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5歲多了,最近總是對自己做不好的事情特別沮喪,傷心,有時候會大喊,我再也不怎麼樣了,我永遠也學不會什麼了等等。還有就是膽子有點小,拒絕聲音太大,看電影話劇等等只要碰到有大灰狼或者兇猛動物的時候就哭鬧著要出去。
3
回覆列表
  • 1 # 曲韻談兒童心理

    先說5歲多的孩子,他的感受是會非常敏銳的。再加上他有沒有那麼多的人生經驗,所以他在看電影、看電視、包括看話劇,孩子會特別特別當真。所以這裡頭如果有大灰狼、或是什麼兇猛的東西,那孩子真的是很受驚嚇的。所以您的孩子有這樣的反應我覺得是正常的,不是孩子膽小。

  • 2 # 像風一樣吹過4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孩子,見生人就哭,不敢自己去做事,處處需要大人陪著,我們平時稱這種孩子是膽小怯懦。這是什麼原因呢?

      1、與家庭環境有關。有些孩子生活範圍很小,平素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裡,從小由爺爺奶奶照看,很少帶孩子出去玩,接觸外人也少,依賴性較強,不能獨立地適應環境。這樣的孩子一見生人就躲藏,生人一抱他就哭鬧,如果送託兒所,碰上新環境、新老師更是膽小。

      2、家庭教育方法不當。有些孩子在家裡不聽家長的話,如哭鬧或不好好吃飯時,家長就用孩子害怕的語言來嚇唬他,說“你再哭我把你扔在外面讓老虎吃了你”;還有的孩子不睡覺,大人藏在門後學老貓叫;有的孩子想玩泥,家長怕孩子弄髒衣服,說“泥裡有蟲子咬你的手”,用這些恐嚇孩子,從而使孩子失去了安全感,而形成膽小怯懦。

      3、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限制過多,如到公園時去玩耍,不讓孩子去爬山恐怕摔下來,不讓孩子去湖邊玩怕掉下去等等。造成孩子不敢從嘗試與實踐中獲得知識,取得經驗,這也造成膽小怯懦。

      對於膽小怯懦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要讓孩子多觸外界的事物,多認識世界,多與小朋友交往,鼓勵孩子去探索與嘗試,從實踐中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

  • 3 # LXM134407229

    作為家長,要想真的幫到孩子,需重新看到恐懼。恐懼是一種人類特有的進化而來的情緒。為了生存,我們的祖先嚐試過各種危險,這些危險就被留在了集體無意識中,比如高崖、深水、蛇及猛獸;對危及個體生命的潛在危險,恐懼有助於個體集中注意力,更好地預防和應對,所以恐懼有時真的會幫到我們。

    還有些擔心和害怕,是源於個體或他人的經驗,比如小時候聽鬼故事受過驚嚇,會怕黑;有過溺水的經驗,從此恐水等等。所以,每個害怕的瞬間、每次恐懼的情緒都是值得被理解與尊重的。

    曾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單親媽媽帶著16歲的兒子去高空彈跳,上塔臺後穿好保護繩索,孩子害怕到不行,告訴媽媽他不想跳,媽媽居然激動地訓斥孩子,"你膽子這麼小,將來怎麼保護媽媽?!”

    不同的父母面對孩子因恐懼、害怕、膽小而卻步甚至哭鬧時,有的會表示不理解,對孩子說“多簡單的事兒呀,這有什麼好怕的?”,有的會害怕孩子哭鬧而迅速帶孩子離開所處的環境、有的強迫孩子去行動、有的會批評責罵孩子,使孩子的情緒更加激動,到底如何做才能真的幫到孩子呢?

    >>>>

    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因害怕、恐懼而情緒激動甚至哭泣時,請接納並允許孩子情緒上的宣洩。如果孩子哭泣,請允許他哭一會兒,給予擁抱或愛撫,看著他們的眼睛共情“害怕,是嗎?”孩子多半會迴應而說出具體的恐懼點。

    >>>>

    別拿成人的評判標準要求孩子

    也許僅僅是跨越一條小水溝,大人半個步子就邁過去,孩子個矮腿短,他就有理由害怕掉到水裡而止步等待。

    >>>>

    不要強化孩子的弱點

    當父母感到自己的孩子膽子小、過度自我保護時,更不能從言語上反覆批評、強調“你就是膽子小!”這樣貼標籤,更會強化孩子的劣勢;更不能當眾指責“你看誰誰,就是比你膽子大、勇敢、動作協調”,反覆比較會讓孩子更自卑、自暴自棄從而喪失戰勝困難的動力!

    >>>>

    循序漸進解除孩子的恐懼

    拿《最野假期》裡暉暉在巴音布魯克騎馬為例,開始暉暉拒絕上馬,說自己太重,上不去。全組隊員和主持人想了各種辦法幫他上馬,等他上馬後,當地的阿音格哥哥坐在他身後保護他,讓他確定自己不會摔下。接著主持人黃煒哥哥給他選擇權“你是選擇現在下馬?還是讓馬走幾步?”暉暉特別放心地說“挑戰一下自己,再多走幾步。”當他確定了自身安全,又感到樂趣時,就會有挑戰自我、克服恐懼的動力。最後暉暉騎了好幾圈而不肯下馬,既體驗了騎馬帶給他的快樂,又獲得了戰勝自己恐懼的成就感。

    >>>>

    對細緻敏感,自我保護欲較強的孩子,選擇恰當傳遞資訊

    比如一位醫生的孩子,原本特別想學習游泳,聽了媽媽講了搶救溺水患者失敗的經歷後,再也不敢學習游泳了。隨著對暉暉的更多瞭解,知道暉暉在媽媽的影響下,也特別愛看養生及分享醫學知識的節目,能說出很多疾病及人體器官的名稱。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也許這一因素也會使小暉暉對身體可能出現的未知風險產生比同齡孩子更多的擔心。

    >>>>

    對於頑固、強烈又不明原因的恐懼

    如果家長朋友確實不知道孩子因何而害怕恐懼,並且恐懼程度已經達到影響生活質量的情況,最好帶孩子諮詢專業人士。

    幫孩子克服恐懼,不是一時一刻的事情,不可急於求成,需要清楚原因、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幫助孩子。隨著孩子對自己身體素質的自信、平衡感的提高、情緒管理力的提升,克服恐懼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 4 # 軒軒鑫寶

    幫助孩子自信的52個方法

    1、給孩子一份真誠的讚美。

    2、別讓孩子有負面的自我評價。

    4、只有我和你——和孩子共度一段愉快時光。

    5、幫助孩子學習作決定——鼓勵孩子玩需要作決定的遊戲:下象棋、西洋棋,都可以讓孩子們在不受父母的影響下,學習作決定。

    6、讓孩子從游泳中建立自信——會游泳的孩子,已經能克服生命中最大的恐懼:懼水症。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將體會:恐懼是可以面對的,技能是可以學習的。

    7、讓孩子擁有貴賓般的尊榮——孩子的自尊是在他人一次又一次的另眼看待和重視中建立起來的。

    8、問問孩子的意見——在談話中記得問問孩子:“你認為呢?”、“你的看法呢?”、“你對這事的感覺如何?”、“你有其他意見嗎?”

    9、為孩子佈置一個發表園地——用冰箱的門做為發表園地,或者在牆上釘一個框框,展示孩子作品。

    10、幫助孩子結交朋友——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邀朋友到家裡玩。你可以選定幾小時或幾天,讓孩子帶幾個朋友到家裡玩。

    11、讓孩子覺得受重視。

    12、和孩子一起祈禱。

    13、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語言能力。

    14、教導孩子如何使用指導手冊——讓孩子有親手組合新的孩童床或玩具火車組的經驗。讓孩子從閱讀指導手冊中學會將東西整理就緒。

    15、為孩子訂定生活常規。

    16、教孩子基本的急救方法——急救和意外預防技巧還能幫助你的孩子有處理緊急情況的信心。

    17、儘可能回答孩子的問題。

    18、遵守諾言——對孩子來說,遵守諾言也是愛和關懷的高度表現。在孩子眼中看來,不遵守諾言就是說謊,就是不愛他。

    19、教孩子基本的烹飪技巧。

    20、鼓勵孩子讚美他人。

    21、鼓勵孩子參加團體活動。

    22、鼓勵孩子問問題——問問題需要有勇氣、積極的自尊和自信,幫助孩子獲得知識和改進學業成績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勵孩子問問題。

    23、為自己發光——鼓勵孩子走自己的路。

    24、讓孩子學會祈禱。

    25、儘可能告訴孩子你這樣做的理由。

    26、儘量參加學校的家長會。

    27、告訴孩子他的“當年勇”。

    28、讓孩子教你一些“新”事物——給孩子機會,讓他教你一些他知道而你不知道的“新”事物,這將令他神采飛揚。

    29、教導孩子如何“迷途知返”——教孩子萬一迷路了,該如何“迷途知返”。首先告訴孩子務必要留在原地不要隨意走動。訓練孩子說:“我迷路了,你可以幫助我嗎?”。教孩子如何找出自己的位置,以及教孩子看地圖的技巧。

    30、幫助孩子學會如何面對拒絕——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相同的品味、好惡、觀念、價值觀或者作風。

    31、讓孩子學會“給予”——讓孩子知道給予不是對不如已者的施捨,而是一種愛與關懷的表達。讓孩子知道為需要幫助的人服務也是一種禮物。

    32、準備兩枚應急的銅板打電話——一個擁有兩枚應急的銅板打電話的小孩,是一個能扭轉劣勢,轉危為安的孩子;一個知道自己應該何時以及向誰求救的孩子,是一個不會孤單和恐懼的孩子!

    33、鼓勵孩子背誦文章——其實,背誦詩篇、名言警句或成語可以幫你的孩子留意語文文字的結構和使用方式。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比較喜愛舞文弄墨,而且在語文方面也會有較高才能。

    34、給孩子探索這個世界的自由。

    35、教導孩子學會如何自我保護。

    36、鼓勵孩子結交可信賴的大朋友——鼓勵你的孩子和他的祖父母、叔、伯、阿姨,建立良好的關係,讓這些親人成為孩子可信賴的大朋友。

    37、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別人。

    38、不做無益的恐嚇威脅——如果你說:“假如你這麼做,爸爸會打你屁股”,在孩子惡劣的行為發生後,卻沒有懲罰,這就是無益的威脅恐嚇。沒有言出必行的話,會讓孩子認為,“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相信爸爸在說真話。”

    39、幫助孩子預作準備——信心、自尊,是給“預作準備”的孩子,也就是準備就緒去迎接挑戰的孩子,以及知道“爸媽非常尊重我,幫助我為第一次的經驗預作準備,我不需去害怕面對這些新事物。爸媽都認為我可以處理這個情況,所以我當然可以。”

    40、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面對失敗。

    41、讓孩子擁有一個帳戶。

    42、和孩子一起嘗試新事物。

    43、孩子闖禍了,讓他自己善後。

    44、與孩子分享你的希望。

    45、和他談談關於“性”的事。

    46、給孩子一份值得永存的遺產,不一定是金錢。

    47、教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48、重視孩子的新發現。

    49、讓孩子養寵物。

    50、勇於向孩子說“對不起”。

    51、讓孩子擁有意外的驚喜。

    52、緊抱孩子,告訴他“我愛你”。

  • 5 # 孖蓒12345

    親友逗孩子是家長們常常會遇到的事情,親友們往往是出於喜愛孩子才逗孩子,但逗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影響,有的家長意識到了這一點,有的家長可能暫時未意識到。

    那麼,逗孩子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在遭遇這樣的尷尬事的時候家長們該如何應對呢?

    經常看到大人逗孩子,那種“逗”實際是一種戲弄。他們把孩子逗得出錯,或者驚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們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並沒有惡意,甚至還是出於對孩子的喜愛,但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種殘忍的行為。因為孩子不懂大人們的玩笑,他們會當真,成人的“逗”往往會讓他們感到憤怒、驚恐、不安、被欺騙、不被尊重,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

    一次在餐館吃飯,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那一幕看得我真是難受極了。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著他的朋友(大約30多歲)笑著對孩子說:兒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則笑著對孩子說: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繼續逗孩子:叫哥哥!

    在這一聲聲“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個紅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說:叫聲伯伯,這個紅包便給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該叫眼前這個男人“伯伯”還是“哥哥”,猶疑著不吭聲,也不伸手接紅包。

    爸爸的朋友作勢要把紅包收起來:不叫伯伯啊,那這個紅包不給你了。

    孩子仍不吭聲。

    旁邊一位阿姨笑著說:這孩子膽子可真小,一直不說話,哈哈。

    我在旁邊看著,為這個孩子感到難過。由於大人們之間的玩笑,他不確定到底該叫那位男士“伯伯”還是“哥哥”;由於怕叫錯,索性他不開口叫人,卻反被貼上了“膽小”的標籤!孩子此刻一定覺得自己不夠好,膽子不夠大,這是多麼糟糕的事!

    男士們一邊去了。過了一會兒,一位女士接過了接力棒。

    她走到男孩身邊,蹲下來問道:寶貝,你是男孩還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來情緒緩和了一點的孩子不高興了,沉默。孩子明明是男孩,這位女士卻故意說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問的虛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繼續逗:你不說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點著急,趴到媽媽腿上,仍然不說話。顯然他心裡既著急又憤怒,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個阿姨卻亂說自己是女孩;著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辯解。

    對於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個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氣。尤其對於那些內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們往往沒有勇氣去反抗、拒絕和辯解,他們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對他們的捉弄,內心卻感到無比害怕和憤怒。

    這時,孩子的爸爸笑著說,再這樣下去他會哭的。孩子的媽媽只是笑著,並不阻止那位女士。

    女士仍不放過孩子,對孩子說:來,阿姨抱抱你,行不行?

    孩子縮到媽媽懷裡,不說話。前面的捉弄讓孩子對女士毫無好感,怎麼可能讓她抱呢?

    女士笑著說:你不說話啊,那我就強行抱你啦!邊說邊伸手假裝要抱孩子。

    孩子終於“哇”的一聲,嚇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我難受的不是別人怎樣逗孩子,週週從小到大遇到過多次這樣的經歷,我難受的是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識到孩子的內心變化,未能給孩子提供保護和支援。這個過程中大人們是得到了快樂,但這種快樂建立在孩子痛苦的基礎上,有什麼意義呢?

    而孩子又得到了什麼呢?他被大人們欺騙、引誘、愚弄和嚇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這讓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不敢相信別人,對他今後的人際交往可能造成障礙。

    逗孩子的實質是成人居高臨下地以孩子的天真幼稚來取樂,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不同方式的“逗”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一樣:嚇唬孩子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欺騙孩子讓孩子不敢信任別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譬如吐口水、踢人會讓孩子是非不分。不管是什麼形式的“逗” ,對孩子的影響都是長遠甚至終身的。

    因為親戚不當的“逗”,我的小侄女曉曉曾經產生了心理陰影。

    一次曉曉來我們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飯的時候,她突然問道:姑姑,你說我媽媽還愛不愛我?

    我說:你媽媽當然愛你啊。

    曉曉滿臉擔憂地說:可是姨媽說媽媽以後不愛我了,只愛弟弟。

    我問曉曉:姨媽是什麼時候說這話的?

    曉曉說:是家裡來了“100個人”的那一天。

    我馬上打電話找曉曉的媽媽和奶奶瞭解清楚情況。原來是在她弟弟的滿月酒宴上,一位姨媽對她說過,曉曉,你媽媽有了你弟弟,今後只愛你弟弟,不愛你了。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恐懼的事情莫過於失去媽媽的愛了。一句“你媽媽只愛弟弟,不愛你了”對孩子來說無異於是晴天霹靂。此時事情已經過去幾個月了,這個問題無疑已經讓曉曉糾結了幾個月,這幾個月裡她該是多麼的恐懼和不安啊。難怪這幾個月裡,曉曉經常打弟弟,她是恨這個小小的嬰兒奪走了媽媽的愛呢。成人以為逗一下孩子取取樂無關緊要,卻不知道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痛苦!

    看著曉曉充滿擔憂的樣子,我心痛極了,我捧著她的小臉,看著她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說:曉曉,姑姑鄭重地告訴你,姨媽是逗你的,這種逗是一種欺騙,是不對的。我敢保證:你媽媽和以前一樣愛你。

    曉曉半信半疑地說:姑姑,你說的是真的嗎?我媽媽真的和以前一樣愛我嗎?

    我說:你可以打電話問媽媽,讓媽媽親口告訴你。

    後來,我們又做了一些努力,曉曉才重新相信媽媽還是愛她的。

    經常有家長寫信問我,當別人逗得孩子哭、害怕或者打人的時候不知該怎麼辦。他們明知愚弄孩子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但常常礙於面子,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者朋友,不阻止、不拒絕,甚至會幫對方解釋或者勸說自己的孩子。

    下面這位媽媽就為這個問題而困惑:

    我家寶寶現在2歲10個月,最近兩個月,特別喜歡打人。我觀察了一下,大概是這樣:

    去親戚家,他把自己帶來的玩具開啟放在椅子上玩。親戚們圍過來看,還有帶小孩的。別人扶住他放玩具的椅子,他不願意,讓別人別扶他的椅子。然後,親戚們逗他,讓他拿玩具和站在旁邊的弟弟一起玩,他不肯,說:不行!我說,弟弟喜歡你,所以想和你一起玩。他說,我不喜歡和弟弟一起玩。我說你看弟弟站在一旁,沒有拿你的玩具,要你同意弟弟才會拿。他就說:同意我也不拿給他玩!

    這時,旁邊有人逗他假裝拿他的玩具。他生氣地打人家。我說,你不喜歡別人拿你的玩具,你就說:請不要拿我的玩具。他說,我說了的,人家還是要拿,拿了我就要打。這時有親戚說,你這麼小氣,我們不和你玩了!他說:我自己玩!

    其實如果過幾分鐘他還是願意跟別人玩,我覺得他可能是排斥一群人圍著他逗呢。換成是我,我也很煩,但是打人還是不對的。我告訴他不要打人,有話好好說。他說,我說了他們還是要拿。他還跟我說:“我又不是奶娃子,我都是哥哥了,他們還要逗我,討厭得很!

    這個孩子為什麼會打人,原因媽媽已經說到了,孩子也說出來了——不喜歡別人逗他。孩子感受到別人逗他的時候是不真誠、不尊重他的,這讓他反感。譬如故意拿走他的玩具給弟弟或者妹妹玩,這是成人在試探這個孩子,孩子感受得到這是成人在試探他。孩子直接的抗議就是“打”。 可能是礙於面子,媽媽接下來的處理在孩子看來是替別人解釋,他覺得媽媽不理解他,於是更加憤怒,和媽媽槓上了。很多時候,我們也和這位媽媽一樣,可能照顧了親友的情緒、照顧了站在孩子旁邊的弟弟的情緒,唯獨沒有照顧自己孩子的情緒。媽媽的態度比親友的“逗”更讓孩子感到憤怒和傷心。

    那麼,家長在孩子被“逗”的時候該怎麼做呢?當孩子被愚弄的時候,家長要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不要因為礙於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勸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釋,那樣會讓孩子感到孤立,認為連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援他。

    以這個案例為例,家長可以先平和地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寶貝,你是不喜歡大家這樣逗你,是嗎?孩子聽到這句話,便知道爸爸(媽媽)理解他,憤怒、不安的情緒可以得到安撫。接著,家長可以平靜地對孩子說:大家其實是喜歡你,不過這種方式讓你不舒服了是不是?如果他們換一種方式表達對你的喜歡,你能接受的對嗎?這句話一方面說給孩子聽,讓孩子瞭解大家對他並沒有惡意;一方面也說給親友聽,讓親友明白孩子不喜歡大家用這種方式對他,換一種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夠接受。

    說這話的時候不能帶情緒,不能有指責的口氣。開明的親友聽到家長和孩子這樣的對話一般能理解孩子為何會憤怒,至少能意識到家長不喜歡別人這麼逗他的孩子,大多數人會識趣地打住。如果親友們還是不知趣,繼續逗孩子,那麼家長要果斷地對親友們說“不”: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歡我的孩子才逗他,不過這種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請大家換種方式和孩子交流,謝謝。

    必要的時候可以帶孩子暫時離開一會,先照顧孩子的情緒,事後再跟親友溝通。只要家長得體地處理,可以做到既保護了孩子又不會得罪親友,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寧可得罪親友,也不能犧牲孩子的心理健康。

  • 6 # 蛻容

    現在的社會肯不缺乏比較,經常被家人拉出來比較小孩就會有一種心裡。小孩子之間也會有競爭,只要有競爭就會有輸贏。對成年人來說輸了站起來,再接再厲。可有的小孩在失敗後寧願把自己縮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不願從新面對挑戰。很嚴重的是自暴自棄,對自己充滿失望和悲觀失去對生活的信心。所以我們大人不應該給孩子那麼大的壓力,自己沒辦法做到的或者自己很優秀也想讓孩子跟你一樣優秀或者更優秀。我們要多給孩子鼓勵,加油和勇氣,不要一味的比較和責罵。

  • 7 # 小獸Time

    “孩子因為缺乏自信,做事情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做得不好,出錯出醜。因此對於新鮮的事物,他們一般都不太願意去嘗試。”專家指出,除了以上這些特點外,不願嘗試新鮮事物、被動地與人交往、團隊中默默無聞、遇到挫折易自暴自棄、心情通常也不太好,在心理上通常被定為“孩子缺乏自信的五大特徵”。 專家表示,孩子的自信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不自信的孩子一般都不太喜歡自己,對自己不滿意,這樣一來就常常處於一種悲傷、抑鬱的情緒當中,從而影響身心健康成長。 孩子欠缺自信,責任在家長 專家指出,父母愛做比較間接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由於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身上承載著父母很高的期許,因此父母們就很喜歡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相比較,透過指出別人家孩子的優點,由此來提醒自己的孩子要向他們學習。這樣在無形之中就會對自己孩子的自信心造成打擊,使孩子感覺更加壓抑、更沒有自信。中國父母的另一特點就是“嚴厲”。許多父母由於工作繁忙,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相對較少,而且很多時候過於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的情商教育。 忽略孩子情商教育,專家認為這是造成孩子不自信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父母們只會為了分數而糾結,而很少去關注孩子此時的感受,一味地嘮叨而沒有嘗試去接納孩子的情緒,這樣對孩子的自信心都是很大的打擊。另外,由於父輩這一代也缺乏情商教育,基本上是自己摸爬滾打出來的,這對孩子的情商教育也有一定的影響。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的孩子又是怎樣的?據調查顯示,自信的孩子有五大表現:68.72%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比較積極;68.51%孩子一直都比較受周圍小朋友的歡迎;68.42%孩子會注意他的儀表是否乾淨整潔;57.99%孩子能耐心傾聽別人的意見;47.72%孩子總是能果斷地做出決定。 如何提高孩子自信心這一問題,專家認為,首先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切身實際,尋找到孩子的閃光點,並幫助孩子充分認識到這些閃光點,這有利於幫助孩子建立扎實、有效的自信,讓孩子們覺得自己是真的能幹。 其次,要增加有質量的親自互動。4至12歲是兒童自信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候他們最需要家長的指導、鼓勵、認可,家長是培養孩子自信的最關鍵的人,因此親子的互動在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上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但專家強調,親子相處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如果爸媽整天陪在孩子身邊,但給孩子都是負面的影響,那還不如不在孩子身邊。只有經過有質量的互動,才能夠幫助孩子提高自我的自信心。” 此外,專家還建議父母一週要找一天定為家庭日,陪陪孩子進行親子活動,讓孩子認識到父母是可以被信賴的。“有一次採訪一小男孩,問他最想要爸爸給他什麼,他說最想要爸爸每天帶他出去玩。當問及爸爸平時都不帶他出去嗎?他說他希望可以天天都陪。從這就可以看得出其實孩子非常渴望可以天天跟父母進行開心互動的。”

  • 8 # 落葉無聲new

    我們要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膽小和自暴自棄問題。

    怎樣才能保護孩子自尊心的同時又能夠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1、注意批評的技巧

    孩子難免做錯事,即使家長有多生氣,都請儘量壓制自己的負面情緒,批評孩子要講究技巧,避免傷及孩子幼小的自尊心。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家長首先要明確地告訴孩子——你不喜歡的只是他的這種行為,而並非他本人,要讓孩子知道你是對事不對人的。

    家長也應該避免一味地斥責孩子,家長可以選擇“你這樣做,媽媽很傷心”、“我們對你這種行為感到很失望”這樣的相對比較溫和的語句來批評孩子。這樣說一方面表示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另一方面也不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情緒,讓孩子對於家長的批評教育更容易接受。

    家長在批評孩子時要能準確地指出孩子的錯誤,避免他們重複犯錯。由於家長常常是隻針對問題的表面加以制止,再附加一句:“下次不能再這樣了”。有時孩子並不明白自己到底錯在哪裡,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因此說清楚這兩點,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改正錯誤,避免重複犯錯情況的發生。

    孩子犯了錯,延時滿足也是比較好的方法。可以讓孩子暫時停止正在進行的活動,靜靜想一想,等孩子冷靜了再講道理,這樣的批評才是有效的。批評能幫助孩子分清是非,要適度和適宜地運用它,才能發揮它的教育功效。

    2、避免命令口吻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有些父母喜歡以家長的"權威身份"對孩子採用命令式的語氣,但這種單方面的命令方式對孩子自尊心的發展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思做事,孩子的自主性受到壓制,很容易使得孩子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而有些孩子則容易產生逆反的心理,對父母採取反抗的態度。

    家長不會理孩子是否對事情感興趣,只要家長認為是不好的,就立刻制止,命令孩子"改正"過來,這種沒有顧忌孩子心理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感覺他們受到很少的關愛,是一種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行為。

    家長應透過多溝通了解孩子的心理,改變居高臨下的教育方式,用平等、友善的態度與孩子交流思想,在語言上要變命令式口吻為商量式口吻,或者"建議"。"建議"從形式上看是在徵求孩子的意見,作為孩子也必定會認真聽。並且"建議"是讓對方作出判斷,有利於自然地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

    一些孩子往往喜歡將想法付之行動,家長不應該一味的制止打壓,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使用"疼痛教育"方式:在明顯會失敗或犯錯誤的小事上允許孩子去嘗試,當結果如家長所料時,切忌嘲笑和訓斥孩子,而是要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有了切膚之痛後,多數孩子會對同類問題改變態度,對家長的勸導也更容易接受。另外,如果家長放手讓孩子一搏,結果換來出乎意料的成功,也是一種鼓勵創新的開放理念。

    3、放下姿態瞭解孩子

    孩子在商場看到喜歡玩具繼而大吵大鬧要買,搞到父母難堪是常有之事。家長較常的做法是把孩子拉離現場或者立刻變臉讓孩子住嘴。其實孩子並不是真的非擁有這個玩具不可,只是有時因為我們家長的這些過激行為,讓孩子叛逆不服,因此作為家長,應該拿捏好孩子的爆發點,放下姿態,盡情融入孩子的世界,對於孩子的一些執著,要學會適時地讓步。

    尊重孩子,平等溝通,講究方法,言傳身教。 家長跟小孩平等溝通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是要講究方法,特別要採取言傳身教的方法,家長還要多點耐心和寬容。

    家長不僅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更要以平等的心態來跟小孩對話交流,尤其是要採取主動溝通方式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因為擁有良好的溝通方式,面對任何問題都會獲得更好的解決辦法。

    因此在類似情況發生時,家長可以蹲下來陪著孩子,嘗試用孩子的眼光去欣賞評價這個玩具,和孩子一起聊聊這個玩具是在哪個卡通片出現過,有什麼樣的功能,拿到手上可以如何操作或者拆卸等,當孩子過足話癮和眼福後,就會逐漸對這個玩具不再那麼執著了。

    4、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有些時候,家長會對孩子這樣表達他們的愛:“你做得真好,媽媽喜歡你這樣”、“你這次真聰明,爸爸為你感到驕傲。”但是,在孩子的心中往往會覺得父母的潛臺詞就是:如果一旦表現得不好,爸爸媽媽就不會再喜歡你了。

    父母這種有條件的愛,往往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隨外在事件的波動而改變。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成一個一旦事情發展得順利就得意自滿,不順利時就會變得自暴自棄的人。這其實就是一種低自尊的表現。

    因此家長應該要適時地向孩子表達關注和愛,讓孩子感覺到家長的這種愛是無條件的,即使他們犯錯了,他們也不會失去家長的關懷,當孩子知道自己生活在父母全心全意的愛之中,他就會感到自己值得別人去愛,他是有價值的,這讓孩子充滿了自信和有尊嚴感。

  • 9 # 感統阿奇老師

    孩子是剖腹產嗎?小時候是誰帶大的?剖腹產的孩子很容易這樣,膽小愛哭粘人甚至學校和家裡判若兩人,在加上小的時候生活空間小,父母過度保護 包辦就會造成這種情況。從描述來看孩子很可能是感統觸覺失調。3-6歲一定重視起來!

  • 10 # 伊寧玄雪

    1、與家庭環境有關。有些孩子生活範圍很小,平素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裡,從小由爺爺奶奶照看,很少帶孩子出去玩,接觸外人也少,依賴性較強,不能獨立地適應環境。這樣的孩子一見生人就躲藏,生人一抱他就哭鬧,如果送託兒所,碰上新環境、新老師更是膽小。  2、家庭教育方法不當。有些孩子在家裡不聽家長的話,如哭鬧或不好好吃飯時,家長就用孩子害怕的語言來嚇唬他,說“你再哭我把你扔在外面讓老虎吃了你”;還有的孩子不睡覺,大人藏在門後學老貓叫;有的孩子想玩泥,家長怕孩子弄髒衣服,說“泥裡有蟲子咬你的手”,用這些恐嚇孩子,從而使孩子失去了安全感,而形成膽小怯懦。  3、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限制過多,如到公園時去玩耍,不讓孩子去爬山恐怕摔下來,不讓孩子去湖邊玩怕掉下去等等。造成孩子不敢從嘗試與實踐中獲得知識,取得經驗,這也造成膽小怯懦。  對於膽小怯懦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要讓孩子多觸外界的事物,多認識世界,多與小朋友交往,鼓勵孩子去探索與嘗試,從實踐中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樟腦丸對身體有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