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風124465795
-
2 # 千千千里馬
魯迅和胡適二人,首先,他們不是學文科的,但他們都是回國以後投入到文化事業當中去的風雲人物,這是時代的選擇也是時代的需要。
魯迅在五四前就發表了《阿Q正傳》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胡適發表了《文學芻議》掀起文學改良與文學革命的巨大社會響應。中國新文學運動從此揭開序幕。
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是與中國的社會改革分不開的。清王朝的推翻,實際就是中國封建制度和文化沒落的必然,但是,中國要生存要發展,可是,民國革命並沒有帶來獨立富強的局面,社會問題非常複雜。
魯迅從批判的角度尋求改革的出路,胡適從多做一些具體事情尋求改革的出路,因此,他們的出發點不盡相同,但是,面對現實,魯迅和胡適都沒有實現他們希望改革的局面。
但是歷史對他們做了回答,只有建立一個獨立團結統一的新中國,改革的任務才能最終完成。回顧魯迅胡適他們走過的道路,在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面,要實現改革,根本沒有什麼希望。
但是,他們為我們留下來豐富的文化遺產,他們從不同層面提出了改革的深刻問題,這就是他們在新文化運動找人做出的傑出貢獻。
魯迅與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不同的發展階段即是朋友也是對手,總而言之,他們共同為新文化運動做出來不同的歷史貢獻,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成就缺少了任何一個時代的風雲人物都不會有那樣豐富的文化遺產。
-
3 # 寒露遺夢
魯迅和胡適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沒有可比性,因為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社會責任、社會義務不同。
魯迅代表了社會大眾,代表底層勞苦人民,為廣大人民群眾吶喊,痛擊封建社會、官僚買辦,殖民主義者、外國列強,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向黑暗勢力亮劍,‘’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最好的人生寫照,他用筆做槍,揭示人類的劣根性,揚善抑惡,張揚正義,懲制邪惡,提倡改良社會,倡導社會變革,謳歌人性的真善美,批判假惡醜,有大無畏獻身精神,我以我血薦軒轅正是魯迅的人生寫照。
至於胡適,他是代表封建地主階級,代表官僚買辦,甘當奴才,不關心人民大眾的疾苦,不提倡社會改良和社會變更。
總之,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我個人認為,魯迅是當之無愧貢獻最大,他們之間沒有可比性。
-
4 # 雲上陽光1
胡適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想呢是如何苟延殘喘,魯迅在這樣的時候想的是奮起反抗。思想境界決定兩人跟本不在一個層次上。
-
5 # 尋道底呢
新文化"本身就是偽命題!什麼是新文化,是蘇俄的,還是德歐的?反封建嗎?中國本身就沒有西方封建體制(中國早在周王朝時"以是聯合國體制,把西方的封建套給中國,是些=把手翻釋"套給中國的/所以說新文化不是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向市民口語下的語言改良而巳,(反帝,反帝王,就是新文化嗎?這只是時代的執行。)唐詩宋詞才是中華民族在歷史演變中出現的統治幾百年(近1千年的)新文化系統/!!
-
6 # 秀才文
和胡適比,魯迅就是小學生吧,影響力和貢獻不是一個檔次的!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和旗手是胡適和陳獨秀啊,不要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和學生階段的學生時代的課本給忽悠了!比較公平點評論也許得看看海外的學者們怎麼評價吧!個人覺得,魯迅的貢獻於我黨來說是巨大的,至少在一段歷史時期內;現在正逐步走出中小學課本了,所以是階段性的貢獻,而且是貢獻於某特定團隊;而胡適先生的貢獻是整個民族的,乃至世界的,而且影響力會愈來愈強烈和長久!大言不慚的說,儒家思想能影響華夏2000多年,胡適的思想也能照耀華夏2000年,甚至更長....
-
7 # 灰太狼44967765
當然是魯迅。
胡先生號稱“中國文藝復興之父”,不知道他為中國文化留下了什麼偉大的遺產。文學?藝術?哲學?恕本人孤陋寡聞才學疏淺,實在想不起來。曾幾次拜讀過他的《文學改良謅議》,不客氣的說,那些所謂主張,即便與千多年前的唐宋古文運動相比,也不見得有多高明。
胡先生當然有才,算是風流才子,涉獵廣泛,知識淵博。如果僅從一個文化人的高度去衡量,絕對當得起“優秀”兩個字。
但魯迅不同。
魯迅先生有著傳統文人極強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感,雖然其個性中不乏偏激之處,對傳統文化的批判難免有所偏頗,但他對中國社會的洞察力,不是胡先生,甚至也不是當時其他任何文人可比的。
據說吳冠中先生曾坦言,一百個齊白石先生也比不上一個魯迅。說這話,當然不是指二者在各自領域取得的成就,而是指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力。
魯迅的《狂人日記》,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第一部白話文小說。雖然之前民間文學中也不乏白話本,但文言文的廢與白話文的興,卻是從此開啟。這對漢語語言文學,對中國文化產生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一部《阿Q正傳》,一個阿Q精神,成了華人的精神符號之一。對任何一位文學家來說,一部小說能夠凝練出一個盡人皆的典型,都是巨大的成功。更何況這個典型遠非一般簡單的文學符號,而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符號。
據說莫言先生坦言,他願以他的全部作品換一部《阿Q正傳》。
一個人的一生,能留下這樣的兩樣東西給後人,“大師”之稱該當之無愧了吧。
-
8 # 別管我叫啥了
如果題目說的新文化運動指的是五四之前的思想和文化啟蒙運動,那麼看個人貢獻的排名應該是胡適,陳獨秀,蔡元培,周作人,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其他配角就不提了。如果單輪對白話文學的貢獻來看,理論貢獻最大的周作人和胡適,實踐貢獻最大的是魯迅的小說,周作人的散文詩歌及翻譯,胡適的新詩以及當時的一些年輕人,如汪靜之和郭沫若的詩歌,郁達夫的小說等。
-
9 # 孔乙己2920341
如果胡適不是說中國女大學生被美國水兵強姦是中西方文化差異和美國月亮比中國的圓,即便他偷走了水經注,吾也認為他和魯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
-
10 # 西堤讀文史
新文化運動的目的是什麼?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向國內普及“德先生”和“賽先生”。
什麼是德先生和賽先生呢?
百度百科上是這麼解釋的:
“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音譯)——意為:“民主”,所謂“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賽先生”:即“Science”,賽因斯(音譯)——意為:“科學”,所謂“科學”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從這兩個方面來看,當然是胡適對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更大。原因是,胡適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做的事,一方面是討論外國的先進制度,一方面是科普科學的研究方法,這是民國時期思想文化界的主流。而魯迅作為文字工作者,他沒有建設性的意見,只有思想性的啟發。
民國時期,中國的留學生,無論官派還是自費留學,分為兩大派,一是東洋派,一是西洋派,從後來的結果看,顯然後者傳播的東西更深入人心。胡適是西洋派的代表之一,魯迅則屬於東洋派。
要比較胡適和魯迅所代表的兩種不同觀點,就要了解一點當時的背景。
東洋派,西洋派,他們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曾經輪流坐莊,優劣形態也因國內形勢多次逆轉。
東洋派什麼時候最興盛呢?甲午海戰之後到民國成立,這段時間鬧反清革命的中堅力量,有很多東洋派,但是在這之前,則是西洋派佔據清朝政府對外的主流。這是第一次逆轉,為什麼發生了逆轉了?因為甲午海戰清朝政府敗給了幾千年來中國瞧不起的小鄰居。這次戰敗對華人,尤其對知識階層的震撼是非常大的。所以此時,國內對外國先進知識文化的渴求,從西到東,發生了逆轉。
諸君可能會覺得,僅僅是因為一次敗仗,一次震撼,就發生這種逆轉,實在難以服人。沒錯,表面上是戰敗帶來的,實際上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
在回答是什麼之前,我先說一個人,他一開始跟他的老師鬧著變法,後來又跟他的老師鬧決裂。這個人就是梁啟超先生,他的老師就是康有為。
這師徒二人的矛盾在哪呢,就是一開始梁啟超跟著老師康有為鬧變法,鼓吹君主立憲,但是後來隨著他的閱歷和思想的轉變,他轉而接受共和制的思想,最後因為這個跟老師康有為決裂。
為什麼甲午海戰之後,會出現這種爭辯呢?那就是清末的知識階層突然發現,原來學習西洋搞“堅船利炮”仍然被欺負,仍然落後捱打。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當時的世界局勢上,買再多的外國先進武器也沒用。所以康梁鬧著要變法,既然變法,怎麼變,往哪變?這時候因為看到東洋的日本透過變法,竟然能打敗強大的清朝,正好算是一個學習的榜樣,所以東洋派逐漸抬頭。
魯迅就是在這時期去日本留學的。而此時也是清朝留學生去日本留學的最高峰。
然而當辛亥革命成功以後,尤其是以孫中山為中心的骨幹力量,有一大部分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特別是孫中山本人,堅決地支援共和制。所以在辛亥革命之後,民國實行的是共和制,此時東洋派的君主立憲當然就會被西方的共和思想所壓制。這是又一次轉變,連皇帝都沒有了,也就無所謂君主立憲了。
以上這是大的背景。
魯迅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本來應該時刻關注主流思想的變化的,但是民國以後,他的筆端所觸及的,絕大部分還是人性這種看起來有些虛無的東西,他不停地挖掘華人人性中醜陋,落後,還有好的各個層面。雖然跟他合作的陳獨秀是在鼓吹馬列思想,但是魯迅當時未必認同,所以這個階段,魯迅在思想上是沒有自己的主幹的。雖然魯迅先生致力於喚醒華人,致力於靈魂的拷問,有他獨特,深遠的歷史影響力。
而同時期的胡適在幹什麼?他在鼓吹他的老師杜威的實用主義,想把這一套東西介紹到國內來,同時他還在提倡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於前者,我不太懂,不敢說成功與否,對於後者,我認為絕對的影響非常大,即便是今天,仍然適用,甚至仍然值得遵循。特別是他作為大學教授進入北大,在北京大學和北京的各種大學裡,對青年人產生了很大影響的。
那他們二人此時的作為,哪個對國家和華人貢獻更大呢?特別是對於新文化運動提倡的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普及上,我覺得還是胡適貢獻更大。
雖然我很崇敬胡適先生,但是我更愛魯迅先生多一點。
-
11 # 滿樓書坊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去比較,一個是文學成就,一個是思想貢獻。
談新文化運動,首先當然要談文學成就。在二十年代前後的“新文化運動”中,能寫的人很多,包括魯迅、胡適、陳獨秀、李大釗、周作人等,湧現了一大批新作者。
但是,仔細捋下來,真正能在文學史上作出突出貢獻的,恐怕只有魯迅一人,其他人雖然各有特點,但很難說成就有多高。
事實上,在整個新文化運動中,無論小說、散文還是詩歌,魯迅都遠遠超過其他人一大截,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其他人如胡適,只是以淺顯為特點,再如陳獨秀等,意氣夠足,但文學素養欠缺,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等,又嫌過於瑣碎。
真正能夠將文學和思想結合得比較好的,也只有魯迅一人,說魯迅是新文化運動中的旗人或者主將,是說得過去的。
然而需要補充一句的是,即便是魯迅,如果和西方的文藝復興的那些文學家相比,也還是有相當差距的。
當然,新文化運動的醞釀和持續時間等各方面條件沒有西方的文藝復興好,這大概也是成就遠不如文藝復興的緣故。雖然有人喜歡將這兩個文化運動相提並論。
其次再看思想層面。魯迅在其文學等創作中,也可以說是有破有立,但因為其個性的緣故,溫情少而投槍匕首多,也令一部分人感到不適。
相比而言,胡適的寬容理性、對自由的主張和堅持,似乎更為可取。從這個角度上說,魯迅的做人為文方式似乎過於偏激,不宜為人所取。
反觀胡適的一生,其所作所為,待人接物,言傳身教,是更值得學習也更可取的。換言之,如果選老師、做朋友,大概多數人會選擇胡適而不會是魯迅吧?
回覆列表
司馬昭之心,整天搞這些爛問題,不覺得無聊,魯迅是魯迅,胡適是胡適,這兩個人能擱在一起相提並論?誤導讀者及觀眾,其心可誅,手法實在不怎麼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