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臨期

    戰爭永遠都是殘酷的,只要開戰必定會有死人。在古代冷兵器時代,以人多為優勢的觀念是取勝的籌碼,著名戰神級將領韓信用兵從來都是“多多益善”。可見大規模拼殺是一貫作風,那麼一場仗下來那麼多戰死計程車兵屍體是怎麼處理的?

    古代將軍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但這也僅限於將軍級的待遇,而將軍戰死,被馬革裹著帶回的屍體太少,敵方會把屍體當成炫耀的資本,不會讓你輕易搶回去的。現實是將軍屬於頂層人物,數量有限,一般戰爭中不會戰死將軍,當炮灰的永遠是普通士兵,死亡的也都是跟在大旗後衝鋒陷陣的兵卒。有名氣頭目的會被敵方梟首示眾,屍體掛在城樓或旗杆上知道腐爛。

    對於戰場上犧牲的人,遺體又會怎樣處理?首先古代打仗有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一場戰鬥後雙方有停戰的時間,是留給士兵休整的,同時也要處理戰死士兵的屍體,在攻城戰時由進攻方先清理戰場,這個時候守城的一方不會放冷箭也不會仍大石頭,你可以慢慢的辨認拉走;而輪到守城方下來清理,攻城方要退到一定的距離,不許乘人之危。這是古代人都遵守的規則,歷史上沒有記載誰在這個時候偷襲了誰。就算有這個打算一般也不會得成,收屍的都是少數人,一旦你違反規則,會激起對方的憤怒,也會造成民憤,傳出去名聲不好,一支軍隊名聲是很關鍵的,這關乎老百姓的擁護立場,所以沒有人會冒險去做這樣的事。而且很多軍隊是組織民夫來打掃戰場的,讓士兵儘可能多的休息時間,偷襲等於是殺死老百姓,他們與戰爭無關,沒有實際意義。這是大多數處理戰場士兵屍體的方式,都是各自清理自己人,拉回去土葬,有很多萬人冢。

    在清朝以前有一種很噁心的做法,叫做“築京觀”,也叫“骷髏臺”,這是戰勝方用來炫耀的一種不人道的手段。把戰敗一方計程車兵屍體集中起來,拉倒路邊用黃土夾在一起築起高高的土堆,以表示戰功和警告對方。最讓人尷尬的是高麗棒子對隋煬帝的軍隊築了骷髏臺,隋煬帝整合軍隊攻高麗,想擴大隋朝的版圖,卻被高麗打敗,士兵屍體被堆成高高的骷髏臺,算是給隋煬帝的警告,所以隋朝最恨的就是高麗,後來唐朝終於打敗了高麗,算是報了仇。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清朝才被禁止。

    還有一種就是火葬,相比於挖坑掩埋和卑鄙的築京觀,集中屍體用火燒比較節省時間,也減少體力消耗。但這個辦法也需要大量的木材,黑煙和惡臭的氣味也汙染空氣,在戰爭的特殊年代,能做到這樣也算不容易了。

    古代人最怕的就是瘟疫,所以在攻城或者城內巷戰,屍體必須得處理,不然整個城就會面臨災難。而到了野戰,特別是追擊戰,輸了的沒命地跑,追擊者使勁的攆,沒有多少時間用來處理戰場,等到戰爭結束,冬天還好點,要是夏天,屍體都腐爛了,也就不會掩埋了。白骨累累也是常有的事,因為古代是刀兵相接的實戰,死亡人數巨大,殺敵一萬自損八千,這麼多的屍體,就算附近的老百姓想埋也埋不完,只好任其腐爛了。中國歷史上單場戰鬥死亡人數最多的是戰國時期秦國攻打趙國的長平之戰,《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有說到光斬首的就有四十五萬,如果加上對戰中的死亡人數,不下六十萬,這麼多的屍體,得要多大的坑來填埋?秦國軍隊接下來還要打仗,沒空處理這事,也就趙國百姓來處理,除了掩埋和火葬,應該有很多是沒人管的。

    最讓人切齒的算五胡亂華時期北方入侵中原,對俘虜做軍糧的行為,原始野蠻的胡人(指匈奴、鮮卑、羯、羌、氐)把俘虜當做兩腳羊,很多戰死的屍體也被他們當做糧食食用。考慮這些人代表不了多數,這種慘無人寰的對待戰場上的犧牲士兵屍體不常見,所以這種處理士兵屍體的方式只時極少數。

    清朝開始廢除了築京觀等不文明現象,規定戰爭中犧牲計程車兵,不管是自己部隊的還是對方部隊的,一律要掩埋,這是戰勝方必須要做的一件大事。就算侵略外國,也要人性化對待戰死計程車兵遺體,這是一次偉大的文明進步。據說日本鬼子當年在中國作惡,對屍體還是遵守掩埋的規矩,徵用老百姓來挖坑掩埋屍體,這是對所有戰場上的屍體都掩埋,而負責掩埋的人背上寫有“免死”兩個字,任何人不得射殺從事屍體掩埋工作的人。同樣對戰死的日本鬼子,我們還是會在打掃戰場後進行掩埋的,從二戰開始,基本沒有不管戰場屍體這種做法的,這項工作大多由戰場俘虜來做,挖坑掩埋自己戰友。

    在當今,軍事科技發達了,打仗不會再出現大規模的集體衝鋒,大大減少了人員傷亡,即使是使用導彈這樣的殺傷性巨大的武器,也是針對重要的軍事目標,並不會造成無辜的死亡。所以犧牲是很少的,對於犧牲的人員都會有部隊舉行葬禮。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犧牲的人,都是用軍機送回國內,交給家屬。中國在海外的維和部隊遇刺,也是接回遺體,並舉行隆重的儀式。所以現在戰爭中犧牲的人員都會運回本國,不再出現埋骨他鄉的情況,更不會出現累累白骨的悲涼結局。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將士都會埋葬,還立有紀念碑。

    不管是隆重厚葬還是接回家鄉,戰爭還是罪惡的根源,遠離戰爭才會讓更多的人避免無辜的犧牲,雖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迴圈,但炮火和硝煙會造成犧牲以外的破壞!

  • 2 # 巢湖聽風90356897

    冷兵器時代,交戰雙方計程車兵遺體基本上能夠尋回並妥善處理,這是因為歇戰期間雙方基本上都能達成默契,為搶運已方遺體留出足夠的時間;現代戰爭的遺體尋回率要低得多,原因不言而喻,很多遺體已面目全非甚至無處可尋;未來戰爭可能更加殘酷,硝煙後的戰場,成建制的部隊人間蒸發的慘象並非聳人聽聞。

  • 3 # 日暮鄉關

    戰場上,陣亡士兵的遺體,尋回率有多高?這個問題較為複雜,試作探討。

    所謂的戰場,從時間上來說,可籠統地分為古代戰場和現代戰場,即冷兵器時代的戰場和熱兵器時代的戰場;從地理維度來說,可分為中國戰場和國外戰場;從戰爭性質上來說,又可分為本國內部不同勢力之間的戰爭和一國(民族)與另一國(民族)的戰爭。所謂的陣亡士兵,又可分為勝利一方陣亡士兵和戰敗一方陣亡士兵。

    限於篇幅,本文只探討中國戰場。在中國古代戰場,即冷兵器時代的戰場,雙方士兵持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器進行貼身肉搏作戰,戰鬥是異常慘烈和令人恐懼的。如果是一國之內不同諸侯或不同勢力之間的戰爭,此時敵對的雙方都還講點仁義道德,以樹立自已師出有名或正統之師的形象,戰爭結束後,是允許雙方收集陣亡士兵的遺體的,所以陣亡士兵的遺體尋回率較高,約能佔到八九成遺體被尋回,雙方對陣亡士兵及其家屬都能給予一定的優撫和獎勵,以激勵更多的人為其戰鬥和賣命。如果不是一國或同一民族之內的戰爭,比如漢族對匈奴或蒙古等少數民族的戰爭,如果戰勝了對方,對方則遠遁沙漠或草原,漢族軍隊是有充分的時間打掃戰場和收集陣亡士兵的遺體的,遺體尋回率則較高,但如果陣亡士兵較多,限於當時有限的運力(主要靠人馱馬拉),則不可能將士兵遺體拉回軍隊的出發地,一般就地掩埋,並樹碑以紀念。如果漢族軍隊戰敗,則沒有時間和條件尋回遺體,陣亡士兵的遺體則被丟棄在了沙漠或草原深處。這從一些邊塞詩人如王昌齡等所寫的形容戰爭的邊塞詩中可以得到驗證,"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中人","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河邊骨、亂蓬蒿和五千貂錦,說明陣亡士兵的遺體沒有被尋回,而是在無定河邊化作了累累白骨,在黃塵沙漠中白骨在蓬蒿中隨處可見,五千貂錦則說明五千精銳之師在與胡人的戰鬥中喪生,數量之大(五千可能還是虛指,古代戰爭雙方投入兵力經常達到幾十萬,具體傷亡數字可能比這還要大,甚至有全軍覆沒的記載),遠遠超過了當時的運力,加上深入胡地戰鬥與中原王朝相隔千里,要將五千陣亡士兵運回來,顯然是不可能的,只能就地掩埋,家人是見不到陣亡親人的遺體的,甚至不知道親人是死是活,家中春婦等待出征的戰士一等就是幾十年、頭髮等白了仍不見親人歸來的記載也有,真可謂"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軍銜或級別較高的陣亡者則能夠被帶回來,享受"馬革裹師還"的待遇。

    中國現代戰爭即熱兵器時代的戰爭,如民國軍閥混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後的抗美援朝作戰時期與對越戰爭等時期,除了抗美援朝戰爭因傷亡較大,陣亡士兵沒有條件全部運回國內被就地掩埋在北韓(包括毛岸英烈士的遺體)建立烈士陵園以紀念外,一般陣亡士兵遺體都能被最大程度地尋回,以給其家人一個交待。比如對越自衛還擊戰時期,儘管傷亡較大,大大超過了戰前的預計,以至初期準備的運屍袋遠遠不夠用,但我軍還是出於人道主義和正義戰爭的目的,克服各種困難,儘量將陣亡士兵的遺體尋回,能組織親屬認領的則交給親屬帶回故鄉,如果聯絡不上親人或不能確認其身份者,則集中掩埋建立烈士紀念陵園,如麻栗坡烈士紀念陵園等。

    總之,不管在古代戰爭或現代戰爭中,士兵遺體能夠在戰場上尋回來的總體估計只有六、七成左右,能夠被帶回來葬之故國故鄉的更少,估計只有二、三成左右計程車兵能實現葉落歸根或葬之於故鄉的山水之中的願望。

    戰爭是殘酷的,和平來之不易,如今生活在中國幾千年來少有的和平時期的我們,更應對先烈心存感激!珍惜來之不易的沐浴在和平Sunny的日子!

  • 4 # 味道1277400

    現在的戰場會將遺體送回母國,部分肢體不全的遺體會透過DNA拼接也會送回母國的。除非化為灰燼找不到,只能按照失蹤戰士進入烈士園名單中。

  • 5 # 三腳貓HP

    這要看什麼情況下,哪一方控制戰場了。如果是我方控制戰場自然可以相對容易的找回,但是也只是相對的,戰爭的殘酷性導致一部分屍體很難儲存下來,而且就地安葬的比較多。解放軍的戰士墓地在天南海北都有就是一個例子。只能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換還。

  • 6 # 東臺市綠之州苗木有限

    其實現在真的想做到每一個士兵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犧牲了,為了方便以後好找回來,太簡單了,在每一個士兵的身體裡面植入一個定位晶片,晶片裡面就是士兵的所有。而且不管士兵走到什麼地方,都會是永遠的身份證和通行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煎和煎包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