠實於蜀漢武漢,對於他來講,只是跟曹魏一樣的一個政權。

  • 3 # 地板觀世界

    《三國演義》裡的姜維,是被拔高了一點。《三國志》裡的姜維,卻通常是被低估了。

    論才具,鄧艾都承認姜維是一時雄傑,鍾會認為他足以和夏侯玄、諸葛誕相比——後兩位,尤其是諸葛誕,做出了多天翻地覆的事情啊。至於其他人的評價,不用多說。論為人,姜維屬於心比天高之流。他家無餘財,倒未必是完美的清廉,只是他並無物慾,而一心在追求自己的目的。無論好壞,說他是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應該大差不差。

    他才華不及諸葛亮,不丟人。全三國也就一個諸葛亮。他不斷北伐,有勝有敗,其執著至少不必懷疑。他的一個大爭議,是“窮兵黷武”。然而實在話是:很少人意識到,在蔣琬費禕死去前,姜維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後那幾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黃皓等人打壓。這是許多人很少提及的:諸葛亮北伐,也有平衡蜀中派和荊州派關係之目的;姜維則是隴西降將,和蜀漢內部關係更是複雜無比。實際上,針對他的除了黃皓,還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與許多人想象的不同,諸葛瞻和姜維的關係,並不那麼美好。

    所以,姜維其實是個夾縫中的男人:他有才華,私德也沒什麼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裡的,是一個諸葛亮都無法逆轉的大局面,以及朝內不斷的鬥爭。但直到最後,蜀漢沒亡在他手裡——哪怕面對魏國大軍壓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鄧艾層層圍裹阻攔,他還是完美的殺過陰平橋、晃過諸葛緒、回到劍閣、守住了鍾會,簡直把魏國的西征計劃摧毀了大半。最後蜀漢是亡在鄧艾那次傳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被迫,鍾會在劍閣,還是動不了姜維。

    本來,到此為止,哪怕就這樣結束,姜維也算為漢盡力了。可甚至在蜀漢滅亡後,姜維還是籌劃著那著名的復興大業。他說服了鍾會,搞定了鄧艾,而且給劉禪的秘奏裡如是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最後計策未成,但一日之內,拖死了鍾會、鄧艾和他自己。他好歹也算熬到了蜀漢的最後一刻。

    我其實挺難想象:一個人要執著到什麼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在如此狹窄的夾縫中,在如此難以逆轉的大勢下,不斷衝擊命運?僅論執著,他實在還勝過諸葛亮。

    前三國所以比後三國傳奇,不在於後三華人才凋零——實際上,後三國極多文武全才的人物,但大多都太聰明。姜維之傑出,未必在才情——雖然鍾會也承認他了不起——而在於他有前三國時,那些屈而不撓、執著至極、燃燒至死的性格光彩。有缺陷,但依然為蜀漢——我更願意稱之為季漢——燃到了最後。

    當初崖山戰後,張世傑依然不死心,企圖找新的法子;後來被水溺死,所謂:舟遂覆,世傑溺焉。宋亡。

    於姜維,亦如是:姜維死,漢亡。姜維在三國後期是一個爭議非常大的人物,對他的評價有兩極分化的趨勢。其實這種討論還遠不僅侷限於姜維個人的品質,而是和漢國後期的戰略息息相關。在實力處於絕對弱勢的情況下,到底應該自守還是積極進取?首先要明確一點,不論選擇哪條路,戰勝魏國的希望都是極其渺茫的,反映在可能性上,最多是幾個百分點的差距。但是從諸葛亮到蔣琬費禕再到姜維,他們努力的目標一直是這幾個百分點而已,畢竟有總比沒有要好。我們知道諸葛亮選擇的是積極進取的那條路,用《後出師表》裡的話來說就是“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姜維繼承的正是諸葛亮的這條路。但是諸葛亮本人是否贊同自己去世後蜀漢依然主動進取?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要不然就不能解釋他選擇路線保守的蔣琬作為自己的接班人。這是基於一種實際考慮的,在物質方面,蜀國和魏國的差距只會隨著時間推移越拉越大,沒有諸葛亮這樣的軍事才能,選擇出擊的道路,就可能造成一戰滅國的結局,畢竟家底小的那一方是經不起消耗的。再說回姜維,《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於姜維是持負面評價的,”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這裡說的道理當然是對的,作為和姜維同時代的蜀人,陳壽完全有資格做出這樣的評價。不過問題是,姜維本來就是一個戰將型人才而非諸葛亮那樣的全能型選手,要他做出非常全面的規劃是不現實的要求。事實上,如果不是費禕突然遭到魏國降將的刺殺,費主內,姜主外這樣的體制還會堅持很久,這樣一來,姜維的對外用兵自然會遭到很強的掣肘。”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而此前姜維北伐的最大規模不過萬人。這樣當然可以大大延緩蜀國滅亡的時間,但卻無法阻止這件事的發生。大廈將傾一木難支,諸葛亮這樣的政治天才尚且有左支右絀之感,那麼本來就不長於政治的姜維只能透過主動進攻來維持威望也就可以理解了。姜維的軍事能力不弱,如果諸葛亮的用兵有90分,那麼姜維拿個80分應該沒有問題。但是他過於桀驁自負,不善於聽取他人意見,用兵也比較急躁,這除了個人性格因素之外,也由當時的軍事形勢決定,蜀國是耗不起的。在和鄧艾、陳泰的長期交戰中,雙方都有很精彩的表現,姜維有洮西之戰的輝煌戰績,也有上邽會戰這樣的慘敗。總體而言,姜維的表現是略遜於鄧艾的,但是雙方基本在一個檔次上。至於最後的防禦戰,其實姜維已經做到了最好,鍾會在姜維構築的正面防禦體系之下幾乎已經要撤退,但鄧艾賭博式的偷渡陰平取得了成功導致戰事逆轉,要不然這次伐蜀幾乎又將演變為數年前曹爽的那次無功而返。這就只能歸結為天數了。個人品格上,姜維基本沒有可以指摘的地方,後來入晉的蜀國官員卻正(就是教阿斗說話的那個)對姜維十分懷念,曾寫文回憶他節約好學的事蹟。對於傳統儒生而言,可能不認同姜維的窮兵贖武,但是對他的人品還是讚許的。鍾會曾經評價道:”以伯約比中州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諸葛誕、夏侯玄都是舉足輕重的大名士,可見姜維的人格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代靶向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