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是戰國後期,在長江流域一帶產生的一種詩體。
“楚辭”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張湯傳》,原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詞。後來,在文學領域被用來專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作品為代表的一種詩體,帶有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地之人有一地之方言語音。
《隋書·經籍志》說楚聲“音韻清切”,也就是當地語言是清朗激昂的。也就有了《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之類的歌謠。
楚辭雖然脫胎於楚歌,但卻擺脫了歌謠的形式,用華美的文辭來表達豐富的內涵和思想情感。
楚地巫教盛行,有一種說法稱屈原本身就是個巫史。
中原對鬼神是敬而遠之,楚地對鬼神是親而樂之。
所以,在屈原的楚辭作品中,如《九歌》之類,許多都與巫教祭祀有關。日本學者青木正兒認為,《九歌》就是一套有系統、可以上演的巫教歌舞劇。
楚國公卿貴族在議事時經常徵引詩書典籍,屈原作為楚國貴族,自然也受到了《詩經》等文體的影響。在《九章·橘頌》中,全用四言句,“兮”字只是虛詞,這可以看出《詩經》體式對《楚辭》這種新詩體的文化滲透。
楚辭比四言為主的詩經詩句更長、變化更自由,可以容納更多雙音詞和多音詞的詩歌來表達更為細緻和複雜的感情。楚辭體想象豐富、長於抒情,開創了文學史上寫意的傳統。
楚辭,是戰國後期,在長江流域一帶產生的一種詩體。
01 “楚辭”的名字“楚辭”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張湯傳》,原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詞。後來,在文學領域被用來專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作品為代表的一種詩體,帶有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02 楚辭與楚地的歌謠有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地之人有一地之方言語音。
《隋書·經籍志》說楚聲“音韻清切”,也就是當地語言是清朗激昂的。也就有了《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之類的歌謠。
楚辭雖然脫胎於楚歌,但卻擺脫了歌謠的形式,用華美的文辭來表達豐富的內涵和思想情感。
03 楚辭的形成於巫教有關楚地巫教盛行,有一種說法稱屈原本身就是個巫史。
中原對鬼神是敬而遠之,楚地對鬼神是親而樂之。
所以,在屈原的楚辭作品中,如《九歌》之類,許多都與巫教祭祀有關。日本學者青木正兒認為,《九歌》就是一套有系統、可以上演的巫教歌舞劇。
04 楚辭受黃河流域中原文化的影響楚國公卿貴族在議事時經常徵引詩書典籍,屈原作為楚國貴族,自然也受到了《詩經》等文體的影響。在《九章·橘頌》中,全用四言句,“兮”字只是虛詞,這可以看出《詩經》體式對《楚辭》這種新詩體的文化滲透。
05 楚辭的文化影響楚辭比四言為主的詩經詩句更長、變化更自由,可以容納更多雙音詞和多音詞的詩歌來表達更為細緻和複雜的感情。楚辭體想象豐富、長於抒情,開創了文學史上寫意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