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如果我穿越成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我可不像楊貴妃這樣傻,無辜做了政治犧牲品,被一幫丘八在逃難到馬嵬驛時逼得自縊而亡。那麼作為穿越的我來說,怎樣避免像楊貴妃一樣被賜死的悲劇呢?我覺得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一、楊貴妃以色侍君,當然穿越的我也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我以色受寵,但是我心裡有數,決不飄飄然,我心裡明白,我只是唐玄宗李隆基籠中的金絲雀,美麗但無自由,這個自由不是指的人身自由,而是選擇的自由,李隆基把我玩膩了,他可以選擇別的女人,比如梅妃,喜歡寫詩並酷愛梅花,有點書卷氣。我不能像楊玉環那樣吃醋,皇帝不是我一個人的專利,和他談專情都是扯淡,有人說李隆基是最痴情的男人,還說最愛我,其實你還不瞭解一個當皇帝男人的心裡罷了。他可以三宮六院隨便玩,我吃醋的權利都不行,我吃醋的結果就是被趕出宮,楊貴妃犯傻就被兩次趕出宮了,我要吸取教訓。切記不吃皇帝的醋,其實做到不吃醋也不行,自己還得不讓皇帝吃醋,楊貴妃由於一時不慎,偷偷地吹唐玄宗大哥寧王李憲的紫玉笛,被唐玄宗看見了,以忤旨又被送出宮外。幸虧剪下一綹青絲,託中使張韜光帶給玄宗,玄宗大駭,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了。做女人難,做個皇帝的女人更難。

    二、其實楊貴妃也是個明白人,她從不干預朝政,這點我得保持。但為什麼楊貴妃偏偏死在政治陰謀上呢?不參政不預政是對的,楊貴妃得寵但沒有像武則天那樣專權,完全是楊貴妃沒政治頭腦,典型的胸大無腦。試想楊貴妃那麼受寵,巴結的人自然多,親朋故舊投靠她的人能少嗎?千不該萬不該,大意讓原來是個混混的族兄楊國忠當宰相(不是親哥哥),楊國忠的出現,是貴妃被殺的導火索。我穿越了當然吸取教訓,就是自己不參與朝政,但絕不讓無德無才的遠親故舊把持朝政,免得給自己惹禍上身。

    三、如果我離開政治漩渦當然有好處,但實力會減弱,我必須培植自己的小集團,

    多接近文武大臣,但這個度要拿捏好,太近則有野心的嫌疑,太遠沒有預期效果。比如沒事拉攏下李白、高力士,武將比如陳玄禮、郭子儀、哥舒翰等。反正李隆基賞賜那麼多,為什麼放著河水不洗船呢?

    四、皇帝的錢也來之不易,別可著勁槽,楊貴妃遭錢太過了,吃個荔枝都幾乎空運,我穿越了不會這樣,我學學劉邦的老婆馬皇后,學學隋文帝的獨孤氏。自己簡樸點有何不好,莫非穿在身上才是衣,吃在口裡才是食啊?老百姓還講究細水長流,來日方長。唐朝雖然富裕,但也禁不住糟踐。

  • 2 # Manimani

    關於楊貴妃的死,有以下幾種說法:  死於馬嵬坡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譁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  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  《新唐書》中的記載與《舊唐書》大致相同,由此可見,楊貴妃確實死於馬嵬坡。後人傳說貴妃沒死,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死於佛堂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 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 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鑑·唐紀》記載:唐玄 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 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 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 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樂 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 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 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楊貴妃自縊死於佛堂中。陳玄禮及禁衛軍的將官看著這個過程,確認楊貴妃已死後,再出來跟禁衛軍士兵解釋,過了很久聚集計程車兵才散去歸隊。  死於亂軍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 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 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 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 有“託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豔”;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吞金而死  楊貴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系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裡  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裡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裡兒中”才傳得此說。  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 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 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悽惋,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舊唐書·卷五十一楊貴妃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君子蘭土哪個品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