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耒水湘人
-
2 # 千年蘭亭
雞距筆是唐代流行的一種毛筆,因其筆頭短粗而尖銳,形狀類似雞爪上的雞距而得名。
什麼是雞距?雞爪上位置偏後的雞爪,短粗而有力,平時行走時很少著地,在打鬥時就顯現出其優勢了。
雞距筆的製作雞距筆的製作工藝早已失傳,不過在日本幸遠地儲存下十幾只。
唐代的筆都是硬毫,筆距筆亦是如此。
筆距筆與普通毛筆最大的不同,在於其筆頭內的根部纏有棉紙,這樣,筆頭上部顯得特別粗,從而形成特有的雞距形狀。
近年來有人仿製復原出雞距筆。雞距筆製作較為複雜,主要難度在纏紙上,尤其是二次纏紙的筆,更為複雜。
復原出的筆,因其形似一顆獨蒜,故又名蒜頭筆。
蒜頭筆的優點:蒜頭筆最大的優點是吸墨效能好。因其根部纏有棉紙,其吸墨性較普通毛筆強不少,據說蘸一次墨,可寫小楷一百餘字。
蒜頭筆的第二個優點是既可寫小楷,也可寫中等大小的字,適應能力強,這與其短粗、尖銳的形狀有關。
魏晉至隋唐時期毛筆以筆鋒粗短而硬勁為主要形制特點,其中較著名的有雞距筆。雞距筆因其筆頭的形狀像雞爪後面突出的距而得名,顯然,以雞距名筆乃是形容其筆鋒粗短犀利。相對於漢魏的制筆,雞距筆的確為一種進步。那麼,雞距筆製作方法及特點如何?在毛筆發展史上,雞距筆處於何種階段?雞距筆的來龍去脈如何?
一、“不名雞距,無以表入木之功”
由於毛筆不易儲存,唐宋的毛筆實物極少。幸運的是,在日本的正倉院還珍藏有唐筆十七枝及天平筆數枝。十七枝唐筆中可能有些是日本仿製的,但大體可以觀察到雞距筆的形制與特點。天平筆的製作原理大體與唐筆相仿。據民國學者傅芸子的親身考察記載:
先觀中棚,所陳多文房用具,筆凡十七枝,不似今制,與西北科學考察團前於西陲發見的居延筆亦異,毛穎短促,有殘存者有不存者,其形餘意即白香山所稱之“雞距筆”,蓋其鋒亦恰短如雞距也。毫內近根處裹以麻紙,尤見古制,馬叔平君曾謂天平筆之製法即本於《筆經》,固以引人注意,惜未言及此十七枝唐式筆也。……此十七枝唐筆,來源莫明,就中當亦有日本仿造者。以外尚有“天平寶物筆”則純為日本製品,斑竹管,甚長,長至五十六釐六,有節無節,上有刻識“文治元年八月二十八日開眼法皇用之天平筆”。【2】
據上文的描述可知,雞距筆的形制短促如雞距,與漢代的居延筆簡單形制明顯有別。製作時先以麻紙裹筆柱,再加披毛,然後深深地納入管中,管外的筆頭很短。再看天平筆。天平為日本年號,大約在唐玄宗開元十七年至天寶八年。天平時期為中國文化輸入日本極盛之時,因此毛筆多為唐制。正倉院所藏天平寶物筆,其一,筆頭直徑一點一釐米左右,出鋒一點五釐米左右。其二,筆頭直徑一點六釐米左右,出鋒二點八釐米左右,外纏麻紙。相比較而言,戰國及秦代出土的毛筆直徑多為零點五釐米左右,筆徑要小得多。據馬衡記載:
天平時代為中國文物輸入日本繁盛之時。正倉院所藏古物,多為唐制,故天平筆之製作,與王羲之《筆經》所記類多相合。……此天平筆被毫已脫,惟存其柱,根柱有物裹之,約佔筆頭之長五分之三,疑即麻紙也。【3】
馬衡的記載與正倉院的實物相一致。天平筆主要模仿雞距筆製法,與《筆經》所載相合。筆柱被麻紙纏了五分之三,使得鋒尖與根部反差極大,鋒尖硬挺而銳利,筆根粗壯而短促,類似於雞距。為了容納筆柱,筆管直徑更加粗壯。又從吐魯番古墓出土的毛筆看,筆桿粗,筆頭尖,呈短鋒型,其筆頭形制與雞距筆極為相似。
二、“以麻紙裹柱根,欲其體實,得水不脹”
在毛筆發展史上,為了便捷與實用的需要,人們常常不斷地改善毛筆的形制。雞距筆所用的纏紙法就是其中的一種手段。纏紙法指用紙或絹裹筆柱的制筆法,目的在於固定筆根,塑造筆形及更換筆頭。纏紙法究竟創制於什麼時候?一九九三年六月,江蘇省江寧縣下坊村的一座東晉磚室墓中發現了一件毛筆。據考古人員描述,墓主為上層文職人員,此筆僅見筆頭。兩端均見筆鋒,中以寬二點五釐米絲帛束緊,長十點二釐米、中寬一點四釐米。【7】此筆頭以寬二點五釐米絲帛束緊筆柱,直至根部,這便是纏紙法的實物證據。據筆者觀察,未被裹住的筆鋒部分約二釐米,中間被絲絹纏住的部分近五釐米,剩餘部分由於圖片模糊,待考。故可知,纏紙法出現應該不晚於東晉。絲帛塊纏繞的作用主要在於固根塑形,並且控制墨量防止筆尖臃腫而影響用筆。考古人員稱兩端均見筆鋒,這種形制令人難於理解。或可以推測理解為,宋以前毛筆尚未大規模生產,加之原料耐用及使用頻率等問題,更換筆頭的現象很普遍。中間束帛主要作用在於方便更換,一筆兩用之功,一如行囊筆。其構造不過用帛連線捆紮兩個筆頭而已,在當時應當比較常見。如前所述,正倉院藏的唐筆筆柱都裹以麻紙。【8】日本天平筆以麻紙裹根柱的五分之三,【9】露出的鋒尖短而利。根據以上晉唐毛筆實物,我們可以判定纏紙法應該為唐代的主要制筆法。現今奈良尚有仿製天平筆遺法的筆坊,柱根裹麻紙數十重,紙的體積幾倍於柱毫。可補一證據。
東晉磚室墓發現的毛筆頭(15)作為旁證的文獻資料不少。如《筆經》【10】稱以麻紙裹柱根,然後用優質的紫毫薄薄披蓋在柱上,完全覆蓋筆柱,然後納入筆桿。李陽冰《筆法訣》稱:夫筆大小、硬軟、長短或紙絹心、散卓等即各從人所好。用作之法,匠須良哲,物料精詳。【11】紙絹心即纏紙法,它與散卓法並舉,表明均為兩種重要的制筆法。日本高僧空海隨遣唐使來唐,兩年後帶回了一批唐朝的毛筆及製作技術。據空海獻給日本皇帝的《狸毛筆表》稱:狸毛筆四管……昨日進止,且教筆生坂井名清川造得奉進。空海於海西所聽見如此,其中大小、長短、強柔、齊尖者,隨字勢粗細,總取捨而已。簡毛之法,纏紙之要,深墨藏用,並家傳授。訖空海自家試看新作者,不減唐家。【12】唐人傳授給空海的毛筆技術主要包括挑選毛料以及纏紙法。據空海所載,文中未提及散卓法等其他方法,可見,纏紙法當為唐代制筆最普通的方法。
就毛筆本身的製作工藝而言,毛筆的形制及技術經歷了由初級向高階發展的階段,而晉唐則為發展的一個成長階段。纏紙法可以固定筆根,主要在於塑形。【13】正如(傳)王羲之《筆經》所云:“以麻紙裹柱根,欲其體實,得水不脹。”【14】在無心散卓法創制以前,由於原料限制及工具簡單,為了合理塑造出毛筆的圓錐形體,人們不得不借助於外在的手段來彌補筆根的厚度。於是,纏紙法應運而生。客觀的需求也是促使纏紙法產生的重要條件。唐代雕版印刷術尚不發達,書籍主要依靠抄寫來傳播。加之,唐代科舉制度將書法列為考試科目,對楷法要求頗高。這些實用的需要自然對毛筆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其一,由於抄寫量巨大,筆鋒容易磨損,毛筆的更換頻率很高。為了節約成本,人們自然選擇了換筆頭不換筆管的“退筆法”。【15】換筆頭則要求筆頭易拔易插,因此不能用漆等黏性物固定筆根。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如何在不用黏性物的條件下固定筆根?於是,人們選擇了用麻紙或絲絹裹住筆根深深地插入筆管以便固定筆頭。其二,為了省力與快捷。唐代尚無高桌椅,人們多席地而坐。抄書時,手往往完全處於懸空狀況,為了對付超常的工作量,迫切要求筆頭硬勁而有彈力以便省力。因此,麻紙通常把筆柱的大部分裹住,而僅僅保留很少的筆尖部分書寫。而且,與以前的制筆法相比,被數十重麻紙裹住後,毛筆的蓄墨量有所增加,書寫的時間增長,書寫效率有所提高。其三,筆頭硬勁還在於可有效控制筆鋒使用範圍,能寫出遒美有力的楷書,以便書寫的精美與工整。《筆經》稱裹麻紙目的在於“欲其體實,得水不脹”。【16】意即便於筆頭牢牢固定在筆管裡,並且利用麻紙或絲帛較強的吸附功能吸收筆端多餘的水分,既控制了墨水的快速下洩,又防止了毛筆的臃脹而失去彈性,更利於書寫。【17】
三、“出鋒太短,傷於勁硬”
由於有心筆採用纏紙絹的製作方法,筆頭短而尖銳,蓄墨量較小,使用範圍有侷限性,尤其書寫行草書時不能肆意揮灑。筆心纏紙導致大幅度的提按、頓挫不靈便。柳公權曾評價雞距筆:“出鋒太短,傷於勁硬。”【18】因此,唐以前的書風多具有有心筆的痕跡與影響,而這是唐以後散卓筆無法表現出來的。宋朝葉夢得《避暑錄話》中說:“熙寧後,始用無心散卓筆,其風一變。”【19】可見,有心筆逐漸被無心筆代替的現象。從晉唐書法墨跡的分析,可以推知有心筆短而硬的特點。結合正倉院的有心筆實物分析,由於纏紙裹得緊,儘管吸墨量有所增加但是仍然與宋以後的散卓筆有差距。據此,可以推知,有心筆是一種吸墨不多,轉側不太靈便的勁毫筆,其優點在於解決了硬挺的兔毫原料偏鋒及腰軟問題。晉人王珣《伯遠帖》可能為這種毛筆所書。徐邦達認為《伯遠帖》的筆觸特點為“後世書中所沒有見過的,是最為特異的了”【20】,尤其是他認為“折筆處往往提起再下”【21】的動作分析很是妥帖。從隋智永的《真草千文》的墨跡分析,楷書部分有些捺畫以及鉤畫頓筆處有賊毫冒出;草書部分墨少行筆時常常出現筆畫開叉的現象,也是由於短鋒纏紙硬毫形制特點所造成。“唐代《祭侄文稿》、《張好好詩》、懷素《苦筍帖》等,大都是使用一種堅硬而看來吸墨不太多的有心筆。”【22】《祭侄文稿》最為典型,尤其在重頓收筆處多有破鋒開叉的現象,在後文將有分析。《張好好詩》用製作精細的熟麻紙,筆法厚重而硬勁,頗多叉筆,枯筆收鋒時多為散鋒,當為硬毫短鋒筆所書。這是唐代用筆以及用紙的時代共性特點。有心筆在使用到其纏紙處時,即達到物理極限,其墨跡與現代筆用到筆根的效果差不多,原因在於筆根處勉強靠動物毛表面在紙張上摩擦出筆體內墨液,所形成墨跡效果往往開叉、枯澀。“唐人萬歲通天摹《王氏一門法書》中好多粗肥的字,還表現出開叉的筆劃,就是因為諸王書原跡用硬筆又吸水不多的緣故,如果用無心軟筆,定然不致如此(其中晉與唐也還有一些不同處)。這顯然和宋中葉以來米芾等人寫得豐滿、肥潤、圓熟的書法,如米芾書《復官帖》所用的較軟的筆是大不一樣的。”【23】徐邦達還依照有心筆的特點斷定《大道》、《中秋》等墨跡應為後人的臨摹本,而不是晉代短鋒硬毫筆的筆法特點。這兩件墨跡筆柔潤、婉轉,筆頭吸墨較多,毛筆重按書寫時不開叉,應該為米芾的臨本。由此可見,工具的特點以及效能對於書寫風格有較大的影響。由晉唐墨跡有心筆筆觸的分析對於我們鑑定書法的斷代以及理解臨摹晉唐時期的書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