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根據網際網路發展趨勢並且現在已經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所有的一切都變得那麼簡單化、便民化,慢慢變得離開手機就覺得地球都停止了轉動。針對這一問題我們來去解決那就是“網際網路+健康”大家踴躍說出你們的想法,讓我幫你們去實現
7
回覆列表
  • 1 # 艾N視角

    一 顛覆?

    很多人說網際網路要顛覆傳統行業,有些人說網際網路要顛覆健身行業。

    但是說這個話的,往往是網際網路的人,而不是傳統行業的人,那些說網際網路要顛覆健身行業的人,往往也不瞭解健身行業。

    這半年多,有二十幾個健身網際網路創業團隊找過我,或是要和我合作,或是要拉我進入團隊進行創業。我總會聽到這麼一句話“我們的開發都準備好了,只剩一個懂健身的了”。這個話與那句“我有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點子,就差一個程式設計師了”,何其相似。

    試圖顛覆健身行業的人,卻不懂健身,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對於某種健身網際網路化的產品構想,我通常思考的是以下幾個問題:

    健身者的剛需是什麼?

    你能夠給健身者提供什麼?

    傳統健身行業的人,和你相比,他們的優勢在哪裡?

    你比起傳統健身行業的人,優勢在哪裡?

    你與其他健身創業的競爭者相比,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你的市場定位和盈利方向是什麼?

    你的盈利模式如何?

    實際上,回答了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後面的五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很多人連前兩個問題都還沒有弄明白就開始說要顛覆健身行業,我覺得這並不靠譜。

    二 剛需

    健身者的剛需是什麼?

    健身者的剛需無非就是三點:練、吃、穿。

    具體來說,練方面,是要有訓練的場地和訓練的指導。

    吃方面,是要有吃的指導、健康的飲食和合適的補劑。

    穿方面,是要有運動裝備和運動服飾。

    上一部分提到的七個問題,可以說是健身者最為迫切的需求,也是健身行業的盈利方向。

    在我看來,這七樣健身者的需求,就是源於健身者想把自己練好。這些需求往往表現為購買各式補劑,各種先進的運動裝備,過度訓練和在網路上盲目求醫問藥。其實一個好的老師(也就是教練)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有人問什麼是高水平的教練,我的看法是:1.他的訓練經驗夠豐富,能幫你規避錯誤。2.他的理論水平夠高,能教你科學原理。3.他的教學水平夠高,能把前兩者教給你,並且帶你高效訓練。現在優秀的教練就是賣方市場,大多數時候,你有錢也很難請到優秀的教練。一線城市以外的地方,挑選教練完全是靠運氣。

    健身網際網路在半年前還是藍海,很快,在不久的未來就會變成紅海,健身創業公司的市場細分和定位也逐漸顯現出來。但目前大部分的健身網際網路創業公司所做的,都是從“教練”這一點出發,來取代或是整合傳統的健身行業。

    三 健身網際網路的方向

    在我看來,健身網際網路目前已經可以大致看出幾種的運營方向,有些發展得不錯的產品能兼顧幾種運營方向:

    模式1:健身社群

    我最不看好的,就是隻做健身社群或者健身交友的創業者。因為這不是健身者的剛需。如果一個健身平臺既不能提供優質的內容,又不能滿足健身者的訓練需求,我不知道健身者憑什麼留在這個平臺上。它沒有核心的競爭力。如果僅僅是健身交友,那麼其他的論壇、網站、平臺、QQ群也都能夠做到這一點。

    那些提供尋找教練和健身指導的健身創業公司,能把健身的社群做得更大、做的更好。對他們來說,做社群或者健身平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刻意為之的事情。因為他們掌握了健身使用者的需求。睿健時代、人魚線VS馬甲線、KEEP等平臺都是如此。

    模式2:網路健身指導

    我認為健身的指導分層可以分為三種:我帶你健身,我教你健身,我教你自學健身。

    目前網路APP健身指導的形式還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操課”的形式,屬於“我帶你健身”。我預計很長時間內,網路APP健身指導都會以這種形式為主,典型的就是“NTC(Nike Training Club)”“keep”、“fittime”、“火辣健身”這樣的APP。它們都是透過制定一系列的網路健身影片課程,帶沒有基礎的人進行健身鍛鍊。本質上是動作指導,而非理論教學。

    這種網路健身指導形式,與“鄭多燕減肥操”、“腹肌撕裂者”、“腹肌鍛鍊家庭版”相比,互動性更強,使用者在訓練後能夠給APP反饋,也能夠和其他的使用者比較,APP的運營者也能夠很迅速根據使用者反饋,最佳化自己的訓練課程。但是我認為,這些APP課程和網路免費的健身操影片在本質上區別不大,它們面對的都是未入門的健身者,其實就是代替了健身房“團體操課”的功能。

    入門的健身者,一般不會考慮使用這種APP健身課程進行鍛鍊。入門的健身者可以自己給自己制定健身計劃,因為他們已經接受過教學,有了一個初步的健身體系。是否能夠制定健身計劃,這是入門的健身者和未入門的健身者最大的區別。一旦健身者能夠自己制定健身計劃了,他們有很大的可能會放棄使用APP給定的健身計劃。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教學,這時候使用者的“粘性”就會從健身指導,往社群方向轉移。

    從這個層面來說,這種“我帶你練”的網路健身指導,是在幫助做大健身市場,吸收不健身人群讓他們轉化為健身人群,但恐怕難以找到合適的盈利點。我很期待,這些APP能夠推出“我教你健身”形式的網路健身指導課程。

    私以為,“我教你健身”才是健身網際網路真正的落腳點。

    對於這種形式,我思考更多的是:線上的健身指導如何在大規模教學中保證每個學員動作的規範?在非面對面的情況下,如何避免學員的過度訓練和運動損傷?如何有效地教學以及如何及時接受學習者的反饋?線上的健身指導如何能夠產生更好的使用者體驗?這些教學過程中是否有能夠產品化的環節?

    如果以上的問題都具有合理的解決方案,我覺得線上健身指導才具有規模化的潛質。

    模式3:幫你找健身房和團體課

    以前北京還是上海似乎有想將整個城市健身房進行資源整合,只要你購買某個公司的卡,就可以在一個月內去這座城市所有的健身房訓練。但是後來這個模式做不下去了。不知道原因是什麼。

    最近有不少APP重新開啟了這種商業模式。有的APP稱只需要一個月99元就能夠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一二線城市的多家健身房或者工作室任意選擇課程進行訓練。目前僅限於瑜伽這類團體課程,費用中不包含健身房器械區的使用權。

    許多在健身房鍛鍊的女性主要的健身都是在操房進行的,她們辦健身房年卡的目的就是為了每日的團體課程。這種模式抓住了這部分使用者的痛點,她們能夠花更少的錢,從更多的課程中挑選自己喜歡的進行預訂。健身房也能夠從APP獲得更多的客流量,從而引導她們進行二次消費、三次消費。

    這種模式對創業團隊所掌握的資源、資金和執行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為需要大規模地與商業健身房、健身工作室開展合作。

    模式4:找教練

    “約教練”“叫練”“找練”“跟誰學”這些APP或者平臺從名字上就已經說明了它的運營模式:幫助會員找教練,幫助教練找會員。教練可以在平臺上釋出擅長領域和收費標準,並公佈自己的私人電話,而消費者則可以在平臺上找到自己滿意的教練。課程結束後,消費者可以給教練評價和評分。

    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商業健身房教練必須依附於健身房才能販售私教課程的形式,讓教練可以直接透過網路平臺推銷自己。但恐怕健身房的經營者並不一定樂意看到教練能夠跨過健身房直接推銷自己,因為這很可能讓教練脫離於健身房的掌控,健身房不會同意消費者直接把費用支付給教練。(我妄自推測:大部分健身房的經營者對於網際網路化的健身產品並不敏感,所以未來O2O的教練平臺會在大多數健身房經營者還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就成長起來,並掌控部分原本屬於健身房的教練資源。還有一種情況是,這種O2O的教練平臺直接與健身房合作,而不是跨過健身房掌控教練資源。這符合於當前的行業背景,但恐怕日後的發展會依賴並受限於商業健身房。)

    當前的環境下,教練個人品牌的推廣受限於所在健身房的輻射面積,個人品牌的傳播只能依賴付費的會員。但一旦有了成熟的網路教練預約平臺,網路的推廣代替了原先的口碑傳播和銷售工作,教練能夠突破擺脫健身房平臺的限制,也可以專注於提高自己的運動學知識和健身技術,那麼有能力的獨立教練和有特色的健身工作室會越來越多。商業健身房恐怕要逐漸淪為像我在《健身工作室是否能取代健身房?》一文所說的“單純的場地提供商”。

    這種模式同樣給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它能夠給消費者更多的客觀資訊,打破了原本私教課程服務和收費都不透明的狀態,同時讓消費者有自主選擇的權力,而不是隻侷限於接觸自己所在健身房的教練。但這樣的模式對創業者在健身教練方面的資源有比較高的要求,如果平臺上並沒足夠多的收費低廉或者技術優秀的教練,那麼恐怕很難吸引到大批次的消費者。

    在我看來,這種商業模式頗有前景,但是想要做成一個成熟的網路平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它與前述的“尋找團體課程”的模式類似,都對創業者所掌握的資源、資金和執行力有很高的要求。它真正的難點在於,如何與健身房合作開展私教教學,或者如何跨過健身房直接掌控教練資源。

    目前行業背景下,商業健身房是這種模式的發展關鍵。

    模式5:健身行業的大眾點評

    我去過福州80%的健身房,作為一個有經驗的訓練者,我進入健身房幾分鐘,就能夠預判出這個健身房的整體氛圍和水平如何。有很多人問我,福州哪家健身房好,福州有沒有好的健身教練。甚至有不少外省和外地的朋友向我諮詢他所在的城市是否有靠譜的健身教練或者健身工作室。我覺得,健身行業,很缺乏一個對健身房和教練進行客觀點評的平臺。所有的健身者都需要像盲人摸象一樣,一家家嘗試和比較,才能夠得出什麼是“好的健身房”的結論。

    假如有一個平臺能夠讓客戶對健身房進行評價,不僅能夠讓普通人對健身房有所瞭解,讓訓練者對健身房更客觀地進行選擇,也能夠對整個行業的規範和發展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這就是健身行業的大眾點評。

    有了能夠預約教練的平臺,有了能夠預約團體課程的平臺,那麼做出一個健身行業的“大眾點評”和做健身社群一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看誰能夠預先積累足夠多的使用者,並制定合適的評價標準。

    模式6:線上約人到線下活動

    “約運動”“去運動”“動起來”“動力場”,這些APP同樣也從名字上就反映出了他們的模式:線上約人到線下一起運動,線上預約場地到線下活動。

    運動者是否必須透過這類APP才能夠約到有相同興趣的人一起運動呢?運動者是否必須透過這類APP才能夠預約健身場所呢?運動者使用這類APP的過程中是否足夠方便和快捷呢?這類的APP是否真的能夠滿足運動人群的需求呢?從目前我使用這類APP的結果來看,我並不抱樂觀的態度。

    模式7:健身周邊產品

    說到智慧硬體,大家想到的就是智慧手環。說到智慧手環,大家想到的就是心率、卡路里和每日步數。智慧硬體是否能夠為健身者和健身行業從業者提供更多的東西呢?

    一定是能夠的。

    但是智慧硬體的產品迭代需要時間。

    我和虎柔認為,不是出現新的智慧硬體去取代已有的健身工具,而是健身的工具被逐漸地智慧化。越來越多能夠幫助訓練者分析訓練過程、訓練結果的健身周邊產品出現,幫助進一步提高健身的效率。智慧硬體可以替代一部分原本屬於教練的工作。

    智慧手環、智慧稱、智慧跑步機、智慧划船機,甚至智慧毛巾、智慧槓鈴……這些智慧硬體最終會形成一個閉環,一個為人體健康服務的智慧生態系統。

    模式8:線上飲食指導和飲食計劃

    真不好意思我漏了這個模式……

    四 總結、以及對本文的反思

    寫完後回顧這篇文章,我發現這篇文章中帶有太多我個人的立場。

    我一直傾向於把大眾健身行業看成是教育業而不是體育行業。因為在中國,絕大多數人都是屬於還沒有入門健身的階段,而入門階段的那部分訓練者又一直處於學習和積累訓練經驗的階段。如何更好地向健身者傳授知識,而不是僅僅告訴他們怎麼訓練,恐怕才是目前大眾行業所最為需要的東西。

    我並不推薦(但也不反對)下載以上的APP,因為我認為目前它們都不夠完善,離優秀都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本篇文章與前四篇文章不同,我不能保證本篇文章的客觀性,因為所有的評價都帶有我個人的立場。本篇文章是我基於目前行業背景做的對未來的簡單預測,未來的實際情況一定會與我所預測的有不小的出入。本文僅提供思路參考,請在閱讀後獨立思考。

    (本文完)

    連結:https://zhuanlan.zhihu.com/p/20033790

  • 2 # 風味網文

    目前已經出現了許多app,透過線上觀看教學影片透過模仿教練的動作進行健身。首先,這些軟體應由健身行業本身的大咖創辦。創辦者需具有豐富的健身知識,透過和技術人員的合作完善軟體。但這些軟體只能幫助對健身知識匱乏的入階人員,那些錄製動作不能針對性的對每一個人員的自身特點給予講解。對於已有健身經驗的人員幫助不大。

    其次,前訴的軟體解決了健身入門問題,但未能解決一些健身愛好者的需求。相對而言要解決這些問題,現在的網際網路技術略顯不足。若是虛擬現實技術將來能更好的實現,網際網路+健身將會實現全球一對一輔導,也會有富有經驗的教練針對性的解決學員的問題。

    最後,網際網路+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各行各業多少都會受到影響。網際網路+健身只要解決空間上的距離和時間的距離實現個人健身的目標,就能最大程度滿足人們的需求實現共贏。

  • 3 # 大洋網

    網際網路+運動行業最近好不熱鬧。日前,國內一款健身App獲得過千萬美元的D輪融資,成為網際網路+運動領域關注的焦點。今年上半年以來,有公開資料顯示,多款運動應用獲得資本的青睞。不同於早幾年,只是單調地計步、跑步公里數、測算心率等,如今網際網路+運動的功能已變成一種社交、一種潮流。此外,廠商們亦意識到,未來要讓網際網路+運動行業深入發展,生態閉環是重要的手段,因此,眾多廠商開始著力打造線上+線下的融合,務求採用亮眼的、具有科技感的運用配件,配合軟體應用,來吸引使用者以及投資者的眼球。

    健身App獲資本青睞 線上+線下融合

    據悉,國內運動科技公司keep日前宣佈完成了1.27億美元D輪融資,此前,它共完成五輪融資,累計融資6000萬美元。網際網路+運動早在十年前已成為移動行業的焦點話題之一,與運動相關的網際網路應用、數碼產品層出不窮。據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以來,國內運動健身行業至少有8家獲得融資,其中有5家與移動網際網路密切相關,業務領域主要屬於線上應用、網際網路技術,其中3家則擁有線下健身房,亦是將傳統健身與網際網路、智慧化相結合。

    當前網際網路+運動的模式大多數已走向線上+線下,其中有的先從線上起家,再推出硬體、設立健身房;有的則是先有線下健身場地,再從其中融入網際網路元素,包括在健身房透過手環、跑步機、手機對運動資料進行檢測,收集這些資料並生成個人運動資料反饋給使用者,隨後定製個人課程、影片,甚至科技硬體。

    從風投的背景來看,其中不乏資本巨頭,例如Keep此次D輪融資是高盛集團領頭,騰訊、貝塔斯曼亞洲基金等跟投。早在今年4月,阿里體育宣佈完成A輪融資,超過12億元人民幣,估值超過80億元人民幣,該輪融資由雲鋒基金領投。它還宣佈戰略併購網際網路健身運動品牌樂動力,這是阿里體育第一筆全資收購。  

    國內部分大型的網際網路+運動應用,如咕咚、悅跑圈等亦完成了C輪、C+輪融資。隨著全民健身的觀念日益深入,越來越多人加入到運動健身的行列,網際網路+運動應用將會更受資本市場青睞。

    運動變社交 成個性化定製

    隨著網際網路市場的不斷推進和技術的提升,網際網路+運動健身已經從當初的單純測量步數、檢測心率、測量卡路里等,逐漸走向型別細化、資料深度分析、個性化定製以及社交屬性細化,在這一年多時間內,更加入了當下熱門的人工智慧(AI)。據瞭解,已升級到第三代的Apple Watch配合WatchOS 4已經可以可“主動”地完成運動感知與監測,也就說你佩戴智慧手錶進行運動,無需提前設定運動型別,它就能根據內建感應元件感知你當前正在做什麼型別的運動,從而開始計算運動時間、運動量。

    記者瞭解到,未來全新的智慧可穿戴裝置中,運動不再是個體,會變成一種“社交”,例如你跟小夥伴一起在健身房騎單車或練瑜伽,首先可以透過可穿戴裝置發起“挑戰”,對方的裝置上同時能收到邀請,在設定挑戰時間後(5天或者7天),誰完成的目標更高就能獲得勳章。又比如在一款應用裡,記者發現,當中有個社群的功能,使用者可在裡面圖文並茂地“曬出”自己的運動裝備,分享運動飲食、成果、運動心得等。裝置商表示,希望利用這種方式來鼓勵更多人做運動,讓運動、健身不再枯燥、單一。

    有了智慧穿戴裝置,運動會變得更有趣。(圖/視覺中國)

    在資料大量採集後,廠商與應用開發者亦開始對資料進行深度分析,當然,這也是貼合用戶的運動需求,有鍛鍊者表示:“簡單地告訴我跑了多少公里、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卡路里,作用不大。我們更需要的是告知每天的運動量應達到多少才有效”。因此,裝置商會結合移動手機端的應用,提供每天、每週、每月等不同時間段的鍛鍊計劃提醒、目標設定,並且可以精細到根據鍛鍊者要求的不同效果,比如是減脂、塑形、肌肉鍛鍊還是日常健身等來提供訓練指引。

    智慧跑步機讓健身者對自己的鍛鍊情況一目瞭然。

    未來:硬體與軟體深度互動

    運動融入社交元素是眾多科技企業選擇的方向,然而,這僅是開始,因為只有建立生態閉環才能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因此,生態閉環的兩大元素:軟體+硬體,兩者捆綁逐漸成為業界“共識”。

    前幾年,網際網路+運動仍是“簡單粗放”地發展,硬體與軟體是自家顧自家,這讓雙方都變得尷尬。一方面是應用軟體“變現”困難,因為許多運動健身App都是支援移動手機端或平板端免費下載使用,雖然有些App因較為人性化的功能能夠獲得使用者黏度,但是盈利模式卻成為瓶頸。另一方面,對於硬體產品,大部分的智慧可穿戴裝置在消費者群體中“一腦熱”的購買之後,隨後被閒置在家中,因為它只能簡單地與手機連線,完成計時、計步、時間提醒等簡單的功能,更不要說升級換代。

    經歷了行業洗牌與市場檢驗後,有廠商以及創業團隊意識到,軟體與硬體、課程的深度融合是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近日App Store公佈的資料顯示,自從Apple Watch釋出以來,健康關懷類App的下載量增加了75%,Keep、One Drop糖尿病管理、Yoga Glo等App備受使用者關注。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智慧硬體與軟體應用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有網際網路+運動的創業人士認為,真正的智慧運動健身是將整體的過程與結果緊密結合,做到實時的檢測和反饋,將採集的資料輔助課程的最佳化和更新。簡言之,就是要做資料分析——根據硬體採集到的資料,實時顯示的同時給予使用者運動建議與規劃。比如有一款智慧跑步鞋,可以透過內建的智慧晶片記錄每天運動資料、卡路里消耗,自動區分走路、健走模式等,並且透過App介面顯示出來,繫結App後,還可定製有氧健走燃脂等專業課程以及實時語音指導。

    在物聯網趨勢下,家中、健身房的運動器材都能與移動裝置互聯、及時採集資料,甚至傳到雲端進行分析,這讓網際網路+運動看到更多的空間與前景。然而,有長跑專業戶卻提出了一個本質的問題,運動硬體在深度考慮外觀設計、互聯功能的時候,最好能兼顧到硬體的續航,“尤其是使用於戶外的可穿戴運動硬體,長續航性是相當必要的”。

    智慧穿戴裝置能感應健身者的運動狀況。(圖/視覺中國)

    記者觀察網際網路+運動還需紮實的產品為基礎

    網際網路運動與社交融合,無疑是當下流行的話題。尤其對於當下年輕人來說,馬拉松、健身、瑜伽等運動不僅是為了鍛鍊身體,更是一種社交方式、一種生活態度。

    網際網路運動以及可穿戴廠商經歷過上輪的行業洗牌後,逐漸摸索到盈利模式,但這僅是新一輪行業競爭的開始,因為大部分運動與社交融合方式仍處於簡單的領勳章、交流經驗、曬成績單等的階段,如何能讓這種社交形態深入是行業值得探討的方向。

    另外,利用線上付費課程、推進消費者在智慧硬體、穿戴產品的升級換代,以及打造線下健身房等模式,是科技品牌、創業團隊打造線上線下生態,現真實模式“變現”的主流手段,然而,記者留意到,部分網際網路健身產品打造所謂自身品牌的運動鞋、運動內衣、跑步機、運動手環等,無論從外形設計、產品材質,還是運動效能方面仍未如理想,這又怎樣能讓市場買單?

  • 4 # 友讀營養

    網際網路行業的人認為網際網路可以顛覆一切,傳統行業的人都是山炮,在傳統行業人的眼中,網際網路人何嘗不是門外漢?是網際網路模式填充內容還是內容的網際網路化是爭執的核心。私以為,網際網路可以獲得相當數量的小白,但是這部分人群很難轉化為利潤,而傳統行業自然是獲得了核心利潤。健身和運動在低端(免費)使用者群,就是社交行為,而在高階(付費)使用者群,是科學。以國內目前的運動消費者教育程度,決定了從運動中獲得明顯收益的是小部分人群,更多的是自身從運動中獲得的滿足感和自我認同,這部分群體的主觀性強烈,獲得運動收效,是很困難的。兩個行業獲得的是兩個層級的使用者群。資本運作是另一種模式,就不做評價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古裝劇說話很有古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