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爺說車
-
2 # 桀驁不馴的十指
我是粗人說理,說得不對的話,那我也要說說。我覺得,汽車到底需要多少,就那麼幾個原因。一是你這國家能生產出多少汽車,汽車這玩意據說是個工業整合,是個產業鏈,能生產的出的汽車有競爭力,這國工業水平應該不差。造不出好車,能有多少車,彈丸小國咱就不要計較了。二是國民收入水平怎樣,沒錢買個屁的車,更別說養車。三是有了錢,需不需要用車,有和沒有,利弊哪個大。地盤小,人多,擁擠,公路不發達,自然環境惡劣不適合開車的地方,很多人不願買,那不是添堵嗎?需求大的買車更實惠。四是一個國家公共運輸服務水平怎麼樣,公交系統便利,四通八達的,誰買車,那不傻嗎,還不如攢錢去買飛機遊艇。一上依次優先判定,需要就需要,不需要拉倒。中國這麼大,人這麼多,多點汽車很正常,每年新增人口需求的車就很多,別說換車的了,我的車剛買,祝所有司機好人一生平安!
-
3 # 中國人沒救了
必須需要啊,沒有這麼多汽車,哪來那麼的稅?造車需要人,賣車需要人,開車需要人,管車需要人,報廢需要人,車養活了多少人,跟車沾邊的錢有多少?專家們來算一算啊
-
4 # 開心就好1970
條仲可以的化,每戶一輛是不多的,自有自方便嗎?,公交滿足不了每個人的需求,城市擁堵,是人口太多,道路太少,構造不合理造成的,人均氣車比例不算高,不要怪氣車多了,建議政府每戶兩輛車向上的,收五致十倍稅收。
-
5 # 龍捲風4201610
車對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需要,不光是有錢的需要。有病人,有老人的,像我們家,孩子殘疾,靠輪椅行動,如果沒車,孩子接觸外面世界有限,有病去醫院也不便,雖然只能一個人去工作,外人又不理解,養.護費用高,也需要車。請社會和國家多理解,多關注,",多關愛,在政策上多支援。
-
6 # xwp強強
要說車,大家懇定說,城裡天天車輛擁堵,有必要要這麼多車嗎?我決得在中國不是是機動車太多,而是機動車太少。這就看政府如何引導,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很多地方經濟很不發達,車開進去了,經濟發展了,人民富了,路是政府的,車是人民自己買的。可是比喻鐵路呢,鐵路是政府修的車箱也政府造的。所以政府應當引導這些車去遠郊旅遊帶動邊遠地區的發展。中國如果邊遠地區也這麼多車,那麼美國還在話下嗎?
-
7 # 老龔說勢
去看看深圳電動車墳場,那是多麼壯觀的景象呀。去看看新聞,沙井電動車一條街是如何被“綜合治理”得到處被轉讓。就知道了,出行助力,助速度對於現代人來說,是多麼迫切而離不開的。
再去看看深圳各地穿梭著的所謂微吧吧,有一下沒一下的,有時候在某巷子裡堵上半小時也是經常發生的。對於現代人辦事的理念來說,一天花幾個小時坐在這種擁堵的微吧裡面,是一件多麼痛不欲生的體驗呢?耽誤了多少事情呢?
當然地鐵的建設,帶來了很多速度,但是地鐵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呀,比方本人經常出門,如果坐地鐵到了當地,怎麼辦?沒有耐心等公交,那麼就只有選擇要麼摩的,要麼滴滴。那得多危險嘛。
那麼,我們沒車行嗎?沒有車,上班可能遲到,合約可能籤不上,出行步步驚心,一家人無法一起出門放鬆,最難受的是,天天去擠公交,是一件讓人沮喪的事情。
當然,個人覺得中國應該發展體積更小的車,把現在的三車道改為五車道,把現在差不多五米長的車改為三米長,把那些油耗量大的車限制使用,這樣有可能能夠把道路擁堵以及能源問題一起解決了。
總之,車已經離不開了。但是開什麼車,可以多考慮一下。
-
8 # 阿誠1112
去過澳門和香港後,我覺得只要公共交通做好了,是沒有買車的必要的,香港的地鐵站四通八達,標識明顯,在沒有地鐵到的地方,小巴乘坐也很方便,即使換乘也不用走太多的路。回到南寧,我試著不用家人來接我,公交等了40分鐘才到,從火車東站我家,短短8公里,等車加路上的時間是一個小時,下車後走了500米才到家。大陸就是大陸。
-
9 # 仲夏75797161
華人購買小汽車,有部分人並不是為了出行或是工作之需。主要是滿足心裡的和麵子需要!一邊開車一邊拿著手機在打電話,(真打假打不知道)心裡那個美呀。就象手機剛剛問世的時候。非要站在馬路中央裝模作樣。現在沒有人這樣做了吧?你在看看的姐,女貨車司機可有人擺一付高人一等的駕式。
-
10 # 愛國之愛家
限制汽車的購買才是有力的減少,此次限號限行的做法屬腦殘與人人平等相違背,所以很多家庭配備兩部汽車或以上,對類家庭來說限號只是個不平等條約。
回覆列表
我覺得,家庭有一輛車,還是挺有用的。比如,假日裡出去走走,去市場大宗購物,送老人去醫院,在2處住房之間的搬運物品,諸如此類。
至於上下班私家車是否有價值,得分情況。我的一個朋友住在市區,單位在郊區,行車路線正好與早晚高峰的主流相反,地處郊外的單位院子大,停車不花錢,開車自然挺不錯的。可要是反過來,就不太划算了。但有人不願意擠公交,寧肯忍受堵車,也要開車上班,這是個人的選擇,無可厚非。
面對擁堵,每個人的選擇不一樣,這很正常。不可能統一化。比如我自己,我買第一輛車是1988年,從那時起出門就是開車,一直到了2011年,改為坐公交了,原因是太堵了,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停車費太貴了。由於已經開了23年的車,決定乘公交時,內心很是不安,剛開始特別不習慣,可坐了幾天之後,就嚐到甜頭了,真快,因為有專用道,50分鐘肯定能到單位,開車的話,偶爾也是50分鐘,但多數得1個半小時,停車費是每天30元,乘公交是每天2元。2014年單位搬家,樓下有個地鐵站,就更快了,20分鐘即可,但費用貴了些,每天來回8元。坐了這幾年的公交,現在已經特別習慣了,因為路上的擁堵逐年加劇,經常看到開車的同事抱怨,距離公司還有1公里,時常要用30分鐘。
女兒的學校免費停車,但她也不開,坐地鐵比開車快多了。
所以,家裡的車一直停著,沒人用,只是假日出去買些東西,用一用。儘管用處不大,但多少還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