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岸聊電影
-
2 # jacrowk
我的回答,沒有圖。
昨天看到網上放出來的金凱瑞上“雞毛秀”的影片,心中無盡的唏噓——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搜尋有關他的一切。
國外戲劇理論中有很多關於“喜劇”的論述,而喜劇又以“小丑”這一角色作為代表,有關小丑的各類知識,講起來相當的生澀冗長——至少有一點,國外小丑的形象大都是紅鼻子、大嘴、眼角有淚……
這就有深意了:大鼻子代表的是自身的缺陷;大嘴代表的是誇張的表演;眼角的淚痕代表的是內心的憂鬱。
“賣醜取樂”,是對小丑工作最直接簡單的概括——這對於“每個人心都有一個愛美的靈魂”是一種痛徹的撕裂;再加上人們“喜新厭舊的天性”,逼迫著小丑“不創新即為死”;人生如戲,為了鋪墊先悲後喜,演得越多就越能看透世態炎涼,演得越入木三分就越對底層的疾苦感同身受。所以那些抑鬱自殺的喜劇明星都不難理解了——他們愈知世人之苦,就愈賣力給世人帶來珍貴的樂——所以請珍惜每一個給你帶來歡樂的諧星和朋友。
這或許就是“能量守恆定律”——噴張的表演之後,能量耗盡,需要調適和蓄能。
誠如星爺也一樣。
謹以此文,致敬所有諧星。
PS:撰寫此文,不勝哀傷,腦中浮現金凱瑞的滄桑,以及逝去的羅賓.威廉姆斯慈眉善目……
-
3 # Noodles17216559776
首先我覺得是他的電影風格的原因。周星馳的電影大都是帶有悲情的小人物的喜劇故事,而這種電影的情節都比較曲折,人物演繹極其生動,越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越不拘於種種社會教條而恣意生活。周星馳的電影風格就是略有荒誕特色,想象力豐富。
第二是個人的性格原因。周星馳私底下是沉默寡言的人,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因為人們習慣於他在熒幕上的高調形象,而忘記了他本來的性格。
第三,藝術與現實的分離。實際上電影這種表現方式的本質是藝術,是抽象的,與現實不一樣。可以舉個例子,有個人去一個著名心理醫生那裡看抑鬱症,醫生讓他去看最近的那個著名的滑稽大師的表演,而那個人說:我就是那個表演家。這跟人們對周星馳的感覺是相似的,有些明明可以帶給別人快樂的人,本身卻是憂鬱寂寞的。可能這個人本來性格就是內向的,而藝術與現實的分離更可能加劇這種狀況,因為一個人的感情精力有限,在電影等表演上極盡傾心,可以把藝術搞得很完美,當回到現實後,這種激情會被這種落差沖淡。
回覆列表
周星馳的電影喜劇屬性基本是屌絲逆襲的勵志故事,但題材基本上源於生活的悲情故事,無論90年代初期的《審死官》還是21世紀的《少林足球》等等,都是用荒誕惡搞的表演嘲諷一些社會不良現象。眾所周知,喜劇電影的受眾面最廣,如果周星馳去除掉無厘頭風格,毫無疑問他的大部分電影都是悲劇,這樣的悲情故事電影還會有多少人願意走進電影院觀看?所以他用喜劇的方式來表達悲劇,一個個能讓你哭也能讓你笑的有血有肉小人物形象就樹立起來。沒有他的誇張搞怪無厘頭,就不能稱之為周星馳的喜劇,這種深入骨髓的表演手法是周星馳獨有的烙印,如果影迷理解為高調,我希望周星馳先生可以繼續加倍高調下去!
和周星馳合作的導演李力持、杜琪峰、王晶、洪金寶等,都對其評價不高,如李力持拍攝《唐伯虎點秋香》時就傳與周星馳不和,原因在於周星馳的獨斷專行,但二人隨後仍然合作拍攝的《喜劇之王》和《少林足球》都是經典之作。這就肯定了周星馳在工作上的才華。相對於工作的高調,生活裡的周星馳深居簡出,面對別人對他的指責,例如摳門、忘恩負義、片場打人、欠錢不還等等等等……他從來不做迴應。做人和做事之間如此之大的反差,現在仍然是一團謎,或許周星馳的確有他本身做人的問題,但我不是星爺的朋友、同事、員工;我只知道他現在仍然和自己的母親同吃同住,這就是我應該學習的榜樣。身為周星馳的影迷,我只希望他能呈現更多更好的電影,其他事情對於我這個屌絲來講,不重要!重要嗎?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