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楚人禾奴

    唐人做詩時,並沒特別要求格律之嚴苛,格律只是明清人總結唐人做詩的習慣,弄出的規矩,結果把詩給搞死了,從此以後做詩猶如大腳女人,穿小腳鞋,一路艱辛。

  • 2 # 酌詞習格律

    王力先生《詩詞格律》中指出:凡不受近體格律束縛的,都是古體詩。相關論述截圖佐證如下。

    平仄的“替對粘韻”基本規則,是格律詩創作審美的統一標準,是格律詩正格平仄理論依據,格律詩與古體詩的分水嶺和試金石。崔顥的《黃鶴樓》是否格律詩,不是《滄浪詩話》的隻言片語所能蓋棺定論的。格律詩創作審美實踐,才是檢驗真知的唯一標準。理論依據何在?且看下文分解。

    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和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平仄竿”,是格律詩“替對粘韻”基本規則的理論基礎。草民已有一系列圖文詳解,恕我本文不再贅述!

    “前寬後嚴,仄寬平嚴”,是詩界認可的寬格變格潛規則。“一三五”變格,只有在規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條件下,才能順利透過詩詞網站工具檢驗。古人詩作,必須以古韻作平仄押韻標準。按古韻標準標示平仄,具體分析如下:

    《黃鶴樓》

    崔顥(唐代)

    昔人已乘黃鶴去,

    仄平仄平平仄平

    此地空餘黃鶴樓。

    仄仄平平平仄平

    黃鶴一去不復返,

    平仄仄仄仄仄仄

    白雲千載空悠悠。

    仄平平仄平平平

    晴川歷歷漢陽樹,

    平平仄仄平平仄

    芳草萋萋鸚鵡洲。

    平仄平平平仄平

    日暮鄉關何處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煙波江上使人愁。

    平平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為平起式,雙數位置當“平仄平”交替,卻“平平仄”失替!

    第二句仄起入韻式,第五字當仄卻平,導致“後孤仄”,雖可“仄寬”,但有“後嚴”的限制,因而提示“可平可仄,建議用仄”,可見不支援“後孤仄”變格!

    第三句仄起式,雙數位置當“仄平仄”交替,卻“仄仄仄”失替;只有開頭一字平聲,其餘連仄,導致“三仄尾”之嫌!

    第四句平入韻式,第五字當仄卻平,導致“三

    平尾”之嫌!

    第五句是平起式正格。

    第六句第五字當仄卻平,導致“後孤仄”,不在詩界支援的寬格之例。

    第七句符合寬格變格規則。

    第八句是平起入韻式寬格變格。

    綜上所述,全詩八句,只有一句正格,兩句寬格,五句非律格。非律格佔比八分之五,即62.5%!

    以上是出律失替之處。

    第一、二句雙數位置第四、六字上下平仄當相反,卻相同而導致失對之嫌!

    第二、三句雙數位置第四字上下平仄當相同,卻相反而導致失粘之嫌!

    第三、四句雙數位置第四字平仄當相反,卻相同而導致失對之嫌!

    因此,全詩存在三處失對 一處失粘!

    全詩韻字都在平水韻“十一尤”平聲韻部,無出韻之嫌。

    《黃鶴樓》平水韻檢測結果截圖佐證如下,供探討交流。

    如果失替、失對、失粘的詩都算格律詩,那麼,格律詩“替對粘韻”基本規則就被推翻了四分之三,即被否定了75%!崔顥的《黃鶴樓》若以《滄浪詩話》隻言片語蓋棺定論為格律詩典範之作,人人效仿,長此以往,格律詩“替對粘韻”基本規則將不復存在,杜甫的《登高》不再是七律之最。一切將以《滄浪詩話》的隻言片語蓋棺定論,《滄浪詩話》作者成了真理的化身,“一句頂一萬句”,格律詩傳統文化藝術瑰寶的傳承和發揚堪憂!

  • 3 # 輕鬆自然來養生

    氣勢恢宏,意境深遠,追古思今,溶天地人於一體,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此大氣磅礴的千古佳作,被推為壓卷之作無可厚非。

  • 4 # 老街味道

    嚴格的說,崔顥的《黃鶴樓》是半首七律,與崔顥鬥詩的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是“失粘”的七律,和後來的格律詩相比確實有瑕疵。

    後人為什麼說這兩首是七律呢?原因是當時的七律還沒有完全定型,下面從這兩首詩談起,說一說為什麼《黃鶴樓》這首出律的詩,被稱為七律第一?

    一、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下半首是七律,上半首第一句第二句都不是律句,平仄都不符合七律要求,第二聯不對仗。這樣的寫法後來是不能稱之為七律的。

    二、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的這首比崔顥嚴格多了,唯一的問題是第二三句和第四五句失粘。這種叫做折腰體,勉強算得上七律。

    三、為什麼被認為是七律?

    黃鶴樓被嚴羽評價:唐人七律第一。這裡不說第一的問題。首先看一下,他為什麼說《黃鶴樓》是七律。

    從嚴羽文章裡可以看出,他對於近體(律詩)的界定並不嚴格。

    1.八句不對仗歸為律詩:

    有律詩徹首尾不對者(盛唐諸公有此體,如孟浩然詩:“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軸轤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標。”又“水國無邊際”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八句皆無對偶)

    2.折腰體

    有絕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折腰就是指的失粘。

    3.神馬是古律和今律?

    嚴羽的《滄浪詩話》有這麼一句:

    有古律(陳子昂及盛唐諸公多此體),有今律,有頷聯,有頸聯,有發端,有落句(結句也)……

    陳子昂多是五言律詩,大部分嚴格合律,但也有失粘的折腰體:

    古壁仙人畫,丹青尚有文。獨舞紛如雪,孤飛曖似雲。 自矜彩色重,寧憶故池群。江海聯翩翼,長鳴誰復聞。 二三句失粘,但其他都符合格律要求。類似於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陳子昂還有不少五言八句的古風: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三平調,這是標準的古風

    從上面嚴羽的論述看,嚴羽對於律詩是頗費筆墨的,他談到的不對仗、折腰等律詩在今天都不算是嚴格的律詩。而且他還有一個古律今律的分類。這些帶有古風特點的律詩是不是他所說的古律?

    四、為什麼被認為唐人七律第一?

    這句話是嚴羽說的,然後廣為流傳。看一下嚴羽在其《滄浪詩話 》中的原話:

    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灝黃鶴樓為第一。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唐人與本朝人詩未論工拙,直是氣象不同。唐人命題言語亦自不同,雜古人之集而觀之,不必見詩,望其題引而知其為唐人今人矣。

    嚴羽口中的好詩要能感動激發人意 ,還應有盛唐之氣象,崔顥的這首詩都具備。因此被他認為第一,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

    結語

    說起七言律詩來,好多人還是認為杜甫的詩為唐朝第一,無論是《秋興八首》還是《登高》等詩都被後人推崇,您以為呢?

    另,不可以崔顥的《黃鶴樓》而成為出律的理由,學詩自然還是要學杜甫。

    2018-3-21

  • 5 # 遊子1369632

    我認為不應因循守舊,現代人寫七言五言的,如能寫對仗壓韻,有內容有意境,而不是刻意的拼湊或詞繰堆砌,應鼓勵!畢竟現在年輕人誰爰詩寫詩?傳承應適當革新!

  • 6 # 明月山脈

    《黃鶴樓》一詩的作者是崔顥,他於唐玄宗開元年間考中進士,最大的官曾經當到太僕寺丞。這首詩是他登上黃鶴樓後乘興而作,其文筆流暢、一氣呵成,堪稱是句句珠璣、氣象萬千、妙筆迭出、無一俗字。據說李白登上黃鶴樓後見到此詩,不得不擲筆歎服,留下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故而為歷代文人所推崇,堪稱唐詩第一。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此詩並不是律詩。律詩的平仄有極其嚴格的要求。本詩為平起,樓,悠,洲,愁這四個各聯的尾字均押十一尤。

    首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中的第6字鶴應平;第12字黃應仄;

    頷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中的第4字去應平;

    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中的第5字漢應平;第12字鸚應仄;

    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本聯合律。

    其次,此詩雖不是律詩,但是嚴羽把它歸到七律,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唐朝正值律詩定型之際,因此很多人認為有可能律詩的最終格式還沒有最終確定。因此,對於當時個別出律的詩,有人提出可以歸為律詩一類。(當然,後世再出律,就不能算律詩了。)受此影響,《滄浪詩話》把《黃鶴樓》歸為律詩。

    2. 嚴羽本人雖然是宋朝人,但他“為詩宗盛唐”。他格外推崇的就是盛唐的近體詩—律詩。因此,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沒有把唐詩七言第一的《黃鶴樓》歸為古體詩,當然有他偏愛律詩的想法在裡面。

    但是我本人反對這種說法。我的依據如下:

    1. 首先關於此詩寫作的時間,在芮挺章《國秀集》中推斷即其作期的下限不超過(不晚於)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河嶽英靈集》卷中稱:“顥年少為詩,名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因此也不可能早於723年(崔顥中進士,當時他年僅20歲)。從五律及七律的互相關係以及杜審言,李嶠等人生活年代及歷史記載推算,七律的定型時間大約在中宗景龍年(707年到710年)完成。因此本詩可以肯定寫於律詩定型之後。崔顥在寫此詩的時候他很清楚律詩的規定,所以可以肯定他寫的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

    2.其次古體詩在唐朝也十分盛行。古體詩也稱為古詩,有歌、行、吟之分,古體詩與格律詩(或者叫近體詩)的區別在於,古體詩只注意用韻,對於平仄和對仗都沒有要求。比如杜甫的《石壕吏》、李白的《蜀道難》、白居易的《長恨歌》、高適的《燕歌行》、陳子昂的《登幽州臺》等,都是古體詩。因此可以說在當時,古體詩也是十分流行的詩歌題材,崔顥的這首《黃鶴樓》用古體詩來寫,也是很正常的。

    《滄浪詩話》為何首推崔顥的《黃鶴樓》為唐詩七言律詩第一,這首詩到底好在哪?這要從嚴羽的詩論說起,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詩以言志,詩是抽象說理所無法表達的。就是在字面上留有餘地,在文字之外暗含有深意,才是上等的。盛唐的那些詩人更加看重詩的意趣,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所以他們的詩透徹玲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彷彿是空中音、水中月、鏡中像。詩歌作品透過語言、思想、意念、情趣等各方面要素,融合成為一個整體,水乳交融、暗藏妙意、詩盡而意存。這是嚴羽所論述的好詩的必要條件。

    因此從這一點出發,崔顥的這首《黃鶴樓》雖然出律,但是其空靈妙曼、水乳交融的妙意是其它律詩所無法企及的。故而為其所推崇。

    而杜甫的登高雖然是七律第一,但是從詩的意境空靈來品鑑,當然比不上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更不用說崔顥的《黃鶴樓》了。所以也就難怪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把《黃鶴樓》拿過來當做七律第一了。

  • 7 # 桔子

    作為武漢人,表示,從沒去過黃鶴樓!但是我去過龜山古琴臺,歸元寺,東湖,光谷戶部巷,漢口江灘。歡樂谷。。。唯獨沒去過黃鶴樓!

  • 8 # 抱庸詩書

    崔顥的“黃鶴樓”並非格律詩,“滄浪詩話”卻把它評為唐七律之首,有何根據?

    “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句話是南宋的嚴羽在《滄浪詩話》裡講的。清代的文學家查慎行在《初白庵詩評》中作了闡釋,說“此詩為後來七律之袓,取其氣局開展”。不光是李白一人敬服,崔灝的這首《黃鶴樓》歷來好評如潮、倍受推崇,自然有其道理,不能割裂歷史現實來看問題。

    (一)到底有沒有出聲律?我們先引錄一下原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爭議最大的有兩處,首句和次句第六字都是鶴(仄),以及頷聯:黃鶴一去不復返(平仄仄仄仄仄仄),白雲千載空悠悠(仄平平仄平平平)。很多詩友對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非常在意,但對於律詩的拗救之法關注較少。近體詩聲律是可以拗救的,只要拗救正確,仍然算是合律。拗救即可本句救,也可以對句救。次句中的黃字救首句的鶴,四句的千字救三句的去,五句的漢屬於半拗,可救可不救,六句的鸚字對句也作了拗救。

    因此,這首律詩的格律詩沒有問題的。簡言之,此詩前四句用散調變格,後四句律歸工穩。

    (二)黃鶴樓詩好在哪裡?

    《黃鶴樓》之所以名垂千古,成為七言律詩壓軸之所,主要在於此詩的藝術成就。

    一是意幽神遠。歲月不再,危樓高佇,仙去樓空,悠悠千年,唯有天際白雲,閱盡滄桑興替。

    二是情景交融。詩中有畫,仙人騎鶴,孤拔高樓,白雲,晴川樹,芳草洲,落日黃昏,煙江小舟,都是美景,而空悠,歷歷,萋萋,煙波,人愁,又直入情感,無不滲透著人去樓空、歲月如流的嘆惋之情。

    三是氣勢恢宏。詩人從仙人乘鶴的傳說中聯想,首先彰顯黃鶴樓孤拔臨江,崔巍縹緲之勢。頸聯神思FIT、遊目騁懷,無限風光在晴川。結句是晚景描繪,自然融進薄暮低吟、感時悲老、懷古思想的漂泊愁思。

    抱庸淺見,一家之言,問候詩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日如何打造自然的底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