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小西瓜爆炸

    社戲》是魯迅先生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分為前、後兩個部分,用第一人稱的手法記敘了“我”二十年前三次看戲的經歷。前一部分寫辛亥革命後,“我”在北京兩次看京戲,後一部分寫“我”在家鄉紹興小村看戲。課文節選的正是小說的後一部分。

    小說的前一部分寫在北京,“我”看過兩回中國戲。第一回是遲到,戲場裡擁擠不堪,風氣很壞。只得走出完事。第二回是等到半夜十二點,主角卻沒有到場,只得又擠出大門。在這部分結尾處有個過渡,大意是:“我”看到一本日本書,其中有一段講到中國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合於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由此聯想到自己“在野外看過很好的戲”,小說便於工作自然地過渡到我們節選的這部分。

    課文生動地記敘了“我”十一、二歲在家鄉看社戲的趣事,表達了作者對曾經擁有過的那一片“樂土”和樂事的深切懷念,對農家小朋友美好情誼的由衷眷戀之情。

    小說的情節是:“我”盼望社戲——去看社戲——懷念社戲。這裡寫得是一波三折。

    波折:到了社戲的日子卻叫不到船,而母親又容許和別人同去。這裡主要是用了心理活動描寫的方法,表現了“我”急切的渴望變成了無奈與沮喪的心情。

    事情出現了轉機:八叔的航船回來了;少年朋友們都願意和“我”一同去;在關鍵時刻又是雙喜“打包票”保證不出事,才使“我”終於看到了盼望已久的社戲。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透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那麼這篇小說主要塑造了哪些人物呢?

    雙喜:如果不是雙喜的“大悟”,就不可能借用八公公的航船,如果不是雙喜看出底細,“打包票”,“我”還是不能如願以償……由此可以看出雙喜的聰明,善解人意。當母親追出來叮嚀時,雙喜是拔前篙,阿發拔後篙,我們早已點開船,出了橋,大人們撐的大航船,他們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步就能出了橋,可見撐船的技術之高。突出了農家少年的能幹。

    阿發:憨厚無私。當看戲回來大家“偷”羅漢豆時,阿發的語言動作中透出的是淳樸憨厚,一點都不自私。

    桂生:戲臺下大家都在看戲,桂生替“我”去買豆漿,沒有賣的,回來問我要不要喝水,可見他不僅機靈勤快,而且也非常體貼人。

    這些農家小夥伴都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因此幾十年後“我”還念念不忘,深深懷念那美好的“樂土”生活。

    六一公公:寬厚、淳樸、熱情、好客。從他與雙喜的對話及給“我”及母親送羅漢豆就可以看出。

    八公公:作者在這裡是一筆帶過,略處理,沒有聽到關於八公公柴火的糾葛,可見“細心”的八公公也是極寬厚的人。

    小說中環境描寫非常之美,尤其是在去趙莊看戲的路上的自然景色的描寫,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朦朧美。畫面上月色朦朧,連山起伏,表現出一種靜態美,水氣的清香,連山的踴躍,表現出一種動態美,碧綠的豆麥和水草,淡黑的山色,白色的船篷,顯現出一種色彩美,再以遠處幾點火光來點綴,使陰柔的畫面上生髮出幾分活氣,增強了明與暗的對比度,整個畫面顯得和諧、完美,在靜謐之中,隱約飄來橫笛宛轉、悠揚的聲音,令人心曠神怡。作者從視覺、嗅覺、觸覺、聽覺等方面著筆,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切感受,江南水鄉的夜色、情調多麼溫柔,多麼美好!令人神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解開打不開的wife?