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8673154241

    要說薛仁貴一生中唯一的敗仗,那就是青海大非川之敗了,有的只知道薛仁貴簡單事蹟的人,看見薛仁貴的評論總會說,唐朝初年薛仁貴青海大非川大敗,是唐初最大的敗績,導致丟失安西四鎮等重大損失,我只能說我很無奈,當不了解一件事情的真實情況的時候,請不要妄加評論。

    吐蕃進軍西域,薛仁貴已經56歲了,只要稍稍仔細瞭解就可以知道薛仁貴的在這場戰爭中的計謀。唐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烏海險遠,車行艱澀,若引輜重,將失事機,破賊即回,又煩轉運。彼多瘴氣,無宜久留。大非嶺上足堪置柵,可留二萬人作兩柵,輜重等並留柵內,吾等輕銳倍道,掩其未整,即撲滅之矣。”這是主帥薛仁貴同副將郭待封之間的一段對話,意思就是烏海路途遠而且險要,車很難行動,如果帶著輜重走的話,就把破敵的機會給延誤了,我們打敗敵人就班師回朝,如果再把輜重從遠處來回搬運很麻煩。這地方瘴氣很濃,大部隊不留太久,這地方的地形正好適合安營紮寨,給你2萬人留在這裡看輜重糧草,我帶兵快進破敵人。注意這句話“破賊即回,又煩轉運”,滅完敵人就班師回朝了,運送輜重很麻煩,薛仁貴為什麼要說這句話?難道吐蕃軍會立刻主動來找他?就地與唐軍結束戰鬥?那薛仁貴為什麼要輕裝前進去找吐蕃軍?這不又走遠了,況且這是大仗,不是消滅一萬人可以解決問題的,為什麼呢?這就是薛仁貴的計謀了--拋磚引玉,他前進到烏海乾掉吐蕃一萬來人,他算得出吐蕃一定會判定唐軍這樣的速度攻擊,一定是輕裝部隊,而糧草肯定是放在後方了,吐蕃一定會馬上集中兵力去找唐軍的糧草,因此他的軍隊集結會倉促,後魏元忠彈劾薛仁貴的一句話也證明了這點“彼吐蕃蟻結蜂聚,本非勍敵,薛仁貴、郭待封受閫外之寄,奉命專征,不能激勵熊羆,乘機掃撲。”而且這是吐蕃和土谷渾的聯軍,而他到達郭待封的防守的地方的時候,郭待封是據險而防守,以益待勞,用2萬軍隊守城當住20萬倉促集結的軍隊,阻擋他一段時間沒問題,這時候薛仁貴再殺回來,薛仁貴的軍隊是乘勝而回,鼓勵他的將士,是去救兄弟,而且是救糧食去了,等到薛仁貴回,吐蕃那是疲憊之師,薛仁貴從後面出現,郭待封再出來,這是前後夾擊,10萬軍隊就可以大破吐蕃20萬,這就是為什麼他說運送輜重麻煩,因為他想的就是把吐蕃軍勾引出來,然後就地全部解決,薛仁貴之前可用2000人幹掉好幾萬人過,這是多麼周密的計謀啊,兵法曰“軍馬未動,糧草先行”有人問了,薛仁貴這不是犯兵家大忌嗎?恩,他就犯了,真正的藝術型軍事指揮家是因地制宜的使用計謀的,書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會按部就班的將軍打不出漂亮仗。咱開國大將陳庚還使用過兩次埋伏的計謀,這不也是兵家大忌嗎?可是人家是大勝.可見薛仁貴的計謀到的何等地步。按照安排,吐蕃基本就栽在這裡了,可是因為一個人,這一切都成設想了。

    那個人就是薛仁貴的副將,名將郭孝恪的二兒子,郭待封,也就是給薛仁貴看糧草的那個,那郭待封是名門之後,並且出征前官位甚至和這個農民出身的薛仁貴一樣高,憑什麼當他的副將啊,所以書上就寫了“多違節度”,總違反命令。按照開始的計劃實施,薛仁貴先打到烏海,勝利了,砍死一萬來人。這下一步就完蛋了,郭待封沒聽薛仁貴的,繼續帶著糧草前進,薛仁貴知道這事情以後差不多就預感要完了,他再帶部隊回去接郭待封,在平地上讓敵人的優勢兵力給包圍了,那就徹底完了,他下令讓郭待封快點走,郭待封也沒急行軍。等快到了烏海了,還沒碰上薛仁貴呢,人家吐蕃的20萬軍隊真出來了,郭待封這小子把糧草輜重全丟了。薛仁貴聽到這個,也就知道基本完蛋了。然後吐蕃糾集60萬軍隊和薛仁貴這支7萬人無糧食的軍隊決戰,還是歸於薛仁貴能打啊,才能保下一些軍隊,吐蕃應該也損失很多,否則他完全可以殺了薛仁貴,為什麼不殺呢,他被薛仁貴這種氣勢給震住了,他們想象的到,這次他們利用了唐軍將帥不和的矛盾,取得了勝利,但是如果再來一個薛仁貴,他們就受不了了,可以後世唐朝再鮮有薛仁貴這樣的人物了。這次戰爭並沒有全軍覆沒,且《舊唐書》上也沒有記載,只是宋的《新唐書》和《資治通鑑》寫了,但是議和罷兵和全軍覆沒明顯矛盾,舊唐書的記載應該是真的。本來這場戰爭完全可以壓制住吐蕃,估計也不會發生92年之後長安被攻破的慘景了。

    任何戰爭的潰敗都有其潰敗的根源,大非川之戰戰敗的根源其實還是源於唐朝的府兵制度的過時,和唐朝的第三代將領的匱乏,至薛仁貴、裴行儉後唐朝第三代將領幾乎斷代了,像後來的張守圭、薛訥、阿史那忠這些將領在薛仁貴死了將近20年才展露頭腳,大非川之戰前期選將當時成為唐朝最頭痛的問題,以當時的情況看,主將的選擇薛仁貴是絕對正確的,關鍵還是在於副將的選擇。郭待封曾參與過滅高句麗之戰,不過是做為李績的副將,當然可以看成朝廷重點培養的物件,實際上在滅高句麗戰役上面郭待封並無實質的戰績,而大非川之戰將其用為薛仁貴的副將也理所當然的是為了將其栽培。曾經劉仁軌上表提拔薛仁貴長子薛訥為薛仁貴的副將,不知什麼原因被朝廷否決,以至於薛郭兩人的矛盾顯現出來。薛仁貴是個偉大的軍事戰術家,而郭待封除是郭孝恪的兒子以外,其實就是個草包,一個天才卻由一個草包來做配合,那隻會拖人家後腿。

    根據大非川戰前薛仁貴的分析和整個戰役的具體部署,可以看得出,薛仁貴是對整個戰局有著一個相當精確的分析,在薛仁貴出兵的同時,唐以西突厥首領阿史那都支為左驍衛大將軍兼匐延都督,以牽制吐蕃在西域的兵力,與薛仁貴遙相呼應。可見,唐廷為此次征戰下了一番功夫,薛仁貴使“圍魏救趙”之法,同時西域佈置的兵力起牽制作用,戰略部署也可謂高明。郭待封首先不聽命令,將糧草輜重帶離防守區域,然後又以樟氣和高原反應為理由將糧草緩慢押運,導致整個戰役的蹦盤,其主要責任是無法推卸的。大家都知道,蘇定方滅了西突厥後,安西都護府久於戰事,軍隊士兵的戰鬥力也是比較弱的。

    大非川之戰的戰敗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唐軍安西都戶久與戰事,實戰經驗薄弱,安西兵戰鬥力不行。

    2唐朝政府隊是倉促應戰,戰前準備不充分。

    3唐朝府兵制的弊端在這一事情完全顯露,國家將領匱乏。

    4郭待封貽誤軍機。

    5敵軍主將葛爾欽陵是吐蕃全史第一名將,戰神,善於用兵。

    6薛仁貴面對郭待封的行動沒有做及時的調整。

    7吐谷渾親吐蕃,沒有人民優勢。

    本來此戰的失敗就非常具有偶然性,按照薛仁貴的戰前部署,本身就是打敵一個措手不及,試想即使郭待封開始不聽命令,但是如果將糧草及時押運到位,那結果又會是怎樣?那麼薛仁貴將馬上切斷吐蕃於吐谷渾的交通要道,以婆沙羅道為目標即可將整個吐蕃給瓦解掉。吐蕃號稱60萬,而且多在西域四鎮和吐蕃國內,所以這40萬軍不可能全都是吐蕃人,除蘇毗、羊同外,大部分應當是吐谷渾人。邀擊郭待封的20萬軍隊,也當多是吐谷渾軍(也說明吐谷渾國內親吐蕃的佔絕對勢力)。這種聯軍的戰鬥力也不會太高,還有那麼多人他有多少糧食來養?薛仁貴在戰爭前期的獲牛羊萬餘,這說明他有意直奔敵軍糧道而去,只要郭待封能按時將軍需押運到,吐蕃40萬將肯定面臨滅頂之災。

    薛仁貴是整個戰役的負責人,對於戰役的失敗自然逃脫不了干係。他不是白起,寧做斷頭將,不做辱國將,沒必勝的戰爭他就不去,薛仁貴是完全可以說受命與為難。記得他敗後說了句話:“今歲在庚午,星在降婁,不應有事西方,鄧艾所以死於蜀,吾固知必敗。”說明他早就料到結果了,但他還是要去。原因還是派不出將,將一個安東將軍派到安西去。在這種條件下,換成世界上任何一位將領恐怕誰也應付不了。因為朝廷權臣相鬥彈劾,戰敗罪責完全由薛仁貴承擔,本來死罪,但是高宗念其往日功勞巨大,貶為平民.但是薛仁貴的震懾力在這時候又體現出來了,薛仁貴離開遼東北韓以後不久,高句麗立刻發生叛亂,沒辦法,唐廷再才將平民薛仁貴起用平亂,薛仁貴到北韓。但是好景不長,後來因為一起殺人案(史料未清晰記載)有牽連,又被貶去象州,到了60多歲不得安寧。

  • 2 # 歷史的刀鋒

    公元683年3月24日,唐永淳二年,唐朝名將薛仁貴再雁門關因病去世,享年70歲!

    其出身貧寒卻是文武雙全,貞觀十八年參軍一身戎馬,東征西討為大唐立下了赫赫戰功!一生主要成就有:“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

    縱觀薛仁貴,其不但善於用兵、深於謀略在政治上更是頗有建樹。

    在率軍攻打高句麗之時,他身先士卒殺敵過萬,連破扶余川四十餘城,建立了大唐安東都護府。在他就任安東都護期間高句麗人民更是安居樂業!

    然而人無完人,薛仁貴雖然功績顯赫卻也在青海大非川吃過大敗,這一戰使得唐軍死傷慘重,唐朝更是失去了對安西四鎮的控制!

    大非川地圖

    想來,不由令人唏噓,雖然大非川之敗究其原因是副將郭待封這位豬隊友拖後腿,卻是成了薛仁貴本人,乃至整個薛家最大的恥辱和汙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術中醫生可以接電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