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1057年—1121年),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詞人,他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
一、詩詞造詣高超,獻賦獲賞
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趙頊元豐初,在汴京為太學生,寫了一篇《汴都賦》,描述當時汴京盛況,歌頌了新法,受到趙頊的賞識,被提拔為太學正。以後十餘年間,在外飄流,作過廬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今江蘇省)縣令等。宋哲宗趙煦紹聖三年(1096年)以後,又回到汴京,作過國子監主簿、校書郎等官。宋徽宗趙佶時,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負責譜制詞曲,供奉朝廷。又外調順昌府、處州等地。後死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周邦彥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詞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是公認“負一代詞名”的詞人,在宋代影響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詞工而不匠,清而不媚,非這首詞莫屬,有鬼斧神工之效。周邦有與皇上爭風吃醋的勇氣,詮釋了人生中只有愛情值得獻身!
周邦彥是北宋重要作家,詩、詞、文、賦無所不擅,但在他生時即為他的詞名所掩,其文、其詩,多零落不傳,唯有年輕時所獻《汴都賦》,為當時所稱。《宋史》說他年少時“疏雋少檢”(生活放浪,不守禮節),不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書。
元豐初,周邦彥到汴京。元豐六年(1084年)獻《汴都賦》,長七千字,宋神宗(趙頊)見而異之,召他到政事堂,命李清臣在邇英閣朗誦。賦中多古文奇字,李清臣多不識得,只好讀其偏旁。這是一篇摹仿漢代《兩都賦》、《二京賦》的大賦,其規模也像漢賦。賦中用假設的人物“發微子”和“衍流先生”的對話來逐步開展對於汴都描寫與頌揚,其間也表示讚許王安石的新政,因而大獲賞識(這和他後來的宦途坎坷很有關係,他與屬於舊黨的蘇門詞人不同,在政治上傾向於變法的新黨)。
二、宦海沉浮
獻賦之舉傳播之後,周邦彥名動天下,官職也自太學諸生直升為太學正。但以後久不遷升。
宋神宗死後,舊黨執政,蘇門諸君子紛紛回到朝廷,周邦彥則被排擠出京城,而出任地方官,先任廬州(今安徽合肥)教授,後任溧水(今屬江蘇)知縣。
宋哲宗(趙煦)即位後,又調回汴京,哲宗命他再誦《汴都賦》,以後一直做京官,歷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考功員外郎、衛尉、宗正少卿兼議禮局檢討。並以直龍圖閣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知順昌府(今安徽阜陽)。改知隆德府(今山西長治),遷官明州(今浙江寧波),再度調回汴京,拜為秘書監,進徽猷閣待制,直到徽宗(趙佶)時代提舉大晟府(中央音樂院)。
由於不願與蔡京奸黨合作,晚年又被逐出朝廷,到順昌(今安徽阜陽)、處州(今浙江麗水)等地主官。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病逝於南京(今河南商丘)。
三、與宋徽宗、李師師的糾葛
周邦彥,是北宋著名的婉約詞代表人物,他的一首《少年遊》,可謂家喻戶曉,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
話說,周邦彥在北宋也是一位風流倜儻的人物,工作之餘經常流連於青樓歌坊。
在這繁華的汴京城,有一位轟動一時的名妓李師師,其人可謂花容月貌,再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成為男人們競相仰慕的物件,周邦彥自然也不例外。多情才子周邦彥青睞李師師的美貌與歌喉,李師師也仰慕周邦彥的詩詞才華,一來二去,兩人成了知己,雖然周邦彥雖然比李師師要大30歲,但年齡不是問題,這對才子佳人之間產生了纏綿而真摯的愛情。
可誰料到,李師師的美貌傳到了宋朝皇帝宋徽宗的耳朵裡,真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位天才畫家和書法家皇帝也想一睹這位北宋名妓的芳容,可有礙自己是皇帝,這種身份去青樓的話,如果被傳出去會影響朝廷的顏面。
大臣們於是想了個辦法,硬是從皇宮挖了一條地道,直接穿到李師師的家裡,這樣,倆人的約會便能掩人耳目了。
一日,周邦彥去找李師師,正談到風花雪月,詩詞歌賦,忽然聽到有人來了,李師師一看,原來是皇帝宋徽宗來了,這下可急壞了李師師,倆人急中生智,周邦彥便一下鑽到了床底下。
這次,宋徽宗親自帶來了南方鮮橙,給李師師品嚐,於是倆人共進香橙。宋徽宗拿起那光潔的刀具切開橙子,李師師的雙手潔白而纖細,緩緩地剝開那橙子,此時屋內橙香四溢,李師師親手將橙子餵給宋徽宗。
片刻之後,半隱半現的帳幔被輕輕放下,香爐中瀰漫著一種融洽而催情的氣息,一切的甜言蜜語和耳邊情話都融化在這香氣之中。
李師師拿起心愛的笙,為宋徽宗吹奏一曲《鳳求凰》。
夜深了,宋徽宗由於身體不適,起身向李師師告別離開,李師師嬌嗔的向宋徽宗說道:“您今晚要去哪裡呢睡呢?您看,現在已經是夜半三更,外面的寒意漸濃,路又滑,很少人在這個時候行走,不如就別走了吧。”
我們最後不知道宋徽宗到底走沒有,但是這個約會情節被床底下的周邦彥聽得真真切切,而且醋意大發,於是
第二天,便寫下了一曲《少年遊》。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巧的是,在一次李師師和宋徽宗的約會中,李師師無意中彈奏了這首《少年遊》,宋徽宗突然感覺這個詞怎麼聽起來像是之前和李師師約會的場景,簡直如出一轍,便問道這是何人所作。
李師師無法欺騙皇帝,便說是周邦彥所作,於是皇帝感覺自己的和情人約會的隱私都被洩露了,一氣之下將周邦彥貶到了外地。
周邦彥離開了京城,也離開了李師師,雖然極不情願,卻也無可奈何。
又一次的約會中,李師師又為宋徽宗唱起了《蘭陵王》這首詞,宋徽宗也是極富造詣的文學家,聽完之後,覺得此曲極美,便問是何人所作?李師師說“是周邦彥所作”。
宋徽宗覺得周邦彥真是個人才,於是又將其召回,歪打正著專門在宮中負責譜制詞曲。
關於李師師不但才學了得,更有著很高的愛國情懷,國家危難之際,把自己生前珍藏的珠寶全部作為軍費捐給了抗金的軍隊,在被俘虜後,寧死不從,吞金自盡。當然周邦彥也沒能娶她,有情人難成眷屬!
周邦彥(1057年—1121年),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詞人,他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
一、詩詞造詣高超,獻賦獲賞
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趙頊元豐初,在汴京為太學生,寫了一篇《汴都賦》,描述當時汴京盛況,歌頌了新法,受到趙頊的賞識,被提拔為太學正。以後十餘年間,在外飄流,作過廬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今江蘇省)縣令等。宋哲宗趙煦紹聖三年(1096年)以後,又回到汴京,作過國子監主簿、校書郎等官。宋徽宗趙佶時,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負責譜制詞曲,供奉朝廷。又外調順昌府、處州等地。後死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周邦彥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詞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是公認“負一代詞名”的詞人,在宋代影響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詞工而不匠,清而不媚,非這首詞莫屬,有鬼斧神工之效。周邦有與皇上爭風吃醋的勇氣,詮釋了人生中只有愛情值得獻身!
周邦彥是北宋重要作家,詩、詞、文、賦無所不擅,但在他生時即為他的詞名所掩,其文、其詩,多零落不傳,唯有年輕時所獻《汴都賦》,為當時所稱。《宋史》說他年少時“疏雋少檢”(生活放浪,不守禮節),不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書。
元豐初,周邦彥到汴京。元豐六年(1084年)獻《汴都賦》,長七千字,宋神宗(趙頊)見而異之,召他到政事堂,命李清臣在邇英閣朗誦。賦中多古文奇字,李清臣多不識得,只好讀其偏旁。這是一篇摹仿漢代《兩都賦》、《二京賦》的大賦,其規模也像漢賦。賦中用假設的人物“發微子”和“衍流先生”的對話來逐步開展對於汴都描寫與頌揚,其間也表示讚許王安石的新政,因而大獲賞識(這和他後來的宦途坎坷很有關係,他與屬於舊黨的蘇門詞人不同,在政治上傾向於變法的新黨)。
二、宦海沉浮
獻賦之舉傳播之後,周邦彥名動天下,官職也自太學諸生直升為太學正。但以後久不遷升。
宋神宗死後,舊黨執政,蘇門諸君子紛紛回到朝廷,周邦彥則被排擠出京城,而出任地方官,先任廬州(今安徽合肥)教授,後任溧水(今屬江蘇)知縣。
宋哲宗(趙煦)即位後,又調回汴京,哲宗命他再誦《汴都賦》,以後一直做京官,歷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考功員外郎、衛尉、宗正少卿兼議禮局檢討。並以直龍圖閣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知順昌府(今安徽阜陽)。改知隆德府(今山西長治),遷官明州(今浙江寧波),再度調回汴京,拜為秘書監,進徽猷閣待制,直到徽宗(趙佶)時代提舉大晟府(中央音樂院)。
由於不願與蔡京奸黨合作,晚年又被逐出朝廷,到順昌(今安徽阜陽)、處州(今浙江麗水)等地主官。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病逝於南京(今河南商丘)。
三、與宋徽宗、李師師的糾葛
周邦彥,是北宋著名的婉約詞代表人物,他的一首《少年遊》,可謂家喻戶曉,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
話說,周邦彥在北宋也是一位風流倜儻的人物,工作之餘經常流連於青樓歌坊。
在這繁華的汴京城,有一位轟動一時的名妓李師師,其人可謂花容月貌,再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成為男人們競相仰慕的物件,周邦彥自然也不例外。多情才子周邦彥青睞李師師的美貌與歌喉,李師師也仰慕周邦彥的詩詞才華,一來二去,兩人成了知己,雖然周邦彥雖然比李師師要大30歲,但年齡不是問題,這對才子佳人之間產生了纏綿而真摯的愛情。
可誰料到,李師師的美貌傳到了宋朝皇帝宋徽宗的耳朵裡,真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位天才畫家和書法家皇帝也想一睹這位北宋名妓的芳容,可有礙自己是皇帝,這種身份去青樓的話,如果被傳出去會影響朝廷的顏面。
大臣們於是想了個辦法,硬是從皇宮挖了一條地道,直接穿到李師師的家裡,這樣,倆人的約會便能掩人耳目了。
一日,周邦彥去找李師師,正談到風花雪月,詩詞歌賦,忽然聽到有人來了,李師師一看,原來是皇帝宋徽宗來了,這下可急壞了李師師,倆人急中生智,周邦彥便一下鑽到了床底下。
這次,宋徽宗親自帶來了南方鮮橙,給李師師品嚐,於是倆人共進香橙。宋徽宗拿起那光潔的刀具切開橙子,李師師的雙手潔白而纖細,緩緩地剝開那橙子,此時屋內橙香四溢,李師師親手將橙子餵給宋徽宗。
片刻之後,半隱半現的帳幔被輕輕放下,香爐中瀰漫著一種融洽而催情的氣息,一切的甜言蜜語和耳邊情話都融化在這香氣之中。
李師師拿起心愛的笙,為宋徽宗吹奏一曲《鳳求凰》。
夜深了,宋徽宗由於身體不適,起身向李師師告別離開,李師師嬌嗔的向宋徽宗說道:“您今晚要去哪裡呢睡呢?您看,現在已經是夜半三更,外面的寒意漸濃,路又滑,很少人在這個時候行走,不如就別走了吧。”
我們最後不知道宋徽宗到底走沒有,但是這個約會情節被床底下的周邦彥聽得真真切切,而且醋意大發,於是
第二天,便寫下了一曲《少年遊》。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巧的是,在一次李師師和宋徽宗的約會中,李師師無意中彈奏了這首《少年遊》,宋徽宗突然感覺這個詞怎麼聽起來像是之前和李師師約會的場景,簡直如出一轍,便問道這是何人所作。
李師師無法欺騙皇帝,便說是周邦彥所作,於是皇帝感覺自己的和情人約會的隱私都被洩露了,一氣之下將周邦彥貶到了外地。
周邦彥離開了京城,也離開了李師師,雖然極不情願,卻也無可奈何。
又一次的約會中,李師師又為宋徽宗唱起了《蘭陵王》這首詞,宋徽宗也是極富造詣的文學家,聽完之後,覺得此曲極美,便問是何人所作?李師師說“是周邦彥所作”。
宋徽宗覺得周邦彥真是個人才,於是又將其召回,歪打正著專門在宮中負責譜制詞曲。
關於李師師不但才學了得,更有著很高的愛國情懷,國家危難之際,把自己生前珍藏的珠寶全部作為軍費捐給了抗金的軍隊,在被俘虜後,寧死不從,吞金自盡。當然周邦彥也沒能娶她,有情人難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