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猛獁
-
2 # 中關村線上
在科幻電影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主角輕輕揮一下手,眼前就會出現一塊虛擬的顯示屏,螢幕上的內容不僅可以任意切換,甚至還能夠透過它實現與遠在千里之外的人面對面交談。這就是全息投影技術,而作為一款全新的黑科技,全息投影受到的關注度也是越來越高,今天筆者就用四個問題來和大家剖析一下這個黑科技的前世今生。
告別實體螢幕! 四大問題解析全息投影
舞臺上的虛擬形象真是全息投影麼?
讀者們見到最多的全息投影恐怕就是在各種演唱會上。2010年,日本著名的虛擬偶像初音透過全息投影技術亮相演唱會。雖然當時的技術還不夠成熟,但是立體化的初音一經亮相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從2D到3D的效果轉變狠狠的衝擊著一眾宅男們的神經元。
虛擬偶像初音使用全息投影技術亮相
無獨有偶,在安德烈·羅米爾·揚和科多扎爾·布羅德斯的演唱會上,美國的已故嘻哈巨星圖派克·阿瑪魯·夏庫爾以虛擬影像的方式重登舞臺,不僅可以在臺上載歌載舞,甚至還可以來回走動並與臺下的觀眾打招呼,一切都看起來非常真實,這引發了粉絲們的激烈討論。
已故美國嘻哈巨星圖派克以虛擬影像的方式重登舞臺
類似的技術目前在舞臺上應用非常廣泛,看起來科技感十足。很多人都在用“全息投影”來稱呼它,但很遺憾,這些都不是全息投影技術,它們的真名字叫做佩伯爾幻像,雖然與全息技術效果類似,但它與真正的“全息投影”還相差甚遠。
佩伯爾幻像是一種很巧妙的光學錯覺技術,但它的原理並不複雜。燈光照射在真實表演者身上,透過玻璃對映在舞臺上的特定區域就形成了上圖中的虛擬影像,這就是佩伯爾幻像的成像過程。而今天在搭配了CG技術和高亮度燈光之後,佩珀爾幻象表演可以做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佩伯爾幻像原理圖
從上圖我們就可以清晰的看到,無論是虛擬偶像初音還是已故的嘻哈巨星,它們能夠登上舞臺都是通過了巧妙的光學錯覺技術來實現的。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舞臺上的虛擬形象都有一些共通的特點,那就是場景很固定並且在一定要處在黑暗當中,這與我們在科幻電影中看到的效果相差甚遠。
關於兩者的差別,簡單來說真正的全息投影不需要任何特殊介質就能在上方的空氣裡顯示出影像,從任何角度觀看都不會影響清晰度,而且人能從畫面中走過去。而佩伯爾幻像是用傾斜成各種角度的光學材料折射光源形成的視覺效果,觀眾只能在特定的角度觀影,您如果想從畫面當中穿過,只會撞破鼻子。
2科技感十足 什麼是全息投影?究竟什麼是全息投影技術?
全息投影技術也稱虛擬成像技術,它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三維影象的技術,它的實現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記錄物體光波資訊,也就是拍攝過程。被攝物體在鐳射輻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鐳射作為參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疊加產生干涉,把物體光波上各點的位相和振幅轉換成在空間上變化的強度,從而利用干涉條紋間的反差和間隔將物體光波的全部資訊記錄下來。記錄著干涉條紋的底片經過顯影、定影等處理程式後,便成為一張全息圖,或稱全息照片。
全息投影拍攝過程圖解
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現物體光波資訊,也就是成像過程。全息圖猶如一個複雜的光柵,在相干鐳射照射下,一張正弦型全息圖的衍射光波可給出兩個象,即原始象(又稱初始象)和共軛象。再現的影象立體感強,具有真實的視覺效應。全息圖的每一部分都記錄了物體上各點的光資訊,故原則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再現原物的整個影象,透過多次曝光還可以在同一張底片上記錄多個不同的影象,而且能互不干擾地分別顯示出來。
全息投影早在70年以前就被人提出了,1947年,英國匈牙利裔物理學家丹尼斯·蓋伯在研究電子顯微鏡過程中,首次提出了全息術這一全新的成像概念,而蓋伯也因此項工作獲得了197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發明之初這個黑科技一直被應用於電子顯微技術中。
理學家丹尼斯·蓋伯首先提出了全息技術這一概念
但可惜的是,雖然誕生已經有70年了,但目前世界上還沒有成熟的能夠直接透過空氣呈現影像的全息技術,很多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目前比較接近的技術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達因發明的空氣投影和互動技術以及日本公司鐳射束投射實體的3D影像技術,但這些距離商業化還非常遙遠。
3前路漫漫 全息投影技術發展幾何?全息投影技術進展到了什麼階段?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目前對於全息投影技術來說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介質。因為沒有介質的話光是不會發生折射的,這也就意味著類似科幻片中的效果不可能實現。但即便如此,世界各國對於全息技術都進行了充分的研究,而目前比較先進的全息投影技術共有三種實現方式。
空氣投影和互動技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生達因發明了一種空氣投影和互動技術,這是顯示技術上的一個里程碑,它可以在氣流形成的牆上投影出具有互動功能的影象。此技術來源海市蜃樓的原理,將影象投射在水蒸氣上,由於分子震動不均衡,可以形成層次和立體感很強的影象。
空氣投影和互動技術
鐳射束投射實體的3D影像:這項技術是由一家日本公司發明的,它主要是利用氮氣和氧氣在空氣中散開時,混合成的氣體變成灼熱的漿狀物質,並在空氣中形成一個短暫的3D影象。這種方法主要是不斷在空氣中進行小型爆破來實現。
360度全息顯示屏: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創新科技研究院研製成功一種360度全息顯示屏,這種技術是將影象投影在一種高速旋轉的鏡子上從而實現三維影象,但是總體來看,這項技術依舊沒有擺脫對介質的依賴。
電影中的內種全息顯示技術距離我們還很遙遠
不論哪種全息投影技術,目前還只是停留在研究階段,距離量產還有很遙遠,另外要注意的是,它們的成本也都非常昂貴。因此現在您要想看真正的全息投影技術,筆者建議您還是應該去電影院。
4未來黑科技 全息投影前景怎樣?全息投影技術的應用前景可以說非常廣泛,這項技術融合了多媒體、網際網路以及物聯網等多項技術,從而可以增加遠端控制和遠端的傳輸與連線,同時它的錐面清晰度和展架的自由組合等等都是不小的創新。
全息投影技術將會徹底改變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我們可以暢想一下,真正的全息投影技術一旦可以實現完全商業化,將會突破傳統的聲、光、電侷限,將更加真實的3D畫面呈現在觀眾面前,從而打破了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阻隔,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體會到真實的畫面衝擊感。
換句話說,全息投影技術的實現將會在顯示領域爆發一場換代革命,我們將會從2D時代進入到3D顯示時代。到那時電影院將會和足球場一樣。觀眾可以像看足球比賽一樣欣賞好萊塢巨星閃轉騰挪。
佩伯爾幻像雖然與全息投影效果類似,但原理卻大相徑庭
真正的全息投影技術就今天來看可以說是真正的黑科技,但目前還只是停留在實驗室階段,“介質”問題極大地限制了全息投影技術的發展。筆者認為五年之內成熟商業化的全息投影技術不太可能會出現。因為“介質”的問題非常複雜,無論是氣流形成的牆還是氮氣氧氣混合形成的漿狀物質漿狀物質要想實現都要付出超高的成本,短期內只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
3 # n110553
這不叫空氣3D而是鐳射投影全息技術!至於發展,估計由於成本等因素,幾十年來都沒多大發展。這也是我打小至今的一大遺憾。
-
4 # 一念輪迴很無語
具體我不知道這個行業怎麼樣了
但是我是深有體會
去年有一家公司過來推廣自己的產品,就是透過一個特製的玻璃,把畫面直接投影到空氣中,距離和大小取決於玻璃的大小
當時是測試百度地圖,手指可以滑動小地球
另外,只有正面對著玻璃方向才能看到畫面,側面是看不到的
-
5 # 御劍飛行886
既然你問題中提到了不需要任何膜水汽煙霧等反射物,那麼我就可以放心的回答不可能了。物理學常識,你能看見物體,一定是這個物體會發光或者是它反射的光進入了你的眼睛。就未來裸眼3D來講,無非從反射物比如高頻震盪的薄膜,煙霧,水汽等,要麼就用鐳射聚合利用高能鐳射在現有空氣成分中反射,並且是可控的反射不同顏色的光。前一段時間,我看到過一個是高頻震盪的膜,另一個是旋轉的燈帶,都可以產生3D效果,但都不能用手直接去摸,因為會打爛你的手
回覆列表
兩個字:沒戲。
再加幾個字:因為它違反了物理學規律。
讓我來展開說一下吧。像是《鋼鐵俠》或者《星球大戰》裡那種空氣投影,看起來是很酷炫,能夠投影出看似真實的物體,而且還能和操作者互動。但是這些都是電腦 CG,不僅現在無法變成現實,以後也沒辦法。
原因是,如果我們眼睛能看到什麼東西,一定是因為它反射了光線。我們能看到桌子,是因為光源發出的光線照射到桌子上,其中一部分反射到了我們的眼睛裡,所以我們才能認出這是一張桌子。若是沒有光線進入我們的眼睛,我們就看不到東西,就像是漆黑一片的夜裡,我們什麼都看不到一樣——沒有光線進入我們的眼睛。
而所謂“空氣投影”技術,就是要讓空氣把光線反射到我們眼睛中來,而空氣是透明的,透明和能反射光線是一對矛盾——所謂透明,就是不反射光線。光線會直直地穿過透明的東西。
空氣投影技術要求空氣反射光線,而空氣本身沒法反射光線。這就是為什麼空氣投影技術只能出現在電影裡而不會出現在真實世界中的原因;沒有一種顯示技術能夠改變空氣的形態,讓空氣突然變得不透明。
的確有些企業以空氣3D 投影的名義推出了產品,但是仔細看看就知道,它們依然需要些能夠反光的東西來作為幕布。其中最常見的是水霧——就像空氣加溼器那樣,在空氣中懸浮許多微小的水滴,看起來白茫茫一片,能夠反射光線到你的眼睛裡,所以我們才能看見影象。這不是真正的空氣投影,叫做“霧幕投影”更合適一點。
至於像是初音演唱會那樣的產品,則是投影在稜鏡上或者一塊正面看起來是透明的螢幕上的。這種離空氣投影差得更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