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初為人母,一下子從二人世界變成了三口之家,很多新手媽媽們都顯得手足無措,既要坐月子又要照顧寶寶,諸多事情忙亂中就會無暇顧及,但是為了媽媽和寶寶健康,有些一定不能忽視,新媽媽產後要注意什麼呢?
13
回覆列表
  • 1 # 醫院小人物

    資深奶爸覺得媽媽需要掌握的技能應該有:

    1、學會觀察新生兒的生理特徵和狀態

    2、抱娃(這點十分重要)、哄睡

    3、正確處理好季節交替的穿衣原則,不盲目亂捂

    4、給娃洗澡、換尿片以及日常的清潔衛生

    5、餵養嬰幼兒,包括母乳餵養的頻率、衝奶、餵奶、拍嗝(這點十分難),以及何時新增輔食,輔食種類的選擇等等

    6、寶寶吐奶的處理

    7、要知道自己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

    8、脹奶了腫麼辦?學會用擠奶器

    9、怎樣給寶寶順利斷奶

    10、幼兒期健腦食品、營養製劑的種類及攝取

    11、小寶寶便秘、拉肚子應對

    12、寶寶發燒了腫麼辦?

    13、新生兒撫觸好處多,步驟也要掌握好

    14、寶寶打疫苗的時間...

    暫時想到這麼多~~

  • 2 # 健康育兒專家

    1.有孩子的夫妻更快樂

    不少初為人父母者,面對寶寶的哭鬧、頑皮、挑食等往往手足無措,甚至稱孩子為“小惡魔”。然而,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尼爾森教授研究發現,孩子給父母帶來的快樂遠多於痛苦。特別是父親會從孩子那裡獲得相當多的正能量和幸福感。因此,建議爸媽們多從照顧孩子的經歷中體會快樂,而不是一味抱怨。把育兒當作成就,心態也更容易擺正。

    2.把孩子放第一位更幸福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阿什頓·詹姆斯教授發現,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父母更幸福,並能感悟更多的生活真諦。但需要提醒的是,這不代表可以溺愛孩子。孩子犯錯誤,可以適當懲罰;孩子想要的東西,不該買的堅決不要妥協。

    3.不要整天圍著孩子轉

    有些父母認為,愛就是成天圍著孩子轉,像“直升飛機”一樣,有點事馬上“飛”去“救火”。美國瑪麗華盛頓大學的西弗林教授認為,無微不至的關愛讓孩子更易抑鬱,自理能力差。家長應學會適度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尤其當孩子覺得被管得太多時,家長要接受而不是抱怨“不被理解”。

    4.避免嚴厲的批評

    調查顯示,約90%的美國家長承認曾對孩子有過至少一次的嚴厲批評。這種情況在中國也不少見。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王明特(音)研究發現,嚴厲指責13歲左右的青少年,可能使他們的行為更放肆。建議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以教育為主,可選擇適當的時機講道理。若忍不住衝孩子發脾氣了,要在事後向孩子道歉,以身作則。

    5.規律作息有助孩子大腦發育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凱利教授在調查了1.1萬名兒童後發現,3歲時就作息不規律,會導致閱讀、計算能力低下,空間意識薄弱。研究還發現,規律作息對男孩女孩同等重要,越早養成習慣,越有利於孩子認知能力的提高。

    6.一起做家務,孩子更快樂

    很多夫妻會為誰做家務鬧矛盾。美國密蘇里大學的戈爾文研究指出,父母與孩子一起做家務,孩子更容易變得快樂。比如,飯後讓孩子掃地,爸爸拖地,媽媽洗碗,大家一起共享做家務的快樂,就是個不錯的辦法。

    7.少讓孩子看電視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琳達·帕加尼跟蹤調查了2000名兒童後發現,孩子在兩歲半左右時,每天多看一小時電視,他們在上幼兒園時表現就更糟糕,尤其在詞彙、計算和運動方面能力很差。對此,美國兒科學會最新建議,兒童在兩歲前不要看電視,兩歲後每天最多看兩個小時。

    8.鍛鍊讓孩子表現更好

    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的布斯教授針對11歲青少年研究發現,適當運動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語言、計算等能力,對男孩與女孩同樣有效。建議家長別總把孩子圈在家裡,多與孩子一起跑跑步、打打球。

    9.不要完全犧牲自我

    不少家長把孩子看成唯一希望,甚至放棄自己的愛好、事業。然而,美國瑪麗華盛頓大學裡佐教授發現,這些犧牲自我的家長對生活的滿意度更低,尤其是女性。這樣的犧牲還可能導致家長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孩子稍有過錯,家長就易產生挫敗感,並遷怒於孩子。要知道,孩子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健康的心理要靠諸多因素共同支撐。

  • 3 # 軒軒鑫寶

    如何提升寶寶的抵抗力?

    (1)合理營養:兒童良好的營養狀態有助於預防疾病、促進體格生長和神經心理發育,科學餵養方法包括6個月內純母乳餵養、6個月時及時合理新增輔食、輔食新增的品種依次為鐵強化米粉、蔬菜、水果、動物肝臟、瘦肉、蛋黃、全蛋、魚蝦等,1歲時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膳食品種多樣化,以做到均衡營養;

    (2)適宜的體格鍛鍊:適宜的體格鍛鍊可以增強嬰幼兒神經、迴圈、呼吸、消化、運動和內分泌等器官系統的功能,減少常見病的發生,促進嬰幼兒體格生長及全身動作協調發展,體格鍛鍊應從新生兒期開始,根據嬰兒年齡選擇鍛鍊內容和方法,包括撫觸、主動操、被動操及戶外進行的活動。

    (3)良好的睡眠:嬰兒出生後不久就應幫助他們建立睡眠常規,每天的睡前活動儘量保持一致,20-25分鐘為宜,睡前洗澡能提高寶寶夜晚的睡眠效率,儘早培養嬰兒在清醒時或犯困時獨自入睡的好習慣。

      寶寶如何口腔護理?

      媽媽懷孕前3月時,寶寶的牙胚就已經開始發育,到出生後4-6月齡萌出第一隻乳牙。寶寶萌牙前,如有流口水、煩躁、喜啃咬、食慾降低等現象,是出牙的表現,媽媽可以用乾淨的紗布,纏在手指上,沾白開水幫寶寶擦拭牙床,按摩牙齦,可緩解出牙時的不適,並刺激乳牙順利萌出。有些寶寶出牙時,會有牙齦的腫脹,可用按摩牙齦的方法緩解不適,如果,寶寶牙齦紅腫、出血、粘膜呈紫紅色需要到口腔科就診。

      齲齒(蛀牙)可以預防嗎?如果得了齲齒怎麼辦?

    齲齒的病因很明確,是完全可以早期預防的:

    1、積極治療母親或主要看護者的蛀牙,母親(主要看護人)口內的細菌可以傳播給寶寶

    2、寶寶的奶瓶、碗等進食工具單獨使用

    3、萌出第一隻乳牙後,到兒童口腔科進行檢查,評估寶寶的齲齒風險。正確使用奶瓶,提倡母乳餵養。

    正確餵養方式:1、不要養成睡前躺在床上吸乳房或奶瓶入睡的習慣。2、奶瓶是吃配方奶粉用的工具,喝水及飲料,嘗試使用吸管、水杯、調羹。3、18個月後,斷奶瓶,學會使用水杯。

    4、控制糖及含糖飲料、高致齲性食品的攝入

    5、建立規律的口腔衛生習慣

    6、定期到口腔科進行檢查,並區域性塗氟,預防齲齒。

    7、提倡進行窩溝封閉術,預防齲齒。

    8、糾正不良的進食習慣,如進食頻率過高、進食時間過長(比如含飯)。

  • 4 # LXM134407229

    滿,但當寶寶真的到來後,我發現我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生活。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不缺教我們怎麼帶孩子的知識,但缺少教我們怎麼做一個媽媽的知識。

    1、不要掉入做完美母親的陷阱

    母親這個角色沒有”完美“一說,因此千萬不要掉入這個陷阱。爭取做”完美“母親的後果,就會害怕出現任何問題,因為我們會不自覺地把寶寶出現的任何問題歸咎到自己的過錯上。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心態,這會讓我們要麼極度焦慮,寶寶一點點小事就疑神疑鬼;要麼就是想找捷徑,遇事就想找“有經驗的人”給我們特效藥。

    不如把“母親”這個角色當成一份新的工作,它也是需要熟能生巧的,我們不需要“完美”,但我們需要努力,儘自己全力就好;犯錯了不要怕,總結經驗以後避免就好。我現在可以每天寫一點育兒心得分享,但你們沒有看到最初的我帶孩子有多笨,只是我一直在總結成長而已。

    2、相信母親的直覺,而不是網路

    如果要問我在懷孕期間比發胖、孕吐更可怕的是什麼,那就是無數無數教你如何帶孩子的資訊,而且最可怕的是,我們都不知道該相信誰,常常一本書的知識和另一本書是互相矛盾的;一個母親極力推薦的方法另一個母親卻說對自己孩子沒用。

    怎麼辦?是知識錯了嗎?不是的,那些知識也許都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問題是我們本末倒置了。我們忘記了是寶寶有問題,而不是把各種知識拿來往寶寶身上套;我們忘記了自己才是和寶寶朝夕相處更瞭解他的人,而不是網路上那些素未謀面的。

    寶寶出現問題後,先不要上網求救,而是靜下來問問自己,透過對寶寶的觀察,你覺得自己的孩子怎麼了?其實大部分問題,我們自己是可以有答案的,而那些網路資源都是輔助作用而已。

    3、不要忘記你的丈夫

    剛剛當了母親後,太容易忽略自己的丈夫了。有了寶寶後的最初幾周甚至幾個月,你需要經歷無數個不眠之夜;頻繁的餵奶作息;你自己的產後恢復;以及平衡上班和帶孩子,最容易被擠壓的就是你和老公之間的溝通相處時間。

    每天儘可能找機會一起吃一頓飯,而在這頓飯時說點其他的話題,而不只是孩子;每天臨睡前互道一聲,“辛苦了,晚安”;需要老公幫忙,直接提出來,而不要玩猜謎遊戲。

    這些其實都不難,但當初沒人提醒我。所以今天我特地想告訴你們,我們不應該因為寶寶的到來而重新組建新的生活秩序;而是應該讓寶寶融入我們現有的生活。

    4、不要忘記了自己

    每天花點時間給自己實在是太重要了。最初的幾周,一定要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每天要洗澡洗臉,每天換一件乾淨的衣服,而不是整天一件睡衣,每天記得吃三餐,準備一些健康營養的零食。

    如果你現在是準媽媽,看到這個估計會很不屑。是的,當初我也沒想到,以前那麼臭美的自己,最初的幾個月竟然可以幾天不洗臉不洗頭。於是,不知不覺之中,我就把自己丟了,幸好我現在慢慢找回來了。

    如果可以重新來過,我會對每個新手媽媽都說這條,從頭三個月就要有這樣的意識,就從這麼簡單的事情做起,建立這樣的習慣。永遠不要說,等寶寶大一點就好了,我再開始。相信我,永遠沒有那個時間的(直到現在,小D還每天有一些新的狀況出現),不如就從現在開始。

    育兒乾貨“脫水版”

    如果你有耐心讀完前面的話,那你就會知道,接下來我要說的,適合我家小D,不一定適合你的寶寶。但我希望可以在茫茫大海中至少給你幾個方向,也許從這裡開始摸索,更容易找到希望的曙光。下面分享的不是最全,只是列舉了曾經讓我最受益的心得。

    學會讀懂寶寶的哭聲

    如果說,前三個月你可以解決這件事,那基本上你就是一個合格的新手父母了。很多新手媽媽都擔心寶寶哭,一哭就慌了神,第一反應就是“怎麼讓他不哭”。不如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寶寶生命最初的幾週一直哭就是在給我這些菜鳥父母機會,讓我們學會如何讀懂他們的哭聲,因為他們只能透過哭聲和肢體語言來溝通。

    最初的幾周,面對寶寶的哭泣,父母們一定不要慌張,相反把這個當作寶寶在嘗試和你們溝通的機會。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寶寶的哭聲會有不同的。這樣經過幾周的磨合,你就可以及時迴應寶寶的需求,而不要束手無策。

    睡眠篇

    分床睡、不奶睡

    千萬不要相信寶寶累了自己就會睡覺的,睡覺對於新生兒來說也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技能。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從一開始就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好的習慣:分床睡、不奶睡。

    很多新手媽媽為了自己方便,常常抱著寶寶一起躺著入睡,半夜寶寶醒了就直接塞乳頭,感覺很方便。但長期的睡和吃聯絡在一起,寶寶就永遠無法學會獨立自主入睡,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寶寶很大了,還會夜醒,還要好幾次夜奶。現在夜奶的苦,都是當初偷懶的結果!

    打襁褓、白噪音

    小月齡寶寶驚跳反射(摩羅反射)還存在,容易出現睡眠淺的情況。這時,學會打襁褓是可以很好地給到寶寶在媽媽子宮裡被包裹著的感覺,可以讓寶寶睡的更加安心。寶寶的襁褓一定要上緊下松,每次包好需要檢查一下,寶寶的腿是否可以活動,能否有空間讓寶寶形成青蛙腿,這樣才能避免損傷髖關節。

    寶寶沒出生前在媽媽子宮裡的環境其實是很嘈雜的,很多大人會誤以為家裡一定要寂靜無聲,寶寶才能入睡。其實恰恰相反,太過安靜的環境反而會讓寶寶無法入睡。對於小寶Bora說,可以放一些白噪音,來幫助安撫入睡。

    餵養篇

    母乳餵養還是奶粉餵養沒那麼重要

    首先,我需要讓你知道,母乳餵養不是“含上就有”這麼簡單的。母乳餵養一開始是難的,這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讓你和寶寶都學會這項技能,這段時間不只是幾天,有可能是好幾周。因此,尋找幫助,如果覺得困難就找專業人員幫助,掌握正確的餵奶姿勢,也讓寶寶掌握正確的銜乳方式。

    同時,你需要有個強大心理準備。如果你是母乳餵養,不要讓外界那些“有奶沒奶”的問題成為壓垮你的最後一根稻草。相信我,人類是最高階的哺乳動物,這是自然界的本能!

    如果因為一些生理原因你無法實現母乳餵養,這也很正常。千萬不要就此認為自己是個失敗的媽媽。其實,不管你是母乳餵養還是奶粉餵養,你的寶寶都會健康漂亮。選擇最適合你和寶寶的決定,不要讓任何其他人來左右你的決定。你要清楚地知道你不是失敗的媽媽,也沒有任何人可以來否定這點。

    有規律的按需餵養

    對於小月齡寶寶到底按時還是按需餵養,網上的版本太多了。我自己的心得是,按需餵養,但需要逐漸建立規律。不要因為書上說3小時一次,結果你家寶寶2個半小時餓了就開始糾結了。小月齡寶寶多久吃一次,聽他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每次餵奶都要逐漸建立有規律的程式。

    我自己是EASY(吃-玩-睡)的受益者。小D小的時候吃完奶後其實基本上沒有多少清醒的時間,這時可以抱著拍拍嗝,對著她輕輕唱唱歌,不要馬上哄睡,而是讓她有個習慣就是吃和睡是分開的,這對今後的規律作息大有益處。

    吃沒吃飽看尿布

    很多新手媽媽最容易焦慮的就是寶寶吃飽了嗎?再加上一些隊友們的“你有奶嗎”的質疑,那無疑是雪上加霜。寶寶吃沒吃飽,最簡單的一個方式就是看尿布,新生兒每天保證6塊以上的尿布就說明她攝入的奶量是足夠的。

    一定會有媽媽問,什麼叫6塊尿布,是滿滿的還是隻有一泡尿的啊?這裡指的每塊尿布就是我們換的頻次,正常情況下我們大概會等寶寶尿了3~4次後換一塊(有些尿布會有藍線指示的)。

  • 5 # 孖蓒12345

      前些陣子,周董的媳婦昆凌在某綜藝節目中展示了自家的冰箱,裡面除了有凍僵的花椰菜、面膜、速凍水餃、各種醬料及甜食外,還有一樣東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那就是冰凍母乳!

      其實,堅持母乳餵養的明星媽媽並不止昆凌一位,孫儷、馬伊琍、張柏芝、小S等眾多明星辣媽都是選擇母乳餵養的哦,而且身材還依舊保持得超級棒!所以,還有什麼理由放棄“擠奶”呢?

      不過,母乳餵養雖然又健康又省事,但依然也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從擠奶到存奶到溫奶,都有不少講究呢。

    關於擠母乳:“奶牛”也要懂偷懶

      擠母乳,是每位新手媽媽必學的技能。在寶寶出生後的前兩個月,寶寶幾乎需要媽媽所有乳汁,而媽媽也會根據寶寶的需求來分泌母乳,所以在這個時候媽媽是基本不需要擠母乳的。但是,有時候媽媽漲奶比較嚴重,乳房發硬時,就需要擠奶了。可是具體如何操作呢?

      ·將容器放在高度合適的平臺上,如果你彎得太低,可能引起背痛。

      ·將雙手洗淨,圍住乳房,大拇指朝上,四指朝下,輕輕擠壓乳房,重複按摩乳房外圍。

      ·手指輕輕移向乳暈處,重複按摩乳房,刺激乳汁分泌。

      ·將一隻手的手指移向乳暈,往肋骨處輕壓,然後有節奏地向內輕擠。兩側乳房交替進行。

      不過,徒手擠母乳可不是件輕鬆事兒,不然就不會出現吸奶器了。吸奶器分為電動型和手動型,電動型的很好理解,插上電源“嗡嗡嗡”,母乳就擠好了。唯一杯具就是價格略貴。手動型呢?價格便宜可隨身攜帶,但自己就稍微要使點勁兒啦!但總得來說,還是比徒手擠母乳要輕鬆得多!

    關於存母乳:“珍寶”需妥善保管

      母乳擠完了就面臨著儲存的問題了。擠母乳不易,滴滴皆辛苦,如果在儲存過程中出了差錯,導致辛苦擠出來的母乳通通報廢了。所以,母乳儲存中要注意的小問題,咱可得好好學習啦!

      ·母乳儲存的時間

      初乳:27-32℃可儲存12小時

      成熟母乳:15℃可儲存24小時,19-22℃可儲存10小時,25℃室溫內儲存6小時。

      ·母乳儲存小技巧

      裝母乳的容器要留點空隙,不要裝的太滿或把孩子蓋得很緊,以防容器冷凍結冰而脹破。不同時間擠出來的母乳,最好放在不同的容器中,並且貼上標籤,記上日期和時間,按先後順序給寶寶解凍食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面上的儲奶用品分為儲奶袋和儲奶瓶兩種。儲奶瓶密封性好,不容易引起變質,但每次使用後都要清洗和消毒,避免汙染。而儲奶袋屬於一次性用品,使用方便衛生,但密封性可能會相對較差,更適合臨時儲存使用。

    關於溫母乳:“溫控”最為重要

      當媽咪們從冰箱中拿出一瓶母乳,要如何給寶寶喝呢?直接喝?太傷寶寶腸胃!微波爐加熱喝?太損母乳營養!對待冷凍母乳,正確的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首先用冷水讓母乳慢慢解凍退冰,然後用奶瓶隔水慢慢加入40-50℃的溫水,讓奶液逐漸升溫。注意,不能用高於50℃的水加熱,也不要用微波爐加熱,因為這樣會破壞母乳中的營養成分。加熱時,不要將奶瓶完全浸泡在溫水當中,避免溫水進入母乳的可能性。

      對溫度把握不準的媽咪們,還可以使用溫奶器來為母乳加溫。溫奶器可將水溫恆定控制在40℃,使用溫奶器的好處主要有兩點:一是溫奶過程更簡單,即使在半夜也能輕鬆快速地幫寶寶溫好奶;二是對溫度的把控更精準,可以避免母乳過燙或過涼。

      補充一句,冰凍過的母乳會出現分層的現象,這是因為母乳中含有很多油脂,加熱時可以輕輕搖晃,使其混合均勻再即可。注意不要太用力搖晃。

  • 6 # 膳食排毒營養師

    一、撫觸前的準備:

    (1)房間溫度:一般在攝氏26度左右,新生兒需要稍微高一點,一般在攝氏28度左右。

    (2)時間:最好在嬰兒沐浴後。同時嬰兒不宜太飽或太餓,一般可以在母乳後50分鐘左右進行。

    (3)時長:5-15分鐘左右,可視實際情況來定,需要確保嬰兒的舒適。

    (4)環境:可以選擇在家裡安靜、清潔、溫暖、光線柔和的任意區域進行,如:沙發、床。

    (5)寶寶用品:毛巾、尿布、替換的衣物、爽身粉、潤膚乳等。

    二、撫觸的步驟:

    (1)面部

    撫觸手法:取適量嬰兒油或嬰兒潤膚乳液,從前額中心處用雙手拇指往外推壓,劃出一個微笑狀。眉頭、眼窩、人中、下巴,同樣用雙手拇指往外推壓,劃出一個微笑狀。

    好處:促進大腦發育、有益腦電波改變、舒緩臉部緊繃

    (2)胸部&腹部

    撫觸手法:

    胸部——雙手放在兩側肋緣,右手向上滑向嬰兒右肩,復原,左手以同樣方法進行。

    腹部——按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但是在臍痂未脫落前不要按摩該區域。用手指尖在嬰兒腹部從操作者的左方向右按摩,操作者可能會感覺氣泡在指下移動。可做“ILOVEYOU”親情體驗,用右手在嬰兒的左腹由上往下畫一個英文字母“I”,再依操作者的方向由左至右畫一個倒寫的“L”,最後由左至右畫一個倒寫的“U”。在做上述動作時要用關愛的語調說“我愛你”,傳遞愛和關懷。

    好處:順暢呼吸迴圈、有助於腸胃活動、促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緩解結腸脹氣

    (3)手部&腿部

    撫觸手法:

    手部——將嬰兒雙手下垂,用一隻手捏住其胳膊,從上臂到手腕輕輕擠捏,然後用手指按摩手腕。用同樣的方法按摩另一隻手。

    雙手夾住小手臂,上下搓滾,並輕拈嬰兒的手腕和小手。在確保手部不受傷的前提下,用拇指從手掌心按摩至手指。

    腿部——按摩嬰兒的大腿、膝部、小腿,從大腿至踝部輕輕擠捏,然後按摩腳踝及足部。接下來雙手夾住嬰兒的小腿,上下搓滾,並輕拈嬰兒的腳踝和腳掌。在確保腳踝不受傷害的前提下,用拇指從腳後跟按摩至腳趾。

    好處:增加靈活反應及運動協調功能

    (4)背部

    撫觸手法:

    背部——雙手平放嬰兒背部,從頸部向下按摩,然後用指尖輕輕按摩脊柱兩邊的肌肉,然後再次從頸部向脊柱下端迂迴運動。

    好處:舒緩背部肌肉

    特別提示:

    1.寶寶哭鬧的時候,能進行撫觸嗎?

    對於撫觸來說,唯一的紅燈就是寶寶的情緒。寶寶哭了,撫觸就要停止。先找找原因,尿布是不是溼了?肚子是不是餓了?還是想睡覺了?或是哪裡不舒服了?如果不是這些客觀原因,就是寶寶不喜歡撫觸。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不同的,當他不願意接受撫觸的時候,最好給他一些其他的活動,比如一段優美的音樂,或是一個輕鬆的遊戲。同樣可以達到撫觸的效果。

    2.撫觸是一定要抹嬰兒油嗎?

    初生的寶寶由於面板缺少角質層的保護,故顯得特別嬌嫩,而嬰兒潤膚油起著保護、清潔、滋潤和滑爽的作用,根據寶貝等實際情況也可以用一些比較滋潤的潤膚露代替。

    3.寶寶有溼疹時,我可以給他做撫觸嗎?

    如果是滲出型的,千萬不要進行撫觸。若只是臉上有幾粒,則可正常進行,但在撫觸身體時也要特別注意,因為容易生溼疹的孩子,其面板往往比較敏感,容易產生過敏現象。

    4.如果孩子生病了,可以做撫觸嗎?

    可以做撫觸的,越是生病的孩子,越是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愛。但是象我們介紹的這樣全套的撫觸就不可能了。你可根據孩子的情況做部分的動作,甚至握住他的手這樣一個極其簡單的動作都能把你的愛傳遞你的寶寶,起到撫觸的效果。

  • 7 # 落葉無聲new

    新手媽媽必學技能

    寶寶體溫的秘密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體溫大約是37.7度,被溫暖的羊水包覆。所以寶寶出生的感覺大概是從溫泉池出浴來到了空調房,所以護士會趕緊拿毯子包好。出生後寶寶的體溫會維持在36-37度之間。如果發現寶寶的體溫在37-37.5度之間,就有可能是因為衣服穿得太多,或者周圍溫度太高導致的體溫升高。寶寶需要穿襪子、戴帽子嗎?人類通過出汗來散熱,但是小嬰兒全身只有脖子、手心腳心和頭部可以出汗。穿襪子、戴帽子相當於擋住了他們最主要的散熱面積。炎炎夏日,小寶寶散熱能力本來就有限,散熱還來不及,穿襪、戴帽就更不是必需的了。當然不穿戴襪子、帽子也不是絕對的。如果寶寶已經開始學走路,赤腳練習是對腳丫發育最好的形式。如果地板材質比較硬、涼,還是應該穿上襪子保護小腳丫。如果需要在戶外活動,還是應該帶上太陽帽。

    寶寶到底應該穿多少衣服?

    只要天氣不冷(24度以上),嬰兒穿的和媽媽一樣多就可以了。如果溫度在24度以下,嬰兒不到三個月,應該穿比媽媽多一件普通棉布厚度的衣服。三個月以上的寶寶跟媽媽穿的一樣多就可以了。如果夏季氣溫炎熱,媽媽感覺恨不得不穿衣服,那小寶寶在家就可以只穿紙尿褲,不穿衣服。小嬰兒新陳代謝快,所以要以寶寶的媽媽為標準。老年人新陳代謝慢,通常比年輕人穿得多,有些老人夏天也要穿著毛背心,小嬰兒不能以此為標準。儘量給寶寶穿棉質、吸汗、透氣的衣服。如果夏天需要在戶外活動,最好穿輕薄的長衣長褲,戴太陽帽,避免曬傷。夏天晚上睡覺該穿蓋多少?如果開空調,室內恆溫26度左右時,寶寶穿一件普通厚度的長袖睡衣或是一層薄睡袋就行。小嬰兒可以用一層床單厚度的布裹襁褓,對付驚跳反射,小寶寶睡得更安穩。如果室溫高於26度,寶寶可以只穿一件連身爬服護住肚子。需要包襁褓的小寶寶可以用透氣的紗布巾來包一層就好。

    襁褓的裹法:2-3個月以內的小嬰兒容易驚跳反射、睡不安穩,裹襁褓可以睡得更好。要注意保證髖部和腿部寬鬆。怎麼判斷寶寶穿的不多不少?寶寶手腳血液少,不能因為寶寶手腳涼就判斷寶寶穿少了。正確的做法是用手背摸摸寶寶的後脖頸,摸起來如果是溫熱的,說明衣服正好。如果後脖頸摸起來汗津津的,說明穿多了,應該減一件衣服。如果寶寶臉色發紅、呼吸變快、身上摸起來很熱(即散熱不良導致的體溫升高),變得煩躁不安,愛哭鬧,說明氣溫太高或者穿太多,寶寶已經很不舒服了。應該幫寶寶通風、降溫,注意不要突然大開空調直吹或者突然進到冷氣房,避免劇烈的氣溫變化。小寶寶能吹空調嗎?當然能!26度只要注意不要將空調出風口正對寶寶直吹就行。如果是立式空調可以調節風向向上,如果是壁掛式空調可以安個下圖所示的空調導風罩,就可以讓室內溫度怡人,又不會直吹寶寶了。其實娃娃比我們想象的要智慧很多,到會爬會坐時就已經可以透過動作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意願,媽媽們大可以放手試試。加州的超市冷氣足,外加許多開放的冰櫃貨架,常常很冷,小編帶孩子去超市時幫他裹上毯子,他都會一動不動,乖乖就範。但如果室溫正常,想要給娃裹毯子,簡直像裹住猴子一樣困難。所以對稍大的寶寶,除了摸他的後脖頸以外,還應該相信寶寶自己的判斷,畢竟熱不熱他們自己最清楚。

  • 8 # 羽媽-明會

    首先不要忽略自己,先有好狀態的自己才有好狀態的寶寶。老公是你陪伴一生的人,不要有了孩子忽略老公。另外孩子是兩個人的,要和老公一起分擔照顧寶寶的事情,不要自己“獨享”哦以後會吃力不討好的。另外多學習一些科學育兒理念,掌握正確的帶孩子方法確實會事半功倍。再強調一下,孩子是你和老公的,所以一些帶孩子的事項你們兩個要達成一致,掌握孩子的主導權,不要把帶孩子的重擔壓到老人的身上,那樣不利於孩子成長,良好的親子關係非常有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科學育兒理念包含內容很多很多,育兒先育己,當寶媽接觸到的正能量多了之後也是自身的一次成長。祝寶寶健康快樂成長。

  • 9 # 女超人起飛

    如果是母乳媽媽,應該掌握一定的哺乳技能。1.餵奶方式有躺喂和抱喂。月子裡的寶寶最好是躺喂,媽媽可以在寶寶的兩側交換著餵奶,這樣既能保證兩邊乳房平衡也能預防寶寶偏頭。等寶寶大些吃奶多的時候不容易漲奶,若母嬰同床晚上餵奶可以只躺在一邊,非常方便。

    2.如果漲奶沒有吸奶器,用手擠既方便又舒服。用整隻手握住乳房,把拇指放在乳頭乳暈上方,其他4指在下,手掌一鬆一緊,手指隨著牽引乳頭。擠奶前可以用柔軟的毛巾摩擦乳頭,可以出現奶陣。

    3.月子裡的寶寶不需要枕枕頭,寶寶容易吐奶最好是側睡,尤其是晚上睡覺時。我在月子裡一直讓寶寶側睡,家裡老人每次來看寶寶都嫌我不給他枕頭型,我都沒管,以前寶寶是前後徑長的橢圓頭現在寶寶的後腦圓圓的很好看。

    4.如果寶寶嗆奶了,可以一手倒提著寶寶,另一手從臀部往頸部輕拍。

    5.月子裡基本不用抱寶寶,如果抱以橫抱為主。抱起寶寶時一手拖頭一手拖屁股,小心翼翼地抱起。

  • 10 # 淚流季節66

    瞭解寶寶的情感需求。知道寶寶每時每刻不同的需要,是初為人母的第一個挑戰。有時會讓人產生挫敗感,不用擔心,因為寶寶天生就會透過一些自身行為吸引媽媽的注意,有時候,媽媽可以明顯的知道寶寶的想法,但有時則需要用心去觀察發現。其實,所有的父母都有天生判斷和迴應寶寶行為的直覺。過不了多久,媽媽就能和寶寶進行“無障礙交流”啦!

    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我們都知道,母乳餵養對促進嬰兒發育有重大作用。母乳中含有寶寶所需的全部營養,母乳中的乳鐵蛋白能夠增強寶寶抵抗力,MFGM乳脂球膜和DHA能夠助力寶寶大腦發育,讓寶寶思維敏捷。可以說,母乳感應著每一個寶寶的天生需求。而對於媽媽來說,寶寶的每一次吮吸,都能使身體產生泌乳素和催產素,不僅能夠幫助媽媽們形成“母親的直覺”,還能讓哺乳更輕鬆。

    撫摸寶寶。媽媽的撫摸可以幫助寶寶提高抵抗力,還能刺激寶寶的消化系統功能和吸收能力,緩解脹氣,促進寶寶排便。此外,母子間的肌膚接觸還可以安撫寶寶的情緒,促進媽媽和寶寶之間的親密關係。

    把寶寶貼在身上。把寶寶貼在身上,並不意味著要媽媽們每時每秒都抱著或揹著寶寶,而是要改變對寶寶的認識。用背巾抱著或揹著寶寶,能讓媽媽更輕鬆。而且,被抱著的寶寶很少哭,發育得也更好。寶寶還可以觀察到父母忙碌的生活,轉移哭鬧的精力。

    “睡眠共享”。有些寶寶愛睡在爸爸媽媽的房間裡,還有的寶寶要緊緊貼著媽媽才睡得香——這種夜間育兒方式被稱為“睡眠共享”。在美國,越來越多的父母喜歡上睡眠共享的方式。在夜裡寶寶也需要和父母親近,“睡眠共享”的時間不會很長,但卻能讓寶寶終身受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情緒不好時怎樣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