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愛有很多

    第一個姓嬴,見於《史記·秦本紀》。司馬遷引用周孝王的話,說:“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接著,司馬遷又說:“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司馬遷在《秦本紀》中敘述了秦的世系,包括秦始皇、二世和子嬰之後,總結說:“秦之先為贏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複製的。

  • 2 # 歷史有知社

    先秦時期,姓氏有別。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所述:“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所以,像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秦始皇嬴政等這些叫法。都是後世對他們的稱謂,而非當時的合適稱謂。否則,中國今天的人口前三大姓,就不是“李、王、張”,而是“姬、姜、嬴”這些上古姓了。

    那作為戰國七雄之一,並最終統一天下的秦國,其王室究竟是那種“氏”呢?“氏”相比“姓”來說,要複雜得多。在先秦時期,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則。“姓”代表著血緣,是用來辨別婚姻的,而“氏”是用來別貴賤的。明末大儒顧炎武在《原姓》中寫道:“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

    一個家族的“姓”是不會變化的,而“氏”會隨著其家族地位的變化而變化。如晉國的權臣趙盾,其有三為異母弟,分別為趙同、趙括、趙嬰齊。趙同食於原,趙括食於屏,趙嬰齊食於樓,故此三人又稱原同、屏括、樓嬰(樓嬰齊),原、屏、樓等也分別為此三人的“氏”。趙盾還有一位堂弟叫趙穿,其被封於邯鄲,別為邯鄲氏。晉國的智氏、中行氏、程氏等皆為荀氏的別支。晉國魏氏也有別支令狐氏、呂氏等等。

    說秦國為嬴姓趙氏的,多受司馬遷的《史紀》影響。而司馬遷的時代,姓氏已然不分。司馬遷說秦國為嬴姓趙氏見於《秦始皇本紀》,卻不見於《秦本紀》。再則,先秦的史籍中,也無秦國乃“嬴姓趙氏”的記載。所以,秦國為嬴姓趙氏的說法值得考究。

    認同秦國為嬴姓趙氏的,其主要理論依據乃“秦趙同祖”。按《史記》所述: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造父有功於周穆王被賜以趙城,由此為趙氏。而秦的先祖惡來乃是蜚廉的長子、季勝的長兄。“氏”通常都是直系往下傳承的。至造父獲賜趙城,據秦趙同祖已歷六世,血脈早已疏遠,沒來由造父氏趙,其遠房同宗也氏趙的道理。

    再則,秦的先祖雖然發跡比趙的這一支要稍晚一點,但可以說是後來居上。秦的先祖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邑,成為秦國始封君。到春秋時期的秦襄公在位期間,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了,而趙的一支到戰國時期才正式為諸侯。趙可以說遠不及秦的榮耀,“氏”是家族社會地位的體現,家族地位提升,可以另立宗“氏”,也沒有“氏”趙的道理。

    第三,據顧炎武在《原姓》中所述。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次則公子,公子無氏,不稱氏稱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無氏,不稱氏稱名……

    “氏”是用來別貴賤的,而國君最為尊貴,不需要用“氏”辨別。就像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姓”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只有武士階層才有“姓”。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平民階層才有“姓”。然而,日本的“皇室”卻至今沒有“姓”,因為壓根就不需要用“姓”來體現社會地位。

    先秦時期,也是同樣的道理。除了有些諸侯國,如自西周開始的楚國、齊國,戰國時期的韓、趙、魏等,有氏在得國之前,故而其有氏。而更多的諸侯國,如晉國、魯國、衛國、吳國、鄭國等等,其實無氏。而這些諸侯國在被滅後,其公族大多數都以其“國”名為氏。如晉、魯、衛、吳、鄭等姓氏,其姓氏的主要族源都是來自於這些諸侯國的公族。秦國也是同樣的道理,秦氏的最主要族源也是來自於秦國的公族。故而,秦國為“嬴姓秦氏”要更靠譜一些,故秦始皇也可以看出是秦氏。

  • 3 # 北北北777

    我原來也以為秦始皇姓秦,但課本都說秦始皇嬴政我以為意思是秦始皇贏得政治,後來才知道原來秦始皇就叫嬴政

  • 4 # 指動濟南

    首先,有個事要弄清楚:中國漢朝以前,“姓”與“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姓從“女”從“生”,是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族群符號,起源於母系社會,因此上古八姓多為“女”字旁:姬、姜、姒、姚、嬴、妘、媯、妊。

    氏是姓的分支,父系社會的產物,是族群分出新族群后起的符號。漢朝以前,姓和氏不混用,漢朝後才合一。

    注意如下兩點:

    1、漢朝前普通人只有“姓”,貴族才有“氏”。姓可“別婚姻”,避免近親婚姻、利於優生;氏可“別貴賤”,表明身份與地位。

    2、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氏同,姓不同可通婚;姓同,氏不同不可通婚,禮不娶同姓。

    根據貴族男子不稱姓、女子稱姓的規矩,秦始皇準確的稱呼是:姓贏、氏趙、名政。他是男子不稱“姓”,所以叫趙政。那麼,他為什麼是趙氏呢?這事要從頭說起。

    黃帝的孫子叫顓頊(zhuān xū),顓頊有個後裔叫伯益,因治水有功被賜姓“嬴”。伯益有個後裔叫蜚廉,他和其長子惡來曾輔佐商紂王。熟讀《三國演義》的人會記得曹操稱讚典韋的話:“真吾之惡來”。這裡所說的“惡來”就是蜚廉的長子。

    蜚廉號處父,是傳說中的風神,人稱“飛廉”,力大腿快,善於奔跑;惡來,不僅力大腿快,還可“手裂兕虎”,可以手撕野牛和猛虎(大約這是抗戰神劇“手撕鬼子”的原始出處)。周武王伐紂時,惡來因保衛商紂王戰死;奉命出使北方的蜚廉則登上霍太山(今山西太嶽山)築壇以報紂王之靈。

    然後,蜚廉“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死,遂葬於霍太山。”蜚廉發現一個石棺,刻有銘文“天帝命你不得涉足殷商之亂,賜你這口石棺,以便你的氏人得到榮耀”。 蜚廉就自殺了,被葬在霍太山上。看過《封神演義》的都知道,飛廉、惡來是商紂王最重要戰將。

    蜚廉有個小兒子叫季勝。季勝有個後裔叫造父,善長駕車。有一年周穆王到西方巡視,樂而忘返。華人趁機作亂,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返回平定叛亂。造父因功封於趙城,後人就以趙為氏。

    贏姓季勝一支,後來成為天下聞名的贏姓趙氏。再來說說惡來一支。

    惡來的後代叫女防(是個男人),女防有個後裔叫非子,是惡來五世孫,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寵幸,封於秦地,人稱“嬴秦”。當時秦地方圓50餘里,不是“城”更不是“國”,與季勝後人的趙城不可同日而語。

    再後來,同源同宗的兩支人家以天水、金城(今甘肅)為“大本營”發展起來。春秋末期,趙衰(cuī)輔佐晉文公稱霸,“三家分晉”後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趙氏名聞天下;秦國經6世的努力,到秦襄公時成為諸侯,直到趙政統一天下。天水,因此成為嬴姓趙氏的“郡望”。

    要說明的是,秦王室不叫嬴姓秦氏,而是叫嬴姓趙氏。史載秦王室“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秦王室因造父被寵幸,以趙城為源,自稱趙氏。這很好理解,趙氏封國大,名氣旺,人才輩出,偏居於中原之外的秦王室本來應是“嬴姓秦氏”,但“傍名牌”自稱是趙氏。

    秦始皇則是趙氏,不是秦氏、贏氏。《史記》對此有說明,漢朝前的史書均稱他為趙政。這與後人附會的:秦始皇之母是趙姬,又出生在趙國,後為了躲避追殺,改名趙政等等均無關係。漢朝後姓氏合一,史書才有“贏政”的稱呼

  • 5 # 平沙趣說歷史

    秦始皇當然不姓秦。先秦時期,姓氏有別,只是在戰國中後期才慢慢開始合一,到了後來,姓氏成為同一種概念,也就是我們今天問的“你姓什麼?”說的就是姓氏。

    先秦時期,姓與氏分離。姓字形為“女生”,跟母系社會有關,用以表明血緣,在上古人口稀少的時候,同姓的基本都是近親,所以為了後代又衍生出同姓不婚的習俗規定,所以姓的作用是別婚姻,以免兩個同姓的親戚結婚了近親繁殖,當然,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因為人口多,這個規定已經不是鐵律。

    氏的作用是別貴賤,地位高的人才有氏,而地位低的人就沒有,此時已經進入男權社會,所以女子是沒有氏的,她們只能稱姓,而地位較高的貴族男子有氏(地位低的男性奴隸也沒有氏)。“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上古時候的姓很少,但是經過演變出來的氏很多,這些氏再演變,就成了今天數不勝數的姓氏。

    扯了這麼多。再說秦始皇,秦始皇是秦國國君,據《史記》記載,秦國的國君是嬴姓趙氏,因為秦國先祖獲封諸侯建立秦國的時候並沒有改為秦氏,所以依舊是趙氏。

    秦始皇名政,姓贏,後世人按照自己的命名規則稱他為嬴政,但其實按照當時的說法,他應該叫做趙政。不過,這是他即位之前的叫法,等到他當了國君,地位更高,氏已經不能體現出他的尊貴,一般直接叫秦王政,而不稱氏。

  • 6 # 不是來搞笑

    秦始皇的意思是秦朝的初始皇帝,中國“皇帝”的叫法是來自於秦始皇,以前都尊稱為王,因為當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認為自己的功績大於三黃五帝,所以就取了皇帝來稱呼自己,因為他是第一個這麼稱呼的所以叫始皇,秦始皇其實他姓嬴,嬴政你應該聽過吧,看電視劇也應該知道,他早期在趙國邯鄲做人質的時候也常被稱為趙政。

  • 7 # 林屋公子

    這個問題其實出得不好,涉及周代的姓氏制度了。

    秦漢以後的姓和氏是一樣的,秦檜是秦姓也是秦氏,這個沒什麼問題。但在周代,姓和氏還是不同的,大體說來姓表示血緣出身,氏表示社會集團。比如,我們知道秦始皇是嬴姓,這個嬴姓追根溯源到上古大神伯益。但是伯益的後代在周代不止秦國一支,比如趙國、徐國、鍾離國、葛國、梁國,他們的公族都是嬴姓。所以大家知道姓是怎麼表示血緣的,就是不管嬴姓後人在哪裡,這個嬴姓的標誌始終不會變。

    至於氏呢,氏的來源有很多種,以封地為氏是最普遍的,比如以上這些國家,就分別是秦氏、趙氏、徐氏等等;當然氏還有其他由來,比如官職得氏,如司馬、司空、司徒;比如諡號得氏,比如楚國的景、昭兩大族就來自楚(景)平王和楚昭王;比如名字得氏,比如魯國的仲孫、叔孫、季孫就來自魯桓公三個兒子仲慶父、叔牙、季友。每個氏就是一個氏族,在當時就是一個政治經濟共同體。可見,氏是可以不斷變化的。

    具體到秦始皇,他是什麼氏呢?他有兩個氏,一個趙氏,一個秦氏。不用驚訝,氏本身就可以變化,所以先後兩個不奇怪。因為他出生在趙國,所以從母氏稱“趙政”,當時還在“趙”這個氏族內;後來回了秦國,所以從父氏稱“秦王子政”“秦王政”“秦政”等,因為當時已經在“秦”這個氏族了。秦國應該就是秦氏,不是趙氏,這點太史公的記載是有問題的,應該秦國從西周中期就建立了,早就脫離了“趙”氏族。

    所以秦始皇是嬴姓趙氏、秦氏,但是後來姓氏沒區別了,所以非要說秦姓,好像也有一定道理,所以這個題目出得不好。

  • 8 # 柯十一

    秦始皇姓秦

    漢高祖姓漢

    唐玄宗姓唐

    明成祖姓明

    以此類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個月的金毛幼犬吃多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