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譚宏21
-
2 # 希望d田野
宇宙中冷暗的恆星有很多,其中白矮星、中子星以及黑洞,他們的密度都非常高,一立方厘米就1000萬噸。
今天只就簡單的介紹下白矮星,白矮星(White 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其表面溫度一般1萬到幾萬攝氏度,白矮星形成時的溫度非常高,天文學家不久前發現了迄今最為熾熱的白矮星,其表層溫度高達20萬度。科學家以他的半徑和質量,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於地球表面的1000萬-10億倍。也就是說,這樣高的壓力下,任何物體都已不復存在,連原子都被壓碎了,電子脫離了原子軌道變為自由電子。白矮星是一種晚期的恆星!在過四十億至五十億年,我們的太陽也將消耗盡所有的燃料,變成巨大的紅巨星。在它軌道內側的行星會被太陽吞噬,其中我們的地球也無法倖免。此後太陽質量將大幅度降低,周圍瓦解成行星狀星雲,最後留下一顆體積與地球相當的白矮星。
目前最大的白矮星是誰呢?
白矮星由於是低光度的恆星,在宇宙中很難探測到,不過,科學家還是在巨蟹座 55 e的地方找到了一顆。它就是一直飽受爭議富含碳元素的“鑽石星球巨蟹55e”。巨蟹55e體積是地球的兩倍,質量是地球的8倍,表面最低溫度2000度。由於距離其它恆星太近,一年只有18天。
地球上的鑽石形成於地球內部!經高溫高壓環境下,本質是碳的同素異形體,通俗的來說它和黑色的碳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由碳元素構成。天文學家普遍認為巨蟹55e與地球類似,比如由鐵、氧、鎂和矽組成,碳就佔了一小部分,一般富含碳的恆星,其碳含量都高達到四分之三,遠遠超過地球的0.005%,所以,宇宙中的白矮星都是富含碳的“鑽石的星球”。最後告訴大家不要想多了,巨蟹座 55 e對我們人類的確是太遙遠了,如果旅行者1號要飛到最近的恆星要7萬年左右,而抵達巨蟹座大概要40萬年,如果要到巨蟹座 55 e可能還要80萬年。
-
3 # 詩徒
宇宙無限之大,其中有陸地的星球數不勝數,沒有誰知道最大陸地的星球有多大,因為宇宙有太多的面紗還沒有揭開,也許永遠也揭不開,因為我們無法到達。
-
4 # 布丁的美好時光
上面的一些回答忽略了題主說到的恆星不算這個要素,那麼題設就限定了只是行星。
行星分類原本是以我們太陽系為範本,即三種類型。
類木行星(以木星為代表)類地行星(以地球為代表)
冰巨星(以天王星為代表)
時間到了二十世紀90年代,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們發現行星不是太陽系的獨有,在其他恆星周圍也可以存在很多行星。
紅矮星Gliese876周圍的類地行星。
這個發現極大的拓展了我們的視野,受科技水平限制,早期的發現多以熱木星為主。
飛馬座51周圍的熱木星。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和技術的進步,截止目前我們已經發現了5000顆以上的系外行星及疑似物件-樣本增加到了一個可以進行統計和分類的地步。
是的,回到我們主題,目前有一類系外行星被分類出來,即超級地球,它們的特點是巖質、體積和質量顯著超過地球。
紅矮星Gliese581周圍的超級地球。隨著超級地球的不斷被發現,天文學家又從中分離出一類新的行星,即巨無霸行星(英文Mega planet),其特點是半徑超過岩石行星與氣體行星的分界線~1.75地球直徑,但質量與直徑比即密度顯示其應該是岩石星球。這種行星目前發現數量還不算多,代表是開普勒10C,它也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類地行星,半徑超過地球2.3倍,質量為地球的約17倍,密度差不多是7.5g/每立方厘米,這顯示它的組成應該主要是岩石。
-
5 # 安話話
大也好,小也好,人類先把自己的地球搞搞好,就好。宇宙之大,星系之廣,星球繁多,就是觀測到的以為最大,也未必是最大的。
回覆列表
宇宙中最大的有陸地星球,其實就是行星,而不是恆星。目前看暫時沒限量,可以比太陽都大。關鍵大小不是主要的,帶給我們啟發和思考才是關鍵。
行星要形成多大取決於其物質組成的強度,而這關鍵取決於物質的密度,或者說,原子能級的密度。原子能級密度由1/137這個原子核常數決定。目前地球這個引力場下,這個常數不知能不能移動。從找到這麼多大行星看,可能這個常數不常,可變化,原子能級密度可變,物質比重,如水,可達到1百甚至更高也是可能。鐵的比重上到780。1毫米厚鋼板強度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米厚鋼板強度。
總之,我們要透過發現更大的行星,來獲得原子能級密度移動的判斷,進行製造出超高密度的星際航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