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不吃飯的關雲長

    從頭說起,本篇列舉了幾個歷史節點:

    一、最初認為地球是方的,大概有三個說法:

    1、世界是馱在一隻巨大烏龜背上的平板。

    2、印度數宇宙把地球描寫成馱在6只大象的背上,而地獄是有停留在蛇上的烏龜支援的。

    3、中國殷末周初有《蓋天說》,認為天是圓的,像一把張開的大傘覆蓋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個棋盤,日月星辰則像爬蟲一樣過往天空,因此這一學說被稱為“天圓地方說”。

    二、歐多克斯提出地心說。

    三、亞里士多德提出地球是圓的。

    公元前340年,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舉例論證,如從地平線駛來的船總是先露出船帆,然後才露出船身。

    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是不動的,地球是宇宙中心,太陽、月亮、行星和恆星都以圓周為軌道繞著地球公轉。

    四、公元2世紀,托勒密按照亞里士多德思想精製成一個完整的宇宙模型。

    五、1514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說。

    六、1609年,伽利略用望遠鏡觀察木星,發現不是所有東西都圍繞地球旋轉,所以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理論宣告死亡。

    開普勒提出行星不是沿著圓周而是沿著橢圓運動。

    七、1687年,牛頓提出物體如何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的理論,並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宇宙中的任一物體都被另一物體吸引,物體質量越大,相互距離越近,則相互吸引的吸引力越大。

    八、1900年,量子力學。

    九、1915年,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

    十、1929年,埃德溫哈勃提出,宇宙正在膨脹

    做出了一個里程碑式的觀測,不管你往哪個方向觀測,遠處的星系都急速地飛離我們而去。

    哈勃的觀測暗示存在一個叫做大爆炸的時刻,當時宇宙的尺度無限小,而且無限緊密。

    總之,

    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類是如此的渺小,在瞭解宇宙的道路上,人類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加速發展,許多先進的理論會被提出,也會有更好的更先進的裝置用來探索宇宙。

    也許我們永遠都無法真正探索宇宙的本質,但是隻要我們研究的步伐不停下來,就會一步步接近宇宙的真面目,一點點解開它那神秘的面紗。

  • 2 # 金童希瑞

    人類透過觀察認識大自然。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家觀察宇宙的手段不斷提高。

    地質學是一個綜合性學科,關係到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發展。由於受火山爆發等表面現象的影響,地質學工作者一直錯誤地認為形成地殼的岩漿主要來自上地幔。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的隕石坑,對照“鮑文反應序列”認真研究隕石坑衝擊波裡矽酸鹽的分佈,就會發現是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形成了地殼的岩石與礦物。

  • 3 # 看松讀畫軒

    人類如何認知這個世界?這既是個哲學問題,也是個科學問題。認知是一個透過學習、感覺、思維和邏輯推理的過程,包括獲取知識、應用知識或資訊處理。

    現在,人類對周遭世界有很多的瞭解,積累了很多的知識。我們知道岩石、湖水;知道小鳥、大樹;知道父母、朋友,以及數不清的人物、動植物。我們的知識基本上是很正確的:可以更好地預知湖水、小鳥、朋友的活動或狀態。剛出生時我們什麼都不懂,可後來還是漸漸認識了周圍的這一切。我們是如何知道這麼多呢?畢竟,直接從世界得到的資訊不過是打在我們視網膜上的一個個無窮小的光子和我們耳膜振動的無規則的氣流(即視覺與聽覺)。從那一點有限的而且不相關的資訊,怎麼可能得到系統性的知識呢?

    心理學家說,人類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探求欲,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了。到了3~4歲,他們已經大概瞭解了世界是怎麼回事。一個孩子,不會讀寫,話也說不清,卻很快學到許多東西。人類的學習能力不應僅歸功於教育、訓練或其他專門機構,它似乎還是人類本性的基本組成部分。認知科學還顯示,知識是如何印入我們大腦並如何隨年齡的增長而改變的。認知,怎樣帶給我們外部世界的真實圖景?答案就是學習的科學。科學家在認知科學的領域提出瞭解釋模型:人類的視覺。這種獲取進入眼睛的光線模式,把資訊轉變成在空間存在或運動的物體的精確表達。進入眼睛的光線透過大腦的“加工”與空間事物發生聯絡,我們就不自覺地假定進入視網膜的光是三維世界在二維視網膜上的影象投影。我們從不會認為自己生活在平直的世界。事實上,嬰幼兒似乎生出來就相信這一點,他們在看到有東西向自身靠近時,總會向後退縮。

    因果結構也是我們認知世界的經歷與學問之間的判據和紐帶,一個事件會引發其他事件。從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知道,湖面起波浪的原因是風的作用,先有風再有浪,兩個事件是有因果關係相聯絡的,正如我們假定的二維視網膜影象與三維物體相聯絡。大多數因果結構要複雜得多,數學為人類提供了一種因果的邏輯,由真實的前提匯出正確的結論。現在,藉助於計算機,科學家能夠將那些數學假定轉換為可能事件的因果模式的約束。例如,在NASA工作的科學家已經設計出一種程式讓機器人根據光譜儀的資料來認識火星岩石的組成,而不需要向地球上的專家請教。機器人還可以透過岩石反射的光線來確定火星是否存在過水,因為水在岩石上留下碳的痕跡,會改變岩石的反射光譜。

    因此,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依賴於思維和大腦的學習,機器人也一樣。不管是兒童還是科學家,所有的學習者都對因果性與可能事件之間的關係做出相同的數學假定。即使只有兩歲的兒童,也在運用同樣的因果邏輯,根據因果關係學習和認知世界。“學習”是認知這個世界的必然途徑,這也許說明傑出的科學家與普通兒童一樣參與了相同的事業——學習。認知世界,獲取知識,不僅僅是為了贏得什麼顯貴地位。從根本意義上說,求知是人類進化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權利。

  • 4 # 生活槍手朗朗

    人類如何認知這個世界?這既是個哲學問題,也是個科學問題。認知是一個透過學習、感覺、思維和邏輯推理的過程,包括獲取知識、應用知識或資訊處理。現在,人類對周遭世界有很多的瞭解,積累了很多的知識。我們知道岩石、湖水;知道小鳥、大樹;知道父母、朋友,以及數不清的人物、動植物。我們的知識基本上是很正確的:可以更好地預知湖水、小鳥、朋友的活動或狀態。剛出生時我們什麼都不懂,可後來還是漸漸認識了周圍的這一切。我們是如何知道這麼多呢?畢竟,直接從世界得到的資訊不過是打在我們視網膜上的一個個無窮小的光子和我們耳膜振動的無規則的氣流(即視覺與聽覺)。從那一點有限的而且不相關的資訊,怎麼可能得到系統性的知識呢?心理學家說,人類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探求欲,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了。到了3~4歲,他們已經大概瞭解了世界是怎麼回事。一個孩子,不會讀寫,話也說不清,卻很快學到許多東西。人類的學習能力不應僅歸功於教育、訓練或其他專門機構,它似乎還是人類本性的基本組成部分。認知科學還顯示,知識是如何印入我們大腦並如何隨年齡的增長而改變的。認知,怎樣帶給我們外部世界的真實圖景?答案就是學習的科學。科學家在認知科學的領域提出瞭解釋模型:人類的視覺。這種獲取進入眼睛的光線模式,把資訊轉變成在空間存在或運動的物體的精確表達。進入眼睛的光線透過大腦的“加工”與空間事物發生聯絡,我們就不自覺地假定進入視網膜的光是三維世界在二維視網膜上的影象投影。我們從不會認為自己生活在平直的世界。事實上,嬰幼兒似乎生出來就相信這一點,他們在看到有東西向自身靠近時,總會向後退縮。因果結構也是我們認知世界的經歷與學問之間的判據和紐帶,一個事件會引發其他事件。從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知道,湖面起波浪的原因是風的作用,先有風再有浪,兩個事件是有因果關係相聯絡的,正如我們假定的二維視網膜影象與三維物體相聯絡。大多數因果結構要複雜得多,數學為人類提供了一種因果的邏輯,由真實的前提匯出正確的結論。現在,藉助於計算機,科學家能夠將那些數學假定轉換為可能事件的因果模式的約束。例如,在NASA工作的科學家已經設計出一種程式讓機器人根據光譜儀的資料來認識火星岩石的組成,而不需要向地球上的專家請教。機器人還可以透過岩石反射的光線來確定火星是否存在過水,因為水在岩石上留下碳的痕跡,會改\變岩石的反射光譜。因此,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依賴於思維和大腦的學習,機器人也一樣。不管是兒童還是科學家,所有的學習者都對因果性與可能事件之間的關係做出相同的數學假定。即使只有兩歲的兒童,也在運用同樣的因果邏輯,根據因果關係學習和認知世界。“學習”是認知這個世界的必然途徑,這也許說明傑出的科學家與普通兒童一樣參與了相同的事業—學習。認知世界,獲取知識,不僅僅是為了贏得什麼顯貴地位。從根本意義上說,求知是人類進化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權利。

  • 5 # 永動機45

    人類認識世界是從悟性開始的,人們的生活經驗逐漸形成了常理,也就是自然的靜態屬性成為了常識性東西,這些常識性思想逐漸形成了潛意識,自我意識,這些常識性東西就是最基本的規律,也就是基礎理論,悟性就是有了基礎理論的潛意識之後,做事判斷就有了依據基礎,依據這些常識,判斷其它事物是否符合常理,悟性就是把常識性東西做為判斷的標準,看其它事物是否順應常理,是否與常理相違背,

    人類從文字的創造和語言的形成以及各種概念的含義,都無不體現了悟性的作用,包括現代科學理論都是奠定在悟性的基礎之上的,悟性判斷是邏輯思維的基礎,具有了悟性的判斷就具有了理性,科學都是從講究理性開始的,沒有理性的東西不能稱之為科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校出於安全考慮禁止外賣員進校園,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