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假如本來我一心想吃A牌的鳳爪,可是沒有,B牌的鳳爪有,明知道B牌的鳳爪是沒A牌好吃(之前有吃過對比),但是還是會買,結果就是吃了一口,就不要了,滿足了消費的心理嗎?這種心理消費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怎麼解釋?謝謝~
8
回覆列表
  • 1 # 小歪sl

    看起來有點像替代性補償。就是覺得a有些貴,b便宜,買了a心理會覺得貴,不舒服,剛好有b出現,價格不貴還是同一種吃的,那就買b來吃,補償一下吃不了a的心理。

    這種現象很常見,基本上都是因為沒有錢,買不起,然後選擇一個替代品,之後發現還不如選好的那個呢

  • 2 # 鯨魚小星球

    題主你的這種消費行為,其實對應你的心理動機就是“吃到鳳爪”,然而在吃到鳳爪的具體行為上,又有了對A牌的這種偏好。而你最後買了B鳳爪,我不清楚你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買的,是去之前就知道那裡沒有A只有B,還是抱著買A的心情去了發現沒有A只有B,失望之餘買了B?這兩種情況下,其實你最終都滿足的是“吃到鳳爪”。為什麼沒有A牌鳳爪,你沒有買A牌的其他產品,而是買了B牌鳳爪?為什麼沒有買到A牌鳳爪,你不是用買其他你喜歡吃的東西來代替,而是還買了另一個牌子的鳳爪?這些都說明你的行為動機就是吃到鳳爪。而最後,確實,當你吃了一口之後,滿足了“吃到鳳爪”這個動機,你就不要了。

    在以上這個過程中,是你滿足自己“吃到鳳爪”這個動機只有透過購買(消費)行為才可以達成。因為B牌你以前吃過,所以不是因滿足你的好奇心而進行消費;而且B牌可能與A牌差價不大(因為你並未提及價格這一點),至少是你對二者的價格差異並不敏感,所以也不是價格導致的消費行為。所以你這個行為可能和消費心理並沒有什麼關係。

    我覺得其實反映的是你在滿足自己的動機時採取行為的一種模式。有些人是吃不到自己想吃A牌的寧願不吃,這說明他們的動機目標是非常具體細節的,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的動機就是”吃到A牌鳳爪“,而不是”吃到鳳爪“。而你的動機則不是這麼具體,前面我分析的,你的動機就是”吃到鳳爪“,只不過A牌是你的一個偏好而已。但是有意思的是B牌你吃了一口又不吃了,這在我看來反映的是你在進行自我強化與自我確認的一個過程。因為你以前吃過B牌不如A好吃,這樣做其實就是你在向自己證明你以前的看法依然正確。為何你會這樣做呢?如果是精神分析或者心理諮詢方面的人,可能會進一步關注你從小的養育環境和心理過程。比如,在你從一個嬰兒被撫養長大的時候,你的撫養者在滿足你的動機(比如飢餓、玩具等)時,是否是採取沒有你想要的某某東西,就硬塞給你另一樣差不多的東西這樣的情況?等等,或許和你現在的這種行為模式有關。因為我的領域不是精神分析或是心理諮詢方面,所以就不展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考編,每次都是筆試進了,試講完就被刷了,如何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