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點好玩的歷史

    三個方面,天時地利人和。

    論天時。上天給劉邦安排的對手是項羽。雖然項羽力量很強大,但有勇無謀。就像玩單機遊戲,困難程度的電腦有數倍於你的資源,但對付電腦只要掌握技巧還能能贏得很輕鬆。

    而劉備的對手都是狐狸。曹狐狸,孫狐狸,司馬狐狸,哪一隻狐狸不比他精?雖然彼此實力差距不大,但遊戲難度增加了不少。這就變成了網路遊戲,像吃雞這樣,一個人想要獲得勝利是非常困難的。

    論地利。劉邦佔據的巴蜀是天府之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成功打贏了項羽。離不開巴蜀的獨特地理位置。

    但是劉備也是佔據巴蜀,為什麼失敗了呢?原因是巴蜀雖然還是那個巴蜀,天下卻不是幾百年前的那個天下了。農耕技術的改進,兵器的改進,人口的增加,使得巴蜀之外的天下更加強大。還是舉個例子,楚漢時巴蜀房價是100,中原房價是150。三國時候巴蜀房價還保持著100,而中原房價早升到了500。

    論人和,劉邦手下都是和自己出生入死的人,加上劉邦獨特的用人之明,項羽的是非不分,劉邦得以最後打敗了項羽。

    而劉備手下有著兩大集團,荊州集團和巴蜀集團,兩大集團相互競爭,但往往是荊州集團佔據了上風。可謂內政不合。而無論是曹魏或孫吳的領導人還是手下,都不是項羽這樣的無謀之人。內部外部都沒有像劉邦那樣的條件,想贏自然很難。

    綜上,劉備不是劉邦,很難統一天下,但也不是沒有希望(聯吳抗魏),但他沒有把握住機會,導致了失敗。

  • 2 # 條頭笑笑生

    第一:成功不能複製。劉邦是劉邦,劉備是劉備。

    第二:劉備其實身邊是缺人才的。大家也許會覺得劉備有孔明,劉關張等智謀忠義人士,但比起曹操,孫權,人才少了很多。

    第三:劉邦的對手是項羽,劉邦越來越強大,項羽越來越弱。劉備的對手孫權,曹操,實力都比他強大。

    劉備能做到三分天下,已經是竭盡全力了。

  • 3 # 雄霸天下747

    劉備猛將謀臣都不如劉邦 ,張良蕭何後世楷模,曹參韓信都是獨當一面的大帥,而劉備這邊謀臣只有一個諸葛亮 武將大多是 將才 而非帥才,即使是關羽也難以獨當一面不能完成隆中對中 天下右邊 而命一上將北伐的既定目標,而且對手不同,三國時期人才輩出,三國君主都有一統天下之志,而劉邦時期,項羽剛愎自用屢屢犯錯 封18路諸侯,只想完成霸業而非帝業,只有一個謀臣范增還自毀長城,而且劉邦江山大多是韓信打下來的,所以劉邦才能快速一統天下,劉備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知人之明兩人差不多,素質明顯劉備要高,假設劉邦到三國時代也是很難一統天下的

  • 4 # 1967228558355

    告訴你為什麼,此一時彼一時,當年劉邦出川是偷偷摸摸的趁著項羽不備一舉成功的。而劉備呢?剛開始的戰略就不對,川蜀貧窮人少,又個子矮不善戰,他僅僅是想踏著前人的考慮複製前人的成功而已。再說了當年楚漢爭霸項羽就是一個莽夫而已,人家曹操呢?那可是亂世的梟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有明確的目標,又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最有利,又佔據有最最富庶的中原,又有人高馬大的北方人充當軍士,豈是你偏安一隅的劉備能打垮的?

  • 5 # 穿插游擊隊

    劉備在建立政權的過程中,他的三大政治失誤,如何使蜀漢失去了與吳、魏爭霸的資本。

    這三個失誤,一是取益州後沒有處理好善後問題,二是命關羽進攻襄陽,三是稱帝。

    我們先來看劉備取益州後的善後問題。他一度縱兵搶掠,和土匪沒什麼區別,還是經過趙雲的勸說才罷手,可是已經大失民心。此外,他還把劉璋送到荊州軟禁了起來,一點宗室的感情也沒有。

    劉璋父子,在益州已經經營了兩代,奪取劉璋的基業,還軟禁,公然與宗室為敵,讓劉璋原先的手下相當不滿,這為劉備未來的統治埋下了人心不穩的隱患。而且劉備沒想到的是,當他日後當漢中王時,因為天子被曹操挾持,不能對劉備進行封授,只能靠另一種方式獲得王爵,就是由和他同級別的諸侯來舉薦。符合這個條件的人非常少,劉璋算一個,但劉璋已經和劉備結了死仇,怎麼可能舉薦呢?所以稱王的合法性問題,一度搞得劉備很尷尬。這就看出來他的政治眼光不足,如果他能意識到劉璋的政治價值,就應該在取益州後好好掂量掂量。

    孫權佔領荊州後,劉璋落入了東吳之手。孫權就把劉璋父子安置得很好,做出一副要讓劉璋重新掌管益州的樣子,利用他們在益州的影響力,策動反劉備的勢力,給蜀漢政權找麻煩,還催生出了叛亂。兩相比較,就能看出誰的政治手腕高明瞭。

    對內的善後做得不好,對外也是如此。劉備取益州後,孫權迅速要求劉備讓出荊州的三個郡,為此不惜派兵施加壓力。在曹操可能要進攻益州的情勢下,劉備不敢和孫權交戰,只得和東吳談判,劃定新的勢力範圍,暫時化解了這次荊州危機。但他根本沒意識到問題的癥結,是他過於狹隘地理解了“跨有荊益”,在政治上的急功近利,導致了他與孫權的關係產生了質變。所以在五年後,他又犯下了第二個錯誤,徹底引爆了荊州這個炸彈。

    劉備的第二個錯誤,就是主動對曹操發動進攻,即令關羽率軍進攻襄陽。

    饒勝文認為,儘管一些學者覺得,關羽攻打襄陽是他自己的主意,但實質上,這是得到劉備授意的。襄陽是一個戰略樞紐地區,佔領了襄陽,可以直逼宛城、洛陽等地,這和《隆中對》中所說的從南路進攻中原的部署相一致。但關羽攻打襄陽,不是因為要威脅中原,而是因為劉備佔領了漢中。從漢中那裡,有一條漢水順流向東,可以直接到達荊州,十分方便,而漢水流經之處,襄陽是關鍵節點。拿下這裡,就等於打通了漢中和荊州之間的一個便捷通道,實現更緊密的“跨有荊益”,穩固勢力。說到底,在劉備眼裡,佔地盤還是比恢復漢室重要。

    但不管怎樣,由於襄陽是在曹操的控制之下,所以至少從表面上看去,劉備還是在聯盟框架內打擊曹操。他沒有意識到的是,這時孫權對他和曹操的態度都發生了變化。

    前面我們提到,劉備佔領益州後,孫權已經把他看作最大的威脅,而且由於遠走益州,劉備可以避開曹操的鋒芒,把軍事壓力都推到了距離曹操更近的孫權身上。在赤壁之戰後,荊州的四個郡,孫權只佔了一個。也就是說,好處都被劉備佔了,壓力全被孫權承擔了,這就使孫權開始重新審視三個政權之間的關係,並做出了一個決定:與曹操進行緩和,重點攻擊劉備。雙方因為奪荊州與益州而積累的矛盾,終於總爆發了。

    於是,在關羽全力攻擊襄陽時,呂蒙偷襲荊州得手,使關羽落入兵敗被殺的境地,劉備徹底失去了荊州。從此,“跨有荊益”成了空話,《隆中對》的規劃成了泡影,再未變為現實。這是劉備犯下的第二個大錯。

    關羽被殺的同一年,漢獻帝禪位給曹丕。這時劉備做了一個令人無語的選擇,就是當皇帝,定國號為漢。這是他犯下的最後一個也是最大的政治錯誤。

    為什麼這個舉動很讓人無語呢?我們還是要回到《隆中對》裡去看。

    《隆中對》裡有一句話,叫作“漢室可興”,也就是說大漢王朝可以得到復興,認為劉備是“帝室之胄”,也就是漢朝的宗室。按饒勝文的觀點,對劉備有利的政治選擇,應該就是以恢復漢王朝的秩序為旗號和目標,把主要的對手曹操定義為篡權奪位的權臣和姦賊。然後把孫權和其他勢力叫作同盟,一起對抗曹操,將自己樹立為漢朝代言人的形象,藉此壯大實力。

    在這一點上,劉備大可以學漢光武帝劉秀。劉秀在稱帝前,是更始皇帝的下屬,但劉秀當時既有強大軍事力量,並且在征討王莽的過程中已經取得眾多力量的擁戴,因此即便他與更始皇帝決裂,自立為帝,也並沒有人說什麼。因此《隆中對》在“漢室可興”這個表述上很曖昧,並沒有說要恢復什麼樣的漢室,就是為劉備留下了操作空間。

    但是劉秀擁有人心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他先消滅了王莽的政權。而劉備則不顧消滅曹操,只急於實現軍事上的“跨有荊益”這個短期利益,所以他並不擁有劉秀那樣的政治資本,反而備受質疑。那麼他稱帝的舉動,就更加重了這種質疑。

    劉備對人們宣稱,漢獻帝已經遇害,天下無主,所以自己不得不當皇帝。其實漢獻帝只是被曹丕供養了起來,所以劉備此舉就給人以口實:天子還沒死,就著急當皇帝,比為漢室報仇還著急。這個舉動,割斷了劉備與漢獻帝之間的聯絡,直到劉備死前,他都未再有進攻曹魏的實質舉動,那麼他在稱帝時喊出的“要代天討伐曹家”就成了空喊。而且,天子已經死了,所以我才稱帝,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所以他這個政權的正統性,就很成問題。

    劉璋原來的部屬,本來就對劉備奪取益州心存不滿,他稱帝的舉動更讓這些人非議。而後伐吳慘敗,使得蜀漢內部的不穩定狀態達到了極值。當劉備在白帝城鬱鬱而終時,這些益州人趁著國家疲敝,將對他當年豪奪益州的不滿一併發洩出來,製造了一場叛亂。蜀漢不僅失去了進攻中原的實力,更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政權岌岌可危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那就是劉備在實現“跨有荊益”的過程中,陸續犯下了三個嚴重的政治錯誤。

    一是沒有處理好攻佔益州的善後問題,造成當地人的嚴重不滿;二是令關羽進攻襄陽,被東吳趁機偷襲荊州,使“跨有荊益”成為泡影;三是在漢獻帝禪讓且被供養起來的情況下,假造天子被害的訊息,選擇自己稱帝,在政權合法性方面遭到極大質疑,失去了民心基礎,不僅再沒有底氣爭霸天下,更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有糖尿病,經常忘吃藥,可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