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國靖品生活
-
2 # 隨心而動狂想曲
我覺得用倒退法適合。寫作得有個目的和目標,作用,然後劃定領域,題材,文體風格,中心思想等骨架,然後往裡填寫內容。達到以上目標需要滿足幾點,比如語言文字功底,語言組織駕馭能力,文體結構,修辭技巧,讀者人群接受能力等等。用思維導圖比較好,能夠脈絡清晰,一目瞭然。
-
3 # 驚叫網
電影老趙說的一點沒錯,這裡無需強調寫作中的邏輯思維能力,因為能論理性、邏輯性思考的人,當然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思路清晰,寫作只是一個其中的場景,寫出來的東西必定也能明白易懂,有條有理,讓人共鳴(勿論文筆的好壞,修辭的正確)。
不管是寫文章還是說事論事,邏輯思考要達成的結局本質上是要「讓別人能簡單理解」,不是你自己明白就好,是傳達給他人時,他人也能輕鬆理解——這才是邏輯思考的意義和目的所在。
訓練寫作時的邏輯思維能力,楊擇贏朋友說到一個方法,列提綱,可以非常有用,是好方法,還比如可以用思維導圖等來整理思路。
但是這不能算是訓練邏輯思維的方法,應該說是寫作時的一種手段。
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從日常來著手,養成一些思考的習慣,在寫作時也能自然而然地運用於其中。
訓練邏輯思維能力的4個方法(習慣)1、結論明確與否,要先搞清楚的習慣
訓練邏輯思維能力最先要做的是,問題所在需要明確。其次重要的是“結論”。這個結論可能在最初時已經知道,也可能不知道。
比如,營銷管理的場合,“用這個計劃書”或者“以這個商品為主”等,結論明確。但是,與人生相關的課題,比如“現在跳槽好不好”等,是不可能馬上看到結論的。
所以,這時需要邏輯性考慮時,必須要清楚地知道”結論是否明確”。
結論明確的時候,目的就會變成請對方理解為主,重要的是如何給結論新增證據。
結論不明確的時候,基本要做的是對這個課題進行現狀分析,找到原因的同時,探究各種可能性。
2、思考時一定要新增理由的習慣
如果自己對分析現狀,到達目的的過程不滿意的話,這不能算是結論。
重要的是,在給別人做說明時,課題中有什麼問題和目的,自己想怎樣匯出結論等,要提供充分證據或理由。
是不是邏輯思考後的結果,主要看提供的證據:能不能說服自己的同時也能說服別人”,附加的說明“能不能讓自己滿意的同時也能讓對方滿意”與否。
不是邏輯思考的時候,證據不充分,只說結論,為什麼會這樣的理由不明瞭,或者說只是個人的主觀判斷。
所以,為了訓練邏輯思考能力,最先也最應該鍛鍊的是如何找到能讓自己和對方共有的證據,思考問題時新增充分理由的習慣。
3、自問自答,證據是什麼的習慣
法律的世界,結論和證據最重要。
為什麼?
因為法庭判決有罪無罪,原告的勝訴敗訴都需要結論來支撐。
而且,為了讓這個結論符合法律或者得到辯護人的認可,新增證據部分變得非常重要。
結論和證據是法律上不可缺少的要素。
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從平時的日常生活中開始。
平時的生活中可以多問自己”證據(理由)是什麼“,“結論是什麼”,以自問自答的形式。
養成這個習慣後,你會發現自己的思考力和決斷力都會變得更加快速,找理由找證據,然後分析側重的能力也會得到大大提升,並以此開展行動。
4、邏輯性強的說明,本質上是對他人和善的表現,要有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的習慣
邏輯思考時,新增證據很重要,因為這裡有個前提,那就是”別人和自己是不同的存在“。
因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所以不能有效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對方聽,讓對方也能理解,是很自然的事。
結局,邏輯思考時,要考慮到對方是什麼人,要尊重對方,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加以事實說明,才能讓對方更容易理解自己想說的。
也就是說,邏輯性地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對方聽時,絕不是為了說服說贏對方,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對方的立場上。
能進行邏輯思考的人,首先會想到自己和對方(寫作時就是讀者)本來就是不同的,所以,找到和對方共同認可,產生共鳴的點再加以說明的話,對方就能理解和共感。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我認為首先你得有寫作的興趣愛好,其次才是邏輯思維問題,小時候寫作文經常被老師批邏輯不縝密,很多時候文章的每一段得不到更好了的串聯,很苦惱,結果老師和家長居然說出了一樣的理由,列提綱,提綱就好比是一條主線,無論是敘事,還是抒情都圍繞著提綱走,把文章寫成語一個整體。另外在寫作內容上,多用排比,使用成語,注意標點符號和分段落等等,在下寫作能力一般,不能專業化的回答這個問題,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