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各種廟寺墓等都有碑文重修記,那麼這些文字的背面一般會刻什麼內容,有照片提供更好。
14
回覆列表
  • 1 # 鐵騎無聲

    過去的碑刻正面叫碑陽,背面叫碑陰,兩邊叫碑側。碑陽刻的是碑文正文。碑陰如果刻字,一般都是功德記錄,即為碑石銘刻事件做出貢獻的人員名單,大多就是損款名錄。名單太長時也會延伸到碑側。

  • 2 # 亦文亦物

    在山西為數眾多的古寺廟、古石窟、古墓葬中,都存在古老的石碑,有不少年代還特別早,我見到的最早的石質碑刻應在1500年前,多為北魏、東魏、唐時的造像碑。

    碑陽一般是記事,歷史價值較高;碑陰多為供養人、功德主的名字,文物價值較低。

    從構件的角度將,石碑通常分為: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其中,早期碑座造型比較簡單,甚至是年代越早越簡單,北魏的要比隋唐的簡潔,唐宋的要比金元的簡潔;後來碑座的造型逐漸繁複,出現了龍生九子、贔屓(就是常見的那隻龍頭龜身的大烏龜)馱碑的樣子。

    碑首的造型是千姿百態,通常是雙龍、三龍捧珠較為常見。一般來說,石碑年代越靠前,碑首的龍形也就造的越古樸,龍身細長,龍爪孔武有力,而到明清時期則顯得更像是寵物。

    下面說碑身。

    通常看,石碑分成幾個面。早期石碑不同於晚期石碑,它是四個面,四四方方,每一面刻有文字和圖案,不盡相同,會在下角不起眼的地方可上供養人名字,這與早期石碑多為佛教供養碑有關,捐資人掏銀子刻這麼一塊碑,非常虔誠的供奉在廟裡,就感覺自己也伴隨青燈古佛萬古長存,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石碑發展到後期,出現了正面和背面,即我們常說的碑陽(正面)和碑陰。

    像這一類石碑,碑陽的內容往往是重修、齋醮、修繕碑記內容,為歷代當地的社首(族中的大戶、長輩)、糾首(組織者、召集人、發起人)捐資修建廟宇、宮觀、寺院的建寺記事碑、銘功碑,講述本寺(觀)始建年代、寺中景色、建寺典故、重建始末等,最左面(古人是從右向左寫)留下當時的年後。

    碑陰這一面,一般都會刻上捐資人的姓名和出資銀兩,以示銘記。

    古人為什麼要這麼排列呢?

    在當時,刻好一方石碑後,往往是安置在正殿的前簷或後簷下的,一座數百年的古寺一般會歷經數十次重修,重修碑數量很多,有時候會從宋元排到明清、近現代,足足幾十通。石碑扁平狀,為節省空間,只能有一面朝外,為彰顯鄉賢的功績,就會選擇資訊量最豐富的記事面朝外;在當時,捐資修建廟宇是大功德,這一習慣沿襲近2000年;從文物留存的實際看,石碑刻也確實比其他銘記方式存續的更為久遠,也就一直沿用了下來,直到今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欠錢不還起訴能要到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