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取消不了456

    先了解一下美國俄羅斯等直升機強國的發展史,再對比國內直升機發展情況,就能知道中國產重型直升機效能如何了,可靠性是最重要的,不經歷時間的沉澱,所謂指標效能都是紙上談兵

  • 2 # 嘟嘟嘟雄起丫

    一葉知秋。從巴鐵棄購中國武直10可以看出,目前中國的重型直升機還屬於入門級水平。主要障礙還是一直困擾中國軍工的心臟病,我們自重五噸的武直10只能載彈1.5噸。土耳奇三,四十年前的輕直,自重2.5噸卻可載彈2.5噸作戰,所以巴鐵最終不得不選擇購買土雞直升機而棄購武直10。中國軍工一直在大踏步前進,但上百年的欠帳不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徹底還清。不過咱相信清盤並超越的時間不用等太久。

  • 3 # 追風精品裝備館

    按照計劃,我們的重型直升機將使用兩臺功率達到12000馬力的D136渦軸發動機,要知道起飛重量達56噸的世界最大的米26也就是這個動力配置,而即使是美國最新裝備的CH-53K,人家兩臺渦軸動力的總功率也才22000馬力,也仍然不及我們的動力充沛。如果再考慮到我們的重型直升機最大起飛重量才38.7噸,說明其功率儲備是相當高的,這樣的設計明顯是特別強調了高原地區的適應性和作戰能力。由於其良好的動力總成,該機型還獲得了6000米的最大升限,10噸的內載和15噸的外掛能力,這將為高原戰場上快速運送/吊運重灌備等各類物資創造良好條件,比如155口徑的超輕炮。而且透過加大油箱的設計,該機的航程也達到了和CH53K一樣的800公里。

    可以說它就是我軍陸航的"綠巨人",而我們的陸航部隊也會隨著它的加入,獲得前所未有的重灌快速投送能力。毫無疑問,它將是一款綜合性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型直升機。

  • 4 # 利刃號

    就如何看待中國產重型直升機的效能水平來說,其大致與美國的CH53K種馬王相當,而就起飛重量來說,相比世界最大直升機米26光環略有不如,但基於夠用,管用的思路考慮,就米26上航母甚至上萬噸大驅或者兩棲攻擊艦甚至船塢登陸艦顯然不大可能,而基於陸海通用的原則,中國產新型重型直升機上新一代戰艦顯然更為現實。

    就與中國產重型直升機,與之大致相當的應該屬於美國的種馬CH53系列直升機家族來說,其最新發展型CH53K種馬王的單臺最大功率達到5600千瓦,採用三臺發動機配置,其最大起飛重量達到38.4噸,有效載荷達到17.3噸,平飛速度在320公里/小時左右,就航程來看,大約在1800公里,而更大的米26航程大致在1920公里,相比魚鷹傾轉旋翼機的航程和速度都有不足,但就直升機範圍內來說,已經管用夠用了,更何況中國研製的直升機是傳統的直升機範疇,相比目前服役的魚鷹傾轉旋翼機更加可靠耐用,畢竟魚鷹只是新鮮事物,而就直升機來說,其研製概念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

    而就中國之前的大型直升機研製來說,超黃蜂的引進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中國雖然在上世紀80年代初引進了該款直升機,但限於當時阮囊羞澀,雖然部分實現了中國產化,但量產一直沒有起色,這也是當時的政府的能力所限,但隨著進入二十世紀的汶川地震後,國家充分認識到了直升機的優點,這也有了直八大改和重型直升機與俄國合作這一出,這也是痛定思痛後,高度總結的結果,雖然汶川地震是壞事,但有時候壞事 也能變好事,正是地震的發生,為中國的直升機發展鋪平了一條坦途,政策性的傾斜,以及改開後資金的充足,貨架技術的充實,研製裝置的成龍配套,工業的持續發展,都為重直的發展敲開了一扇大門,這也是幾代直升機人夢寐以求的機遇視窗期,而這也催生了琳琅滿目的新概念直升機,甚至旋翼機的設計和研製。

    應該說,之前,中國在重型直升機方面是一片空白,唯一可以量產的是13噸的直八,而隨著中俄交流合作的程度加深,中國將大量先進技術和先進航電裝置引入直升機的研製,中俄合作的米46重直的研製也在 緊鑼密鼓的進行中,與米26的升限僅為4000多米的現狀相比,米46重直也將引進高升限和高原概念,增設氣密配置,並可以應用於海軍艦船。

    若干年前,筆者曾經看到過一張特殊的圖片,CH53重直家族的海上超種馬,曾經拖曳著沉重的掃雷具在海上進行掃雷作業,筆者相信若干年後,中國也將用米46重直家族的海軍型直升機復現這一精彩時刻,而隨著中俄重直開始進入研製階段,筆者相信,這一天離實現為期不遠了,而幾代直升機人所期望的重直夢,離實現也就5-10年內可以成功了,相信基於米46平臺的高原之鷹,也將類似AC313及其軍版直八G一樣,再次飛躍世界之巔,珠穆朗瑪!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長激素缺乏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