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創業工坊

    隨著機器學習技術的深入,人們擔心,未來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崗位不僅僅是一些低端技能的崗位,還可能會有一些高技能的崗位也會受到衝擊,比如銀行、會計、程式設計師等等。

    美國高盛集團高管在年初的一次研討會上宣佈,其在紐約股票交易櫃檯僱傭的600名交易員已被削減至2名時,人們一片譁然——很多行業的飯碗都在被人工智慧AI搶走,連金融業也沒有例外。

    普華永道釋出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到2030年,英國約有30%的英國職位將受到人工智慧的影響,德國為35%,日本為21%,而美國高達38%。麥肯錫還稱,到2055年全球經濟體的有薪工作中,49%將實現自動化,受影響最大的國家為中國與印度。創新工場CEO李開復甚至認為,10年後人工智慧將替代世界上50%左右的工作。

    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恐懼可見一斑,但從歷史經驗來看,這種擔心毫無必要,人類歷史上每一次技術的進步,的確都會取代很多工作崗位,但從未帶來大規模的失業,相反,它創造了更多的新的就業崗位。馬雲在剛剛召開的財富論壇上對人工智慧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清朝時期鐵路出現,人們抵制鐵路,擔心沿線挑夫會失業影響社會穩定,但現在有200多萬的鐵路工人。集裝箱出現後,搬運工人擔心會失業,但港口卻出現了很多吊船工人。網際網路出現,傳統企業抵制網際網路、抵制網購,現在又有多少網上開店的朋友和多少快遞員。

    換句話說,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飛躍,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抵制,但抵制很快就會消失,因為新技術只會衝擊一些舊的工作崗位,但從沒有帶來大規模的失業,而是帶動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養活了更多的人口,創造了更多的增量財富。

    縱向來看,今天的人工智慧,與歷史上的任何一次科技飛躍,都沒有本質區別,不必大驚小怪,不必區別看待。生產力的提升,創造更多的增量財富,養活更多的人口,實現更好的階層流動,這才是科技進步的本質。更何況,我們上一篇文章還講過,目前的人工智慧領域還沒有獲得基礎科學的突破,它在技術層面的革命性,還遠遠不如上個世紀發明的電晶體、計算機、原子彈。

    馬雲還說,與其擔心技術奪走就業,不如擁抱技術,去解決新的問題。人類是有獨特創造力的,這個的確是機器人無法取代的,儘管機器人在某些專屬領域的作為遠遠超出了人類的能力。

    庫克也說,不用擔心機器會像人一樣思考,而要擔心人像機器一樣思考。顯然,人類歷史上那些可笑的抵制技術的運動,比如抵制鐵路、抵制集裝箱、抵制網店,其實都是一種“機器思維”——只有機器和工具才害怕被取代,人類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目的,而目的是不可能被工具取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喜歡的女孩子會不會也喜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