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且把浮名拋
-
2 # 愛聽戲的魯小淘
並非指個人,而是指兩個大家族。此詩出於唐·劉禹錫《烏衣巷》中的後兩句。前兩句是“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詩人位在南京秦淮河以南的烏衣巷。自東晉以後,即為王導、謝安兩大家族聚居之地。另有孫元宴《詠烏衣巷》詩為證:“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又證:“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
-
3 # 科普集結號
作為歷史愛好者,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劉禹錫這首詩寫的“王謝”,指的是東晉王朝的華門世族王家和謝家。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唐朝詩人劉禹錫的這首《烏衣巷》,雖然只是簡單的七絕,但語言優美、充滿詩情畫意,詩句裡面出現了朱雀橋、烏衣巷,這是古老的南京最著名的景點;也出現了野草花,西下的夕陽,以及翻飛的燕子,這些是春天才有的美好的景物。最後這兩句,絕對是詩歌中的點睛之筆,千百年來令人吟唱不休。因為,王謝堂前燕,尋常百姓家,這代表了兩個迥然不同的社會階層,透過燕子這個靈巧的媒介,巧妙連線在了一起,也讓人感嘆歷史發展的滾滾車輪和王朝興衰交替的悲歡離合。
(王導,字茂弘)
那麼詩歌裡面出現的王謝到底是誰呢?
他們就是東晉時代赫赫有名、權傾一時的宰相王家和謝家,王家的輝煌佔據了東晉歷史的前半段,謝家的顯赫佔據了東晉王朝的中後期,王家的代表人物就是王敦和王導,謝家的代表人物就是謝安和謝玄。當然了,上面這四個人都是宰相級的人物,還有很多非宰相級的著名人物也在東晉時代紅極一時。
(謝安,字安石)
在東晉時代,正是門閥統治達到巔峰的年代,處處體現了門當戶對的思想。自從曹魏王朝建立之初,曹操手下的大臣陳群就向魏文帝提出建立官員的九品中正制,即把官員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級,這種制度,就是透過門第的高低和士族的優劣來選拔官員,普通的而平民百姓是不可能進入官場、踏入統治階級領導核心的,也就是說,當官的世代為官,即使是白痴也做官,百姓一輩子也別想進入仕途,即使你是天才,也活該遺失草澤。
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了隋朝,直到科舉制的興起,才逐漸將這種士族門閥壟斷官場的情況顛覆了。到了北宋時期,門閥政治徹底消失,普通的市民階層和貧寒出身的有能力、有才學的人,才最終有機會登上帝國最高的權力舞臺。
(南京王導謝安紀念館)
在東晉時期,王家和謝家,也有許多不是當宰相、但是也榮耀加身的厲害人物,比如大書法家兼右軍將軍王羲之,就是丞相王導的侄子,他的兒子王獻之更是一代書法大家。其他的人還要著名山水派詩人謝眺和謝靈運,謝眺的五言詩寫的最棒,曾經讓詩仙李白說出“一生俯首謝公詩”這樣服軟的話。
王導是東晉王朝草創之初擔任宰相,謝安是在東晉王朝後期擔任宰相。王導幫助晉元帝在江南站穩腳跟,而謝安則在淝水之戰中打敗了一代雄主前秦苻堅,為東晉帶來了幾十年的和平。
-
4 # 我不愛吃發麵餅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其中王謝分別代表東晉時期兩個世家門閥 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 劉禹錫感慨藏而不露,寄物詠懷的名篇,是組詩《金陵五題》中的一篇。詩人當時還沒到過金陵,始終對這個六朝古都懷著憧憬,正好有友人將自己寫的五首詠金陵古蹟詩給他看,他便乘興和了五首。烏衣巷原是六朝貴族居住的地方,最為繁華,如今有名的朱雀橋邊竟長滿野草,烏衣巷口也不見車馬出入,只有夕陽斜照在昔日的深牆上。
這是一首懷古詩。憑弔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陽斜”塗抹背景,美而不俗。語雖極淺,味卻無限。
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這首詩的三、四句時說:“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本詩感慨藏而不露,寄物詠懷的名篇,是組詩《金陵五題》中的一篇。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開國元勳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裡。舊日橋上裝飾著兩隻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的歷史聯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我們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回覆列表
王羲之他爹,王導。王導(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龍、阿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
王匯出身於魏晉名門“琅邪王氏”,早年便與琅玡王司馬睿(晉元帝)友善,後建議其移鎮建鄴,又為他聯絡南方士族,安撫南渡北方士族。東晉建立後,先拜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武岡侯,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亂”時,王導拒絕王敦欲廢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遺詔輔立晉明帝。其後進位太保。明帝駕崩後,王導與外戚庾亮等共同輔政。庾亮不聽王導等人的勸諫,執意徵歷陽太守蘇峻入京,致使其舉兵反叛。“蘇峻之亂”平定後,王導駁斥眾人企圖遷都的念頭,穩定局勢。此後聯合郗鑑繼續執政,雖與陶侃、庾亮矛盾頗重,但終無大亂。鹹康五年(339年),王導去世,年六十四。成帝舉哀於朝堂,遣使追諡“文獻”。葬禮規格同霍光、司馬孚,為東晉中興名臣之最。
王導善書法,以行草最佳。他學習鍾繇、衛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有草書《省示帖》、《改朔帖》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