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對張愛玲的偏見,是到了2016年楊絳先生去世後,她的摯友鍾叔河先生為了懷念她而展示出來的信件中,有一封就是談及張愛玲的。
“前天劉緒源贈我一本《翻書偶記》,序文是你的大筆,忙翻開細讀,我覺得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我對她有偏見,我的外甥女和張同是聖瑪利女校學生,我的外甥女說張愛玲死要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難看,一臉“花生米”(青春豆也),同學都看不起她。我說句平心話,她的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她筆下的女人,都是性飢渴者,你生活的時期和我不同,你未經日寇侵略的日子,在我,漢奸是敵人,對漢奸概不寬容。“大東亞共榮圈”中人,我們都看不入眼。夏至(志)清很看中張愛玲,但是他後來對錢鍾書說,在美初見張愛玲,嚇了一跳,她舉止不自然,貌又可怕。現在捧她的人,把她美化得和她心目中的自己一樣美了(從照片可證)。我沒有見過她。她的朋友蘇青卻來找過我。蘇青很老實,她要我把她的《結婚十年》編成劇本。
我的阿姨年已四十多,在我家已十三、四年,初來時稱小吳,她現已四十多歲了,是個忠心又能幹的阿姨。張愛玲的電影劇本《半生緣》小吳也看不下。”
其實楊絳也未曾見過張愛玲,她的所知是來自於與張愛玲同校的外甥女和家裡做活做了十幾年的阿姨小吳,她們對於張愛玲以及她的作品的評價。
而楊絳對於張愛玲的評價算是主觀上的感覺吧。何況還隔了別人的腦子和一張嘴。
突然想到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裡的一句話:“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就是這樣的,你都不曾認識我,那你怎會明白我的所作所為,所知所感呢?
雖同為才女,但楊絳和張愛玲,就像飛鳥與魚,飛鳥永遠不懂魚,也更談不上相互欣賞。
1成長經歷不同造就不同性格
️①楊絳的從容
書香門第,自小就得父親喜愛。楊絳曾回憶說,高中時還不能辨別平仄聲,父親卻不嚴厲,反過來安慰她說,不打緊,到時候自然會懂。
從小被尊重喜好的孩子,也就更坦然自信一些。
楊絳的母親也是一個賢妻,典型的相夫教子的女人,父母恩愛,夫唱婦隨。楊絳的婚姻觀的形成,大致來自於自己的父母。
後來人們津津樂道的神仙眷侶錢鍾書和楊絳的婚姻,也是盡顯寬容,尊重,互相欣賞。
都說父母的婚姻,預示著孩子未來的婚姻模式,想要打破原有的模式,需要費盡心思。
②張愛玲的孤傲
她的童年其實很波折,雖然也曾是名門望族,但她的家並不和睦。父親是典型的封建官老爺,後來又愛抽鴉片,渾渾噩噩,又暴躁。而母親又是個很有獨立思想的女子,受過西式教育,自然受不了這包辦的舊式婚姻。母親黃梵逸丟下一對年幼兒女出國留學四年,後來歸國後和丈夫離婚,又去了國外。雖然黃梵逸沒有再婚,但她還是有一個外國男友,對於愛情和婚姻,黃梵逸的心也是自由的。
自小,母親的離家,父親的忽視,繼母的責難。這注定了她成為一個缺愛的人,一定意義上自卑的人,唏噓的一生。
張愛玲一意孤行地和比她大十幾歲的中國作家胡蘭成結婚,胡蘭成是漢奸,有兩次婚史,還有孩子。後來因胡蘭成有外遇而離婚。第二次婚姻是嫁給又老又窮的美國老作家賴雅,賴雅比她大三十歲。
這種“特立獨行”也是很多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人們都稱她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異數”作家,民國奇女子。
楊絳和張愛玲有著不同的成長境遇。各自努力生活,沒有誰更高貴。
2 文學造詣不同,無關高低
️①張愛玲——冷靜中窺伺人心
朱悅然寫張愛玲時有一句:不喜世間繁華與喧囂,與浮華塵世冷眼相對。
某種意義上來說,張愛玲是孤獨的,不單是她的心,還有她的文。她的文和她的愛與恨一樣,令人愛憐卻又唏噓。
就比如被人譽為“文壇最美收穫之一”的《金鎖記》:平凡的七巧嫁了大戶人家的病殘二少爺,個性的倔強,生活習慣又不同,使她的生活極其壓抑。每一次,七巧心裡還存著對幸福的渴望,然而現實的殘酷又讓她不得不防。最後,嚴苛的現實逼得她變得只識得金錢了。
張愛玲筆下的文字,絕美,冷靜,多情又無情,總讓人有一股悲。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張愛玲十分經典的一句話,何嘗不是道盡了絢爛又千瘡百孔的人生。亦如她的作品。
②楊絳——平淡卻不貧乏,優雅中帶有鋒芒
楊絳本身兼具翻譯家、學者、劇作家等多重身份的人,這一切都決定了她的創作有獨樹一幟的特點。 楊絳的文字更顯得自然,平靜,從容卻有深意。
像後期的《將飲茶》《我們仨》,更加地平和,看淡世事,又似乎瞭然於心。
3 對於生死,不同理解
張愛玲曾說:“要是真的自殺,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卻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無限制地發展下去,變得更壞,更壞,比當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還要不堪。”
而楊絳呢,特別《走到人生邊上》裡說: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
對於生死,於張愛玲,更像是一種解脫。像煙火吧,期待璀璨奪目,最後無聲無息,消失殆盡。其實和張愛玲的一生,有很多相似。
楊絳的一生就非常飽滿,雖然之間也痛失女兒,錢鍾書比她早走。但她的一生還是很幸福的,從容一生,優雅一生。
至於楊絳對張愛玲的偏見,只能說,完全不同的兩個人,都未曾試過去了解,那麼她的意見註定是不客觀的。
楊絳對張愛玲的偏見,是到了2016年楊絳先生去世後,她的摯友鍾叔河先生為了懷念她而展示出來的信件中,有一封就是談及張愛玲的。
“前天劉緒源贈我一本《翻書偶記》,序文是你的大筆,忙翻開細讀,我覺得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我對她有偏見,我的外甥女和張同是聖瑪利女校學生,我的外甥女說張愛玲死要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難看,一臉“花生米”(青春豆也),同學都看不起她。我說句平心話,她的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她筆下的女人,都是性飢渴者,你生活的時期和我不同,你未經日寇侵略的日子,在我,漢奸是敵人,對漢奸概不寬容。“大東亞共榮圈”中人,我們都看不入眼。夏至(志)清很看中張愛玲,但是他後來對錢鍾書說,在美初見張愛玲,嚇了一跳,她舉止不自然,貌又可怕。現在捧她的人,把她美化得和她心目中的自己一樣美了(從照片可證)。我沒有見過她。她的朋友蘇青卻來找過我。蘇青很老實,她要我把她的《結婚十年》編成劇本。
我的阿姨年已四十多,在我家已十三、四年,初來時稱小吳,她現已四十多歲了,是個忠心又能幹的阿姨。張愛玲的電影劇本《半生緣》小吳也看不下。”
其實楊絳也未曾見過張愛玲,她的所知是來自於與張愛玲同校的外甥女和家裡做活做了十幾年的阿姨小吳,她們對於張愛玲以及她的作品的評價。
而楊絳對於張愛玲的評價算是主觀上的感覺吧。何況還隔了別人的腦子和一張嘴。
突然想到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裡的一句話:“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就是這樣的,你都不曾認識我,那你怎會明白我的所作所為,所知所感呢?
雖同為才女,但楊絳和張愛玲,就像飛鳥與魚,飛鳥永遠不懂魚,也更談不上相互欣賞。
1成長經歷不同造就不同性格
️①楊絳的從容
書香門第,自小就得父親喜愛。楊絳曾回憶說,高中時還不能辨別平仄聲,父親卻不嚴厲,反過來安慰她說,不打緊,到時候自然會懂。
從小被尊重喜好的孩子,也就更坦然自信一些。
楊絳的母親也是一個賢妻,典型的相夫教子的女人,父母恩愛,夫唱婦隨。楊絳的婚姻觀的形成,大致來自於自己的父母。
後來人們津津樂道的神仙眷侶錢鍾書和楊絳的婚姻,也是盡顯寬容,尊重,互相欣賞。
都說父母的婚姻,預示著孩子未來的婚姻模式,想要打破原有的模式,需要費盡心思。
②張愛玲的孤傲
她的童年其實很波折,雖然也曾是名門望族,但她的家並不和睦。父親是典型的封建官老爺,後來又愛抽鴉片,渾渾噩噩,又暴躁。而母親又是個很有獨立思想的女子,受過西式教育,自然受不了這包辦的舊式婚姻。母親黃梵逸丟下一對年幼兒女出國留學四年,後來歸國後和丈夫離婚,又去了國外。雖然黃梵逸沒有再婚,但她還是有一個外國男友,對於愛情和婚姻,黃梵逸的心也是自由的。
自小,母親的離家,父親的忽視,繼母的責難。這注定了她成為一個缺愛的人,一定意義上自卑的人,唏噓的一生。
張愛玲一意孤行地和比她大十幾歲的中國作家胡蘭成結婚,胡蘭成是漢奸,有兩次婚史,還有孩子。後來因胡蘭成有外遇而離婚。第二次婚姻是嫁給又老又窮的美國老作家賴雅,賴雅比她大三十歲。
這種“特立獨行”也是很多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人們都稱她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異數”作家,民國奇女子。
楊絳和張愛玲有著不同的成長境遇。各自努力生活,沒有誰更高貴。
2 文學造詣不同,無關高低
️①張愛玲——冷靜中窺伺人心
朱悅然寫張愛玲時有一句:不喜世間繁華與喧囂,與浮華塵世冷眼相對。
某種意義上來說,張愛玲是孤獨的,不單是她的心,還有她的文。她的文和她的愛與恨一樣,令人愛憐卻又唏噓。
就比如被人譽為“文壇最美收穫之一”的《金鎖記》:平凡的七巧嫁了大戶人家的病殘二少爺,個性的倔強,生活習慣又不同,使她的生活極其壓抑。每一次,七巧心裡還存著對幸福的渴望,然而現實的殘酷又讓她不得不防。最後,嚴苛的現實逼得她變得只識得金錢了。
張愛玲筆下的文字,絕美,冷靜,多情又無情,總讓人有一股悲。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張愛玲十分經典的一句話,何嘗不是道盡了絢爛又千瘡百孔的人生。亦如她的作品。
②楊絳——平淡卻不貧乏,優雅中帶有鋒芒
楊絳本身兼具翻譯家、學者、劇作家等多重身份的人,這一切都決定了她的創作有獨樹一幟的特點。 楊絳的文字更顯得自然,平靜,從容卻有深意。
像後期的《將飲茶》《我們仨》,更加地平和,看淡世事,又似乎瞭然於心。
3 對於生死,不同理解
張愛玲曾說:“要是真的自殺,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卻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無限制地發展下去,變得更壞,更壞,比當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還要不堪。”
而楊絳呢,特別《走到人生邊上》裡說: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
對於生死,於張愛玲,更像是一種解脫。像煙火吧,期待璀璨奪目,最後無聲無息,消失殆盡。其實和張愛玲的一生,有很多相似。
楊絳的一生就非常飽滿,雖然之間也痛失女兒,錢鍾書比她早走。但她的一生還是很幸福的,從容一生,優雅一生。
至於楊絳對張愛玲的偏見,只能說,完全不同的兩個人,都未曾試過去了解,那麼她的意見註定是不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